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量控制现状
据统计,P2P数据流量占因特网总流量达60%,并且在用户总数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卜,P2P数据流量仍然在快速持续增长。它在改变数据网络流量突发性数学模型的同时,也影响了工SP的商业运作模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如部署流量监控软件,其后果将不敢想象。
1、 主要危害
极度利用峰值带宽,带宽统计复用的服务模型随之失效,运背商运营成本增bR民时间高度拥塞的网络带来网络管理的困难和功能失效的危险;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服务,例如vo1P,StreamingVide。和Audio将面临前所术有的不确定的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拥塞导致的业务投诉增加,服务品质下降。
2、 存在困难
传统的流量控制只针对IP与端n进行控制,这在基于服务型的网络环境中是没有问题的。随着P2P端到端的应用蓬勃发展,以BT为代表的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流量中的主要部分。这类应用的特点是:通讯流量巨大、种类繁多、无固定服务端口、特征变化迅速、检测困难。传统手段管理P2P应用,会面临局限。因此就需要流量监控软件来帮助实现流量控制。
然而像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这些单位网络使用都有十年以上,为什么到这两年才开始有流量监控的需求呢?归根结底,综合一些用户的一些需求反应、在网络上综合一些网友的见解,基本总结为以下几点:
1.互联网更多的流量抢同一个带宽。
典型的网络用户拥有几百种不同的应用交叉连贯,从很重要的应用(如SAP和Voice over IP(VoIP) )到娱乐性的应用,如在线视频、游戏和eDonkey/eMule程序。当关键性应用与不紧急及娱乐性的程序共享相同的网络资源时,不同级别用户争抢相同带宽,结果可想而知,成效不佳而且没什么获利性。IT 部门由于网络资源越来越复杂而不易控制,如何有效提高网络性能及重新拥有对网络的控制权,是IT 部门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LAN/WAN的不匹配。
高速LAN与低速WAN之间不匹配会造成严重的带宽瓶颈,这将导致延迟与不一致的性能,近十年来,LAN从10M、100M、千兆、到现在万兆的内部主干网络,而WAN也速率也从56k、128k、2M、10M、50M、100M、500M、千兆。虽然wan速度增长倍数是大于LAN,但基数还是远小于LAN.
3.端对端(P2P)应用滥用网络资源,却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P2P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这几年内迅速发展,其应用不断增长。据统计,P2P应用已占ISP业务总量的50%~80%,跃然成为网络带宽最大的消费者。现在,像Bit Torrent、eDonkey、eMule、迅雷、P2P网络电视、在线影视这样的端对端应用正在为很多网络带来猛烈的冲击。在很多公司都明令禁止bt、p2p的使用。
4.网络流量种类、数量不断增多。
无序化的竞争机制时时导致关键业务无法顺利应用,比如:语音或视频流速率,需要稳定持续(视频会议、网络电话);对延迟敏感的小型流量,需要保障其快速通过(如Telnet、SNMP等);对带宽需求较大而又非常重要的应用,需要在限制和允许之间做出平衡(如Exchange,Lotus Notes等);对关键型的网络应用,需要保障其有不受干扰的通道(如SAP、ERP等);
P2P应用日新月异,在疯狂的吞噬着有限的带宽资源的同时各种木马、病毒等随着P2P下载载体一同进入网络内部,为内网安全带来了重大的隐患。虽然在防火墙上配置了相应的端口策略限制,但是仍然无法防止利用端口跳跃、甚至利用80端口的非授权访问。
5.网络化的关键任务应用带宽无法得到保证。
很多公司都开始部署SAP 、0racle 和Siebel 的网络化版本,以组建自已的OA、ERP、CRM等系统,不幸的是,这些关键应用的流量与普通的网络应用竞争使用网络带宽,在有限带宽里这些关键应用的流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6.以消耗网络资源为目的的流量类攻击发展迅猛,却没有有效的防范、控制手段。
网络人员大量的恶意非法连接消耗带宽,淹没接受主机,造成拒绝服务(DoS)攻击;蠕虫病毒大量而快速的复制使得网络上的扫描包迅速增多,造成网络拥塞,占用大量带宽,从而使得网络瘫痪;网络内部操作失误等等;
流量管控必定成为将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怎样做到流量管控是一个很专业也很困难的问题.
目前使用流量监控软件是最有效的方式,流量监控软件就能做到实时流量的监控管理,能够设定每天或者某一段时间的上网流量,如果超过报警就能自行阻挡,还能设定每天的流量总数,当用户的流量达到设定的值时,网络会自动的断开,流量监控软件还能够设定每天上网的时间,对于每个ip都能规定它什么时候上网,在哪个时间段上网,这样就能有效的错开每个部门用网的高峰期。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流量监控软件,以软件的方式,能更好的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管理。
相关内容链接:
流量监控软件 让网管们松口气儿吧
部署流量监控软件具体方案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