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Linux 中,操作系统对 LRU 的实现主要是基于一对双向链表:active 链表和 inactive 链表,这两个链表是 Linux 操作系统进行页面回收所依赖的关键数据结构,每个内存区域都存在一对这样的链表。顾名思义,那些经常被访问的处于活跃状态的页面会被放在 active 链表上,而那些虽然可能关联到一个或者多个进程,但是并不经常使用的页面则会被放到 inactive 链表上。页面会在这两个双向链表中移动,操作系统会根据页面的活跃程度来判断应该把页面放到哪个链表上。页面可能会从 active 链表上被转移到 inactive 链表上,也可能从 inactive 链表上被转移到 active 链表上,但是,这种转移并不是每次页面访问都会发生,页面的这种转移发生的间隔有可能比较长。那些最近最少使用的页面会被逐个放到 inactive 链表的尾部。进行页面回收的时候,Linux 操作系统会从 inactive 链表的尾部开始进行回收。
用于描述内存区域的 struct zone() 中关于这两个链表以及相关的关键字段的定义如下所示: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01.struct zone {
02. ……
03. spinlock_t lru_lock;
04. struct list_head active_list;
05. struct list_head inactive_list;
06. unsigned long nr_active;
07. unsigned long nr_inactive;
08. ……
09.
10.}
struct zone {
……
spinlock_t lru_lock;
struct list_head active_list;
struct list_head inactive_list;
unsigned long nr_active;
unsigned long nr_inactive;
……
}
复制代码
各字段含义如下所示:
lru_lock:active_list 和 inactive_list 使用的自旋锁。
active_list:管理内存区域中处于活跃状态的页面。
inactive_list:管理内存区域中处于不活跃状态的页面。
nr_active:active_list 链表上的页面数目。
nr_inactive:inactive_list 链表上的页面数目。
如何在两个LRU 链表之间移动页面
Linux 引入了两个页面标志符 PG_active 和 PG_referenced 用于标识页面的活跃程度,从而决定如何在两个链表之间移动页面。PG_active 用于表示页面当前是否是活跃的,如果该位被置位,则表示该页面是活跃的。PG_referenced 用于表示页面最近是否被访问过,每次页面被访问,该位都会被置位。Linux 必须同时使用这两个标志符来判断页面的活跃程度,假如只是用一个标志符,在页面被访问时,置位该标志符,之后该页面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如果操作系统不清除该标志位,那么即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该页面都没有或很少被访问过,该页面也还是处于活跃状态。为了能够有效清除该标志位,需要有定时器的支持以便于在超时时间之后该标志位可以自动被清除。然而,很多 Linux 支持的体系结构并不能提供这样的硬件支持,所以 Linux 中使用两个标志符来判断页面的活跃程度。
Linux 2.6 中这两个标志符密切合作,其核心思想如下所示:
•如果页面被认为是活跃的,则将该页的 PG_active 置位;否则,不置位。
•当页面被访问时,检查该页的 PG_referenced 位,若未被置位,则置位之;若发现该页的 PG_referenced 已经被置位了,则意味着该页经常被访问,这时,若该页在 inactive 链表上,则置位其 PG_active 位,将其移动到 active 链表上去,并清除其 PG_referenced 位的设置;如果页面的 PG_referenced 位被置位了一段时间后,该页面没有被再次访问,那么 Linux 操作系统会清除该页面的 PG_referenced 位,因为这意味着这个页面最近这段时间都没有被访问。
•G_referenced 位同样也可以用于页面从 active 链表移动到 inactive 链表。对于某个在 active 链表上的页面来说,其 PG_active 位被置位,如果 PG_referenced 位未被置位,给定一段时间之后,该页面如果还是没有被访问,那么该页面会被清除其 PG_active 位,挪到 inactive 链表上去。
Linux 中实现在 LRU 链表之间移动页面的关键函数如下所示(本文涉及的源代码均是基于 Linux 2.6.18.1 版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