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projl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18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的冬天,有藏人血统的“前秦”皇帝苻坚大举伐晋。他刚统一北方不
久,长安附近的居民尚是五花八门,所谓“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晋朝虽偏安江左,但
是仍能保持西部的防线,如今日之湖北西北汉水一带以及更西的四川。即在最接近的战
场,也能在江翼寿阳附近发动攻势。从各种迹象看来,苻坚并没有在东线与晋人决一死
战的决心,而是统率了很多杂眚部队,无法统御,只能以军事行动,维持他的组织。同
时又过度自信数量上的优势,所谓“投鞭足以断流”。他总希望以凉州蜀汉幽冀之兵,
号称八十七万的力量,“犹疾风之扫秋叶”,不怕晋人不投降。所以他在出师之前,就
宣言要让东晋皇帝司马昌明做他的下任尚书左仆射(等于副首相兼军政部长),晋朝的
文武大臣谢安或桓冲,也为未来的吏部尚书和侍中。都预先替他们在长安建造官邸。

如果现存的资料全部可信,则此人受过中国传统教育,也有几分书呆子的习性。他与
晋人交战之前,也让以前俘获的晋臣朱序作使臣,访问晋军。后来朱序却将秦之虚实告
诉对方,替他们定下了速战速决的方针,并且在战场上,采取对苻坚不利的行动。

晋朝的总司令谢安,正式官名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他也有书呆子的脾
气,年轻时无意仕进,只是与名士来往,有声望。到四十岁才正式做官,仍是玩水游
山,满口清谈。人家规劝他,他就反问:“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淝水之战的前夕,他又受任都督十五州军事。儿子谢琰,侄子谢玄,谢石都是部下重
要的将领。对付苻坚号称百万的军队,他只有八万人抵御。但是他“镇以和静,御以长
算”又“不存小察,弘以大纲”。他对亲信将领个别的指示,以使他们“各当其任”为
原则。部署既毕,即不再多言,并且招集亲朋,下围棋游山水以表示“夷然无惧色”。

北方混成的秦军和南方紧凑的晋军对峙的时候,谢安的前锋招致北军司令:“君悬军
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从与君公缓辔
而观之,不亦美乎?”这文辞只改动数字,在《晋书》里出现两次,其以作战当作竞技
看待,有《左传》作风,可能是修史者揣想写成,但是征之两方将领风度,也可能是据
实记载,因为率北军的将领苻融,也以文学称著,既能“下笔成章”,也能“谈玄论
道”,他作的赋尚是“壮丽清赡,世咸珍之”,并非一介武夫,尤不带戎狄气派。

他这次可算是上当。秦军刚一后撤,朱序即在阵后流布谣言,说是北军已被南军打
败。这时仓皇集结的部队,劳师远入,人地生疏,又无坚强的斗志,也就信以为真。如
是一溃就不可收拾,苻坚自己也中流矢,是以晋军大获全胜。前线战报刚到总司令部,
谢安正与朋友下围棋,他看后将文书置在几案之上,对棋如故。只是胸中喜气到底无法
全部抑制,下棋完毕,他步入户内,脚上筋肉紧张,一时伸展不尽如意,用力过猛,竟
将木屐之底,在门限上踏损,俗语“不觉屐齿之折”,由来如此。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不能久
驻。北朝的侯景反复叛变,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
全国的目标甚远。

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
206年。

3
5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19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淝水之战

在这两百多年内常成为南北两方拉锯占的地区,除了淮南以外,还有湖北的襄阳一
带。这也可以说是北人所擅长的骑兵战术,至此已无法做有效的发挥。南人所长为水
军,不仅兵力以舟楫输送,能够争取战场的主动,而且将士无行军之劳,粮草有速达之
效。只是这种长处,也不能向北延伸使用。淝水之战时,双方受地形限制的情形,已见
其端倪。如《晋书》说苻坚有“骑二十七万”,只因一水所隔,不能冲锋陷阵。而晋军
虽获空前大胜,也不能扩大战果,仍是偏安江左。可是这长期的分裂,还有它更重要的
原因存在。

自从东汉覆亡,中国人口因天灾与战争的影响,长期由北向南而由西向东的迁移。即
魏晋间的战事,也带着武装移民的情调,有如280年之平吴,西晋发动了20万人的
兵力,至建邺收版籍,则只有男女263万,其南征兵力已占当地人口很大的一个比
例。如是华北与华中的空隙,势必由“15英寸同雨量线”以外的少数民族填补,其背
景则是他们所受亢旱的打击,又必较华北为甚。虽然资料不全,历史上已有甚多的例
证:公元333年石虎自长安徙秦雍民氐羌十余万户于关东,使居枋头(今河南浚县附
近),又以羌师率其众数万徙居清河之滠头(河北枣县)。石季龙则徙辽西,北平,渔
阳万户于兖豫雍洛。淝水之战前夕,长安附近的人口又以鲜卑羌羯为多。有如上述,则
南朝的北伐,与这种半由自然力量发动的移民方向冲突,不易彻底执行。淝水战前,东
晋之桓温,曾克服洛阳,又于369年入长安,终在枋头挫败。

就因为这种人口移动的压力,南方的水田,才能普遍的开发。《晋书》食货志所称
“河滨海岸,三丘八薮,耒耨之所不至者,人皆受焉”,就表现出了这种开拓处女地的
一般趋向。只是“火耕水耨”,先用烧荒的方式,次用水灌溉,并且以大量的人力用以
除芟,才能逐渐将粗疏耕作方式进而为精密耕作。

北方的种族复杂,也不容易使政局稳定。“五胡乱华”时的少数民族领袖,率多汉
化,并且很多带有汉人血统。因为汉朝除武帝时代之外,“和亲政策”总在若断若续的
进行,匈奴刘渊之姓刘,不无根据。汉末袁绍即以家人子为己女妻乌丸豪酋。魏晋以
降,越种通婚的更为普遍。安北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王浚以一女妻鲜卑段务勿尘,一女
妻素怒延。后将军韩据女为段匹弹“儿妾”。刘琨为晋朝的司空,他与段匹弹的关系虽
没有言明,但是弹“与琨结婚,约为兄弟”。晋惠帝除贾后外,又立羊后,她也是名门
女,后来刘曜陷洛阳,也立她为后,“有殊宠,颇与政事。”她生有曜子三人,长子熙
为刘曜的继承人。羯人石季龙“大发百姓子二十以下十三以上万余,以三等之第以分配
之”。这种趋势不断的继续。到后来北魏拓跋氏的皇室实为汉人,而隋文帝唐高祖等人
物也有混血背景。只是上层的通婚不算,下层一般人民也需要在这大熔炉里混合,并且
游牧民族,也要放弃他们的生活习惯成为安土重迁的农民,这“同化”的程度,才算贯
彻,因之过渡期间必费时许久。

东汉之覆亡,“兼并”占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当日征兵纳税,以“户”为对象。
“口”以户为转移。兼并一行,失田的农民若不成为流民,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
“客”,甚至整个大家庭成为“部曲”,地方官员对其豪宗大户无法应付。魏晋南北朝
之世族也由来于此。我们翻开《晋书》卷30至卷86,其中列有542人之传记,除
其中段匹弹为鲜卑酋长不计外,晋朝重要人物,几乎一网打尽,其传记中叙及祖先曾为
显官我们可以断定其为世族者159人,其子弟又在朝中显著的215人,司马皇家的
宗室105人,而不属于以上,我们概称之为出身贫寒的只62人,可见得大家巨室的
力量雄厚,其社会状况必与中国传统的理想--由皇帝直接向大批小自耕农征兵抽税,
不受豪强干预情形大有出入。

当日商业财富尚未展开,商人资产,也无保障。例如西晋以显官而成巨富的石崇,则
因其为荆州刺史,“劫远使客商,致富不赀”,有家奴八百人。农业上的财富,则无非
出于地产及劳动力,兼并一行,即枯竭政府的财源与兵员。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则是在
淝水之战立功的谢玄,三传而至孙子谢灵运,为诗赋名家。《宋书》说及他“因父祖之

3
6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19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淝水之战

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于公元433年为
宋帝所诛。这一方面表示传统社会里财政税收全在“周礼式”及“李悝式”的办法支配
下,私人财产无从合法的积累,一方面则又表示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受兼并的限制。流
亡政府的小朝廷,更受巨家大室的垄断,虽然迭换朝代,也仍无中兴迹象。

华北除了游牧民族的酝酿外,也有类似的情形,他们尚有自动设防不受节制情事。例
如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太原迄北有设防的村落三百余,包括“胡,晋”人口十余万
户。400年前后,关中有堡壁三千余所,他们推戴统主,相率结盟,《魏书》食货志
则说在北魏486年立“三长”以前“禁网疏阔,民多逃隐”,并且“五十,三十家方
为一户”。这样下层机构没有改变,中国无统一的可能。

所以383年谢安谢玄与苻坚苻融的对峙,纵加上朱序的穿插,只确定了南北朝的长
期分裂,这次战役却不是构成分裂的主因。以后的发展也证明中国的重新统一必待人口
相次固定,胡汉种族的界线逐渐漠减,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压制,才能成为事实。

3
7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0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北魏拓跋氏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
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他又禁胡服断鲜卑语,若以“北俗之语言于
朝廷者”,免官。他自己本姓拓跋,至此改姓为元。其他鲜卑慕容尉迟等姓氏,也一律
改为单音汉姓。元宏生于公元467年,4岁登极。他从小由文明太皇太后抚养,所以
做皇帝的前20年,朝事也由她掌权,这位太皇太后,照头衔看应当是老态龙钟,而实
际上她开始临朝听政时,似乎未满30岁。她的家世可追溯到北燕冯家,也是“五胡十
六国”期中汉人创立的朝廷之一。后来元宏的两位皇后也是冯家女,他又以“绝同姓之
娶”为名,令他的六位皇弟一体与他朝中汉人显官联婚,其配偶也由皇帝御前指派,有
如“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
女”。这半打皇弟以前所娶,则一律降为妾媵。

从长远历史观点看来:这段史迹只是北魏拓跋民族在中国活动的尾声,公元220年
秦汉之“第一帝国”崩溃而隋唐宋之“第二帝国”尚未兴起时,这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再
度统一做了一段基本的工作。而且在微妙的阶段内,又由一位有神秘性的女人作主。可
见得历史的演进,有时令人莫测高深。只是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也不是当时人所能亲
身预测。还待千百年后,由我们把一些表面看来不相关的事迹前后联贯,才得剀切。

汉亡之后369年,中国无法统一。当日人口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移动,汉人
的多数民族,不能与这自然所主持的力量抗衡。北方的少数民族虽擅长骑兵战术,却无
法越渡淮水及汉水等处的水泽地区。并且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作为统一中国的表
率。秦汉型的大帝国以官僚机构统治大量小自耕农,但分裂期间汉人的巨家大室和夷狄
的酋领都自起炉灶,妨碍政府向全民征兵抽税的职权。加上各民族语言之不同,更造成
了统一的障碍。

拓跋氏打破了这种僵局。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不是文化程度高,而是由于人文条件简
单,可以从最基本的事业着手,并能以原始作风来解决问题,所以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
统一的工具。

拓跋属鲜卑种,他们在公元3世纪在内蒙古移动。在世纪末叶开始在和林格尔附近集
结,当时既无文字,更谈不上成文法律,也还没有私人财产。他们在4世纪之初因晋大
将军刘琨之邀,参与中国的内战,其部落即进驻山西北部长城以南一百里的地带。他们
虽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但全部人口看来也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公元4世纪,是“五胡乱华”的最高潮,拓跋氏虽然投入,却始终没有取得主动地
位,苻坚强盛时,他们尚“避于阴山之北”。直到苻坚淝水之战不利,北方大联盟瓦
解,他们才重新露面。公元386年拓跋圭自称代王,开始有了独立国家模样。当时他
们的政策,是先在长城内外建造一个农业的基础,其农民由被征服的民族强迫编成。这
时候全部落经常与其他少数民族作战,每次将对方人员马匹牛羊一网打尽。对俘获的部
落酋领,即很残酷一律处死,如公元391年之破铁弗(即匈奴与鲜卑之混合种)刘卫
辰部“收卫辰子弟宗党无少长五千余人,尽杀之”。对其他人则“各给耕牛,计口授
田”。《魏书》食货志称,其有畿内之田,并于“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
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公元396年以平城(山西大同)为国都,拓跋氏又以
征服者的姿态,“徙山东六州民及徙可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实京
师。”有的书本也作三十六“署”。如将大量人民区分为署,则有国家的农奴的征象。
这样的征服和改造,至5世纪初期未止。如公元413年,破“越勤倍泥部落”,也
“给农器,计口受田”。其他叙及“来降”及“内附”的前后不绝。《魏书》太祖纪及

3
9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0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北魏拓跋氏

太宗纪提及这样的事例31起,内中有户口数的13起,共为户11万。可见得拓跋氏
创立了一个新生的农业基地,以之为根柢。时间不成熟不问鼎中原,才能用这经济力量
做本钱,先巩固北方。

如果前述被征服的人口曾一度为农奴,则从食货志看来,426年后渐已取得小自耕
农身分。迄至当日,“杂营户帅遍于天下,不隶守宰,赋役不周,户口错乱”,是年这
些带着军事性的监视人员全部裁撤,“一切罢之,以属郡县。”是为进入官僚管制阶段
的明证。

拓跋氏何时汉化,不容易找到一个固定的答案。从现存文字看来,他们起先得到汉人
的顾问,是从降人及俘虏中提拔,而且仅倚靠他们天文占象的才能。以平城为国都之
后,兴建筑,定律令,食社稷,就一步引导另一步。以至置五经博士,设太学,也都不
能避免了。其徙各地“守宰豪杰吏民”实京师,势必又要借重他们的管理组织能力。只
是北魏(424年才称魏,历史书中称北魏以避与曹操之魏重复)的农业社会由人工孵
育而成,又好像在试验管里造化学液汁,各种因素预有层次的投入,因之才保全了一个
体制完整,不受私人力量垄断的政权。

直到424年,才在拓跋焘的称皇帝,他即位不入,即颁布了一千多个汉字,并称以
前篆隶草楷并行,因之没有标准,这次所颁布的,则“永为楷球”。可见得新朝廷不仅
注重文物,也开始以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作统一的工具了。

拓跋焘统一了华北,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在多数民族的汉人地区,总是因为世
族作崇,不容易被绝对皇权有效的掌握。公元428年,拓跋焘“以天下守令多行非
法,精选忠良悉代之”,已有针对这问题彻底解决的模样。4年以后又以“范阳卢玄,
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
州邦”指名征调。名为慕才,实则强迫好几百人到平城无薪给的当差并兼人质。450
年更有崔浩的事。司徒崔浩,作“国纪”,过于具实直书,对鲜卑民族和皇室有叙述得
不妥当的地方,还把文字以石碑刊于郊坛。皇帝一震怒,族灭崔浩,还及于崔之姻亲,
包括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夷其族”。拓跋焘更声称他要做得更厉害一
点,所以多杀了好几千人。无论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是有计划或无计划,他的征用人才
和文字狱已给华北汉人的巨家大室一个重大打击。即未波及的家户,也充分的接受了这
处置的警戒,绝不敢再阻挠中央政府的行政。这中间的一个机妙则是皇帝统御千万军
民,不容许另有民间机构作梗,世族华裔也和蛮夷酋领没有区别。

这件事情发生不久,北魏开始南征,想要以华北的力量,席卷南朝之宋(也就是宋齐
梁陈之宋)。征兵时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富民家财在四十万和僧尼二十万的“四分借
一,事息即还”。但是拓跋焘的大军,以少数民族的骑兵驱逐汉人的步兵作先锋,仍旧
没有善良的补给制度,仍是就地征发。他攻江苏北部各城不下,仍进军长江北岸,最后
则临水徘徊,仍无可施展,只好北撤。南朝也因这一战疮痍满目,无法追击,因之全国
统一还要摆下一个多世纪。

拓跋焘于公元452年初被宦官谋杀,他的太子也死得奚尧,只剩得一位12岁的孙
子继位。以鲜卑人之早婚,再加上这几代北魏君主之命短,到471年20年还不到竟
有四位皇帝代表祖孙五代。而最后一位也是本文开首即提及的拓跋宏。他的亲生母亲及
祖母都因拓跋家引用汉武帝“立其子杀其母”的办法“依旧例薨”,这时朝中也只有一
位带有汉人血统的“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实足年龄29岁到30岁之间,历史上简称
“文明皇太后”的冯氏了。

《魏书》说她“多智略猜忌,能得大事,生杀赏罚,决人多俄顷”。拓跋宏不仅为她
抚养教育,而且“迄后之崩”,“不知所生”,也就是迄至23还不知自己身世。所以

4
0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1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北魏拓跋氏

“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她又制作了几百首歌辞教育他,只是“文多不传”,其内
容永成历史之迹。《魏书》传中又说及她“行不正”。“王睿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
辅”“李冲虽以器受任,亦由见宠帷幄”。大凡中国历史上有才干的女人,私生活总受
非议。上文语意双关,我们无法考证。只是冯氏引用有气魄的汉人文臣,则是事实。王
睿还可以算作“恩幸”,他在一天老虎脱笼而出,侍卫惊靡的危机中以吏部尚书的身分
执戟驱虎保驾,后来也与李冲家联姻,可是临死仍上疏“慎刑罚”,始终提倡“与其杀
不辜,宁赦有罪”的文治办法。李冲则将拓跋政权的民政“周礼化”,并将其财政的处
理赋予“李悝式”的体制,因之给中国以后几百年的政治制度留下了长远的后果。

这一串“太和诏令”包括484年的百官俸禄,只是这时的赋税,仍是家族包办,也
就是“宗主督让,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于是485年诏令天下均
田,原则上土地国有,定立了每一家按人口应有田地的标准。486年则立三长,“五
家立一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这样才实际进入“租庸
调”制。亦即以自耕农的小家庭作为征兵纳税的单位,农村组织以政府颁布之理想上的
数学公式作准则,不承认各地私人体系,所以称“混天下一法”。

这一段措施在当日颁布时有冒险性质。它到底实行到如何程度,无从考察。只是490年逝世,
朝中并未发生变故。元宏的汉化政策,也能再接再励,而李冲也更得信用。
493年之重建洛阳,他实际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只是元宏的规划,无人接班。他
重视水军,而鲜卑贵族,尚掌握着长城内外的养马地区,也不能遽尔摈斥。一到6世
纪,洛阳才又产生政变。北魏分为东西,东魏为北齐高家所代,西魏为北周宇文氏所
代。然则历史的演进,并不为这分裂运动而停滞。中国之统一,需要一个以小自耕农社
会作统御经理的趋向,也愈为明显。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合也从未中断。北朝原以游
牧民族为骨干,至6世纪,他们也行府兵制,用以动员农民,也开始修筑长城,以防制
其他少数民族内犯,可为明证。

隋文帝杨坚,自己是胡汉混血。先以北周的力量吞并北齐,回头解决北周,更挟动员
长江以北的力量,席卷南朝,发展方向也是由西向东,由北至南,以经济人文简单的地
区去征服繁荣富有的地区。这也是承继北魏拓跋氏在历史上活动的逻辑。杨坚的军事行
动以水军为主,这也可以说是受元宏迁都洛阳所赐。北朝需要这一段过渡期间,才能作
体制上的整备,并吸收南方的长处。

4
1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2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从分裂到统一


至绞还有些读历史的人,仍认为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尴尬的局面。这
369年,缺乏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大帝国。要把它当作一个过渡时期看待,又未
免牵扯得过长。这当中的人物事迹,叙来也难得有头绪可循。所以有些历史书,就把这
369年轻率的穿插过去,以便迅速提引到隋炀帝和唐太宗等前后关系比较完整也更容
易检讨的题材。

可是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在中国历史里只发生过这么一次。它给我们一个机会去
了解中国民族演进的历史,并不一定就是各朝代历史的总和。虽说统一的政治中心不存
在,中国很多人文上的因素还是不断的发展。举一个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6年改姓元。
其他如步六孤氏改姓为陆,独孤氏改姓为刘,鲜卑民族改姓的一百多,这
当然引起很多尊重民族传统的鲜卑人士的不满,6世纪洛阳的政变,和北魏朝廷的分
裂,不能与此无关。

北周的创始者为宇文泰,他也是鲜卑种。他于公元554年以为“魏氏之初统国三
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
后”。表面看来,这是对元宏汉化政策的一种反动,也强调鲜卑民族各部落在历史上的
传统。而实际上他盘踞的关中,并没有很多鲜卑苗裔。他的胡姓,也只能赐予汉人及胡
汉混血的将领。他日作隋朝开国之主杨坚,这时候就因功勋被赐姓为“普六茹”。这样
只更提高汉人在朝中的地位,而更使胡汉的界限磨灭。其背景则是长期分裂的局面下,
北方成为融合各民族的一大熔炉。少数民族这逐渐被多数民族吸收同化,也就不可遏
止。

元宏的政策,还有一种贵族化的趋向,他尊重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
王氏的社会地位,也让鲜卑系的望族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八姓和他们同
列。而当日时尚的趋向,则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全部平民化,所以元宏的亲信李冲
和韩显宗都反对他的作法。

我们已经提及,当时人认为秦汉以来大帝国之崩溃,在于“兼并”。土地一集中,则
地方官无法处理境内行政,并且由于地方的争执,影响到朝政。这样之事能够发生,则
是“选举制”之不良,以致汉末所推荐的孝廉都是豪门子弟。曹魏想改革这种毛病,实
行所谓“九品中正”之制,也就是径由中央政府派考察官到地方任所去品评人物,以作
吏部任命的任命的凭藉。其结果又如《晋书》刘毅传里说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这种士族力量的膨胀,也影响到军事行动。在政治秩序崩溃的时候,立坛设盟,
只有靠世家大族的领导。根据《晋书》王戎传,八王之乱时,河间王与成都王“带甲百
万”。晋朝的封建,并没有历史的基础,这两王能在短时间内纠集这样大的兵力,也还
是因为地方武力早已在后组织就绪,只要上面有人领导,就有几十百万的士兵在旗下应
命了。

这种种妨碍统一的情形都要在长期分裂,兵革常起的局面下逐渐淘汰澄清,有些历史
家每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时,总要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伟大。但是传统思想能够发生功
效则是因为社会组织已经和它接近。宇文泰在文治方面最闻名的措施乃是任命苏绰为度
支尚书,让他规划新政府的各种设计,此人“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而他的设计,也
总以《周礼》为依规,也就是预先创造一个数目字的公式,向真人实事上笼罩着过去。
北魏以来的三长制和均田制,都有这种“间架性设计”的趋向。其所以能如此,则是在
社会中层可能予朝廷及民间作梗的巨家大室或被淘汰或受约束,中央政府因此又可以掌
握大量的农民了。

4
3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2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从分裂到统一

这种趋势也可以在考试制度演进的历程中看出。汉朝之对策,并未正规化,只有隋唐
之后“士皆怀牒自列于有司”,才算有了固定的程序,也才算全部公开,这固然是制度
上的进步,然则若没有社会进化的背景,则不致有这么多布衣学人应试,就有他们也仍
会被宗党和豪强所抑制。

只是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治无数小自耕农的体制,并不是因为全国统一而立即
成为事实。这中间仍有很多的周折。又举一个例为证:
隋文帝于公元589年灭陈。可是翌年今日的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
室全部叛变,“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其起源则是据《资治通鉴》所
云:“江表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
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这文字记载简单,
也只显露官方见解。但是也表示在南北分裂局面下北方已经归纳于一个以小自耕农为主
体的单纯社会,南方则仍受巨家大室操纵。这些巨家大室的弱点,则是不能构成一个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因之他们虽然拥有船舰,能和隋朝派来的杨素作殊死战,终被各
个击破。上述苏威则为北周政体设计者度支尚书苏绰之子,这关系也象征着全国的统
一,要经过长期间的惨淡经营。

佛教在南北朝期间鼎盛。中国学者提到这题目时,经常毁誉参半,一方面称赞佛教自
力入世的观念和戒杀的动机,一方面又皱眉于沙门浮屠的劳民伤财。近代人物之摈击佛
教者,则无如胡适,他有时的立场,也好像是今之韩愈。外国作者则多强调佛教在中国
分裂期间产生一种融合胡汉,贯通上下的力量。我们也可以引ArthurWrigh
t
作代表。

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
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
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
入。就以云岗和龙门石窟的佛像为证:我们骤看上去从断岩上造石窟,既没有全盘的设
计,今日又经过千多年来的风雨浸蚀,满目荒凉,也就看不出美在什么地方,直到阅及
关于这些石窟的详细纪录,才知道有些石穴的来源其来有自。并且最大的佛像,耳长九
尺,最小的高不逾寸,各处佛像数目都以万计,不仅其塑像表现着印度和希腊的雕刻作
风,有些石窟里还有壁画,其衣饰装潢设计也者保存了社会史和经济史上的真迹。龙门
的一个石窟里竟保存了当日所用的全部医药单方。所以这石窟既供美术展览,也是通俗
的博物馆。要不是这石窟在荒野中替中国中世纪保存这一份文物,而将金碧辉煌的佛像
置之通都大邑的话,恐怕也就像中国古代的建筑一样早经兵祸而荡然无存了。

而针对这南北朝的时期上说,佛教不是一种带强迫性的宗教,因之它才发生了一种广
泛的和普遍的功效。它没有把云岗龙门造成“圣地”,或被方丈国师所掌握,因之转变
而为一种政治上的势力,所以纵有华夷之界伦理之争等波折,它仍能够长久的与中国固
有文化共存。因为如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构成团结力量的因素。所以小民接受
真言与净土宗的仪式和念佛乐及往生的粗浅解释与缙绅先生的欣赏于天台华严的悟观与
禅定,同为佛教。在这种条件下,佛教也可以算做已经发生了融合胡汉贯通上下的作
用。

话再说回头,中国之能重新统一,到底也仍与周秦汉以来一脉相传的文化系统相衔
接。我们不把它当作首屈一指的因素,并不是漠视它的存在。汉魏晋至宋齐梁陈之“禅
让”未曾中断,而北朝之东魏与西魏,也同样的“逊位”于北齐与北周。可见得一个正
统的观念始终没有泯灭。中国人的入世观念和乐观与积极的思想,也是一种很雄厚的力
量,它们并没有因为长期分裂而全部沦亡。

我们通常一提到魏晋南北朝,脑内可能立即浮上一个“清谈误国”的印象。但是从领
导淝水之战的谢安看来,则清谈并不一定误国,也等于我们今日虽在天文学上了解50
亿年之后,太阳上的燃料用完,最后太阳系统的生命必同归于尽,因这了解又使我们产

4
4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3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从分裂到统一

生一种不同的人生观,但并不因此,就要放弃日常生活的兴致与一切志趣与希望。西晋
的“竹林七贤”,固然包括“不与世事,酣饮为常”的阮籍,但是也包括了大树下打铁
的嵇康,更包括了“好兴利”的王戎。可见得他们共同的达观,并不就是消极。

并且有阴则有阳。时人尚“无”,晋朝则有裴顾作〈崇有论〉与之抗衡。他说:“是
以生而可寻,所谓理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有之所须,所谓资也。”这几句话已经
说明没有物质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也不能创造逻辑。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唯物论哲
学家之一。即在“六朝金粉”的建康,也有南齐的范缜作〈神灭论〉。他说“形者神之
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这比裴顾的唯物论又更进一步。这种议论于公元五世纪时提出,也是不同凡响。我们根
据他们自己的理论和立场,也可以想象中国人要应付天候地理所赋予的难题,必须保存
一种坚毅的力量,这种共通的信心,也必在重新统一的过程中,发生过无可衡量的作
用。也只从这坚毅的立场,我们才能领略韩愈和胡适对佛教反感之所由来。

南北朝有时也被一般作家写成一段士气消沉,人心不古的时代。宋前废帝刘子业为姊
山阴公主置面首30人。齐东昏侯萧宝卷凿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
生莲花也”,同样被斥为无道,也同样被称为这纷乱时期的代表。还没有提及的则是他
们都是20岁不到的年轻人,生长在深宫,事实上又无从发挥传统帝王的功能,而两人
又相继被弑后在历史上担待千古罪名。有正则必有反,这样看来,他们既已永远的称为
废帝昏侯,可见得传统道德观念并没有因为长期的政治分裂而全部淹没,如果真的是士
气消沉人心不古,这一段历史就不会如此写来,这事实的背景则是汉代虽亡,过去多年
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独一无二文教式的体系,足以支持一个以小自耕作基础的大帝
国,一到客观环境许可,这样一个大帝国可以重新摆布登场的时候,这文教上的体系用
不着重新创设,也可以随着弹冠而起了。

4
5

论坛徽章:
0
发表于 2008-05-31 16:23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隋炀帝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这题目曾下过一段功夫
的ArthurWright就说过:“(他)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
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

然则隋炀帝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这些长
处,虽批判他的人也无法否认。又譬如他于公元608年,令天下鹰师集长安,一来就
有一万多人,610年他又在洛阳端门街盛陈百戏,天下奇伎异艺毕集,一月方散,他
自己也好几次微服去观赏。他又听说吐谷浑(鲜卑之流入青海部落)行波斯马,放在青
海草原,能生龙驹,一日千里,他就入雌马两千匹于川谷以求“龙种”,后因无效而
罢。如此作为,纵是为传统作史者视为荒诞不经,今日我们却从此可以揣测他富有想象
力,也愿意试验,并且能在各种琐事间表现其个人风趣。

另一方面,从各种迹象看来,炀帝缺乏做为统帅的周密与慎重,也不能御将。这种弱
点,也可能由于隋文帝的骄纵之故。如他年才十三,即封晋王,为并州总管(山西省省
长)。公元589年伐陈之役,他20岁未满竟被任为行军元帅,指挥由六合一方面的
军队不算,还节制其他各方面军事长官,如宿将杨素。这51.8万人不出月余,平定
江南,重新统一中国,由弱冠的晋王作书报告父皇,达成任务。这一战役,固然增长其
威望,也纵养其骄骞,使他以为天下事,俱是如此容易。他以后筑长城,造运河,派刘
方击败林邑(今日越南境内),听斐矩设计破吐谷浑,羁住突厥,西巡燕支山都是以中
国人力物力,随意摆布,只居顺境,未受挫折。以后他一处逆境,即意懒心灰,逃避现
实,所以他的悲剧情结,也有长期积养的前因后果。

隋炀帝之伐高丽,据称动员1133800人,其馈运者倍之。这数目字可靠的程
度,无从确定。只是杨广迷信军事上数量的优势,已无庸置疑。其实当日之攻城战,野
战军数量过大,无法摆布。除非以此数量先声夺人,使对方丧失斗志,才有效用。否则
展开兵力过多,已先在自己阵容里产生统御经理的困难,成为日后战场上的弱点。果然
公元612年之役,隋军在鸭绿江以北辽河以东的地区遭遇到高丽的坚强抗拒,来护儿
的水军在朝鲜半岛登陆成功,却没有发生奇袭的效用,也不能与陆军策应,陆军则补给
接应未及,统帅权又控制过严,再加以隋皇没有作殊死战的决心,一到战事有利,高丽
诈降,高级将领不敢作主,因此亦无法扩张战果。最后因秋季潦雨来临,在平壤北三十
里开始撤退,士卒既无实际的训练,一受高丽兵的追击,就崩溃而不可收拾,以致九军
尽陷,丧失资储器械以巨万计。613年炀帝卷土重来,并且亲临前线。隋军已薄辽东
城,也用飞梯地道环攻,并且有少数隋兵登城与敌兵短刀相接,只是这时在中原督运粮
秣的杨玄感知道各处盗贼蜂起,炀帝不能持久,在黎阳(河南浚县附近,南北运输的中
点)以兵反,兵部侍郎角斯政则投奔高丽,以中国虚实告之。隋炀帝夜半召集诸将领决
心放弃攻城。再引兵还,所有军资器械堆积如山,也全部委弃。总算这次行动机密,退
军后两天,高丽虽发觉仍不敢追击。

两月以后,杨玄感虽被剿灭,但是隋炀帝的威信已被戳穿,南北各处的人民,不堪征
调,群起为盗,动辄以万数以千计。614年炀帝又召百僚议伐高丽,并下诏称“黄帝
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只是臣下无敢应者,各处叛兵攻陷城邑也不能每一处平
剿。虽然这时候来护儿的水军又迫平壤,高丽王遣使请降,囚送角斯政,使炀帝能借此
班师,却已经徘徊歧路。615年间巡视北边,又为突厥围困,几乎不免,守令前来赴
难,才使他脱围。翌年他即幸江都(扬州),再无意北返,对他诤谏的则获罪,最后甚
至不愿听大局不堪收拾的报告。如此又一年多。617年冬天,唐国公李渊(也就是后
来的唐高祖)入长安,立他孙子杨侑为帝,尊他为太上皇,炀帝也无行动反应。618
年的春天,这遭众叛亲离的皇帝才被弑。弑他的并非疆场叛将,也不是造反民兵,而是

4
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