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

标题: 性能王 艾尔莎HD5870至尊版性能初试 [打印本页]

作者: pcpoplb811    时间: 2010-07-07 14:51
标题: 性能王 艾尔莎HD5870至尊版性能初试
如今,显卡和游戏已经进入了DX11时代,支持DX11的显卡和游戏也比比皆是。DX11游戏和以往游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支持DX11,使用了大量的DX11技术,如曲面细分和Direct Compute 11等。曲面细分是DX11中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这对显卡本身的几何计算性能要求非常之高。而Direct Compute 11则对显卡的核心架构设计和缓存能力要求极高,与此同时几何计算效率越高越好。


DX11和DX10的画面比较图
    全面支持DX11是艾尔莎幻雷者HD5870至尊版最耀眼的亮点。它完美地实现了含Tessellation(镶嵌式细分曲面技术)、Multi-Threading(多线程处理)、DirectCompute 11(计算着色器)、ShaderModel 5.0(着色器模型5.0版)和Texture Compression(纹理压缩)等特色技术。

艾尔莎幻雷者HD5870 2GB GDDR5 Eyefinity 6至尊版
    同时支持六屏输出,也是这款幻雷者HD5870 Eyefinity 6 版本的最大特色之一。单张显示卡就能同时连接最多6台显示器,使用6个DisplayPort输出,若以每台解晰度最高2560×1600(30寸),按照3×2的方式排列,总解析度就是7680×3200,除了6台3×2的组合,还可以做横向组合运用。若使用4张Eyefinity x6版本,则可输出24个Display Port荧幕,而总像数可达到9.83亿个(15360x6400),视觉效果非常壮观。



游戏时六屏输出营造非凡视觉享受



六屏输出给特殊需求的人士带来诸多便利

    上回,笔者在《艾尔莎回归高端 幻雷者HD5870至尊版重拳出击》一文中,对这款号称六屏显示单核心性能王的幻雷者HD5870至尊版2GB GDDR5 Eyefinity 6作了初步介绍,本文,笔者将重点介绍这款显卡的各项性能指数,以供玩家参考选用。
    艾尔莎幻雷者HD5870至尊版基于代号为Cypress 的AMD RV870核心设计,采用时下流行的40nm制程工艺,打造出3200个流处理单元、80个纹理单元和32个光栅处理单元的强悍显示核心,拥有高达21.5亿个晶体管。在用料上,使用一体式散热,涡轮风扇,数字供电、三星GDDR5高速显存,最大功耗仅为188W,而待机功耗仅为27W,节能环保特色明显。
艾尔莎幻雷者HD5870 2GB GDDR5 Eyefinity 6至尊版基本参数
核心频率 850MHz
显存频率 4800MHz
显存规格 2GB GDDR5 256bit
散热 涡轮散热器
处理器 3200个
HDCP与HDMI 支持
输出接口 6xMini-DispalyPort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款幻雷者HD5870 2GB GDDR5 Eyefinity 6至尊版的性能表现,首先是这款显卡的基准测试得分。我们采用综合性基准测试工具3DMark Vantage,来进行测试,这套工具具有全面多核心处理器、发挥多路显卡的优势。



3DMARK VANTAGE P级测试




3DMARK VANTAGE X级测试

    从上图可以看出幻雷者HD5870至尊版的3DMARK跑分成绩都很高,分别是17323分和8330分。
    我们用3Dmark06来测试幻雷者HD5870至尊版的温度指标



幻雷者HD5870至尊版的3DMARK

    在本次测试中,显卡满载温度最终稳定在90℃以内,这对于一款高端显卡来说,温度控制得相当不错。
    而在功耗上,作为AMD新一代单芯片旗舰的HD5870拥有非常好的能耗控制,虽然流处理器数量相对上代产品提高一倍并拥有良好性能,但40nm制程工艺的低温低功耗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款艾尔莎幻雷者HD5870至尊版满载功耗仅为188W,而待机功耗仅为27W。这对于高端显卡而言,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找到了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平衡点。



幻雷者HD5870至尊版待机功耗




幻雷者HD5870至尊版满载功耗

    DX11时代,艾尔莎幻雷者HD5870至尊版的优势非常明显。目前,这款HD5870可以说是DX11显卡的单芯性能之王,非常适合专业级用户和发烧级游戏玩家选用。艾尔莎幻雷者HD5870 2GB GDDR5 Eyefinity 6至尊版目前公开报价为3999元,玩家朋友们可以登录艾尔莎官网了解更多产品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