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8
|
本帖内容摘自 http://bbs2.chinaunix.net/thread-1453147-1-1.html
看来<四圣心源>是被中医粉们承认的正宗中医著作了。
原帖由 FlyInSunShine 于 2009-5-15 16:33 发表 ![]()
黄元御可绝对不是“绝不会很差”,纵非贤圣亦是大家。 原帖由 FlyInSunShine 于 2009-5-15 16:37 发表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得点皮毛足以受用一生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要以行医为业的。
术业有专攻嘛。
古文功底差是很难懂的。
古文功底好的,典籍看个7788还是没太大问题,不过理论往临床这一步没有师传 ...
那我就译过来,让大家都懂。咱看看究竟是谁在忽悠,究竟是谁要把所有人都贴上不懂的标签来反对批评——别被揭穿就不认帐啊。
卷一
天人解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这段大意是说:大巫黄帝、岐伯作《内经》,以揭开天地人体的奥秘。其中说到: 善于总结天地规律的,必然可以让人看到证据(有“验”于人);那么要谈论人体之奥秘,就必须能用自然规律来验证。自然和人体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如果连自然规律都不懂,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知道人体机理!
(ghost注:看看,说的多有道理。可惜现在这套理论到了连初中知识都掌握不了的家伙手里,会发生什么就不用多说了吧)
继续翻译: 慨叹自从越人、仲景之后,上古秘典都不知去向了——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悲天悯人之言,没什么营养,就懒得译了。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这段可结合盘古开天传说理解。总之就是断言“清”的东西会上升,那就是天;“浊”的东西会沉降,那就是地。空气和大地性质是不一样的,这是自然规律——然后在清和浊的交界处的,就是所谓的中气,也就是土。
枢轴,也就是中气或者土,转动起来,清气左旋,上升就变成了火;浊气右转,降下来就成了水;清气升一半还没成火的时候就叫木,木是温的,继续升高、积累起来就成了热,然后转化为火。浊气降一半还没有成水的,就叫做金。金是凉性,越降越凉,积累起来就成了寒性,就成了水。
ghost注: 这里很明显有远古神话传说的影子,然后是根据现实经验的一些附会。比如草木往上生长,它们都可以点燃,所以就附会说“木”是清气半升的产物,完全上升就成了火——这里面大概也有空中太阳灼热,古人以为天上是热的的缘故。当然现在我们有了飞机、火箭,知道高空温度其实是非常低的,宇宙空间温度更是接近绝对零度。
同样,古人看到降雨,水滴从天上下来且是凉的,就觉得那是寒性的浊气下降的结果。既然清气半升是木,那么浊气半降又是什么?他们发现地上的金属物品也是凉的,但又不像雨水那样冰凉,所以就认为金就是浊气半降的结果。
现在城市里的人大多没有见过山泉,不知道地下水有多凉,俺小时候淘气,对那汪清澈的、夏天能把你手脚冻痛的水记忆深刻。古人所居不像现在,他们更熟悉地下水。这就是为何古人认为水至寒的原因。
当然,古人不会知道地下有岩浆,其实反而是热的;偶尔见到温泉,就以为那里地下有什么神秘“元气”经过,以至于“阴极阳生”。
再往后的,就是基于如上不正确的认识在我们祖先所仅见的、北半球温带内陆的四季特点上的肆意发挥。
只要稍微回想下初中地理知识,或者上网看看异域风情——现在互联网发达,地球村的一切都不是秘密——就知道如上在中国黄河流域是对的,稍微远一点就是胡说八道,更不用说到南半球了。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ghost注: 这段浅显,不译了。
很明显,作者现在开始胡说五行了。
五行太过牵强,相生相克之说便是在黄河流域都说不通。说不通怎么办?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相生相克的都是虚无缥缈看不到的“灵气”,一旦成为有形有质的东西,它们就不相生克了。
为什么一旦拿出实物它们就不相生相克了呢?靠,你问我我问谁去?(画外音:要让你看到了,我忽悠过头不就露馅了!)
——注意黄帝内经说过,天地规律必然能被人验证,人体规律也可以拿出来被天地验证。现在把实实在在的实物割除,只讨论便是在天地间都无法验证的、虚无缥缈的灵气,于是就埋下了禁止验证的伏笔。这样今后胡说人体,不管出什么岔子就都有办法忽悠过去了。
再看这句: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这不正是我国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写照么?
东温是因为东边有大海——这与水性寒矛盾;西凉是因为西边都是戈壁沙漠不能储热;南热北寒只是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注意古人一直以为我们处于大地中央来着^_^
再往后基于如上错误认识的自由发挥没什么营养,文字也浅显,俺继续偷懒。
腑脏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已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看到欺师灭祖的证据了吗?
没有?
复习下第一段: 善于总结天地规律的,必然可以让人看到证据(有“验”于人);那么要谈论人体之奥秘,就必须能用自然规律来验证。自然和人体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如果连自然规律都不懂,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知道人体机理!
很好。人与天地相参,这是内经本意。就是说人体遵循的规律和天地是相同的。
但在语文不合格的蠢蛋读来,就成了天地有什么,人体就得有什么——天有五行,人体就得有五脏!
这种蠢蠢的胡乱引申,不可笑吗?
——那么拉开肚子,里面长的和他说的不一样怎么办?这和内经天人互验的要求不矛盾吗?
——人家都欺师灭祖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
如前所述,这个生搬硬套的推论还是从仅适合我国黄河流域内陆那一小片地方的气候规律总结而来的——现在,这套鬼话被当作“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自然规律”,强行规定你的身体该怎么长了!
——你说我没这样乱长啊,你说的是别的什么怪物吧?!
——驳回。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不懂就……乖乖听“懂”的人乱讲。
气血原本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既然前面是胡说,那么这里就要把胡说进行到底——前面是怎样规定五脏得怎样长才能合乎五行合乎北半球温带内陆性气候,现在就开始胡说五脏怎么生克了。
你说我没长成这怪样啊?你这不会是那美克星的东西吧?
嘿嘿,有形的东西就不会生克了,俺只要坚持无形论,这把戏谁戳得穿?!
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发。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五官开窍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五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清升浊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其实者,以其虚也;其虚者,以其实也。
以上继续忽悠。反正你已经晕了,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还能咬我?
这种垃圾,俺就懒得译了。
综上。很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先拿黄帝《内经》做大旗,却罔顾、甚至刻意曲解《内经》的精神,把“天人合一”从“天地的规律和人体的规律没有两样”歪曲到“天长什么样,人就得长什么样”上;然后从贫乏到可怜的一点点地理知识出发、结合同样贫乏到可怜的一点点人体解剖知识开始忽悠,硬生生以“五行”这个纽把人体和“北半球温带内陆气候”联系起来——然后到处宣扬“你们都不懂”“博大精深”“精深博大”“上古”“瑰宝”等等等等叽哩哇啦哇啦叽哩哇啦哇啦一大堆。
可惜,再怎么宣扬,这套过时的东西也已经连农村没出过门的乡巴佬都骗不倒了——只要他稍有头脑。毕竟,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电视了不是?
可见,就是当骗子,这些家伙都一点也不敬业!
ps: 此帖导致某生命体受精(写错,是惊),生出新的小生命之证据见 http://bbs2.chinaunix.net/thread-1459321-1-1.html
[ 本帖最后由 shan_ghost 于 2009-5-22 11: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