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
标题:
从校内API开放想到Windows
[打印本页]
作者:
杨竹青
时间:
2008-07-25 10:20
标题:
从校内API开放想到Windows
校内的开放平台,协议交给法务部门而不经过技术部门的重审,我认为这是一次内部的决策失误。从意识形态来讲,IT行业的法务部门多的是在解决传统软件产业的版权纠纷、利益争取等问题。我并不对“法务部门”的合理性和贡献有意见,然而,针对API这种开放意识形态的创作型工作,全盘交给法务部门,难免会引发冲突。
事实证明,冲突的确存在,开发者对校内法务部门的条款非常的不满意(在校内内部开发者论坛陆续有抗议声音),而校内本身作为新媒体新社区的一种新力量,也招来大量媒体的质疑。更是有竞争对手(其他SNS平台)大力网络开发者阵营。
我作为校内的老用户,当然希望校内能够尽快完善条款(校内的管理层以及技术团队已经在争取,感谢校内负责人朝军、技术负责人黄晶和API项目负责人忠杰),拿出做平台的心态来与大家分享成果;同时,作为实名类SNS应用的坚决支持者,当然也希望平台之间能有竞争以便让开发者不至于太“弱势”。
回顾Windows成功的历程,我觉得从3.x到95的过渡,就是一次成功的平台式成型:
在Windows3.1时代,几乎没有什么第三方应用,蹩脚的DOS引导和复杂的安装让你时刻感觉到,Windows只不过是一款抛在DOS平台上的“图形软件”而已。安装Windows的过程,也是安装软件的过程一般(当时是8张软盘),我只是想尝试它的新颖和别致。Windows3.x系列给我留下的印象,甚至也只有那个“鼠标入门教程”最深刻。
然而,进入95之后,我们完全不难发现,Windows之所以是Windows,是因为它让你丝毫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无论是使用微软开发的Office系类,还是第三方开发的应用、游戏。除了开机和关机的时候你要注意到“Windows”之外,你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之后Windows 98、XP、Vista的陆续推出,伴随着在Windows上大量的应用软件爆发出来(当然,也有大量公司与个人受益了),很难有人能离开Windows进行“电脑操作”:Windows作为“平台”,当之无愧。
从决策权上看,安装什么软件,禁止什么软件,Windows将权利充分交给用户:微软的Outlook不好,我可以用Foxmail或者ThunderBird;微软的Office不好,我可以不用;甚至许多热心开发者连代替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应用都开发出来了。
即便如此,微软还是迎来了Linux的竞争以及对“抵制IE捆绑”的打击。但我个人虽然也非常不喜欢IE(我是IE5-IE7的用户),也非常尊重Linux在特殊领域(例如我每天都要用到的Web服务器)的杰出贡献,但这仍然无法掩盖Windows作为“平台”的成功。
如果有一天,人们在校内(或者某一款SNS)上不仅仅是打个招呼、交个朋友,而能够方便地约情人、打游戏并互相竞争、分享照片、分享视频、组织活动、查找各类信息(等各类社会化活动),那么,用户也许从开始上网到登出都不会离开这个平台了。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