www2510 发表于 2010-06-29 14:53

浅谈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一)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经营、管理机构考核、客户经理考核、柜员考核,甚至还可能考核到客户,考核指标也涉及银行大部分核心业务。尽管复杂,但基本方法原理是有章可循的,在管理会计基础上加入模拟转移价格是构成考核指标的基本要素,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有规模考核、存贷比考核,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主要有模拟利润、经济增加值考核。规模、存贷比都是从简单的量来考虑,不能正确反映银行时间区间段的经营成果,也有悖于一直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模拟利润考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渗入转移价格方式的考核,概括来说就是将存贷款等涉及利润的指标按类模拟对应的转移价格形成收入与支出关系,得到利润值。在模拟利润基础上,对风险资产添加准备金及营业税等支出就形成经济增加值。
   考核系统作为商业银行管理系统,开发过程固然涉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如何将每日营业数据进行归集形成考核指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会计角度来看,主要分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在我实际接触的系统中是将这些分为存贷款中间业务等产品,产品之间存在递归关系,最低级产品直接包含科目甚至可以单独包含某些特殊帐户,这样下来,一个产品对应人员一个考核指标,如此归类模式便于数据统计和管理维护。客户来行开卡开户,与银行交易所产生的数据都由此关联,这个客户由哪位客户经理经营,该客户对银行产生的利润归谁,由此便产生了营销关系这个概念,这也是系统的一个亮点。传统的分配业绩客户经理要手工统计再分配,繁琐又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到了考核系统便迎刃而解,可以按额度分配、按权重分配、甚至是额度和权重一起分配。分配的概念就是将客户的交易数据按一定比例分给一个或某几个客户经理,产生的利润也依此进行分配,这样客户经理经营多少客户、对银行贡献有多大便一目了然。那么客户对银行产生的利润是如何生成的呢?不同的账户类型计算利润的方式是不同的,目前利润的计算大多与存贷款进行挂钩,如果是存款账户,银行会模拟一个转移价格,这个价格用来计算银行收入的,账户产生利息的同时计算一次收入,这样模拟利息收入减实际利息支出就得到银行从这个账户中得到的利润;如果是贷款账户,银行同样会模拟一个转移价格,这个价格是用来计算银行支出的,账户计算利息的同时会计算一直支出,同样是实际利息收入减去模拟支出(也称资金供给成本)就得到这个贷款账户给银行产生的利润,当然了,贷款的支出包含项就多了,如:营业税金、准备金、经济资本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就不用说了利润乘税率,风险资产类计算利息前要先扣除一部分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是从客户经理身上扣除的,客户贷款余额减少时进行返还给客户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差额计提,注意,准备金是不产生利润的,所以在计算利息前是要扣除的;经济资本成本,这个我理解得不透彻就按我的理解解释吧欢迎大家批评指点哈,打个比方,如果银行的这笔贷款不贷给你他可以拿这笔贷款去做能增加更多利润的事情,但贷给了你,只能按既定规则收取死利息,按银行的理解这是占用了他的资本、对他的增值加了束缚,这就是资金占用,资金占用乘以期望回报率就得到经济资本成本,期望回报率,我的理解就是,既定产生的死利息能实际拿回的百分比,因为贷款存在逾期、利息无法收回的情况,不过这个系数大多都设成固定值。系统中,中间业务、票据等其他考核利润的指标是单独进行计算的,中间业务算利润计算手续费收入、汇兑损益,扣减税金、手续费支出得到。票据这边有点复杂,大多数只计算商票银票的直贴买入和卖出是产生的利润,而且是一次性计提,利润同样是贴现利息收入减收购成本减税金。就目前来讲,模拟利润考核就是根据以上四类计算利润。考核系统在取得总行发来的账户交易数据按以上四类进行账户级利润计算,保存每个账户的利息成本等信息,再根据营销关系分配这些数据,得到分配信息,可以想象成这是一个纵表,保存的是人员、帐号、科目类型、余额等,将这个横表与系统配有的产品结合便形成横表,添加的字段便是实际业务的数据,如存款余额多少、贷款余额多少等等。到此,每个人员的各类指标都保存在一个大表中,系统就可以根据这个表提取每个人每个帐号每个指标的信息了,这也是这个系统多维度的概念,从帐号到客户号、从客户号到科目、从科目到产品、从产品到人员、从人员到机构、部门层层递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