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scsi总线上的设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经常看到资料说8位scsi总线最多接8个设备,16位scsi总线最多接16个设备,请问这个设备数是如何计算的? 15 个设备吧! 可以说是16个啊,呵呵,因为本身也是一个设备嘛 看你的scsi的调线是多少了. 现在的scsi标准是0-15 共16个ID,一个scsi通道可以连接16个设备。注意我说的是一个通道而不是一个scsi卡,因为scsi本身也在这个通道上也算一个设备所以要占一个id,一般是优先级最高的7,剩余15个id可以连接其他15设备。一块SCSI卡能接多少台SCSI设备是看该SCSI卡的位宽的,16位的可以接15台设备(SCSI自身占用一个ID),8位的可以接7台设备。
如果其中一个接口连一个磁盘阵列,阵列中有8块磁盘,那对于SCSI卡来说,是1个设备还是8个设备呢? 8个设备! 原帖由 tom.leung 于 2005-11-17 23:45 发表
现在的scsi标准是0-15 共16个ID,一个scsi通道可以连接16个设备。注意我说的是一个通道而不是一个scsi卡,因为scsi本身也在这个通道上也算一个设备所以要占一个id,一般是优先级最高的7,剩余15个id可以连接其他1 ...
你在恢复中提到:
1、一个scsi通道可以连接16个设备。注意我说的是一个通道而不是一个scsi卡,因为scsi本身也在这个通道上也算一个设备
2、 那对于SCSI卡来说,是1个设备还是8个设备呢? 8个设备
我想问一下1和2中所指的设备是一个概念吗?1中的设备是对于通道说的,需要占用相应的ID,而2中磁盘阵列中的硬盘也要占用相应通道的ID吗? 也就意味着随着阵列中硬盘的增加,通道ID回相应减少呢,对吗?
如果不是上面的情况的话,是不是接15个SCSI卡,就可以接15*8(阵列中有8块盘)个硬盘呢?
谢谢!:em02:
各种接口发展史
ST-506/412接口: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506及ST-412。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ESDI接口:即(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输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但其成本较高,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被淘汰了。
IDE及EIDE接口: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ATA-1(IDE):ATA是最早的IDE标准的正式名称,IDE实际上是指连在硬盘接口的硬盘本身。ATA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ATA最早支持的PIO-0模式(Programmed I/O-0)只有3.3MB/s,而ATA-1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要升级为ATA-2,需要安装一个EIDE适配卡。
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这是对ATA-1的扩展,它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达8.1GB的硬盘。如你的电脑支持ATA-2,则可以在CMOS设置中找到(LBA,LogicalBlock 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其两个插口分别可以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置,从而可以支持四个设备,两个插口也分为主插口和从插口。通常可将最快的硬盘和CD—ROM放置在主插口上,而将次要一些的设备放在从插口上,这种放置方式对于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主插口连在快速的PCI总线上,而从插口连在较慢的ISA总线上。
ATA-3(FastATA-2):这个版本支持PIO-4,没有增加更高速度的工作模式(即仍为16.7MB/s),但引入了简单的密码保护的安全方案,对电源管理方案进行了修改,引入了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
ATA-4(UltraATA、UltraDMA、UltraDMA/33、UltraDMA/66、UltraDMA/100):这个新标准将PIO-4下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提高了一倍,达到33MB/s,或更高的66MB/s、100MB/s。它还在总线占用上引入了新的技术,使用PC的DMA通道减少了CPU的处理负荷。要使用Ultra-ATA,需要一个空闲的PCI扩展槽,如果将UltraATA硬盘卡插在ISA扩展槽上,则该设备不可能达到其最大传输率,因为ISA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只有8MB/s。其中的Ultra ATA/66(即Ultra DMA/66)是目前主流桌面硬盘采用的接口类型,其支持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
Serial ATA: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今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最新的硬盘接口类型ATA-100就是Serial ATA,它支持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达100MB/s,IBM 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就是第一次采用此ATA-100接口类型的产品。在2001年第二季度将推出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它能提高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对于Serial ATA接口,一台电脑同时挂接两个硬盘就没有主、从盘之分了。
SCSI(Small Computer Stanbard Interface)接口:它可使一台智能外设能在单一总线上与多台主机进行通信。SCSI接口的全部信号通过一根50芯电缆传送。利用SCSI接口构成的系统有三种:单主机棗单控制器,单主机棗多控制器,多主机棗多控制器。它最早研制于1979,原是为小型机的研制出的一种接口技术,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它被完全移植到了普通PC上。现在的SCSI可以划分为SCSI-1和SCSI-2(SCSI Wide与SCSI Wind Fast),最新的为SCSI-3,不过SCSI-2是目前最流行的SCSI版本。 SCSI广泛应用于如:硬盘、光驱、ZIP、MO、扫描仪、磁带机、JAZ、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上。它具有适应面广、多任务、宽带宽、少CPU占用率等优点。
SCSI-1:最早SCSI是于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并于1986年获得了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SCSI -1,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SCSI-2:1992年SCSI发展到了SCSI-2,当时的SCSI-2 产品(通称为Fast SCSI)是能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率提高为10MB/S,原本为8位的并行数据传输称为:Narrow SCSI;后来出现了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其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 。
SCSI-3:1995年推出了SCSI-3,俗称Ultra SCSI,全称为SCSI-3 Fast-20 Parallel Interface(数据传输率为20M/S)它采用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技术,因此使用了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即可达到40MB/s。其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米。
Ultra 2 SCSI(Fast-40):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
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1998年9月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这将给电脑系统带来更高的系统性能。采用Fibra Channel(光纤通道),最大外部数据传输将可达200MB/s。双Ultra 160/m SCSI的接口,理论上可将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320MB/s。
RAID:一般称为磁盘阵列,其最主要的用途有二,一个就是资料备份(Mirroring),或称资料保全,另一个用途就是加速存取(Stripping)。 一般常听到 RAID 1 就是指备份这个功能,而 RAID 0 就是加速功能,而 RAID 0+1 就是两者兼具, 用白话一点来说,指的就是备份与加速功能。
:em02::em02: 学习 下 :mrgreen::wink: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