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644 | 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重温《钢琴课》(zt)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6-06-27 1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90年代,电影界兴起一股反映残疾人生活的拍片热。一时之间,这种题材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不少优秀作品纷纷荣获大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由法国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此片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反映的是一个哑少妇的爱情生活和音乐生命,由于要表现的是哑女,在塑造手段上就大大受到局限,仅仅通过表情与手势是很难达到成功表现的目的的。于是,导演借用了一个非凡的道具——钢琴。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全部的生命与爱全部融化进她的琴声之中,世上唯有知音和爱她的人才能领悟,当她远嫁新西兰,丈夫却将她的钢琴留在了海滩,无疑,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爱产生了。而贝因虽然不了解音乐,但他却从音乐中读懂了爱达渴望真正的爱情,渴望真正的生活的心声。钢琴把两个相爱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勾通两个人思想感情的媒介。观众也沉醉在这种音乐的声响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而祝福。
  也正因此,影片对白极少,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表演,动作和音乐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虽然提高了演员演出的难度却为电影表现手法开创了新的天地。
获第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奖
1994年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服装、最佳艺术指导
199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
199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

某一天我决定认真的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房间最冷清的晚上。
  如同在冬天沐浴了一场冰冻的雨水,如同在生命里遭遇了最冷清的夜晚,就是这部寒彻心底的《钢琴课》。
  从一个孩子的声音开始,从一双遮住视线的双手开始,一个几近与世俗生活隔绝的美丽奇崛的生命以一种孤守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是一张美丽苍白,平静到以至于你感受不到温度的脸,就象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镜头从她的脸上升起,以优美的速度越过葱郁的树冠,看见她优美的身影。
  艾达,一个无法用声音传达心意的女人,而她的内心就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一个仰望着星空纯粹到超拔了人世的生命,拒绝了一切的问候与干涉,只有当钢琴的声音在她的指间跳荡出来,只有当周围充满了音乐带给她的喜悦与安慰,只有当世界在一片音乐的世界里变的圣洁,只有当第一个音符在心中响起,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了自足的意义,才能感到自己与自己以至于和世界的沟通。
  我不得不说总有一些生命的状态让人高山仰止,总有一些如同溪水一般清澈单纯的精神世界几近通达到灵魂最寂静的角落。
  就好象是在没有细菌的空气中生长的皮肤,突然出现在浑浊的空间里,每一片哪怕是最小的尘埃都会让她感到疼痛。艾达就是这样疼痛着来到了这个她深深恐惧并且抗拒的小岛,她唯一的打算就是接着守护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女儿,当她在夜晚的帐篷里安抚着女儿,镜头里从油灯里散发出的温暖的黄色调让我们看到这个女人身上仿佛仅有的却是天然而饱满的温情。
  钢琴就放在美丽而空无一人的海滩,无法搬运到隔着那片阴冷潮湿的沼泽林的家里,这是一个怎样将人世与圣洁隔开的意象,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难以逾越,当一个高贵的灵魂降临到世间,它们之间又岂止一片树林这么简单――原来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融合到一起。
  艾达求助于这个在山林间居住了数十年几乎不识字的男人,求他帮助他们越过树林去找那架在海滩边就象她自己一样孤独的钢琴。就是这个粗糙而生硬的男人,就是这个代表生命的另一种力量的男人,在艾达如痴如醉的钢琴声中竟然默默的爱上这种美丽,
  这种寒冷而充满拒绝的高贵。镜头就在高高的远处俯瞰着艾达和女儿延伸到画框尽头处的脚印,这男人就在后面跟随着,从另一行脚印开始,进入艾达行走过的轨迹。
  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这个女人,粗糙但是充满了力量,生硬却象孩子一样任性猛烈的让女人难以抗拒。钢琴课就从这里开始,钢琴终于越过了树林被搬到了岛上,越过了这片树林,是生活的另一端,一个高贵的灵魂终于开始进入了浑浊然而充满暖色的生活。艾达也终于有一天被融化在这个男人如同太阳一般灼热的爱意里,不得不感触于Jane Champion同样作为女人的敏感与细腻,一段两个人从排斥到吻合的过程,这其间的每一个镜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光影变化,无不充满女性特有的温和而内敛的光泽。
  终于要暴露了,终于当艾达从一个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冰冷的世界苏醒,当她也放开了身心投入这惟有生活才能带给她的情欲和感动,当她也被融化在男人的臂弯里,她注定要付出了代价。这代价是什么?这代价是谁让她付出?
  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那么这一幕将成为你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几乎要烙印在你心里的画面,这个时候艾达被愤懑了许久的丈夫拖出屋子,镜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平静的跟随着他们的行动,这时大雨倾盆,画面被渲染成最冰冷的青色,钢琴声在画面外悠扬的响起,画面里丈夫与艾达扭打着,镜头在此时保持着优美的切换,仿佛音乐象与镜头做着化学反应一样的在催化着这一刻走向美的极致,而当丈夫终于怒吼着砍下艾达的手指,琴声和镜头已经优美到你无法相信这是一幕惨剧,这是一幕人世间最惨无人道的上演,全人类对于美的向往对于纯净的爱怜都被这个丈夫的斧头砍到血流汩汩,然而就是这么一幕生活对高贵灵魂的摧残,却是这么的美,琴声依然悠扬在画面之外,而镜头的角度又是这么的优雅,这种反差与吻合简直残酷到要撕裂所有蒙盖在伤口上的纱布,可就是这锥心的疼痛,却成了美的极致。
  这就是艾达的代价,这代价是钢琴给她的最后的礼物,一个她曾经唯一寄托着的唯美的家园,当她转身投奔人世时就要折断她曾经借以翱翔在海滩边的翅膀。
  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说: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那是艾达的声音,它已经脱离了艾达的身体,当她已经成为凡界的女人,她又象一个初生的孩子开始了另一种坚持。可是这悬挂着的寂静依然回响在人类灵魂所无法企及的深度,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等待着有一天又一个孩子一样的心灵用断了的手指,拂上它冰冷的躯体。
(钟钟)
  2002-11-11 15:35

===========================================

《钢琴课》——交换来的爱情
来源:银海专稿    作者:舒曼   2003-08-04 16:31:13

  或许就是因为艾达的第二任丈夫,那个美国男人一时的贪念,艾达和班斯有了相处的机会——澳大利亚男人早被艾达的琴声和海边的美妙图景深深触动,他宁愿用土地换一时的厮守。

  小屋里,他仍然遵循着成人世界的原则——交换——他让她用黑键计数换回钢琴,条件是允许他在她的琴声里幻想她的肉体。或许他是被迫用的“交换”,因为对他这样的一个澳大利亚小农场主来说,来自“文明世界”的她太过高贵和冷漠了——就像她表现出的那样。但实际上,班斯的温存早已撩拨起艾达心底的渴望,一个女人真实的渴望。
  但她无比冷漠,那种在爱情中占优势地位的倨傲的冷漠,她从没爱过美国丈夫,但在班斯面前,她拉起了丈夫的手。
  班斯很痛苦,他发现自己在对艾达的感情里愈陷愈深,以至不能承受那种冷漠,不能承受心爱的女人再像妓女一样做着交换,他允许艾达抬走了钢琴。但爱情的规律使班斯的处境峰回路转——在家里望着、抚着黑键,艾达心潮澎湃,她再也顾不上矜持,跑向了班斯家……
  这交换来的爱情也许注定要受罚,或者说真正深厚的爱情注定要经历苦难的考验,在那个凄风苦雨的日子里,艾达被暴怒之后已心如死灰的丈夫砍下了手指。
  美国丈夫并非是疯狂和狭隘的异类,他不过是一个寻常男人,不过是渴望一个寻常女人,他的悲剧在于他找到的女人并不适合他。他终于承认,终于放手,哪怕是以一种愤怒和威胁的姿态。
  扯心撕肺之后,艾达和班斯终得相守,他们搬离小岛,她开始学说话,开使用假指奏出奇异而美妙的旋律……

  简 坎皮恩的惊世之作《钢琴课》,灰色的生活场景色调、蓝色的浪漫海滩美景、柔光里的艾达和班斯,把影片成就得如此惊心动魄。而更让人惊心动魄的,除了爱情,就是影片展现出的真实而冰冷的人性。这段爱情、这段生活,在每一个相关的人的心里留下的伤痕,决不会因为爱情的获得而消失:男人的贪欲、女人的残酷、小女孩的是非之选……这一切的一切,对心灵的伤害都是那样的赤裸。艾达选择跳海或许就与此有关,这份心灵的折磨,对她这种性格的女人来说,真的难以承受。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1445/showart_13331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