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

标题: [老兵故事]国内AS/400圈子旧事回忆 [打印本页]

作者: yeskey    时间: 2006-09-01 00:41
标题: [老兵故事]国内AS/400圈子旧事回忆
[老兵故事]国内AS/400圈子旧事回忆--一。AS/400介绍
--------------------------转自清淡天地:老兵帅客

我在国内的时候,从1990年到2000年前后作了十年的AS/400方面技术工作,算是国内这个圈子的一个老家伙,这个系列是我对这个圈子一些内幕的回忆。如果有疏漏或者写得不合适的地方,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请不吝赐教,我将很愿意进行改正。

AS/400是IBM于1988年推出的一种商用小型机,它是在 IBM System/32,System/34,System/36,System/38这个系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来应该叫做System/40,但是因为IBM已经把两位数的系列编号留给了PS/2系列工作站(例如PS/55),于是干脆加了个零,同时在前面加了个Application,组成Application System,表示它是应用系统,这就是Application System/400(AS/400)的名称来历。后来随着AS/400从CISC机器变成RISC机器,Application System也变成了Advanced System,不过缩写还是AS/400。再到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商业上的实用化,IBM AS/400这个名字又变成了IBM eServer iSeries。同时,AS/400本身也逐渐从商用小型机演变成商用小型机/服务器,再演变成支持互联网应用和各种软硬件平台的大杂烩。

像IBM的其他赚钱的电脑系统一样,AS/400也用的是自己的专有技术,硬件是这样,操作系统也一样,它的操作系统是Operating System/400(OS/400),和别的操作系统都不兼容。它上面的数据库只有一种,那就是DB2/400,名字符合IBM DB2系列,但是技术底层则完全不同。同样,它上面的应用程序也基本上不具备可移植性。也就是说,一旦客户选购了这种机型,它只能够用OS/400+DB2/400,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够以此为基础开发应用程序或者选用专为它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个客户就实际上被拴在了这个平台上而不可能离开,除非用户决心彻底重来。而这个彻底重来经常意味着连应用程序的开发语言都必须改变,因为AS/400上的主要商用应用程序的开发语言是RPG,一种只有IBM AS/400才有的编程语言。当然,用户可以用其他编程语言来开发程序,但是对于商业应用程序而言,RPG产生的代码是最高效的。

AS/400这个系列在我从业期间经历了两个主要系列,一个是基于48位CISC技术的Application System,包含了B系列,C系列,D系列,E系列和F系列,和Advanced System,包含了2xx,3xx,另一个就是基于64位RISC技术的Advanced System,包含了4xx和5xx这几个系列(它们使用的是IBM RISC芯片Power AS,那个Power PC的孪生兄弟),另外还有1xx这样专门和Windows NT机器竞争的低端系统(也使用64位RISC技术,但是是Power PC而不是Power AS)。操作系统则是基于CISC技术的1.0到3.2和基于RISC技术的3.6到5.1。

通讯方面,AS/400最初是SNA,后来才支持TCP/IP,而且这支持开始还是Over类型的,本机支持则还要晚,至于各种新的网络设备,例如快速以太网和ATM,IBM的动作一向要比对手慢。
作者: yeskey    时间: 2006-09-01 00:43
二。用过的AS/400机器

我在国营单位期间,最先用的是AS/400 B50,它属于AS/400的第一个系列的中高档机型,也是当时能够卖给中国的最高档机型,再高的B60和B70要受巴统的限制。这台机器的配置是内存24M,硬盘3.6G,在今天看来当然小得可怜,但是在当时微机还只有不到1M内存和几十M硬盘的情况下,它的配置还是比较吓人的。这台机器的配置固然吓人,它的外观也很吓人,足足五个大立柜,占了主机房的半面墙。上面有很多的小灯,一闪一闪的,反映着系统的一些状态,晚上关上机房的照明灯,看着这机器的灯光倒是也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归有意思,这台机器的速度实在是慢,哪怕是和当时的286相比也一样,于是我们只好把应用程序中必须在AS/400端运行的才放在那边,剩下的全放到微机这边来,这就是我们最早的Client/Server实践。也就是说,我们用Client/Server模式不是因为赶新潮,而是因为被逼无奈。在政治上,我们必须用它,但是在现实中,它实在是太慢。

我们是1990年进的AS/400 B50,到了1991年下半年,我们的这台庞然大物给升级成了AS/400 D45,它属于AS/400的第三个系列的中档机型,内存给扩到了32M(和我家里现在电脑的显卡内存一样大),硬盘则扩到了4.3G,不过性能的改进不大。就是这台机器陪伴着我,让我搞出了第一个叫得响的技术型应用程序,并以此成名,然后再把第二个应用项目搞砸,直到我于1995年离开国营单位。

我在北京的外企里面度过了五年时光,第一年是在一家小公司,目的是把自己洗干净了,否则以我的名气和原来国营单位背景,没有哪个大公司敢要我的。等到把自己洗干净了,我发现自己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进不了北京IBM的好部门,只能够去那种没人爱去又脏又累的部门。在这类倒霉部门,工程师的头衔是Customer Engineer(CE),后来嫌不好听,改成了System Service Representative(SSR),听起来好听,工作内容其实蓝领的活,也就是拆箱子,攒机器,测试电气指标和接电,等到机器上电成功能够显示登陆界面了,就没他们的事情了。这类活北京人是不爱干的,因此外地人可以来。可惜本人没那么下贱,这类部门请我也不会去的,于是我就去了IBM在国内最大的一家Business Partnet(BP),这家公司叫做中联集团,英文名字是Vanda Group,我们则简称它为豌豆集团。

在这家公司,我度过了剩下的四年时间,主要是做技术支持、方案审定、技术研究和试验。最为拿得出手的是SNA和TCP/IP的混合拆包组包,也就是不同层的协议使用不同的网络体系的包结构,以便实现SNA和TCP/IP这两个异构网络体系的互通。脸皮最厚的则是一份技术报告,证明AS/400上的10M以太网卡,其综合性能超过了其他机器上的普通100M以太网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的AS/400没有100M以太网卡,我们又面对其他公司100M以太网卡方案的竞争,只好厚着脸皮骗人。这种鬼话对手当然不会相信,但是只要能够哄得住客户,谁还管别的?后来在年度总结里,这段历史我就忽略不计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先后用过基于48位CISC技术的Advanced System 200和310,以及基于64位RISC技术的Advanced System 400和500这几台机器,它们的配置是越来越大,性能也是越来越好。终于,我可以不用考虑什么Client/Server模式而敞开使用AS/400的资源了。后来想了想,其实只有500以后的AS/400才配得起应用服务器这样的名字,再早的型号,其性能根本不够用。

好了,技术侃完了,下面该侃那些乱七八糟的黑幕了。
作者: fairyboy    时间: 2006-09-01 09:00
支持哈,楼主继续
作者: 三个石头    时间: 2006-09-01 09:20
期待下文,看看有什么黑幕呀?
作者: majorz    时间: 2006-09-01 09:24
期待下文
作者: jance    时间: 2006-09-01 09:30
喜欢,看得有意思,还长见识!继续!
作者: jance    时间: 2006-09-01 09:43
呵呵,被我找到了这个文章的出处了,有兴趣的去看看吧!
http://www.talkskyland.com/dispb ... replyID=&skin=1
作者: majorz    时间: 2006-09-01 09:47
先谢谢楼上的好心人啊
作者: workaholic    时间: 2006-09-01 10:59
坐在地板上,学习。
作者: cmbclerk    时间: 2006-09-01 11:19
标题: 强贴留名
强贴留名
作者: just a kid    时间: 2006-09-01 11:20
看完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奇怪的感觉,呵呵
作者: xiaofish82    时间: 2006-09-01 11:22
哈哈,好看。

不知道现在里面的那些人物都在那了。
作者: bc3    时间: 2006-09-01 13:46
关注!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24
标题: 我给大家继续转~~
三。中国IBM人物--一。蔡颖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前面是AS/400的介绍和我所用过的AS/400机型,从本篇开始,我将叙述一些AS/400这个圈子的一些旧事,或者说内幕,虽然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一样,但是在这里,它们的含义恰好没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AS/400既然是IBM的机器,那么这个叙述从中国IBM开始似乎最为合适,然后我将叙述这个圈子其他公司的一些有趣事情。

前面说了,AS/400是IBM在1988年推出的机型。中国IBM为了在中国开展这项业务,在同年派出了它的八名工程师去澳大利亚IBM进修,之所以去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是因为澳大利亚IBM是IBM太平洋地区的技术和培训中心。这八名工程师中的七位很快升职作经理而不再涉及技术、改行做业务、或者离开中国IBM另外发展,但是剩下这位,也就是蔡颖先生,则一直做中国北京IBM的AS/400工程师,直到他在十一年后离开中国IBM而移民加拿大。这个经历使得他成了中国IBM的AS/400工程师中资格最老,同时也是辈分最高的一位,我所认识的所有其他中国IBM的AS/400工程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见了面都要敬他一声蔡老。这个做法从中国IBM开始,后来扩展到这个圈子所有像样的公司,于是蔡颖就成了这个圈子里工程师中祖师爷级的人物。我加入这个圈子的时间是1990年,因此并不算晚,但是在这个大致上两年就成一辈的圈子里,我比他还是晚了一辈,因此见了面还是要敬他一声蔡老。不过还好,我的辈分还不算低,不用再喊别人什么老了,也算是种荣幸了。我在客户的时候,他还跟我客气客气;等到我也去了外企,他也就心安理得地享受了这一待遇而不再客气。我成名以后,遇到辈分比我低的喊我什么老之类的,我也老实不客气地笑纳了,虽然表面的谦让还是要有一点的。这就是江湖。

其实说起来,蔡颖并不想一辈子只做个AS/400工程师,他也想升到经理层,但是他的性格使得他总是和自己的经理有麻烦,于是总也升不上去,只好一直做AS/400工程师,前后做了十一年,加上他在做AS/400以前的两年(那两年他做IBM MainFrame的工程师),他一共在中国IBM工作了十三年。这十三年的经历,固然使他有很好的收入,但是个中滋味也不是好受的,原因就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个问题即使在中国IBM这样的欧美外企也一样。他始终升不上去,同时年岁的增长,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各种压力和排挤,使得他在这个技术不养老的环境里越来越难受,最终在1998年底选择了技术移民加拿大,干脆走人完事,宣布时间是1999年初。

1998年前后,技术移民加拿大这件事早已经被很多人所考虑,而且大家都知道国内的技术不养老问题,但是这个圈子的很多人觉得中国AS/400这个圈子还是可以养老的,因为AS/400工程师的养成很难也很慢,因此蔡颖移民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圈子,既然蔡颖这样老资格的著名人物在中国IBM这样的著名好公司都不能够保证技术养老,我们这些人又有什么指望?于是就像一阵风一样,大家纷纷跟进,先是中国IBM的资深AS/400工程师们,后来则是圈子里其他公司的AS/400工程师,一个接一个地宣布移民加拿大。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家电话里面聊的就是现在谁走了。等到我于2000年移民加拿大的时候,这个圈子里的AS/400工程师连二流的都走得差不多了,前后不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1999年底,北京IBM被迫提拔一个三流工程师做技术支持中心的技术主管,原因很简单,剩下的那些还不如他呢。

平心说起来,蔡颖的技术算不上一流,虽然他的辈分很高,再加上岁数大了,因此在加拿大找工作并不是很顺利。他是1999年初到的加拿大,到年底才找到第一份AS/400 System Admin工作,这份工作在2001年初的裁员风暴中丢了,又过了差不多一年才又找到另一份类似的工作,就此安定下来。后来我和他讲电话,说起来他在IBM的经历和移民的事情,他说他这个人不适合作领导,还是老老实实作技术算了,随遇而安吧。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27
三。中国IBM人物--二。夏地和张昆(下)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二。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夏地和张昆都是典型的销售人才,两个人长的都是一表人才,能言善辩,很善于搞关系。在讲演的时候,得体的衣着,训练有素的嗓音和说话韵律,以及准备充分的材料充分显示出合格IBM人才的特点。但是在细节上,两个人又有着细微的不同。

夏地为人谨慎,说出的话让人感觉滴水不漏,给人一个此人极为精明的感觉,但是他有一些明显的缺陷。

第一个是他给人的感觉是他太精明了,这样很难和很多人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而这种关系却恰恰是好销售所必需的。

第二个是他太谨慎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分得太清,结果是虽然他的技术讲演很精彩,但是在熟悉行业技术的人听来,他什么内情都没提供,这样的人不是个好的朋友选择,因为他把咱当外人了。虽然事实上厂商和客户的关系就是那么回事,但是感觉上的不爽经常是有害的。

第三个是他太精于算计了,以至于对商业活动各个环节中的业务伙伴部分有意无意地过于节俭,没有上好足够的润滑油。其结果是业务流转中经常有一些有意无意的耽搁,这些耽搁肯定不会损害业务伙伴的利益,但是却肯定会损害他的工作表现评估报告。具体体现就是某个季度他的销售不错,而其它季度却很差。要知道中国IBM是按照季度来考评销售业绩的,连续两次不及格就要下岗的,于是他经常地把自己弄到了危险中。这样飘忽不定的表现对他的发展没好处。应该承认,我就至少摆了他一道,谁让我帮了他,他却没有任何表示来着。

在所有这三个方面,张昆的表现都比他强。

张昆也很精明,但是他给人的感觉是他很忠厚;他很谨慎,但是他知道适当地透露一点内幕是有好处的;他很注意润滑油问题,结果是每次他回北京,都要请各个主要业务伙伴的主要环节人物一起娱乐吃饭,这些人的级别可能不高,但是对流程的正常运转甚至救急至关重要。

有这样的差距,张昆战胜夏地不足为奇。

虽然夏地和张昆都是典型的销售人才,但是他们都不算是国内一流的销售英雄。我见过的这类销售英雄是北京IBM的李磊,他具备了作为一个超级销售的全部素质,包括让人感觉极为忠厚、适当的泄密、照顾各个细微方面和善于扮猪吃老虎。和他做生意的人经常觉得这个人真是太老实了,不和他签单实在是对不起他,自己签了这个单子真是占了大便宜了。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他签单为止,然后另一种感觉就逐渐上来了,我就不多说了哈。这就是为什么国内AS/400领域有那么多的销售英雄,只有他能够自立门户,虽然他的门户并不大。要知道,国内AS/400的进入壁垒很高的,经常达到千万美元之谱,也许今天这笔钱不算什么了,但是在当年,那可是笔巨款。

好了,不说这些严肃的话题了,再说一下张昆的故事作为此篇的结束。

张昆自称天生一淫才,这里我没有打错字哈,这事情发生在天津建行那组系列单子的第一个单子时期,从此这位“天才”在这方面大有收获。

哈哈,到此为止,到此为止。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35
三。中国IBM人物--三。梁岩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梁岩大概是中国IBM AS/400工程师队伍中唯一不是蔡颖徒子徒孙的家伙。不像很多人都是没做过开发而只是纯技术支持,他和我一样,都是作技术型开发出身,然后才转向技术支持(其实这也是这个圈子技术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进入北京IBM之前,这家伙在欧洲念的书,并且在鹿特丹作了两年的AS/400 Client Access/400开发。凭着这样的技术背景,他在进入北京IBM以后,很快就成了那里AS/400工程师队伍的首席技术专家,经常出现在需要高级技术支持的各种场合,从客户现场的解决技术难题到技术讲演,几乎是满场飞,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和前面所讲到的夏地、张昆不同,梁岩是个技术人才而非市场人才。虽然他很聪明,但是气质上他不是商人的料子。虽然如此,他却不认为自己只是个技术人而不是个市场人,很努力地要把自己转变市场人,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心血。

前面讲了,1999年初蔡颖的移民在圈子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导致了很多人的跟进,但是他没有跟进,而是继续自己的计划。在我于2000年移民以后,他于2001年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从北京IBM辞职,加入一家新进入中国的IBM业务伙伴的中国公司作了总经理,正式成为市场人。这家公司很有意思,它一方面以梁岩为总经理,一方面又自行从国内的其他IBM业务伙伴那里挖人组建了其市场销售队伍,而梁岩则只能对该公司的技术队伍有决定权(具体地说,就是从我以前所在的公司把我的一个徒弟拉到了他的公司,来负责AS/400方面的技术支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该公司的市场人员和总经理对立,摊牌的结果是梁岩出局(我的那个徒弟倒是毫无问题地留下了,因为我和梁岩的对手是朋友,因此他不会有危险,虽然这之间我没有任何介入)。至此,梁岩的市场人计划宣告失败。

梁岩失败的原因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他操之过急,直接从IBM著名工程师的位置上跳到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位置上,在缺乏市场根基的情况下,他所能够提供的是自己的技术名气,而对方也只用他的这一点,这样他的位置自然不稳,一旦发生权力斗争,他的牌太少了。

二。梁岩是个外来户,他的成长环境是在鹿特丹,而不是这个江湖,他也从来没有试图过融入这个江湖。他在中国IBM期间,始终只是生活在IBM的环境里,和业务伙伴之间的交往只是公司之间的彬彬有礼,并不真正了解这些业务伙伴的市场英雄们是怎么做事的。等到他需要或者说不得不去真正交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一句话,他没有把自己融入江湖和学会如何在里面生存,就只能够被江湖所排斥,这就是江湖的力量。

梁岩离开那家公司以后,去了中国Intel,作了一名技术经理,于是又回到了技术人的老路上来。

国内很多技术人都做着这样一个梦:从开发到支持,从售前到销售,从给别人干到自己开公司。但是遗憾的是,能够走通的绝大多数都是蹩脚的前技术人,技术出色者很少很少,梁岩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例子。究其原因,在国内目前的发展状况下,技术人和市场人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他们之间的妥协难度也实在是太大了,聪明如梁岩者一样走不通。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梁岩的性格,他的女朋友是成都IBM的,他想通过IBM的内部调动把她调到北京IBM,于是把这件事情和他的经理说了。那位经理满口答应,背后却设法做小动作使得这件事情不可能办成,然后再把责任推到人事部那里去。梁岩为这件事花了很长时间,一直以为是人事部捣乱,最后才得知真相,一气之下和那位经理在办公室大吵,弄得尽人皆知,吵架的责任莫名其妙地落到了他的头上。如果不是他在技术方面的重要性和有人帮忙,他会被炒掉的。这件事情足以说明梁岩是如何的不知人,因为他和那位经理已经共事一年半了,而那位经理的为人如何尽人皆知。

另一方面,梁岩的技术的确很好,我在这个圈子作技术十年,佩服的只有两位,他是一位。
作者: wnai    时间: 2006-09-01 15:38
有看小说的感觉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39
四。中联集团(起家)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中联集团是一家香港公司,开始叫中联公司,后来做大了,才改名为中联集团,英文名是Vanda Group。它的创始人是两个文革期间从广东偷渡过去的家伙,一个姓林,一个姓马,这里我们就称他们为林先生、马先生,以免对他们有什么不敬。在这两位中,林先生是大老板,马先生是二老板,就像惠普那两位创始人一样,虽然是好朋友,也是要分个主次的。虽然说林先生是大老板,但是因为马先生经常在大陆忙碌,他在大陆圈子里的知名度反而要比林先生高。不过这倒没有什么,反正他们两个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从一起偷渡,到一起办公司发财,到一起出卖股份换取资金支持(好听的说法是融资)以便支持业务扩张,到一起因为扩张过度、股份卖得过多被人家赶出董事会,前后十几年,一起起来,一起趴下,这份友谊可比张耳陈余那两位强多了。有一张照片可以见证他们的友谊,那是一张公司董事会开会的照片,把那张照片拿来作为香港黑社会电影中的巨头会议照片,很少有人会怀疑什么的。

他们两位刚刚开创中联公司的时候,IBM还没有发布AS/400呢,这两位的公司以代理销售当时著名的AST个人电脑及其配件为生。公司还小,这两位也就顾不上摆什么老板的谱,而是像小伙计一样辛勤地贩卖着。当时大陆也在流行AST个人电脑,不过市场是被几家有背景的“民族”企业所把持,这两位的小公司自然拿不到好单子,不过他们不死心,也想分一杯羹,于是成立了北京分公司,算是香港独资的外企公司,这就是后来中联北京软件公司(简称北软)的来历。公司名字好听,可是底气不足,没法子,两位接着卖AST电脑的配件。于是这两位背着旅行袋,里面装着AST电脑的配件,走街串巷,到处揽生意,很像后来中关村的那些电脑公司老板们。

这两位苦哈哈地干了几年,公司也没有什么起色,两个人正在争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样一个重要话题的时候,IBM开始推销它的AS/400商用小型机了,于是这两位也就时来运转了。

这里首先交代一下IBM的销售策略,IBM的销售策略在不同国家,对不同设备都是不同的,这里以日本和中国(中国包括了台湾,大陆和香港三地)这两个国家为例。MainFrame这样的利润宝库是直销,就是IBM直接卖给客户,不存在中间的经销商,也就是代理,这点在日本和中国都是一样的,因此如果谁在国内碰见了哪家公司号称自己是IBM MainFrame的代理,那它一定是在撒谎,因为人家根本不走代理制(呵呵,我在国内火车上就碰见过这么一位,结果被我立刻识破了,于是笑了笑没理他,那位还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还在努力表扬自己,后来我实在烦了,只好告诉他你碰上明白人了,累啊)。而对于AS/400这种机型,日本是直销制,而国内是代理制,也就是通过代理来销售,IBM的销售人员是不能够直接把机器卖给客户的,中联公司的发财就靠这个。

有人问了,中联这样的小公司怎么可能傍上IBM这棵大树?答案是因缘际会。当时在香港已经有一些IBM的经销商,但是在大陆IBM还是空白,而且大家都知道在大陆做生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于是中联的机会就来了。当时中国IBM征召AS/400经销商,中联和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司(这里主要是香港公司、新加坡公司和日本公司,大陆公司那时候还比较羞涩,空手套白狼的体会还不够多,还满足于在海关的帮助下,勾结国营单位的领导里应外合倒腾个人电脑)报了名,这些公司几乎没有一家曾经做过IBM非个人电脑的经销商,但是IBM没有其他的选择,于是AS/400在中国推广时期的西部时代开始了。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42
四。中联集团(吴文熹)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前面说了,AS/400在大陆是代理制,IBM的销售人员不能够直接买机器给客户,而必须由某个代理来和客户签单。中联的这几位哪里懂得什么是AS/400小型机,于是赶紧招收了一个得了英国博士学位后回归香港的香港人(也算是海龟了)作为他们的技术首席专家来充门面。这次中联又非常走运,他们找来的这位虽然不是电脑方面的科班出身,却非常聪明肯干,就着一台买来作为样机的小型AS/400和一堆资料,居然能够让它转起来,而且能够写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这些在后来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当时却是惊人的成就。这位的名字叫做吴文熹,英文名字是托马斯吴。我以前说过这个圈子在技术上我只佩服两个人,他是一个,梁岩是另一个。我见过这个人多次,一眼就看出来他是个技术天才,他的眼睛、头脑和谈吐都足以证明这一点。和他讨论技术问题实在是让人开心,大家都是一点就透,看问题一针见血,思路灵活而实际;不像很多有高学位的家伙,有很好的工作经历,脑子里却是一团糨子,这样的外行人经历我实在是经历的太多了,以至于实在是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

我第一次见他是中联公司给我们单位装机,当时的我根本不懂AS/400,实在是没法和他讨论什么。后来我做开发的时候,他多次来天津、北京出差,于是我们多次讨论技术问题,交流各自的发现和体会,大家坦诚相对。再后来我做技术成了名,单位和部里的领导要我在和他讨论问题的时候尽量留一手,多从他那里套些东西而少交些东西,我只好照办,没法子,旁边有人陪同记录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彼此都明白出了什么事情,真诚越老越少,真是无可奈何。

他后来因为奖金分配问题离开了中联公司,临离开以前,他对自己的继任者Gaoden说:“国内的技术人才只有天津的老兵值得注意,其他的都无所谓”,Gaoden为此专门来了一趟天津好见识一下这位唯一被他的前任看得起的家伙,于是我和Gaoden见了一面。说良心话,Gaoden无论在智力还是在才气上,都远不如他的那位前任。

吴文熹,或者叫做托马斯吴,是中联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最出色的技术专家,和他相比,我有所不足,更不要说中联的那些继任者们了。这些继任者们也许在管理方面比他强,但是在智力和技术才气方面,和他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吴文熹离开中联以后,去了其他几家IBM经销商公司,都不得意,最后去了香港汇丰银行。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47
四。中联集团(第一桶金)(上)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中联集团在国内AS/400领域的第一桶金不是金融,也不是证券,而是财政部系统。而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具体说起来,话题可就远了。

财政部的电脑部门是财政部计算中心,位置在三里河,这是一个司级单位,主要早期人员都是从中科院计算所一纸调令调来的。和财政系统所有单位一样,这个单位的一把手永远是财政出身,技术干部们只能够做到副司级。不过这和咱们的故事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那个一把手不管怎么换,总是沉默的老者,主事的两位,一个是主管硬件的刘邦君,一个是总工余淼华(他的老婆主管软件),才是咱们故事的主角。

首先说一下总工余淼华,这位是彻底的科学院计算所干活的出身,最拿手的是汇编语言。到了财政部计算中心以后,做到了总工还是亲自写程序,自己用汇编语言写了个报表设计工具,界面虽然一般般,速度的确是快,没说的,汇编写的嘛。这位虽然作了总工,却不喜欢抓权和涉及与商务有关的事情,而只是专心于技术,因此大家的口碑很好。看到这里,读者们可能会赞他一句好人了吧,嘿嘿,您可得悠着点,他虽然不喜欢抓权和涉及与商务有关的事情,却让他老婆,也就是那位主管软件的,办了个三产,包办了下属单位配机和软件培训业务。他这位夫人,名义上号称主管软件,业务实在是拿不起来,因此这单位的软件部分实际是空的,也就是没人拿得起来,虽然那部门里有不少人呢,于是这块的决策权也就归了主管硬件的刘邦君。我可没说这里面有什么交易啊。

然后咱们说一下主管硬件的刘邦君,此人是科学院计算所硬件出身,没有听说过他在此方面有什么叫得响的成绩,不过在到了财政部计算中心以后,还是负责了硬件部分。硬件部分的方面很多,他则集中精力于小型机选型和培训,其他的部分,例如微机配机,那是余夫人的事情,微机维修则是谁爱干谁干,也就是没人管,包出去了事。他是硬件出身,小型机的硬件他自认没问题,可是前面说了,财政部计算中心软件部分是空的,没人拿得起来,于是他只好勉为其难了;后来我技术上成名了,他就经常把我叫到北京去,作他的软件部分顾问。我离开财政系统以后,他对此很恼火,因为免费顾问没有了,软件上他还是拿不起来。虽然他对我的离开很恼火,但是后果却很不严重,因为财政系统选购AS/400的时代过去了,他也就不再是AS/400这个圈子的主要客户了,那些厂商和公司谁还在乎他?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这个顾问。我这个顾问嘛,做得很像冯玉祥讲得那样,“顾问,顾问,顾得上就问一问”,虽然酒席没少吃,各公司没少转,礼品没少拿,顺带着也给自己在《AS/400中国用户》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也算是曾经多次发表论文的专业人士了。现在想想,要是还在国内混,弄不好也是一博导,也可以欺负女博士生,和流氓不远了。那个《AS/400中国用户》杂志是AS/400中国用户协会办的一本杂志,主要是为国内的AS/400用户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和环境。这杂志面向的用户面很窄,费用完全靠几个AS/400大用户的赞助,财政部计算中心是它的一个主要赞助者,因此我在它上面发表文章很简单,也就是通过刘邦君打个电话说一下就行了。虽然这样,我的文章还是写得很努力的,原因很简单,我要靠它给我打知名度,以后我走人的时候可以好办一些呢。有人问了,老兵不都出名了吗,怎么还要走呢?回答是那都是虚名,单位里落不到实处,没有实际的好处(实际的好处都被那些好出身的孩子们占去了,我们是轮不到的,怎么干也一样),名气这东西挥发性很高的,不赶紧利用好到公司圈子里卖个好价钱,就浪费了。对了,那个《AS/400中国用户》的秘书长张女士我见过,她儿子在这个圈子的一家小公司作系统工程师,等到他母亲离开这个圈子,他也就立刻失业了。

好了好了,背景介绍完了,该言归正传了。
作者: meppy    时间: 2006-09-01 15:50
四。中联集团(第一桶金)(下)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国内的事情,特别是比较高层的事情,经常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也就是商务问题政治化。财政部系统准备这次选购小型机的时候,原来打算从日本、美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中进行选择,分别是日本的日立240,美国的Unisys A6/A7和IBM AS/400,以及法国的布尔/7000,结果正好赶上了政府要抗日,于是日本厂商首先事实上出局了,然后又出了法国卖给台湾武器问题,于是法国的布尔也就实际上出局了,尽管名义上这两家还有希望,那么剩下的就是两家美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了。财政部以前曾经买过一批Unisys A6机器,但是反应普遍不佳,而且不同版本之间软件兼容性也很成问题,这样IBM就有机会了。

当时AS/400还是一种刚刚出来的新型小型机,国内还没有用户,自然不会有什么恶评,而且IBM的那些业务伙伴们,例如中联这样的公司,为此出了很大的力量,这些力量不仅仅是用来打击IBM的对立面,也用来打击同为IBM业务伙伴的其他公司。前者的办法是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写那些对IBM对立面不好的文章,以此来影响用户的感觉和选择,后者则是设法搞好自己和IBM销售代表的关系,毕竟AS/400在国内是代理销售而不是直销,IBM销售代表要签单子必须和IBM的业务伙伴一起签。当然这里也有IBM业务伙伴自己的客户关系努力成分,毕竟客户最后直接打交道的不是IBM,而是IBM的这些业务伙伴。

在上面这三点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证据。当时国内文章对AS/400的宣传很猛,而对Unisys A6/A7则是努力批评。同时,中联此领域的业务代表,张兆君(英文名KEVIN,简称老K),则以他东北人的豪爽性格、见面熟而且能和人迅速成为至交的本事、还有他的酒桶能力,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负责这个领域的IBM销售代表是个表现很不好的家伙,按照IBM的考评制度,他因为业绩不佳已经到了被开除的边缘,只是因为某种奇怪的原因,这个开除命令被延迟下达。但是后来终于顶不住了,开除命令就要下来了,就在下达到本人的前三天,这家伙和中联的销售代表张兆君一起和财政部签了大单,一下子就是七家十二台AS/400小型机,还都是中等配置以上的,于是这家伙一夜之间从待宰羔羊变成了销售英雄,开除命令自然撤销,年底分奖金的时候钱多到了用手提包都装不下的地步(那个时候还没有百元大钞,也没有私人支票和银行直接个人存款这类东西,因此只能够是一大堆的十元钞票)。

中联在国内AS/400领域的第一桶金就此到手,其后两年,财政部在AS/400领域连续进机,全部单子为中联所得,中联借此一举成为国内AS/400领域的头号IBM业务伙伴(这是1992年的事情),这个称号直到我离开中联移民加拿大都没有丢失过。

这里再说一下中联的销售代表张兆君,他以此成绩很自然成了中联的销售英雄,升做该领域的销售经理,后来他又包办了其后两年的财政部AS/400进机单子,继续大吃特吃,然后又转作建行单子,成了中联在建行领域的开山鼻祖。以这样的战绩,他成了中联的销售天王和Banking销售部门的总经理,并以此带出了自己的销售队伍,后来中联的销售战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这支队伍,中联在很长时间内,它的销售队伍都是圈子内外各家公司的挖角大热门。

我和张兆君很熟,他早先也是个技术工程师,但是很早就改做销售,他的为人处世和销售技巧是我见过的销售中最好的,和他比起来,IBM的李磊就差得太远了。

1999年下半年,在我离开中联的半年前,张兆君因为公司内部矛盾离开了公司,随即他所建立的销售队伍四分五裂,纷纷离职,中联的销售业绩在一年半以后,也就是2001年一落千丈,从此结束了圈子内持续将近九年的老大地位,这就是一个超级销售和管理人才的威力所在。
作者: realqsecofr    时间: 2006-09-01 19:08
看着好亲切啊!许多往事历历在目。
作者: chts    时间: 2006-09-01 20:39
你说的都是北京的事。 大家看了参考吧。
作者: realqsecofr    时间: 2006-09-01 22:36
强贴啊,不顶没天理了。

另外哪为大虾,把宇博/长天这半边天下也写一写历史就更完整了。
作者: suckstar    时间: 2006-09-02 12:59
原来是转贴啊?咦^^^^^
作者: tomroom    时间: 2006-09-02 18:19
好文章
作者: jian_li    时间: 2006-09-02 23:23
标题: 强烈抗议老兵帅客在《国内AS/400圈子旧事回忆》一文中对我的人身攻击和侮辱!
强烈抗议老兵帅客在《国内AS/400圈子旧事回忆》一文中对我的人身攻击和侮辱!

我本人正人君子,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或做过对不起公司和同事的事情!
我本人在中联公司一贯是说话办事小心谨慎,从没说过,“公开抢钱了”;“别磨了,再磨就出来了”,如此肮脏的语言!
倒是这位老兵,在公司里狂妄自大,口吐狂言,随意开一些荤料玩笑,随意发牢骚,因为人缘极差,早在6年前就因为工作失误,被中联公司辞退。

另外,公司里的女职员,如何化妆打扮,涂脂抹粉,那是个人的私人权利,你可以发表你的看法,但你无权用这种恶毒的语句侮辱别人的人格!这也正说明这位老兵帅客的人品恶劣。

我也在此奉劝这位老兵帅客:应该改正随口乱喷的坏毛病,说话办事要与人为善,多做善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中联公司 李坚
作者: 5i    时间: 2006-09-03 00:38
"前面说了,紫京是国家纺织部和日本凸版摩亚株式会社合资的产物,双方的内讧不断,后来日方实在是受不了了,决心撤资,这公司也就垮了,后来被中联收编,那时候我已经在中联了。我在中联见到了这公司的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李坚,他是个技术人员;另一个是个从日本回来的女留学生,名字记不得了,她是个销售。

李坚不是专业出身,他是做Technical Support的,因为没有开发背景,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他比我大十岁,论年龄是中联技术团队的绝对老大,技术就不敢恭维了。他比较出彩的一句话是征收利息税的时候说的,“公开抢钱了”赢得了全技术团队所有人的共鸣;还有一句不太礼貌的“别磨了,再磨就出来了”,这句话为他赢得了中联技术团队首席流氓称号。

那位从日本回来的女留学生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倒不是她的销售有多厉害,而是她那张脸化的妆实在是太吓人了,足足二斤的白粉涂在了她脸上,看得我是目瞪口呆,以为自己遇上了妖精。后来看《艺妓回忆录》,总算是对照上了,原来那是人家的文化,可是这位是个中国人啊。 "

怎么这么评价我们"李哥",不过您老也不用生气,从文中可以看出此人确实太自大了些!!!
作者: 5i    时间: 2006-09-03 00:41
中联是个屁,宇博,长天屁都不是~~
作者: zb77510    时间: 2006-09-03 01:02
不感觉,,我认为他写得非常棒!!


呵呵~~你也可以写的~~~

我认为他写得非常精彩!


李先生的那句",“公开抢钱了”...哈哈....很搞笑的嘛!!!说明你很幽默!
作者: galaer    时间: 2006-09-03 01:15
这是杨s吧,呵呵
作者: Eagle_wolf    时间: 2006-09-03 09:42
16年 确实可以带个老字来称呼
作者: workaholic    时间: 2006-09-03 09:54
已经有当事人出来PK了。。。 呵呵。
作者: xiaofeizhu    时间: 2006-09-03 12:56
标题: 90年代中联给口饭吃,吃人的嘴就要软。
香港的林先生,马先生如何创业无关紧要。中联进入国内,开系统集成先河,培了很多人,养了很多人--这很重要。
卖机器不算本事,用的好才是本事。
过世的长春的王先生令人尊重,北京的gardon张销售出身,王之后接手集团,中联开始裁员,估计老兵就是北京AS/400销售部门下岗的一员。
时过境迁很多事情记不清就冠以“大概,可能”。
作者: opengis    时间: 2006-09-03 22:38
原帖由 jance 于 2006-9-1 09:43 发表
呵呵,被我找到了这个文章的出处了,有兴趣的去看看吧!
http://www.talkskyland.com/dispb ... replyID=&skin=1


嘿嘿,有意思,看这类回忆录很受启发啊
作者: aleng    时间: 2006-09-03 23:34
脸皮最厚的则是一份技术报告,证明AS/400上的10M以太网卡,其综合性能超过了其他机器上的普通100M以太网卡。
晚上关上机房的照明灯,看着这机器的灯光倒是也挺有意思的。
----------------------------------
哈哈哈,我就喜欢你这风格!!!
“公开抢钱了”即使说了也毫无问题
“别磨了,再磨就出来了” 我看了一笑了之,真说了也没什么,他写的我们看官也不一定全信

-------------------我这个看官的疑问:-------------------
中联公司 在01年倒掉了还是1然活着,如果活着他们在干什么业务。
作者(老兵)2000年移民后,一直在外国干什么?还是回国了?
那些技术和销售都跑到哪些公司去了?过的怎么样了?
发帖,跟帖的,有当事人么?有作者么?我们这些看官大都是技术的,可能也有不少销售,可以说是你们的徒子徒孙,要为我们纸条路哇,技术强的怎办,一般的怎办?不养老怎办?


[ 本帖最后由 aleng 于 2006-9-4 04:08 编辑 ]
作者: net_robber    时间: 2006-09-04 11:14
这种商用机器,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碰一下!!!

我还是研究我的Linux吧
作者: 居士    时间: 2006-09-04 11:26
哈哈,这个帖子越来越有趣了,而且还挖出了很多潜水的朋友

我在看的时候,就直接去问其中的一个当事人,哈哈,搞的他非常的吃惊。

大家写以前的回忆没关系,千万不要互相人身攻击啊。
作者: 子樵    时间: 2006-09-04 11:46
看帖子但的好笑.
熟人有几个,知道的人也是一群.都是当初现在的大腕.
咳 当个谈资吧.
其实当事的也没必要太当真,也没说太多的坏话,反正我是当玩笑看的.
说实在的如果大名能列进去,足以证明是个人物了.象我这种在400圈里混了10多年的还是小弟一个的判着上榜还来不及呢.
作者: xiaofish82    时间: 2006-09-04 11:52
哈哈,是啊。能上榜都是人物啊。
作者: myfiner    时间: 2006-09-04 12:46
先留名,再看.
这种江湖文章我喜欢. 
作者: sniper    时间: 2006-09-04 13:26
果真是江湖气息浓重。
作者: 野鸭子    时间: 2006-09-04 14:51
实在看不懂这句话:
------------------------
别磨了,在磨就出来了~~~~~```
------------------------

为什么说是流氓话?
是什么意思呀?
大家给我解释一下!
作者: wanghl    时间: 2006-09-04 15:31


这个历史写得还算比较中肯,有点意思!
作者: 胖有型    时间: 2006-09-04 15:52
看来看去,主要都是在讲销售们的故事,有趣,不过没太大共鸣。
有时想想以前自已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纸醉金迷郁郁寡欢回肠荡气的项目,倒是更加有趣。
作者: simonshen    时间: 2006-09-04 16:21
哈哈,这样有趣的回忆录看过,路过怎么也要来插上一脚啊,有认识的,不认识都来插上一脚过瘾下好了
作者: simonshen    时间: 2006-09-04 16:22
希望有空的人能来看看,把他写完整算了
作者: 卖as400的    时间: 2006-09-04 17:40
有意思!
作者: pure    时间: 2006-09-04 17:48
看上去 挺苍桑的。
不知现在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作者: chts    时间: 2006-09-04 18:03
其实本来也没那么复杂。 北, 东, 南,各管一方。 去年和今年都应该不错。4大银行上收的冲击逐渐被消化了。现在问题是没有技术力量很强的代理了。 每个代理有一个高手就不错了。 流失得太厉害了。
作者: simonshen    时间: 2006-09-05 10:52
其实据我知道有真正高手在代理那边的,但是也只是做技术而已,其他的么,不好说,不好说,IBM不喜欢哪种不听话的,哈哈
作者: keenor    时间: 2006-09-05 16:50
好看
作者: ybyang    时间: 2006-09-05 16:51
看来,在各类企业做400已经10多年,对400的了解仅仅是个皮毛,我真自卑啊:(
作者: blogliou    时间: 2006-09-05 22:04
这位老兵性格率真,但也确有自大嫌疑,文章写得也颇耐读,但对人物评判过于苛刻,其中提到一位还曾是我离开机关以后的第一家公司老板。

AS400圈子小,有了这么多故事,现在AS400圈子已经今非昔比了,技术上也有了许多巨大进步。偶的技术全部来自于自学,不是任何人的徒子徒孙。

本人反日,所有抗日和批判媚日描写本人都很开心!
作者: 天下布武    时间: 2006-09-05 22:31
强贴,顶一下。
作者: kde2000    时间: 2006-09-06 11:27
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个问题即使在中国IBM这样的欧美外企也一样。

其实说起来,蔡颖并不想一辈子只做个AS/400工程师,他也想升到经理层,但是他的性格使得他总是和自己的经理有麻烦,于是总也升不上去,只好一直做AS/400工程师,前后做了十一年,加上他在做AS/400以前的两年(那两年他做IBM MainFrame的工程师),他一共在中国IBM工作了十三年。这十三年的经历,固然使他有很好的收入,但是个中滋味也不是好受的,原因就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个问题即使在中国IBM这样的欧美外企也一样。他始终升不上去,同时年岁的增长,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各种压力和排挤,使得他在这个技术不养老的环境里越来越难受,最终在1998年底选择了技术移民加拿大,干脆走人完事,宣布时间是1999年初。

1998年前后,技术移民加拿大这件事早已经被很多人所考虑,而且大家都知道国内的技术不养老问题,但是这个圈子的很多人觉得中国AS/400这个圈子还是可以养老的,因为AS/400工程师的养成很难也很慢,因此蔡颖移民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圈子,既然蔡颖这样老资格的著名人物在中国IBM这样的著名好公司都不能够保证技术养老,我们这些人又有什么指望?于是就像一阵风一样,大家纷纷跟进,先是中国IBM的资深AS/400工程师们,后来则是圈子里其他公司的AS/400工程师,一个接一个地宣布移民加拿大。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家电话里面聊的就是现在谁走了。等到我于2000年移民加拿大的时候,这个圈子里的AS/400工程师连二流的都走得差不多了,前后不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 本帖最后由 kde2000 于 2006-9-6 11:29 编辑 ]
作者: tony wang    时间: 2006-09-06 17:37
第一次感觉网络离自己是如此之近,是曾经的公司、曾经的朋友的事,欢迎更多类似原创。

上海做AS/400维护的朋友,如想换换环境,可联系我:wanggh@ibmma.com
作者: ayu0926    时间: 2006-09-06 19:12
精彩啊
作者: shiqiaoliang    时间: 2006-09-06 23:51
确实是好帖的。但感觉很沧桑,回忆过去并不是件好事情。向前看更重要
作者: 想死你    时间: 2006-09-20 23:24
顶一个,文笔很好。搞技术要都有这文笔写东西。那就热闹了,也方便大家学习。在调侃中学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呵呵。
作者: bjrichard    时间: 2006-09-27 10:14
400在国内有个人物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是国内某上市企业的CTO。他对400的理解是很精辟的!再有文章列举了很多人,唯独没有写使用者,其实真正的专家是使用者,而不是什么中国ibm的某某人。厂家的人都是很会忽悠的人。其实400只有几种用法,厂商被客户搞的没办法,只能忽悠说400可以做这个,也可以俄做那个,其实,狗屁,都是瞎掰,只有那么几种用法,其他的只是尝试而已!
作者: coolk    时间: 2006-09-27 13:12
原帖由 bjrichard 于 2006-9-27 10:14 发表
400在国内有个人物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是国内某上市企业的CTO。他对400的理解是很精辟的!再有文章列举了很多人,唯独没有写使用者,其实真正的专家是使用者,而不是什么中国ibm的某某人。厂家的人都 ...



请教有那几种用法呢?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作者: just a kid    时间: 2006-09-27 13:26
原帖由 coolk 于 2006-9-27 13:12 发表



请教有那几种用法呢?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系统就只能用来跑应用,没有应用,系统再好也白搭.服务器哪有什么几种用法,难道把400用来做床头柜,3494用来做储物箱??

或者牛人用400开发了些娱乐功能,比如自己用CL/RPG/COBOL之类的写小游戏,装个WINDOWS在400上打CS之类的,算不算其中之一呢,活活
作者: eric55555    时间: 2006-09-29 15:11
初入江湖,顶个先
作者: coolk    时间: 2006-09-30 08:34
原帖由 just a kid 于 2006-9-27 13:26 发表



系统就只能用来跑应用,没有应用,系统再好也白搭.服务器哪有什么几种用法,难道把400用来做床头柜,3494用来做储物箱??

或者牛人用400开发了些娱乐功能,比如自己用CL/RPG/COBOL之类的写小游戏,装个WINDOWS在 ...


看来以后会发展到买部400去听MP3了!强!!^_^
作者: linyueagle    时间: 2006-10-08 21:30
标题: 希望
好文章,只是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但是在江湖上没有新新事情,以前能发生的,以后也会发生.

只不过,江湖的主角已经换人了.
作者: linyueagle    时间: 2006-10-08 21:58
标题: 纠正
有几点商榷一下:

1、王伟进紫京的时候,紫京叫北京紫京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不叫凸版摩亚--紫京

2、思维没有卖,他说的做二手的思维和思维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个公司的老板到是在思维做过

3、进紫京的时候王伟不是纺织部的职工

"一个在紫京和思维做过的人","一个违反ibm当时的规定,以代理工程师的身份安装了国内第三台400的人"。
作者: xiaofish82    时间: 2006-10-09 08:36
哈哈,在400上打CS,注意不错。

下午在我们公司400上面试试看!!


是不是还可以在400上看XX片啊。
作者: aliceliu    时间: 2006-10-09 13:20
好文章哦,LZ继续
作者: 老胖熊    时间: 2006-10-09 21:25
呵呵,看过觉得作者有些自慰的意思。如上面一位朋友说的,江湖还是那个江湖,但江湖的主角已经不同了。老一代混江湖的,也许只剩了回忆的份了。哈哈。。。。。。。。

和作者的用户身份不同,我是88年开始卖400的,好象比作者还早两年玩400,但没觉得有什么可回忆的?而且,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确实和事实有偏差。而且偏差较大。

我所知道的,思维还卖400的时候,其实是家不小的公司,区区4台机器还不足以使思维倒闭。而且,错搭了走私军火的船,我不敢肯定有,也不敢肯定没有,能肯定的只是货折了。但是,走私军火说里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比如,机器是从那里上的船?似乎不应该是墨西哥或是澳洲吧。做过400的人都知道,销往大陆的400 IBM是在哪里交付的;军火是走私到哪里的?毕竟机器是要运到大陆的,如果搭一艘不去大陆的船这可能吗?如果是到大陆的,军火又是走私给谁的呢?我到现在也没听说大陆有什么非法集团有能力组织购买成批的军火;如果船的最终目的港不是大陆,那么大陆又有什么借口可以扣留这些货物呢?毕竟军火交易在地球上很多地区是合法交易。至于作者对拍卖的理解,也是漏洞百出,海关罚没的东西,并不是一扣下就可以拍卖的,通常从暂扣到没收有段时间,除非是真的和军火或是毒品什么的混在一起了。从没收到拍卖还有段时间。所以,即便你自己再把货买回来,这个期限也足以使你过了dead line 才能向客户交付。也许只有加上点神乎其神的因素,文章看起来才更吸引人,不过这似乎是写小说的手法,还得是周星弛风格的小说。

另外,周宏龙和中行的关系作者并没交代,也许是他不知道吧。当年思维卖给中行的400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三位数。而且思维也曾连续获得IBM颁发的年度奖,好象是年度销售冠军吧,具体叫法记不清了。这样的一家公司,会赔不起4台机器吗?或许作者以为400的利润和pc差不多。思维走下坡路,原因很多,婚变只是原因之一,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周老板的另一个投资项目。

张昆这个人物其实也不简单,他和周老板曾经也不是一般关系,这些也许是作者忌讳,也许是作者并不知道。总之,这个圈子曾经的复杂关系这篇文章里作者并未触及。姑且理解为投鼠忌器吧。

思维公司一直到98还是99年的时候才关门的,如果我没弄错的话,应该是99年。公司也没卖给什么人。作者文章里提到的周老板卖思维的事,完全是无稽之谈。那家卖旧货的公司,是在思维还没关门之前就成立了,而且一年或是一年多以后思维才关门的。那家公司确实从周老板那里买了东西,不过买的不是公司,而是思维的一些旧货,很旧很老的东西。大概有台E10算是最新的型号了。还有个应该算技术性错误,也许是作者对400的系统并不熟悉,熟悉的可能是某种应用吧。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过有谁能弄出OS/400的KEY来,不知道这里那位见过或听说过这种好事,一定给我介绍介绍,我家的那台机器重装系统已经让我很烦了。另外,作者真的很孤陋,卖二手已经是圈里公开的秘密了,你看看那些所谓的大公司出的货就清楚了。专门做二手的也已经很多很多了。

作者的这篇文章里,王伟,郭胜利等这些紫京公司的人连同紫京公司一起似乎是反派。这个暂且不论,只说说作者表述不清的地方吧。王伟应该算是紫京公司的老人,但他不是纺织部的职工。紫京也不是纺织部的企业,而是纺织部设计院和日本凸版摩亚株式会社合资,按国家规定纺织部设计院占51%的股份。最初到紫京的时候王伟也不是销售人员,而是技术部的员工。当时的紫京公司叫北京紫京什么的,而没有凸版摩亚这几个字,最初他们是做酒店系统的,还想把美国的一个叫 LOGISTICS 的软件进行汉化(这个软件后来被昆仑饭店买下了国内的版权,而且成功的做了汉化),当时王伟应该也在这个项目组。郭胜利最初的身份是紫京和纺织部设计院一半一半,并不是全职在紫京。

说到王伟这个人,我觉得用幸运这个词来形容是比较贴切的,运气来了,挡是挡不住的。

紫京也不愧曾经是业内曾经的 training,培养了不少人才。可惜呀,倒了。好象九几年的时候,还有公司出高价搜寻紫京的帐号呢。呵呵,赖帐也是一把好手。

文章里提到的一位日本留学的女士,如果我没理解错作者指的是谁的话,应该不是日本留学。真实身份应该是日籍华人,算是旅日侨胞吧。姓和名字很日本化,也可能是随了夫姓,但名字也很日本化(象我认识的另一个中国人,在日本待的年头多了,姓张不叫姓张,名片上印的是 ‘弓 长’,连说中国话都透着日本味,据说娶了日本媳妇),名字我也不提了,大家是朋友说出来我觉得不好。不过作者说的有一点点小错,不是妆化的吓人,而是不化妆才(更)吓人。

最后是个叫法的问题,我觉得并不重要,但是个错误。88年的时候,还没有BP这个说法,当时叫代理,紫京叫特约经销商。有谁能查查88、89年的计算机世界,上面有400的广告,下面有当时代理商的名字,一看便知。


江湖也许还是那个江湖,但江湖的主角肯定已经变了,回忆这些真的有意思吗?没有吗?有吗?。。。。。。。。。。。。
哈哈。。。。。。   玩的高兴就好。

[ 本帖最后由 老胖熊 于 2006-10-9 21:37 编辑 ]
作者: sa_hata    时间: 2006-10-11 16:14
原帖由 xiaofish82 于 2006-10-9 08:36 发表
哈哈,在400上打CS,注意不错。

下午在我们公司400上面试试看!!

是不是还可以在400上看XX片啊。


"看××片" 还真有创意,弄个400主机来做私服吧,好歹可以用来赚钱.
作者: thursday    时间: 2006-10-16 15:07
能不能把主人公们的PP也发上来,大家好有点印象啊,哈哈~~
作者: fssnowwolf    时间: 2006-10-23 13:11
标题: HEHE
400老江湖的小说,好玩
作者: huaimie    时间: 2006-11-01 17:48
如此如此
作者: jackyhue    时间: 2006-11-02 09:13
期待中
作者: zli    时间: 2006-11-29 10:49
这贴子以前看过,了解下老前辈们的光辉事迹,感觉还是上个世纪,是四百最辉煌的时候,那时候整体的环境也比现在好的多,现在搞四百的人一般都比较低调.
一般写贴子的人,都是把自己暗中抬高,对别人就刻薄了点,其实,人者见人,智者见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是无从考证的,所以尽量尊重下他人,这东西八卦出来,初啦给人看热闹,没太大意思.
作者: Q.River    时间: 2006-12-13 16:01
有意思
2000年以后的中联如何了,谁说说看
作者: adversa    时间: 2006-12-18 17:17
好多熟人 :)
作者: dreams76    时间: 2007-08-06 07:03
原帖由 jian_li 于 2006-9-2 23:23 发表
强烈抗议老兵帅客在《国内AS/400圈子旧事回忆》一文中对我的人身攻击和侮辱!

我本人正人君子,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或做过对不起公司和同事的事情!
我本人在中联公司一贯是说话 ...

老李同志,你并非正人君子,做过很多对不起公司的事情,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位老李同志曾经将公司客户的OMS/400偷偷的撬下来自己干私活了,干私活无所谓,但是撬公司的客户就值得商榷了!

[ 本帖最后由 dreams76 于 2007-8-6 07:09 编辑 ]
作者: digitalchina    时间: 2007-08-07 17:03
为什么我在97年用过96M的机子?
作者: gooduser    时间: 2007-08-09 22:34

作者: shibuya    时间: 2008-07-10 11:36
做个俯卧撑就走
作者: wyyhzc    时间: 2009-09-03 08:25
呵呵 挺有意思
作者: mamei    时间: 2011-03-29 15:21
2011年了,
作者: xjromance    时间: 2011-03-29 16:08
唉 知道的太少了
作者: kessy    时间: 2011-03-31 22:07
mark.
作者: ypzhou25    时间: 2011-04-08 10:02
围观 
作者: passthru    时间: 2011-04-08 12:04
本帖最后由 passthru 于 2011-04-08 12:09 编辑

老K现在在哪里呀?知道的请告诉一声。

都是20年前的事啦,一代400er付出的辛苦。这里也同时希望后继400er牢记责任和担子。
作者: agozl    时间: 2011-04-12 23:47
黑幕呢
作者: chts    时间: 2011-04-15 11:42
那个时代的人现在很难看到了! AS400 生态也完全变了
作者: punix    时间: 2011-04-18 14:07
回复 1# yeskey


    经理就是财富,楼主文笔不错,看着像小说是的,提到的公司都多多少少合作过。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