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小李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 5000年文明瑰宝展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11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4 10:20 |只看该作者
首都博物馆我们那天去没开门啊……

论坛徽章:
0
12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4 10:3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uri 于 2008-10-4 09:19 发表
G9真是个好机器,我最早使用的数码机是G2,后面的机型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但是有一个变化让我一直不明白,就是G2的翻转显示屏到了后面的型号里没有保留。这个功能非常好。

怎么翻转?是图像上下反转还是显屏物理地可以倒过来?拍微距是好用。嘿嘿,厂家英明,没有让大家出钱给你一个人玩。

论坛徽章:
2
2015年辞旧岁徽章
日期:2015-03-03 16:54:152015年迎新春徽章
日期:2015-03-04 09:57:09
13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4 10:4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om_xx_hu@yahoo 于 2008-10-4 10:33 发表

怎么翻转?是图像上下反转还是显屏物理地可以倒过来?拍微距是好用。嘿嘿,厂家英明,没有让大家出钱给你一个人玩。



后面的显示屏可以像翻书那样翻开,然后再360度翻转。我用来尝试了无数的角度拍摄,真真是好功能。最怀念的是拍微距不用像狗熊一样的俯趴在地上

我曾把显示屏翻过来,把相机举起来从头顶上俯拍小孩。哎,从这个片片看,那个功能并不是厂家让大家出钱给我一个人玩555,,,

孩子.jpg (65.16 KB, 下载次数: 38)

孩子.jpg

论坛徽章:
0
14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4 11:45 |只看该作者
那天我也去看了,很不幸的是,胃痛得利害,没怎么看就出来了,¥30啊,浪费了

论坛徽章:
1
荣誉版主
日期:2011-11-23 16:44:17
15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4 13:25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多文物都是在教科书上看到的,LZ有眼福呀~·比如那个陶俑和宫灯

论坛徽章:
0
16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4 14:14 |只看该作者
要展出到10月7号,想去的还有机会啊!
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exhibitionpage/zgjy.htm
这个里边有全部的说明,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就是人多点
看完这个还可以看看长江文明展,希腊公平竞技文化展,还有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展,没看

我贴的几个:
丰殖符号——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尺寸:高16.5、口径39.8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葬具,为儿童瓮棺的棺盖。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上涂成黑色,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的愿望。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巫师珥两蛇的记载,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千年奇“脸”——人面纹铜方鼎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通高38.5、口长29.8、宽23.7厘米
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鼎为饪食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该器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虽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脸部表情如出一范,可见铸造者拥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许当时已经掌握了放大缩小的技术。人面写实逼真,表情肃穆,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这可能是中国南方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面貌写真,而其耳上有云勾角状物,下有手爪形饰,又有人认为这是古代文献中的“饕餮”( tāotiè)形象。鼎腹内壁铸有“大禾”二字铭文,“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纪念。



两千年前的滑稽艺人——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25~220年)

尺寸:高 55厘米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汉代这种说唱艺术称为“俳(音排)优”,史书记载:“击鼓歌唱,作俳优”。《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俳优侏儒,倡乐可狎(xiá)玩者也。”在汉代,往往以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陶俑虽为手工捏塑而成,但其神态生动、鲜活逼真,它仿佛从二千年前的历史尘埃中走来,带给我们汉代社会的音容笑貌,让人忍俊不禁,过目难忘。 


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尺寸:长174、宽68厘米

1994—1995年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藏



    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包括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罩、左右脚罩等十余部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1576克。需10万人工才能完成。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丧葬品,因为汉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尸体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之子。刘交深受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宠信,致使其几个儿子贵比皇子,故刘郢客死时能穿金缕玉衣。同时也说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未形成严格的制度。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错金银牛形铜灯
东汉(25~220年)

尺寸:通高46.2、牛身长36.4厘米

1980年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精美的牛形铜灯,与早期铜灯相比,设计更为合理,制作更为精美。除具有一般铜灯的烟尘导管装置外,圆形灯盘上可推移开合的灯罩已由原来的封闭型变成镂孔透光型,能更好地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通体遍饰精细的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错金银图案,作品线条流畅飘逸,工艺相当精湛,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这类象生形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的颈等,反映出汉代人为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的环保意识。


瓷有诗书画而雅——斗彩勾莲纹开光粉彩诗句花卉纹瓷瓶
清 乾隆(1736~1795年)

尺寸:高36.8、口径11、足径11.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颈部两侧各凸雕一红蝠衔玉磬式耳。颈部、胫部以斗彩绘缠枝花作为辅助纹饰。腹部呈八面瓜棱形,分别以粉彩绘牡丹、芍药、梅花、莲花四花卉,与墨彩书楷、行、隶、篆体书乾隆御题诗相间隔。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斗彩瓷器发展到乾隆时期,在青花双勾轮廓线内填以粉彩纹饰是较为普通的装饰方法,但以斗彩和粉彩分别作局部装饰合绘于一器为乾隆时新创工艺,它能使瓷器更显富丽华贵。此瓶通体彩绘精细,图文并茂,融诗书画于一体,为彩瓷中的精细之作。

[ 本帖最后由 小李广 于 2008-10-4 14:25 编辑 ]

论坛徽章:
0
17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5 10:09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的东西让拍么?

论坛徽章:
1
荣誉版主
日期:2011-11-23 16:44:17
18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5 10:3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xfjx 于 2008-10-5 10:09 发表
博物馆的东西让拍么?


让拍,但不让使用闪光灯。

论坛徽章:
0
19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5 10:39 |只看该作者
有些是不让拍的。。。

论坛徽章:
0
20 [报告]
发表于 2008-10-05 12:29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