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在 X-Window System 的架構裡面,主要有幾個元件?各有何重點?
答: X-Window System 有三個元件,分別是 X Server, X Client 與 Window Manager 三部分,分別的工作如下:
X Server : 主要用於主機上面繪製影像的功能!而且他可以控管所有的主機上面的顯示介面硬體,諸如:滑鼠、鍵盤、顯示卡(最重要為驅動程式)及螢幕等等,是最重要的部分喔
X Client : 用在 Client 端電腦的應用程式軟體,他可以用來操縱 X Server 繪製出使用者想要的圖示,簡單的說,他就是使用者在使用的軟體啦!
Window Manager : 視窗管理員,她主要的功能就是讓 X Server 繪製出來的圖形變的更漂亮,簡單的說,他就是介於使用者與 X Server 之間的一套軟體就是了!由於 X Server 提供的繪圖醜醜的,因此,有了 Window Manager 我們的 X Window System 就可以變的漂漂亮亮的囉!
一般而言, X Server 與 X Client 會是在同一部電腦主機上面,就是我的直接在 Linux 主機上面執行 startx 就跑出來 X Window 即是一例!
.什麼是 GUI (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
答:GUI 就是圖形使用者介面,亦即是使用圖形介面來操縱硬體囉!例如我們的 X Window system 就是一個例子!目前桌上型的電腦為了親和力,圖形使用者介面做得越來越好了!
.『CPU 是有分等級的』,而目前很多的程式都有對
『CPU 做最佳化』的行動,所以就會有所謂的
i386, i586, i686 為附檔名的檔案產生啦!
基本上,在 P MMX 以及 K6-III 都稱為
586 的 CPU ,
Intel 的賽揚以上等級與 AMD 的 K7 以上等級,就被稱為 686
的機器了
萬一改天你發現一些程式是註名給 686
的 CPU 使用時,就不要將他安裝在 586 以下等級的電腦中,否則可是會無法執行該軟體的!不過,在
686 倒是可以安裝 386 的軟體喔!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具有向下相容的能力啦!
.PS2介面:這是目前最常見的鍵盤與滑鼠的介面,
在插孔的地方是圓形的,這種介面速度上面會比較好一些,但是最麻煩的地方在,
p果你的鍵盤與滑鼠鬆脫了,通常只能以重新開機來再次驅動鍵盤或滑鼠囉;
九針序列埠:這個是以前用來接滑鼠的介面,
常常被稱為 com1 ;
25針並列埠:這通常用來連接印表機的介面,通常稱為
LPT1, LPT2...;
聲音輸出、輸入與麥克風:
這個是一些圓形的插孔,而必須你的主機板上面有內建音效晶片時,才會有這三個東西;
USB 介面:目前相當流行的一個介面,
支援隨插即用,目前已經推出到 USB 2.0 了,這個規格改變了速度上的問題,
目前 USB 2.0 的速度已經足夠了 (480 Mbps),相當的快速!不像之前
1.xx 版時 ( 12 Mbps ), copy 一些資料到 USB 硬碟時,會吐血....
.底下鳥哥針對一般您可以會接觸到的電腦主機的用途與相關硬體配備的基本要求來說明一下好了:
* 一般小型主機且不含 X Window 系統:
o 用途:家庭用 NAT 主機或小型企業之非圖形介面小型主機。
o CPU:大於 Pentun 133 以上等級即可。
o RAM:至少 32MB ,不過還是大於 64MB 以上比較妥當!
o 網路卡:一般的 10/100 Mbps 即可應付。
o 顯示卡:隨便!只要能夠被 Linux 捉到即可,例如 S3 或 Sis 6326
o 硬碟:2GB 以上即可!
* 桌上型 Linux 系統/含 X Window :
o 用途:Linux 的練習機或 Office 工作機。
o CPU:最好等級高一點,例如 P-III 或 K7 以上等級。
o RAM:一定要大於 256MB 比較好!否則容易有停頓的現象。
o 網路卡:普通的 10/100 Mbps 就好了!
o 顯示卡:使用 32MB 以上記憶體的顯示卡!
o 硬碟:越大越好,最好有 20GB 。
* 中型以上 Linux 伺服器:
o 用途:中小型企業/學校單位的 FTP/mail/WWW 等網路服務主機。
o CPU:最好等級高一點,例如 P4 或 K7 以上等級。甚至可以考慮使用雙 CPU 系統。
o RAM:最好能夠大於 512MB 以上,大於 1GB 更好!
o 網路卡:知名的 3Com 或 Intel 等廠牌,比較穩定效能較佳!注意,也可選購 10/100/1000 Mbps 的速度。
o 顯示卡:如果有使用到圖形功能,則一張 64MB 記憶體的顯示卡是需要的!
o 硬碟:越大越好,如果可能的話,使用 SCSI 或者磁碟陣列,或者網路硬碟等等的系統架構, 能夠具有更穩定安全的傳輸環境,更佳!
# NAT (類似 IP 分享器的功能):
如果您是一般小型企業,或者是一般的中小學學校, 那麼貴單位對外的連線應該通常是:『申請一個固定制的 IP ,然後透過 IP 分享器 ( IP sharing ) 來達到全校的電腦皆可連上 Internet 的連線機制』吧!咦!要連上 Internet 不是需要公共 IP 嗎( Public IP ),那每部電腦不是都需要一個 IP 嗎?那麼您只有申請一個 Public IP ,其他電腦的 IP 要怎麼設定呢?早在當初規劃這個 IPv4 協定時( 就是目前的 IP 設定囉! ),就考慮到可能的 IP 不足啦!此時,就有專門給內部網域設定用的 Private IP 了( 或者稱為私有 IP 或保留 IP )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 Private IP 都不能直接與 Internet 上面的 Public IP 互相溝通!
那怎麼我學校內部的電腦還是可以透過 IP 分享器連出去呢?這就是所謂的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功能啦!當內部電腦要連接上 Internet 時,需要通過 NAT 的技術,將你內部電腦的資料封包中,關於 IP 的設定都設定成 NAT 主機的公共 IP ,然後才傳送出去 Internet ,如此一來,你的內部電腦雖然是使用私有 IP ,但是在連線上 Internet 時,就可以透過 NAT 主機的 NAT 技術,將 IP 來源給改了改!哈哈!如此一來,就可以向 Internet 要求資料囉!這部分我們在 網路基礎篇 會再提及的!通常使用舊電腦來做為主機時,最大的效用就是用來作為 NAT 了!若你的主機僅單純提供 NAT 服務,那麼在這個服務當中,比較重要的就屬網路卡而已!其他的 CPU、RAM、硬碟 等硬體的影響相對就小了相當多!
# SAMBA (類似網路上的芳鄰功能):
在 Windows 裡面可以很輕易的就以『網路上的芳鄰』來分享彼此的檔案資料,那麼 Linux 要如何與 Windows 分享呢?呵呵!使用 SAMBA 就可以啦! 這也是最普遍的 file server (檔案伺服器)。 由於分享的資料量可能較大,那麼對於系統的網路卡與硬碟的大小及速度就比較重要, 如果您針對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檔案伺服器功能,那麼 /home 可以考慮獨立出來,並且加大容量。
# Mail (郵件伺服器):
Linux 一安裝完畢就已經提供了 Sendmail 或 Postfix 的郵件服務! 由於我們如果向外面的公司申請免費的 E-Mail 信箱,了不起容量大致上到 20 MB , 但是,要知道有時候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讓郵件容量超過了 20 MB,這樣一來,呵呵,您的免費信箱就爆了!真抱歉....但是,如果你自己架設一個 mail server 呢?哈哈!哪麼你的信箱就可以到達幾 GB 這麼大!很過癮吧!在 mail server 上面,重要的也是硬碟容量與網路卡速度,在此情境中,也可以將 /var 獨立出來,並加大容量。
# Web (WWW 伺服器):
WWW 幾乎是每個主機上面都會安裝的一個套件了!當然,要推銷你自己的話,那麼 WWW 伺服器是絕對不會被你忘掉的!在 Web server 上面,CPU 的等級有時候不能太低,而最重要的則是 RAM 了!要增加 WWW 系統的穩定度,提升 RAM 是一個不錯的考量。
# DHCP (提供自動取得 IP 的功能):
NAT 搞定之後,要曉得的是,你的 Client (用戶端)每一部都需要經過設定才能上網 ( 剛剛提到的私有 IP 的概念! ) !阿!好麻煩!那麼使用 DHCP 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囉!呵呵! Client 端都不必設定任何咚咚,馬上將可以上網了!快樂吧! 這個咚咚的硬體要求可以不必很高囉。
# Proxy (代理伺服器):
這也是常常會安裝的一個伺服器軟體,尤其像中小學校的頻寬較不足的環境下, Proxy 將可有效的解決頻寬不足的問題!當然,你也可以在家裡內部安裝一個 Proxy 喔!但是,這個伺服器的硬體要求可以說是相對而言最高的,他不但需要較強有力的 CPU 來運作,對於硬碟的速度與容量要求也很高! 自然,既然提供了網路服務,網路卡則是重要的一環!
# FTP:
FTP的功能是真的很好啦!但是對於 撥接制 ADSL 使用者來說,架設 FTP 實在是一件不智的事情!因為對你的頻寬影響太大了! 鳥哥 相當不建議架設 FTP 的啦!尤其安全性上面也很傷腦筋! 對於 FTP 則是您的硬碟容量與網路卡好壞相關性較高。
# 請簡略說明一部電腦主機裡面,大概有哪些基本的硬體?
一部電腦主機機殼內,一定都有主機板,主機板上面安插了 CPU、主記憶體及顯示卡等等; 另外還有排線與硬碟、光碟、軟碟等等連接;主機機殼的背板則有輸出輸入的連接埠, 例如滑鼠、鍵盤印表機等等;此外,還有一些 PCI 插槽,例如網路卡、音效卡等等(有的是主機晶片組內建的)
# 一部電腦主機是否只要 CPU 夠快,整體速度就會提高?
不見得!一部電腦系統的速度與整體電腦系統的運作有關,每個元件皆會影響電腦的速度! 這包括了記憶體、CPU、AGP與顯示卡速度,硬碟的速度以及其他相關的輸入輸出介面等等! 所以,如果您的系統是升級的,那麼還得必須要注意各個舊元件是否可以保留, 或者舊的可以用的元件必須要捨棄!
# 什麼是 CPU 的外頻與倍頻?
CPU 時脈的計算當中,有所謂的外頻與倍頻,真正的時脈需要將兩者相乘才是!比較重要的是 CPU 的外頻了!因為系統整體運作的頻率便是依據這個外頻來進行各個元件的溝通的!一般而言, 目前比較流行的屬於 133 這個外部頻率,至於 PCI 則是這個頻率的 1/4 倍,亦即是 33 MHz , AGP 則是 66 ( 133/2 ),而,由於目前的技術越來越高超, CPU 可以透過特殊的技術來將外頻調高為 133 的兩倍,亦即是 266 , RAM 也可以經過 DDR 的技術來將 133 加倍成為 266 ,這些技術都有助於速度上面的助益!
# 什麼是 I/O 位址與 IRQ 岔斷?
主機板是負責各個電腦系統元件之間的溝通的,但是電腦的東西又太多了, 又有輸出輸入、又有不同的儲存裝置,主機板晶片組怎麼知道如何負責溝通吶?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所謂的 I/O 與 IRQ 囉!I/O 有點類似門牌位址啦,每個裝置都有他自己的位址,一般來說, 不能有兩個裝置使用同一個I/O位址,否則系統就會不曉得該如何運作。不過, 萬一還是造成不同的裝置使用了同一個 I/O 而造成 I/O 衝突時,就需要手動的設定一下各個裝置的 I/O 囉!而除了 I/O 位址之外,還有個 IRQ 岔斷這個咚咚,如果 I/O 想成是門牌號碼的話,那麼 IRQ 就可以想成是各個門牌連接到郵件中心 ( CPU ) 的專門路徑囉!IRQ 可以用來溝通 CPU 與各個裝置啦!目前 IRQ 只有 15 個,如果你的周邊介面太多時,可能就會不夠用 ,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將一些沒有用到的周邊介面關掉,以空出一些 IRQ 來給真正需要使用的介面喔!
# Linux 對於硬體的要求需要的考慮為何?是否一定要很高的配備才能安裝 Linux ?
Linux 對於硬體的要求是因『服務種類、服務範圍及主機的角色』而定的。例如一部專門用來運算數值解析的 Linux 運算工作站,需要比較強大的 CPU 與足夠的 RAM 來進行工作,至於一般家庭用的僅用來做為 ADSL 寬頻分享器的 Linux 主機,則只要 586 等級的電腦,甚至 486 系列的等級,就可以很順利的運行 Linux 了。
# 一部好的主機在安裝之前,最好先進行規劃,哪些是必定需要注意的 Linux 主機規劃事項?
依據上一題的答案內容,我們知道 Linux 對於硬體的要求是『因地制宜』地!所以,要進行 Linux 的安裝之前,一定需要規劃 Linux 主機的定位與角色!因此, Linux 的主機是否開放網路服務?這部主機的未來規劃中,是否需要進行大量的運算?這 部主機是否需要提供很大的硬碟容量來服務客戶端的使用?這部主機預計開放的網路服務內容? 等等,都是需要經過考量的,尤其未來的『套件選擇安裝』上面,更需要依據這些規劃來設定。
# 請寫下目前您使用的個人電腦中,各項配備的主要等級與廠商或晶片組名稱:
主機板:
CPU:
記憶體大小:
硬碟容量:
顯示卡:
網路卡:
# 請寫下下列配備中,在 Linux 的裝置代號:
IDE 硬碟:
CDROM:
印表機:
軟碟機:
網路卡:
IDE 硬碟:/dev/hd[a-d]
CDROM:/dev/cdrom
印表機:/dev/lp[0-2]
軟碟機:/dev/fd[0-1]
網路卡:/dev/eth[0-n]
# 如果您的系統常常當機,又找不到方法解決,您可以朝硬體的那個方向去搜尋?
如果軟體沒有問題的話,那麼當然發生當機的,可能就是硬體的問題了。 1.可以先檢測系統有沒有超頻? 2.再來則是查閱當系統運作時,系統的機殼內溫度會不會過高? 因為過高的溫度常常會造成當機。 3.再者,檢查一下 CPU 的溫度,這也很重要。 4.再來,則是檢查是否插了多條的記憶體,因為不同廠牌的記憶體混插很容易造成系統不穩定。 5.電源供應器是否合乎標準?這些都可以進行檢測喔!
# 目前在個人電腦上面常見的顯示卡介面有哪兩個?
AGP 與 PCI-Express 兩種
# 目前在個人電腦上面常見的硬碟與主機板的連接介面有哪兩個?
有早期的 IDE 介面與最近的 SATA 介面,購買時要分的很清楚!
# 硬碟上面有所謂的跳針 (Jump) ,他是幹嘛用的?
由於一條 IDE 或 SATA 排線上面有兩個裝置的插入口,我們必須要藉由 Jump 來決定哪一個裝置先被取用。目前有 Slave/Master/Cable select 等。
.認識硬碟的 partition
基本上,硬碟是由最小的物理組成單位 磁區 ( sector ) 所組成的,而數個磁區組成一個同心圓時,那就稱為 磁柱 ( cylinder ) ,最後構成整個硬碟的容量大小。關於硬碟的管理我們在後續章節再來介紹, 這裡我們比較想要知道的是,如何分割硬碟,所以先簡單的將硬碟變成如下的圖示:
圖1、硬碟資料示意圖
![]()
圖1、硬碟資料示意圖
在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硬碟裡面有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放置這個硬碟的資訊區,我們稱為 Master Boot Recorder, MBR ( 主要開機磁區 ), 一個則是實際檔案資料放置的地方。MBR 可以說是整個硬碟最重要的地方了,因為在 MBR 裡面記錄了兩個重要的東西,分別是:開機管理程式,與磁碟分割表 ( partition table )。因此,只要 MBR 物理實體壞掉了,那麼這顆硬碟就差不多要報廢了! 因為,如果系統找不到 partition table ,就無法使用這塊硬碟,所以資料即使沒有丟掉,但是沒有 MBR ,呵呵,還是不能使用的啦!
首先來看一看什麼是 partition table 呢?簡單的說,我們說的『 硬碟分割』就是在修改這個 partition table 而已!他基本上定義了『第 n 個磁碟區塊是由第 x 磁柱到第 y 個磁柱』,所以,每次當系統要去讀取 n 磁碟區塊時,就只會去讀取第 x 到 y 個磁區之間的資料!呵呵!這樣知道了嗎?很簡單吧!下次記得人家在談磁碟分割的時候, 不要以為系統真的會在硬碟上面用力、努力的劃標籤!實際上,他最大的功能就是修改 MBR 裡面的 partition table 啦!
[...正在进行中,好好学习啦]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3329/showart_16748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