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send_linu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服务器应用七宗罪找茬大行动第一期:数据中心的痛楚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41 [报告]
发表于 2010-09-06 21: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花园 于 2010-09-06 21:48 编辑

因地制宜 量体裁衣
              ――――浅谈项目建设中设备选型
随着企业的发展,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量日益增多,数据中心往往要对已有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硬件平台的升级,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为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硬件升级而进行设备选型时,数据中心的负责人往往要面临以下难题:(1) 如何满足以多用户、高并发数据处理、复杂计算的高性能处理需求;(2) 如何满足业务系统信息资源的大数据量存储需求;(3) 如何建立新的架构体系以确保数据安全与应用系统的高效率、不间断运行;(4) 如何满足多种业务系统和应用运行于统一平台的需求,做到技术环境具有合理灵活分配资源,具有随需应变的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项目建设必须既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又要面向未来的业务和技术发展要求,设备选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满足当前应用需求,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以适应更高的数据处理要求,使整个技术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技术上的先进,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潜力,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
(2) 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保证业务应用不间断运行,数据中心硬件平台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在核心服务器、存储设备的选择上重视可靠性设计,考虑硬件备份、冗余、负载均衡等技术,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硬件平台建设要能够根据将来交管行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道路上的智能控制设施的不断增加,方便地扩展系统容量和处理能力,并具备支持多种应用的能力。不但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单机具备很好的纵向扩展性,而且整个系统还必须具备很好的横向扩展性。同时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灵活、快速的调整,实现信息应用的快速部署。
(4)  经济性与投资保护。应以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选择硬件设备,使项目投资的产出比达到最大。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少的人员投入来维护系统运转,提供高效能与高效益。尽可能保护已有系统投资,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
(5) 新平台与多应用。项目建设遵循“新平台、多应用”和原有设备逐步整合过渡的原则。新的业务系统系统要直接部署在新的平台下,现有应用及硬件资源将根据需要和可能分期分批逐步融入新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资源配置,保障新旧平台的平滑过渡。
(6) 可管理性。为了实现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和数据的集中管理,必须要求所有此次选择的设备具有很好的可管理性。
(7) 设备厂商具备高效优质的售后服务能力。在系统运行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系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故障,这就要求系统用户与原厂商有着良好的配合,原厂商能够在事故发生后最短响应时间内排除故障。因此,原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论坛徽章:
0
42 [报告]
发表于 2010-09-07 17:08 |只看该作者
--------------------------------------------------------------------------------


我认为数据中心的初期规划很重要,这个影响到中后期的平滑过渡。
在初期,数据量不是很大,必须做出长远的考虑,如选择数据库服务,如何选择一个高性能,可扩展,易迁移的数据库服务,如果初期不选择好,随着数据量的增大,需求的增长,负荷的增加,不得不做出扩展和迁移计划的时候,弊端就体现出来了。这期间就形成了一个过渡期,如何平滑顺利的度过这个过渡期,有时候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论坛徽章:
0
43 [报告]
发表于 2010-09-08 11:1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论坛徽章:
0
44 [报告]
发表于 2010-09-08 11:15 |只看该作者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wnomad 该用户已被删除
45 [报告]
发表于 2010-09-08 14:3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论坛徽章:
0
46 [报告]
发表于 2010-09-09 11:36 |只看该作者
1.数据中心的规划,还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
2.软、硬件的升级和扩容,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的升级和硬件的扩容,如果最初没有一个好的扩展性的设计,后期是非常棘手的。
3.数据中心的维护,目前人为操作因素比较多,出现问题的机率也就越大。

论坛徽章:
0
47 [报告]
发表于 2010-09-10 11:22 |只看该作者
在数据中心的日常运维中,常会面临如下的问题:
       (1)数据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情景:本企业的信息管理员在数据中心机房内进行管理操作,而与此同时,硬件设备的服务商也在机房内调试系统,甚至第三方软件厂商调试人员也需要进入机房,人机混杂,不利于安全管理。

     (2) 服务器的管理技术落后。数据中心内的大型服务器通过机房内本机连接的工作站,或在远程通过Telnet进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管理效率低。

    (3)  管理集群服务器的工作效率低。部分机柜内使用低端8口或16口切换器管理本机柜内8-16台服务器,每个机柜内放置一套键盘、鼠标、显示器;管理员需要进入机房管理这些设备,而且同时只有一个管理员能够使用,工作效率很低;
    (4)  数据中心的安全有待提高。  机房管理无法实现人机隔离,数据中心机房物理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存在人为故障隐患。数据中心的部门领导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查看机房的操作日志。

    (5)软件管理技术需提高。传统的通过telenet或者Pc Anywhere管理方式必须等待主机相应软件或进程正常启动后,方可操作。一旦软件进程死机,则无法管理,故障恢复时间较长。通过软件方式,也看不到BIOS菜单,无法进行深层次管理。

    (6)设备种类多且无法统一管理。 机房内各设备分属不同品牌,类型也不同,各个设备都有自己的管理界面,操作非常不方便。

论坛徽章:
0
48 [报告]
发表于 2010-09-11 09: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rrywjl 于 2010-09-11 09:32 编辑

其实我并不知道现在这里我们列举企业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应用“罪状”的目的,不过我想一片议论之后,大家的结论肯定会带出来下一个话题——既然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由于毕竟在吃这碗饭,所以不可避免地接触大大小小的企业IT环境,对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应用都多多稍稍有些概念,但我不希望只是简单地列举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时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够认同或者一起加入讨论。

在企业环境中使用服务器的比比皆是,使用数据中心的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也绝不在少数。现在大家都看到越来越多的设备所造成的各种资源的占用和浪费。事实上,的确如此,但是这是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本身的问题吗?其实个人认为不是,因为任何一样技术都能给我们带来发展和进步,技术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我们利用技术的方式和水准。再好的技术,没有好的利用方式和水准,最终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好的方式和水准?我将其总结为两个字——观念。

一个好的观念,包括了很多方面,同时针对这个行业以至于这个领域,又可以做更多的细化:

比方说,长远的预期,合理的规划,严格的部署策略和方便快捷的管理。

光是这样说,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什么叫做长远的预期,合理的规划,严格的部署策略和方便快捷的管理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

以我们公司为例吧。我们公司中,涉及到技术的部门无外乎开发,支持和售前三个。人员数量分别是3:2:1,因为工作缘故,开发方面几乎来人就要买机器,最高的配置,成对或者成两对这样买,据说是为了做各种测试。另外公司有一些硬件认证的服务项目,就是专门为硬件厂商提供测试服务,一般大厂商在每种新款服务器出现的时候都会提供一台或者一批给我们进行兼容性测试,这些测试完了之后这些服务器就相当于送给我们了,毕竟做硬件的财大气粗。这样的话,按说我们应该有很多很好的机器,因为人员轮换,设备更新这种事情从来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事实上,除了开发方面机器富裕之外,其他各个技术部门的设备都很简陋而且很紧张。因为没有人去协调对一些相对落后并相对要淘汰的设备做规划和管理。没有规划和统筹,结果就是这样了,所以不断买硬件的事情还是几乎月月在发生,但我们的管理层可能不在乎,因为我们是上市公司,在用股东的钱。这点小票算什么,折腾好了找个好买主,一票过卖了,这点服务器的钱只能算九牛一毛。但是在此期间我们烧多少电,破坏多少树,污染多少地方,这笔账就也算不过来,也没人去算。

接着再举一个例子,这次不是我们公司了,是我们的一个大客户,有个超大的数据中心,据说耗资几个亿。设备数量、性能和管理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恐怕在国内也找不到太多能与之匹敌的。本来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司中,IT管理水平应该是很高的了。但是事实上呢,我们也和他们的管理员有日常的交流。发现很多时候这种所谓高质量的管理需要专机专用。但因为协调的问题,测试环境一跑,迟迟上不了生产,结果一大堆机器又平白无故地长期放在那里烧电。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对每台可能出现重启的机器做分析。结果不光是成本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还有人力的浪费。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启的机器,最终的原因不是从日志中中找到,而是从机房录像中找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被浪费得无话可说。这说明了什么,仍然是缺乏规划和针对现有环境的应变机制。说白了,还是观念的问题。

更多的例子,是我在不同的IDC看到的,但凡我去过的IDC,从来没有见过值班人员不在工作时间睡觉、玩游戏、看电影的;在机房中,从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管理设备,显示器,console从来要自己准备,KVM从来要自己配置......反正等等之类,屡见不鲜。

所以我认为,我们发现了问题,现在都已经是现象了,但是我们应该有另外一个高度去看待他。应该有好的观念去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否则我们只能一直站在这个角度去看到问题,但是无法彻底和根本解决问题。

论坛徽章:
0
49 [报告]
发表于 2010-09-11 11:46 |只看该作者
目前各个高校也在积极筹备数据中心,以高校为例,我个人觉得存在以下几个常见弊端:

1.数据中心面积和电能——想说爱你不容易

由于是集中存放,对物理面积的要求在初期不容易规划(要地盘太小,后期不好发展;要地盘太大,初期看着空荡荡的,领导不满意);而且由于是集中存放,对电源的要求很高,供电之外还有空调,以及众多UPS,能耗的成本非常高;

2.管理还不够自动化
虽然名义上是实时动态地调用和共享资源,但是由于服务器大多由各位水平不一的管理员负责,进而对存储系统的挂载,存储空间的分配压缩等也是手工操作,难免存在操作失误,这个时候后果很严重;

3.一体化方面还有待改进
当然这一点是软硬件集合的,主要是目前不少地方投入了数据中心的硬件建设,但是对软件一块不够重视,导致了最终各类数据只是在物理上存在于同一套存储里,而在业务上彼此需要交流的数据集没有一个统一的调用接口,而是各自为证,造成很多冗余数据和不能同步联动,对应用一体化来说是很失败的;

4. 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高
高校的数据中心在创建之初,往往是为了解决类似“一卡通”之类的一体化方案而建设的,但随着高校业务的发展,各个部门将虚拟机、其他业务数据库等也强行纳入其中,原本单纯的业务结构变得很复杂,导致后期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节节攀升,增加了维护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

5.安全问题
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中心固然提供了统一化管理的门径,但同时也“放大”了数据中心存储管理人员的权限,如应用单纯还好,但目前的现状是各个部门将自己的机密,非机密数据都存储进来,且在设置上和软件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加密,导致管理人员可能将部分敏感数据为牟利或其他因素盗为己用。

6.灾备及迁徙
比如遇到地震,着火等因素时,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可用(以前独立管理时,遇到某楼着火时损失有限),若采用异地灾备则成本费用会暴增,数据中心若由于大楼改建等原因,搬迁起来也会相当困难;

7.散热问题
也就是空调系统的要求很高,由于需要集中存放,对空调的布置相当讲究,当位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形时会造成局部区域没有制冷效果,这个在独立机房空间越大的时候越明显。

论坛徽章:
0
50 [报告]
发表于 2010-09-13 17:38 |只看该作者
收音机很珍贵滴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