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

标题: 为什么用mkdev加硬盘后/dev下未出现hd的设备? [打印本页]

作者: zx0724xin    时间: 2007-09-24 16:19
标题: 为什么用mkdev加硬盘后/dev下未出现hd的设备?
请教各位达人:
本人在SCO5.0.6系统中增加EXP400的硬盘,增加的硬盘准备用作数据库的裸设备,但第二次mkdev命令加完硬盘后按照提示进行分区,分了4个未激活的UNIX分区,退出时报/etc/badtrk:cannot open /dev/rdsk/4sa for ioctl(这是增加的第4块硬盘,前三块用作文件系统,未出现问题),之后在/dev下发现未产生hd40设备,是不是我少做了那步阿,老大们帮帮我吧,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搜到。
作者: zhangshebao    时间: 2007-09-24 22:16
第5块硬盘是不容易搞
4sa是打活动unix分区,没有活动分区是该不能打开。
注意hd4?不要与前面的hd[0123]?没备号重号,如果重号是要手工调整的。
fdisk -f /dev/rhd40  或 /dev/rdsk/4s0
divvy /dev/rhd41 或 divvy /dev/rdsk/4s1
divvy /dev/rhd42 或 divvy /dev/rdsk/4s2
divvy /dev/rhd43 或 divvy /dev/rdsk/4s3
divvy /dev/rhd44 或 divvy /dev/rdsk/4s4
如果有问题就贴上下面的结果:
l /dev/rhd?? /dev/rdsk/?s?
grep Sdsk /etc/conf/cf.d/*
作者: zx0724xin    时间: 2007-09-25 11:11
谢谢老大指导,我刚才又试了一下,可以用fdisk -f /dev/rdsk/4s0对其进行分区,然后可以用divvy /dev/rdsk/4s(1-4)对分区进行分片,但是为什么/dev目录下没有产生hd40,hd41,hd42,hd43,hd44这几个设备那?不理解阿,/dev/rdsk目录下的设备怎么才能变为/dev下的hd设备那?请老大指点指点吧,感谢阿~~
作者: zhangshebao    时间: 2007-09-25 21:58
手工建:
l /dev/rdsk
看一下主设备号及从设备号
mknod /dev/rhd40 c 主设备号 从设备号
mknod /dev/hd40 b 主设备号 从设备号
注意用l看一下b/c有没用反,我记不清了.
每次重连内核可能都要手工建.想一劳永逸要到/etc/conf/node.d下改hd文件

[ 本帖最后由 zhangshebao 于 2007-9-25 22:01 编辑 ]
作者: zx0724xin    时间: 2007-09-26 15:19
按老大的方案确实可行,不过有几点问题还想请教一下:
1.我的前几块硬盘都是直接加就出现hd设备,为什么第4块不出现哪?
2.对比了一下第四块和前三块硬盘的设备号,发现前三块主设备号都是1,从设备号用到了247,而第四块主设备号为112,从设备号为0,是否因为设备号问题而不出现hd设备那?
3.检查了一下/etc/conf/node.d下hd文件,发现hd30是这样加的:hd hd30 b 192 sysinfo sysinfo 600,192是hd30的从设备号,但语句里并未涉及到主设备号,如果我要添加hd40,是不是要照下面方法来加:hd hd40 b 112 0 sysinfo sysinfo 600?
作者: zx0724xin    时间: 2007-09-28 10:56
55555~ 老大这两天怎么不理我了 麻烦各位老大了 谁知道 告诉小弟一下吧 感谢阿
作者: zx0724xin    时间: 2007-09-28 13:20
终于明白了,hd设备是IDE设备,SCO系统只能认4个IDE设备,所以硬盘增加后,不会自动建立hd设备,但第三个问题还没有确认,有老大能帮我确认吗?谢谢
作者: zhangshebao    时间: 2007-09-28 22:16
按4楼手工建hd40能直接用。
你在5楼第3条理解是正确的,但改了node.d并不立即生效,需要重连内核才可能自动生成。
作者: zx0724xin    时间: 2007-09-29 09:54
OK 我知道了 谢谢老大的指导 万分感谢~~
作者: saintdragon    时间: 2007-10-01 16:43
没加过4块IDE硬盘。按照理论,主设备号1表示硬盘的。112表示啥设备还没注意过。不知道是否是保留的号




欢迎光临 Chinaunix (http://bbs.chinauni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