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讨论】未来IT架构不比设备,那么软件灾备方面有什么优势(获奖名单已公布-5-7)
获奖名单已公布,详情请看: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4080084-1-1.html容灾备份系统是一个近几年新兴的名词,他得到了很多IT企业、机关单位等有大量数据存储的单位青睐。容灾备份系统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他可以保障大量数据的安全。当今的世界,正在跨入信息时代,数据和信息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基础和命脉。当企业因为信息化带来快捷的服务决策和方便管理时,也必须面对着数据丢失的危险。
灾难恢复(DR)计划的实质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预算不足的计划,专注于建立一个依据业务流程而不是灾难情景的、最优化组织的连续运行能力。而事实上,它需要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否则不可能成功。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
1、容灾系统属于IT容灾和恢复的技术范畴,一般而言,建设灾备系统规模大小该如何设定?
2、现在有一种思想是未来IT架构不比设备,那么软件灾备反面有什么优势呢?
3、各位所在企业在灾备方面有哪些不足或者潜在问题呢?
讨论时间:2013.3.26--2013.4.18
活动奖励:活动结束后将会抽取3位会员赠送价值50元的京东礼品卡一件。
不太了解,但觉得双活才是发展方向 本帖最后由 zhaopingzi 于 2013-03-26 13:09 编辑
灾备系统的规模应该和生产系统的规模差不多吧
在实际环境中,企业往往花了不少钱,建了 灾备系统;而没有真正用处,出了问题往往依靠离线的备份来恢复。
企业往往忽视建完灾备系统后,没有一个完整的流程演练,导致这个灾备系统到底可不可以用,自己也是个未知数,结果出问题后,不相信灾备系统,而且切换时也不
熟练等等 3、各位所在企业在灾备方面有哪些不足或者潜在问题呢?
不足不足:sleepy: 突然就会无缘无故地上不了网,一断就几十分钟,一般都会说是运营商的问题,还要切换一下线路等等。还是影响蛮大的。 信息化系统容灾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抽象的方法论。
首先如果要落到实处我们应结合:1、企业的实际情况;2、业务的关键程度;3、用户允许的最大宕机时间;4、数据丢失的程度,比如运行丢失一天的数据或者一周的数据或者不允许数据的丢失;5、企业在IT建设方面的投入预算等等去评估。
其次我们应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关键程度划分合理容灾级别,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合理的控制容灾成本。
最后我们根据容灾级别设立不同容灾方案,比如本地化容灾、异地灾备等等,当然了在建立相应的灾备策略后我们还应当将灾备工作日常化,定期演练并总结形成报告,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有可能的话,不要只依赖于一种灾备方案。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
灾备切换必须经过多次演练,真的发生了才能有条不紊 灾备,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地震等)时,仍然有备份数据或系统可以用来恢复业务,便于重建。平时系统就应该做到多IDC、异地的备份。 容灾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企业规模确定容灾系统规模,另一方要将数据和应用进行分级来进行不同等级的容灾备份。
随着云存储的发展,只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大数据中心会很方便和便宜,以后企业灾备不是问题。 回复 1# arron刘
灾备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做,只是在于规模的大与小,从最原始的离线拷贝到在线容灾,或多或少都有做
灾备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的数据量以及数据的重要等级,不同等重要等级的数据对于灾备的规模和灾备的方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非常赞同楼上king观点,每个信息中心多少都实施了一些容灾系统,只是等级规模不等。
但现实问题是容灾的演练和灾难预警流程的管理、执行是否到位,很多容灾只是个摆设,真到出问题了,没多少能实现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