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页面“养起来”疑问?
《linux内核情景分析》第75页说,内核中使用的内存分两类:一类是用完立即释放的; 一类是用完还要“养”一段时间的,在老化期间如果又要用到其内容,直接将页面及内容分配给用户。通过描述,感觉分这两类,依据的是页面上存储的内容:如果内容是临时的、后来不太可能再用到的、读入代价不大的,这种页面属于第一类,而内容是从文件读入的,以后如果再需要,需要花大代价读入的,就属于第二类。
我对这段话的疑问:
首先,这里的“用完”应该是指释放而不是指不活跃,因为不活跃页面的判断标准是age,跟页面存的是什么没关系。
另外,不活跃页面的换出,只是断开了虚拟页面与物理页面的直接联系,老化期间进程如果访问相应的虚拟页面,仍然可以找回之前映射的物理页面。而如果free了,进程再访问相应区间的虚拟地址,逻辑上就已经不对了,那通过什么知道“又需要”这些物理页面了?“养”这些页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影响中好像有个这样的经历,就是以前做过一个项目,最终的程序也算有点规模,在配置不高的机器,第一遍启动需要好一会,第二遍启动就很快,如果第一遍启动后执行free命令,第二遍启动仍然很慢。
如果这就是“养”的效果,请问第二遍启动,内核是怎么知道需要的数据已经在内存了? active和inactive的区别,即缓存的策略。 回复 2# 镇水铁牛
那启动程序,ctrl+c,接着再启动就很快,这个不知道眨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