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Linux下Telnet、ssh服务的配置和使用
来源:转载 (2006-05-29 12:06:44)
Telnet服务的配置步骤如下:
一、安装telnet软件包(通常要两个)。
1、 telnet-client (或 telnet),这个软件包提供的是 telnet 客户端程序;
2、是 telnet-server 软件包,这个才是真正的 Telnet server 软件包!
安装之前先检测是否这些软件包已安装,方法如下:
[root@wljs root]#rpm –q telnet
[root@wljs root]#rpm –q telnet-client
[root@wljs root]#rpm –q telnet-server
如果没有检测到软件包,需要进行安装,red hat linux 9默认已安装了client软件包,一般只要安装telnet-server软件包即可:
1、到我的ftp上下载软件包,方法如下:
在虚拟控制台下依次输入:
[root@wljs root]#ftp 210.45.160.27
Name:ftp
Password:ftp
ftp>cd linux
ftp>ls
ftp>get telnet-0.17-25.i386.rpm
ftp>get telnet-server-0.17-25.i386.rpm
ftp>bye
2、安装软件包
#rpm –i telnet-0.17-25.i386.rpm
#rpm –i telnet-server-0.17-25.i386.rpm
二、启动telnet服务
1、开启服务
方法一:使用ntsysv,在出现的窗口之中,将 telnet 勾选起来,然后按下 OK 即可 !
方法二:编辑 /etc/xinetd.d/telnet
#vi /etc/xinetd.d/telnet
[root@test root]# vi /etc/xinetd.d/telnet
找到 disable = yes确认将sshd前面的勾已打上!
3、手工启动OpenSSH:
#service sshd start
#service sshd restart(重新启动)
4、停止服务器:
#service sshd stop
二、使用OpenSSH客户端
Redhat linux 9默认已安装了OpenSSH的客户端,客户端和服务器连接时,可以使用两种验证方式:基于口令的验证方式和基于密匙的验证方式!
1、基于口令的验证方式
这种验证方式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称和密码!若没有指定用户名称和密码,则默认使用当前在客户机上的用户名!
例1:直接登陆
[root@wljs /]#ssh 210.45.160.17
则登陆用户名为客户机当前用户名!
例2:指定用户名登陆
[root@wljs /]#ssh wwz@210.45.160.17
或: [root@wljs /]#ssh –l wwz 210.45.160.17
上面过程结束后,系统将会提示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2、基于密匙的验证方式
使用密匙的验证方式,用户先需要为自己创建一对密匙:公匙和私匙。(公匙用在要登陆的服务器上)
OpenSSH公开密匙的密码体制有RSA、DSA!
创建密匙:
例:[root@wljs /]#ssh-keygen –t rsa
回车后,要求输入使用密匙时的口令!这样便生成了公匙和私匙:放在用户主目录下的.ssh目录下,文件名:id_rsa.pub和id_rsa!必须将公匙复制到登陆的服务器的~/.ssh/目录下,并改名为:authorized_keys!然后,便可使用密匙方式登陆!
#ssh [–l username] ip地址或主机名
三、OpenSSH上常用的命令
1、不登陆远程系统使用命令
#ssh 210.45.160.17 [命令] [参数]
2、本地系统和远程系统间文件的传输
#scp a.txt root@210.45.160.17:/b.txt
#scp root@210.45.160.17:/b.txt /c.txt
3、sftp命令
Sftp 命令和ftp命令类似,它是OpenSSH提供的网络传输文件的小工具,它更加安全,使用和ftp相似的命令:主要有如下几个:
1、登陆
#ftp 210.45.160.17
2、ftp 会话的打开与关闭
打开:open 210.45.160.27
关闭:close
3、文件的传输
从ftp服务器上得到文件:
Get a.txt
向ftp上放文件
Put a.txt
4、退出ftp
Bye
5、其他
bell:每个命令执行完毕后计算机响铃一次
Cd ,ls 等一些常见命令也可以在ftp服务器目录中使用!
(http://www.fanqiang.com)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6194/showart_16252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