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1194 | 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纤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转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5-03-17 17: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光纤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光纤互连的学问


光纤通道技术中,设备互连有3种基本实现方式: 点对点(如图1所示)、光纤仲裁环(如图2所示)和交换式连接(如图3所示)。在这3种不同的方式中,设备接入SAN的工作机制略有区别,在技术上,我们称之为不同的端口类型。在点对点的连接中,设备提供N型端口;在光纤环路中,设备提供NL型端口;在交换式连接中,设备提供N型端口,而交换机提供F型端口。

此外,在混合的连接方式中(如图4所示),当一个光纤环路接入一个交换式结构时,交换式结构需要一个FL型端口;2个交换式结构之间互连时,需要2个交换结构各提供一个E型端口。



总的说来,在光纤连接的SAN结构中,一共有5种端口类型:N型、NL型、F型、FL型和E型。其中前2种是主机和存储设备需要具备的工作机制,后3种是光纤交换机需要提供的连接机制。由此可见,同一片光纤卡、同一台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和同一台光纤交换机、工作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内部的工作机制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设备具有自动识别、判断和动态调整工作机制的能力。现在,一些光纤交换机提供一种叫做G型端口的工作方式,其实,这个G就是Global的意思。即指这个端口可以提供F型、FL型和E型3种类型的工作方式,而且可以完全自动侦测环境,动态调整工作方式,完全无须人工干预。类似的机制虽然早就出现过,但是G型端口作为业界的事实标准,得到了各个光纤交换机厂商和周边设备厂商的支持,这种统一标准的普及,大大增强了光纤设备的易用性。
2.光纤技术已成熟
现在,我们不妨再多了解一些更细节的技术问题。不为别的,只为选择光纤设备时,尽可能识破一些油嘴滑舌的供货商别有用心的误导。事实上,光纤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7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技术变革。今天的光纤交换机在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性方面都与上一代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下面讲到的这些技术问题也能帮助我们了解: 为什么说现在的光纤技术已经大为成熟了。
在从前的SAN系统中,一些底层的工作机制并未彻底完善,而后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逐渐摸索和修正,最终通过相关生产商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这里只举2个例子。一个是LIP管理问题,另一个是公私地址转化问题。
3.LIP管理问题
LIP是光纤环路中的一个工作信号。当环路中新添加一个设备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LIP信号。这个信号在整个光纤环路上游荡,其结果就是环路上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停下来,等着这个漫长的过程结束。
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在一个电视台的非线性编辑网络中,一台工作站正常的开机或者重启,带来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同一网络中的其他工作站上,一个进行了2个小时的节目采集业务会中断,前面的数据将无法挽回,一切须重新来过。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LIP。
现在的光纤交换机内部都具有了LIP隔离功能,可以设定LIP波及的范围和方式,甚至可以干脆禁止LIP的出现。有了LIP隔离功能,新一代光纤交换机终于可以摆脱这个讨厌的魔鬼,放心地使用在大数据量并发访问的环境中了。
4.公私地址转化问题
公私地址转化是个类似以太网络路由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以太网络中硬件地址(Mac地址)需要对应到软地址(如IP地址等),然后网络对软地址进行管理。光纤网络中也是一样,硬地址(WWN)需要映射为软地址(如ALPA等),但是情况略为复杂。在光纤仲裁环与交换式结构并存时,一些存储设备的地址只能在环路中被访问到,在交换式结构中则无法对应到有效的地址。对这种地址我们称之为私有地址,所对应的环路我们称之为私有环路。另一些比较开放的设备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们的地址是公有地址。
您可能已经彻底糊涂了,别急,还是让一个形象点的生活比喻来说明问题吧。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硬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软地址),请先忘掉手机,我们只用固定电话互相联络。我们如果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同一个光纤环路),联络起来就很方便了,直接拨打一个4位的分机号码(私有地址)就可以了。如果在不同的公司上班(由交换式连接所互连的不同环路),问题就略为复杂,有些公司比较有实力,可以为每一个员工分配一个市内直拨的电话号码(公有地址),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整个公司只有一个对外的电话号码,由接电话的前台小姐再将电话转到内部的某个分机。这个前台小姐起到的作用就是公私地址转化。
千万别小瞧这个看似简单的作用,如果不能顺利而方便地实现公私地址的转化,SAN系统中的各个设备之间互连永远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我们需要光纤技术吗?
前面鄙人唾沫横飞地论述了光纤技术的成熟,无非是想向大家阐明一个道理——光纤技术是个能用的东西。好了,听我讲一讲光纤技术的优越性。
光纤通道技术作为SCSI技术的继任者,与前任相比,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连接距离、扩展能力和性能。
1.连接距离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SCSI的线缆最长不超过25m,而这也只是个理论数值。实践中,当SCSI通道上的设备数超过8个时,其连接距离一般只能限制在1.5~3m。这个距离对连接在主机内部的设备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在主机外部连接。数据备份所使用的磁带库、双机群集系统的磁盘阵列,这些设备都必须连接在主机外部。当主机与外部存储设备的距离稍微有点儿远时,SCSI就无能为力了。
我就曾经在一个小型企业碰到了这样的麻烦,这家企业的办公楼与生产中心有一定距离,大概100m左右。生产环境和办公环境内各有1台服务器,经过一次系统故障后,这个企业认识到了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决定采用双机群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IT系统。方案很快就产生了——采用现有的2台服务器互相备援。但是问题也来了,100m的距离对SCSI来说太长了。无论共享的磁盘阵列放在哪一边,另外一边的服务器都无法与之连接。
在我的推荐下,这家企业最后采用了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对光纤通道技术来说,这个问题自然不在话下,多模光缆可以达到300~500m的连接距离,单模光缆则可以达到10km。
2.扩展能力的优势
光纤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其强大的扩展能力。在一个光纤仲裁环路上,可以连接126个设备,而在一个交换式结构中,可以容纳6万多个设备。相比之下,SCSI通道上最多只能容纳15个设备的限制,严重地影响了系统的升级扩展能力。尤其是在大数据量的情况下,由于光纤通道可以采用相对较少的通道控制芯片,使其管理方式简单,故障点减少,从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光纤通道设备可以通过仲裁环路或者交换式结构,连接成一个网络,即所谓的SAN。而SCSI技术只能实现点对点的连接,这使其在一些环境下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例如在多机的群集环境中,一般都需要参与群集的所有主机服务器共享同一个磁盘阵列。目前很多群集软件都可以支持到多达32台甚至64台主机,通过“一备多”或者“多备多”的方式实现高可用群集。然而,由于落后的连接机制,在多于2台主机的群集环境中,SCSI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多主机对磁盘阵列的共享连接。
3.性能的优势
最后,也是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光纤技术的高性能。目前光纤技术的标准已经发展到了单通道200MB/s的带宽,而SCSI技术的带宽通常为160MB/s,最新的SCSI标准提供320MB/s的带宽,基于这个标准的阵列控制器至今还没有面市。虽然从这个数值比较上看,200MB/s和160MB/s并无太大差异,而且新的320MB/s带宽的SCSI技术看上去还要更胜一筹,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用户会发现光纤通道的带宽比SCSI的带宽要高出很多,甚至要数倍于SCSI技术。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SCSI所宣称的160MB/s也好,320MB/s也罢,都是在绝对理想条件下的一个理论数值,在实际的环境中根本无法得到这样的性能。实际上320MB/s的SCSI技术在实际环境中一般可以得到60~70MB/s的性能,160MB/s的SCSI技术性能略低,大概在50MB/s左右。而光纤通道技术则不同,在经过优化的环境中完全可以达到标称的性能指标,即便在普通的环境中,200MB/s的光纤技术也可以得到150~190MB/s的实测性能。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337/showart_1615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