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只能是“神话”的根本原因(原创)
最近一直有BI人在某些论坛或QQ群说BI忽悠人,经典案例也只能是忽悠客户的把戏,好象才几年经验的人把BI都看穿了似的。其实“神话”之所以只能是“神话”,根本原因是所谓技术专家只从技术角度,做出些成果在商业上没有可拷贝性,没有可商业执行性。如果将“神话”的技术成果,与我们的商业运营管理想结合,再进行二次抽象,这样的成果才是我们BI界所需的真正成果,而非神话。
就拿经典的沃尔玛案例,为啥其他零售行业企业并没因此感到兴奋呢?因为啤酒和尿布仅仅是一个用户行为关联,离企业整体运营所需要的结论还差很远!中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琢磨,比如如果客户轻松买了啤酒和尿布,他们不买其他东西就走了呢,那不是得不偿失么?
那么这个“神话”还应该补充。举例说明,个人觉得客户本身在零售业应该有分类,仅仅朝着固定商品购买的叫“意向性客户”,这些客户很少受商品陈列的影响。还有一些客户属于闲散性客户,没事去超市逛逛,看见有合适的就买。还有客户二者兼有,至少有这么几个分类吧。那么买啤酒和尿布的人属于哪些客户多呢?如果他们仅仅是“意向性客户”,那也罢了,你把商品陈列放一起就完了,如果他们是后2者呢,你不是损失了其他商品的销售。不就是成了牺牲其他商品的销售来成全啤酒与尿布?如果企业管理者这么一考虑,只能对这个分析结果一笑了之,说我们看看吧。
有个网友回帖说某个帖子,说别忽悠了,你有某某人那么厉害我就不说了。这个名字我倒没听过,google一下,发现了一些资料。他们好象分析了某快餐巨头(忘了肯还是麦)对于可乐与某些鸡块或什么搭配销售最好,我在想他这个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的好处是什么呢?是让生产、物流多些针对性准备,还是在套餐搭配上做些调整呢,或是在推荐的时候作为参考进行推荐?如果仅仅是这样找关联,从销售数据来看很容易关联判断,但对企业有什么好处,经营可以有哪些更好的调整?MS不是我们分析专家考虑的范畴。可能企业经营者只能继续一笑了之。
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藏在象牙塔的专家教授们不能推动BI,就是在商业项目中纯靠技术推动BI的技术、行业专家们也不能推动,而是我们无数致力于将技术、行业业务再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角度贯通的人们,只有以企业经营利益本身的出发点思考问题,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而只有结合企业经营利益,从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行为,进行综合的、多条件的判断性分析,并加以抽象,我们的案例才不会成为被“供奉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被借鉴的经典。
作为BI人,无论你是新人,还是老人,请不要随波逐流,随意否定BI的价值和已有案例成果,如果有问题,肯定是有原因的。 支持一下, 俺只是个路人............ lz夸大bi作用了,其实经典案例的价值不在这,而在于人怎么去看数据计算的结果
比方说吧,啤酒尿布,经典案例吧(其实很可能是yy的),上课时候老师就说,啤酒尿布要放一起,这样人家可以俩一起买走,觉得这个店东西摆的方便,下回还来。我就问老师,我想把这俩放的很远,如果买啤酒的人都要买尿布,那么它会在店里转,转一圈,发现我这东西很多,以后买别的也会再来,而且说不定转的时候就买了别的东西
一样的案例,一样的数据,眼光不同,结果不同 BI得出的数据,如果没有人能解释,那就是无用的数据,垃圾信息。所以除了能得出数据,还要知道怎么用才行,现在的BI人要么太技术,要么太业务,所以无法更好发挥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