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

标题: Linux与硬盘分区(下) [打印本页]

作者: ccgl5753    时间: 2008-07-14 15:56
标题: Linux与硬盘分区(下)

三、Linux下的分区:
  而在Linux下,则复杂一些了。首先,它对每一个设备进行了命名:
  IDE设备:一台PC上可以有两个IDE接口(我将其称为第一IDE、第二IDE),而每个IDE接口上可以接两个IDE设备(我将其称为主盘、从盘)。其中硬盘与光驱都是IDE设备。Linux这样为其命名:
                第一IDE的主盘:/dev/hda
            第一IDE的从盘:/dev/hdb
            第二IDE的主盘:/dev/hdc
            第二IDE的从盘:/dev/hdd
            
  看到这里,就别问我我的光驱在哪了?!
  SCSI设备:这个相对大家会陌生一些,它通常需要加上一块SCSI卡来驱动。第一块SCSI设备称为:/dev/sda、第二块就是/dev/sdb……以此类推。
  为什么都有一个“/dev”呢,这是因为,在UNIX/LINUX系统中,将所有的设备都当做一个文件,放在/dev目录下。
  好了,说完硬盘该说分区了!如下图所示:

图2 Linux下的分区命名
  也就是主分区(或扩展分区)被命名为hda1-hda4,如果没有,就跳过。而扩展分区中的逻辑分区则从hda5开始编号,以此类推。
  注意了,这里是以第一IDE的主盘为例,如果是第二硬盘,就是hdb1、hdb2、hdb5、hdb6、hdb7。
  到此,我们可以发现,Windows下不管有多少个IDE设备都是顺序地分配盘符,而在Linux下是认真区分对待每一个硬盘的。
四、为Linux划分分区:
  大家都知道,Windows下每一个分区都可利用于存放文件,而在Linux则除了存放文件的分区外,还需要一个“Swap(交换)分区”用来补充内存,因此通常需要两个分区:
  1. 主分区:学习使用的话,建议2G;
  2. 交换分区:只需1-2倍内存的大小,若64-128M内存,交换分区可为128M,128-256M内存,交换分区可为256M。
  由于早期的Linux启动器LILO无法识别8G以外的硬盘分区,因此建议将Linux两个分区分在8G以内。
五、启动系统:
  每个硬盘的逻辑第1扇区中存放着MBR(主引导记录),这里就包括了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信息,当机器启动后,将引导交给硬盘时,就首先执行MBR上的程序,然后找到活动分区,启动操作系统。象LILO、OS Loader等多引导工具都是通过改写MBR来实现的。因此,当大家在安装完Linux后,将LILO写在MBR上,再安装Windows 9x,那么MBR就改写成为了Windows 9x的!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2/73464/showart_1081383.html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