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机房典型防雷方案
一、概述
为了有效地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减少或避免雷电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国美吉林市物流中心决定对机房和库房内部电源系统、信息系统等实施防雷保护及接地措施。因机房地处郊区,属易受雷击地点。
二、工程方案技术说明
(一、)项目说明
本方案依据客户要求和现埸情况及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而拟定,主要内容如下:重点对机房供电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防雷保护,并实施均压等电位连接及接地系统(防雷地、直流地)的防雷设计。
(二、)设计依据
1、参考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2、参考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3、参考B7450-8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4、参考GA173-1998《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5、参考YD/T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
6、参考《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IEC1312-(1、2、3)
7、参考《中国气象局令》第8号
8、参考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三、)设计技术方案
由于闪电形成的感应电磁波会在电源线、信号线、计算机网络线路、电话线路金属环路中产生感应过电压、过电流,形成雷电浪涌通过传输线传入设备,从而导致设备受损,因此,建议对以上线路进行雷电防护。
1、 电源线路的三级防护
(1)在机房的配电房低压开关柜的电源输入总线处安装电源防浪涌器产品DK-380AC-80A(通流量80KA、最大持续电压385V、具有工作指示及劣化指示功能、残压
(2)在机房和库房配电及网络机房配电箱电源进线处各安装DK-220AC40-2(通流量40KA、最大持续电压385V、内部脱扣及劣化指示功能、残压
(3)、在重要网络设备(服务器、主交换机等)前端安装防雷电源插排(残压均小于1200V)若10个,做为网络机房的第三级防护,这样可有效使雷电产生的过电流达到逐级合理泄放并达到设备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值,以保护设备正常工作。
2、信号线路防护
(1) 在机房中的服务器的通讯端口及各个交换机的集联口处加装DK-5Dct/RJ45(4S)信号SPD(避雷器),根据网络节点数预计重点设计安装2对(接口线路长度小于50米),插入损耗≤0.5 dB,传输速率为100M,工作电压为5,保护线芯为1、2、3、6,接口类型为RJ45,4个。
3、设备等电位及联合接地
(1)、接地装置是防雷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根据《防雷技术规范》及采购方要求,计算机房的静电地和直流地<4欧姆、交流地<4欧姆、防雷地<10欧姆,计算机的接地系统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联合接地的优点就是尽能减少雷击时相互连接设备间的等电压差,最大可能地实现等电位,联合接地电阻应≤1欧,从而避免地网间的电位差造成地电位反击而造成的损失。
(2)地网设计(此设计适用于各个地网)
合理选择机房附近土壤电阻率较低且无地下设施处土地做地网施工,地网采用DK-Agc 电解地极作为高效降阻材料,并配合降助剂及水平铺设的接地体即:-40×40的热镀锌扁钢,垂直接地体:L50×5×2000角钢,构成立体地下接地体,有效达到埋设深度为冻层以下(具体深度依据现埸情况而定),
各地网建立后,采用等电位联接具体方式,作等电位连接。
(3)机房等电位的设计:
现代防雷接地技术强调电子设备外壳的等电位接地,具体设计方法如下:
在机房中采用3×30mm的紫铜排作为机房的接地汇集排,汇集排沿直线方式接到地网接地端子。
(4)采用BV-6mm2的胶皮铜线作为设备接地线,把机房中所有正常工作不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等构件都接到汇集排上,以实现等电位联接。
三、网络机房防雷所需设备清单
产 品 名 称
型 号 及 配 置 说 明
数量
单位
单 价
金 额
感应雷防护部分
一级电源SPD
DK 380AC-80A装于总配电箱
1
个
6,800.00
6,800.00
二级电源SPD
DK -220AC40-2装于分配电箱
2
个
890.00
1,780.00
三级电源SPD
DK-220AC-10b
10
个
380.00
3,800.00
信号避雷器
DK-5DCT/RJ45-12(100M)
4
个
420.00
1,680.00
小 计:
14,060.00
保护接地部分
地网的主要设备
DK_AGc (回填料25G/包) 接地极
6
套
2,200.00
13,200.00
机房等电位均压环
紫铜排3*30
40
米
35.00
1,400.00
镀锌扁钢
4*40mm
60
米
6.00
360.00
镀锌角钢
5*50mm
40
米
10.00
400.00
25平方橡铜线
<td style="BORDER-RIGHT: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d4d0c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0546/showart_5485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