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
标题:
IP存储概览
[打印本页]
作者:
存储专家
时间:
2002-09-04 09:57
标题:
IP存储概览
IP存储概览 \n 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存储设备和技术正趋于融合。总有一天,现在的光纤和SCSI磁盘阵列、\n NAS文件服务器、磁带库等设备都可以运行在一个统一标准的架构中。IP存储(Storage over IP简称为SoIP)\n --在IP网络中传输块级数据--使得服务器可以通过IP网络连接SCSI设备,并且像使用本地的设备一样,无需关\n 心设备的地址或位置。而网络连接则是以IP和以太网为骨干,这令人联想起今天耳熟能详的存储域网(SAN)\n 结构。只是以廉价而成熟的IP和以太网技术,替代了光纤通道技术。 \n 由于既有的成熟性和开放性,IP存储技术,使企业在制定和实现"安全数据存储"的策略和方案时,有了更多的\n 选择空间。例如远程的数据备份、数据镜像和服务器集群等领域,IP存储的介入都可以大大丰富其内容。同时,\n IP存储也消除了企业IT部门在设计传统SAN方案时,必须面对的产品兼容性和连接性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n 基于IP存储技术的新型"SAN",兼具了传统SAN的高性能和传统NAS的数据共享优势,为新的数据应用方式提供了\n 更加先进的结构平台。\n\n 在过去的一年中,存储和网络厂商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IP存储技术的两个方向上--存储隧道(Storage \n tunneling)和本地IP存储(Native IP-based storage)下面是这两个方面的一些粗略概况。 存储隧道技术\n 顾名思义,这种技术是将IP协议作为连接异地两个光纤SAN的隧道,用以解决两个SAN环境的互联问题。光纤通\n 道协议帧被包裹在IP数据包中传输。数据包被传输到远端SAN后,由专用设备解包,还原成光纤通道协议帧。\n\n 由于这种技术提供的是两个SAN之间点到点的连接通信,从功能上讲,这是一种类似于光纤的专用连接技术。\n 因此,这种技术也被称为黑光纤连接(Dark fiber optic links)。由于其专用性,使得这种技术实现起来成\n 本较高,缺乏通用性,而且较大的延迟也对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现有的城域网和\n 广域网。这一优势,正好为炒作的沸沸扬扬,但至今无法充分利用的宽带资源,提供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虽\n 然IP网络技术非常普及,其管理和控制机制也相对完善,但是,利用IP网络传输的存储隧道技术,却无法充分\n 利用这些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嵌入IP数据包中的光纤通道协议帧。IP网络智能管理工具不能识别这些数据,\n 这使得一些很好的管理控制机制无法应用于这种技术,如目录服务、流量监控、QoS等。因此,企业IT部门的系\n 统维护人员,几乎不可能对包含存储隧道的网络环境,进行单一界面的统一集中化管理。\n\n 目前的存储隧道产品还有待完善,与光纤通道SAN相比,只能提供很小的数据传输带宽。例如,一个在光纤SAN\n 上, 用两到三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传输过程,在两个光纤SAN之间以OC-3标准传输大约需要14个小时。这是目前\n 存储隧道产品比较典型的传输速度。当然,这样的性能表现,不会限制到该技术在一些非同步功能中的应用。\n 如远程的数据备份,就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数据传输带宽。\n\n 总之,存储隧道技术,借用了一些IP网络的成熟性优势,但是并没有摆脱复杂而昂贵的光纤通道产品。\n\n 本地IP存储技术\n 这一技术是将现有的存储协议,例如SCSI和光纤通道,直接集成在IP协议中,以使存储和网络可以无缝的融合。\n 当然,这并不是指,可以在企业IT系统中,把存储网络和传统的LAN,物理上合并成一个网络。而是指在传统的\n SAN结构中,以IP协议替代光纤通道协议,来构建结构上与LAN隔离,而技术上与LAN一致的新型SAN系统--IP SAN。\n 这种IP-SAN中,用户不仅可以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且,以往用户在IP-LAN上获得的维护经验、\n 技巧都可以直接应用在IP-SAN上。俯拾皆是的IP网络工具,使IP-SAN的网络维护轻松而方便。同样,维护人员的\n 培训工作,也不会像光纤技术培训那样庞杂而冗长。\n\n\n 设想一下,一个大型企业的IT部门引入了一项新技术,并以此构建了底层的大型存储系统。却不需要调整现有\n 的网络和主机,不需要改变应用软件,不需要增加管理工具,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培训。现有的网络管理工具\n 和人员,完全可以应付这一切。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系统升级方案!\n 与存储隧道技术相比,本地IP存储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一体化的管理界面,使得IP-SAN可以和IP网络完\n 全整合。其次,用户在这一技术中,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技术内容:IP协议和以太网。而且,各种IP通用设备,\n 保证了用户可以具有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事实上,由于本地IP存储技术的设计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n 传统的SCSI存储设备和光纤存储设备,都可以在IP-SAN中利用起来。\n 本地IP存储技术,更进一步的模糊了本地存储和远程存储的界限。在IP-SAN中,只要主机和存储系统都能提供标\n 准接口,任何位置的主机就都可以访问任何位置的数据,无论是在同一机房中,相隔几米,还是数公里外的异地。\n 访问的方式可以是类似NAS结构中,通过NFS、CIFS等共享协议访问,也可以是类似本地连接和传统SAN中,本地\n 设备级访问。\n\n 随着带有IP标准接口的存储设备的出现,用户可以单纯使用本地IP存储技术,来扩展已有的存储网络,或构建新\n 的存储网络。以千兆以太网甚至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的网络连接,保证了本地IP存储网络,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效率\n 工作。\n\n 选择哪一种技术\n 无论在哪个方面,用户总是要面对这样的问题。答案又总是,明确需求,从实际出发。简单的讲,存储隧道技术\n 很好的利用了现有的IP网络,来连接距离较远的各个"SAN岛屿"。例如,对存储服务供应商来说,如果想向已经\n 建有光纤SAN的用户,提供数据看护服务,存储隧道技术就是非常好的选择。\n\n 一些用户期望自己的IT系统具有很高的集成度,这一点是存储隧道技术难以达到的,而本地IP存储技术在这方面,\n 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同时,这项技术也是实现从光纤SAN平滑升级到IP-SAN的最好选择。所以,越来越多的存\n 储和网络厂商,开始对本地IP存储技术提供投入和支持。\n
作者:
gounix
时间:
2002-09-04 11:29
标题:
IP存储概览
I think iSCSI has a brighter future than Fibre Channe, but not now. Read the following article: http://storagemagazine.techtarget.com/strgColumn/0,291266,sid35_gci843164,00.html \nand this FAQ: http://www.aboutsans.com/sandra/?sub=2&q=0#ANSW.
作者:
存储专家
时间:
2002-09-04 11:39
标题:
IP存储概览
gounix,你也为我们大家奉献一点吧!把你在usa的一些存储新东西给大家说说!
作者:
Basten
时间:
2002-10-11 17:37
标题:
IP存储概览
很好!就是版式能不能有清楚一点点啊!呵呵
作者:
Basten
时间:
2002-10-14 15:56
标题:
IP存储概览
一些问题:\n1.在介绍IP存储时,有这么一段“俯拾皆是的IP网络工具,使IP-SAN的网络维护轻松而方便”,但是在文章前面有提到过“由于无法识别嵌入IP数据包中的光纤通道协议帧,因此使得一些很好的管理控制机制无法应用于这种服务”,那么对于IP网络工具来说,是否能够适用于使用的存储隧道技术的IP SAN?\n2.文中有一段“任何位置的主机就都可以访问任何位置的数据,无论是在同一机房中,相隔几米,还是数公里外的异地。访问的方式可以是类似NAS结构中,通过NFS、CIFS等共享协议访问”,NFS、CIFS应该是指文件系统,能定义它们为共享协议吗?这是不是一个概念上的错误?\n3.“用户可以单纯使用本地IP存储技术,来扩展已有的存储网络,或构建新的存储网络。以千兆以太网甚至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的网络连接,保证了本地IP存储网络,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效率工作”,请问以太网的传输延迟会因为连接带宽的提高而减小吗?\n4.在介绍虚拟存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软件控制的虚拟化存储还可能由于不同存储厂商软硬件的差异而带来不必要的互操作性开销”,请问这段话应该这么理解?可否举例说明一下!
\n谢谢!\n
作者:
Basten
时间:
2002-10-16 12:06
标题:
IP存储概览
没有人愿意解惑吗?......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