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34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qinte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几个问题让反对中医的人思考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31 [报告]
发表于 2009-05-08 23:05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中药,有人也许要说,它们都是被证明了有效的,应该不属于巫术范畴
了吧?

  这里举一个例子,比较极端,出自《东坡志林》卷三。

  “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柁牙,为
柁工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
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
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
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馊余可以已佞,舔樊哙之盾可以
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

  像这类“以意用药”例子在古书里到处都是,你在《酉阳杂俎》、《桯史》、
甚至《本草纲目》里都可以见到。有人怀疑我们今天常用的活血药桃仁就是巫术
的残存。《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岁时记》说:“桃者五行之精,压服邪气,
制百鬼。”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插桃枝、贴桃符驱邪的记载了。如今,江湖游医
更把这一套发扬光大,越弄越离谱,简直就是当时巫术仪式的重演,这个且不说
它。

  中医对药物的运用是按照君、臣、佐、使的人伦关系进行配搭和理解的:主
药为君,其次为臣,再次为佐,以此类推。如果这种配搭只是一种比喻,倒也勉
强说得过去,但是,它的性味归经就不一样了。四气五味说到底是属于阴阳五行
范畴的,寒热温凉属于阴阳,辛酸甘苦咸属于五行,因此,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
的药方就是可塑性很强的一种东西。麻黄性温味苦,辛,入肺、膀胱等经,有祛
寒发汗,平喘利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已经知道了麻黄碱、挥发油的作用,随
着研究的深入,其他有效成分和功效也将被陆续揭示出来,不能因为现代药理研
究还不到位就把它拿来作为中医正确的证据,照此下去,与时推移,中医药将面
临越走越窄的境地。

  我从不怀疑中药的有效性,并且一直认为它是缺乏技术条件时巧妙运用天然
药物的顶峰,但是我却怀疑它的药理解释。抗生素的杀菌抑菌作用我们都知道得
很清楚,但当说到银花、黄芩一类中药时我们就只能用“清热解毒”四个字来解
释。这个解释说明什么?需要的是对它们如何“清热解毒”的说明,这才是摆脱
了类比思维的真正的科学,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药理学才是令人信服的。或许有人
要说,这样做的后果不是导致中药学消亡,让西医或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吗?确实
有这种可能。不过为了战胜疾病,让不合理的合理消亡又有何不可?何必把民族
主义、地方主义那一套搬到科学里来,像他们那样坚守自己的领地?固步自封早
晚也要被人取代。

论坛徽章:
0
32 [报告]
发表于 2009-05-08 23:06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肇始至今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事实是除了在前人基
础上的修补完善,几乎没有大的发展(温病学派可能是一个例外),就像解释经
典的传笺注疏一样。这个事实有它内在的逻辑性。在我看来,葆有它生命的不是
它的理论而是药物,特别是药物组合而成的方剂:天罗地网,大范围包抄,有有
效的,有没有效的,有效果好的,也有吃死人的。如果你足够聪明,临床经验又
足够丰富,或许可以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正是中医名家各执一端而又卓然
成家的道理。这里,病人对医生的信赖也有些作用,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本来
中医治的就是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因素作用挺大,或许由于你的信仰你就自己好
了也说不定。

  根据我的经验,中医的治病说到底只有一条:理论给人信心,剩下的就是药
物和剂量的选择了。那么多补气药你选择哪一味?给它多大剂量?就这么简单。
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因此,我想说我在这里并不一概贬斥中医,相反,我倒
想褒扬它,因为它已近于艺术。在这种意义上,它比机械割裂的西医强。世界上
的事都是把戏,看谁玩得高明。文学是对句式的选择,绘画是对色彩和线条的选
择,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说发明是假的,问题早就摆在那里,就看我们如
何解释。所以,我说中医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归根到底还是巫术,只是这样说要
好听一些。

  探究中医的巫术类比思维就不能不说到隐喻,这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语言总
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这里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性语言”,即广
义的隐喻,包括明喻),我们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隐喻不只是一
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行为。借助隐喻,我们把熟悉的喻体的特点投
射到了本体之上,从而使本体获得了相应的性质。神经是什么?生命体内传递知
觉和运动的纤维性组织。“神经”是一个比喻,“生命体”、“纤维”、“组织”
也是比喻。这么看来,中医和西医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然,仔细探究,
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概念来自实例和种属特点,从实例到种属特点的抽
象恰好吻合着人类的思维发展史(卡西尔语言发展三阶段论)。实例作为原型与
原始思维的具象性是难分难舍的,根隐喻的实质就是这种语言的概念化过程。根
据伽达默尔的理论,隐喻性语言向直义性语言的过渡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实体化后
对它们进行了指称、种属化和定量分析。中医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指称、范畴化和
定量分析,其运用仅靠停留在隐喻阶段的类比运作,而西医却是范畴化后的一种
事理说明,比喻只是作为它感知世界和构造概念的辅助性工具。原始思维的特点
是近取诸身,把自己做了万物的标准,所以才有至今沿用且被文艺视为圭臬的生
命力强大的拟人法(有生),才有山腰、桌腿、车头这些说法。中医学充分利用
了这一有生模式,或者说在迫不得已、不知不觉的情况运用了它。这里重要的不
是比喻模式(模型)是否低劣,而是它与推理(逻辑)的区别。

  从哲学的观点看,“理解来自于相互作用,来自于与环境和他人的不断的协
商。我们的身体以及物质和文化环境的特点赋予了我们的经验一种经验格式塔。
这些格式塔决定了我们经验的一致性。如果我们认为经验和在与语境互相作用中
直接产生的格式塔相一致,那我们就是直接理解这一经验的,如果我们用某一领
域的经验来赋予另一领域的经验以结构,我们就是隐喻性地理解这一经验。”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由此可见,中医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经验格式塔建立
几乎依赖于文化环境的特点而很少考虑身体和物理的属性,它只是用一种经验来
赋予另一种经验以结构(同构),而全然不顾这两种经验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是
否可以替换。由于物理身体属性的粗略化,中医的陈述和包含在陈述中的概念不
说错误至少说在信息提供程度上是不严谨的,因为这个理论本身就不是一种精确
的有结构的理论,更不用说对它进行实验验证了。辩证论治和方剂组合因为缺乏
依据实证的基本范畴而出现了极大的偏离,依赖辩证和在辩证之下的方药加减更
难以像西医那样做到一一对应。心阴虚或者心阳虚也罢,脾阳虚或者寒湿困脾也
罢,从实证的角度看它们都难以归位、定量和范畴化。总之一句话,中医最缺乏
的是通过身体物理接触而发展出的那一套自己独特的概念体系。因此,数十年来
人们含辛茹苦所进行的中西医结合尝试才收效甚微,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两种截然
不同的范畴体系,其思维模式的差别使得在它们之间寻找对应点的努力都一一落
空。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还可以拿藏医来作一番比较,那样将更能看出在文化
制约下的他们在面对同一实在世界时各自所采取的不同范式和立场了。这可能正
好印证了福柯的那句话:医学根本不是一门科学。

  然而我们要说,即使它不是科学,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它仍然必须通过身体和
物理的接触来实现。这就是中医的致命伤,中医解剖学的缺失也直接地证明了这
一点。所以,一遇到现代医学它就暴露了弱点,显得孤立无助的样子。幸好现代
医学远不能说完备,它那一大碗中药还可以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作用,
因而它才能够在现代社会立足。不过,1920年的“废止旧医(中医)”已经敲响
了警钟,这却是不得不防的。

(XYS2003071

论坛徽章:
0
33 [报告]
发表于 2009-05-08 23:07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ke79 于 2009-5-8 15:33 发表

就是一个数学猜想阿。说不定哪天数学家就发现某个大于2的偶数无法拆成两个质数的和。
哦,没看清是大神的帖子。请大神无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