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949 | 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主要内容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6-10-20 22: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
(一) 网民人数:
*1.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11650万人,12950万人】。
*2.按上网方式划分,如表4.1所示:
表4.1              不同方式上网网民人数
专线上网网民人数
拨号上网网民人数
宽带上网网民人数
2860万人
4750万人
7700万人
注1: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网民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网民人数之和大于上网网民总数;
注2:专线上网网民指通过以太网方式接入局域网,然后再通过专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注3:拨号上网网民包括ISDN上网网民;
注4:宽带上网网民指使用xDSL、Cable Modem等方式上网的网民。
*3.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约为1300万人。

(二)上网计算机数:
*1.上网计算机总数约为5450万台。
*2.按上网方式划分,如表4.2所示:
表4.2                    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
专线上网计算机数
拨号上网计算机数
宽带上网计算机数
625万台
2010万台
2815万台

(三)域名数:
1.域名总数约为2,950,500个,包括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如
COM
域名)两部分,其中CN域名为1,190,617个。

(四)网站数(包括CN
COM
、NET、ORG下的网站):
1.中国网站总数约为788,400个。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214,175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2.按运营商划分:
n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22,587M
n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宽带中国CHINA169网)60,888M
n       中国科技网(CSTNET)17,465M
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4,796M
n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4,785M
n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3,652M
n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M
n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
n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

(六)IP地址数:
1. 中国大陆IPv4地址总数为:84,786,688个,合5A+13B+190C
台湾地区IPv4地址总数为:16,517,632个,合252B+10C
香港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6,375,936个,合97B+74C
澳门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144,640个,合2B+53C

APNIC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简称,负责亚太地区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拥有成员单位,网址是:
http://www.apnic.net/
;CNNIC作为经APNIC认定并由信息产业部认可的中国国家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集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ISP,组成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CNNIC分配联盟共有175家成员,IP地址持有量为187,09,504个,合285.4844B。上表中大部分都是CNNIC分配联盟成员单位;

4. 中国大陆IPv6地址总数为:/29+20/32s+2/48s
台湾地区IPv6地址总数为:/21+2/26s+/27+/28+19/32s+/48
香港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4/32s+/64
澳门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2/32s
注: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32)=296个,同样,/48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48)=280个。



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
(一)网民个人信息
*1.网民的性别分布:男性占58.8%,女性占41.2%
*3.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5.1%,已婚占44.9%,
(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2.除免费上网网民外的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102.0元
*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6.5小时
6.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多选题):
n         浏览新闻                                                                           66.3%
n         搜索引擎                                                                           66.3%
n         收发邮件                                                                           64.2%
n         论坛/BBS/讨论组等                                                            43.2%
n         即时通讯                                                                           42.7%
n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                                                                                             39.5%
n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37.3%
n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35.1%
n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33.9%
n         网上游戏                                                                           31.8%
n         网上校友录                                                                     26.0%
n         网上购物                                                                           26.0%
n         个人主页空间                                                                    24.3%
n         博客(Blog,网络日志)                                                   23.7%
n         网上招聘                                                                           20.6%
n         网络聊天室                                                                     19.9%
n         网上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                                  16.5%
n         电子杂志                                                                           16.5%
n         网上教育                                                                           12.4%
n         网上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                                 11.3%
n         短信息/彩信服务                                                              9.7%
n         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 to Phone)                   7.9%
n         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                                5.4%
n         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              5.4%
n         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                                          4.6%
其他      

第五部分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在整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网民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宏观方面,中国互联网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其中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2300万人、545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9.4%和19.5%;中国域名总数为2,950,50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1,190,61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1.3%;中国网站总数达到了788,4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14,175M;中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84,786,688个。
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男性、未婚、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网民的比例依然在网民各特征数据中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8.8%、55.1%、82.3%、72.4%、78.0%,其中,男性、未婚、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网民比例同比有所上升;在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6.2%,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8.9%,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7.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5.6%。
在网民的上网途径方面,家里和工作场所仍然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分别为72.2%和35.1%,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网民上网的设备仍然主要采用台式计算机,比例达96.9%,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17.9%,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达到1300万人;拨号上网网民、专线上网网民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有13.6%和3.7%的下降,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宽带(xDSL、Cable Modem等)上网网民人数7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3%,在所有网民中比例已经达到62.6%。
网民上网行为方面,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差异较大,凌晨5点达到最低点,上网的网民比例为4.1%;一天中上网时间出现三个峰值:第一个峰值时间为10点,网民上网比例为31.6%,第二个峰值时间为15点,网民上网比例为42.3%,21点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网民上网比例为60.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时间段是9~17点,均增加4个百分点以上;其余时间段上网的网民比例的增幅都在3个百分点以内。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小时,增幅为17.9%;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2.0元。
“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影响非网民不上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选择比例为31.8%。4.9%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59.1%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不会上网,预期近半年内可能上网和可能不上网的非网民比例分别是15.2%和8.2%,其余12.6%的非网民对近半年内是否上网没有明确的预期。
从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来看,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互联网渗透率。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互联网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仍旧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此外,青少年学生的上网情况值得特别关注。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好帮手。目前大约有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同时分别有大约900万人和600万人在享受网络电话和网上预订带来的好处。而在线影视音乐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在线广播)的规模已经超过了4000万。
网上问卷同时对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有接近1/3的用户是在2000年首次接触到网络游戏,平均每个玩家每周花费时间是11个小时,即每年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是23.8天,即每年有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上。问及学生玩游戏的目的时,“为了结交朋友”的回答相当高。在网络购物方面,中国经常网上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有1/4的网民有过购物经历。在支付方式上,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网上支付的实现、安全与否势必会成为影响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

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
目前中国的网民仍然以男性、未婚者、3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女性网民的比例、已婚者网民的比例、35岁以下网民的比例都有所上升;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仍然占据网民的大多数,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比例略有上升;从网民个人月收入来看,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较低。学生仍然比其他职业的人要多,并且在网民总体中所占比例在上升。

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是家中,主要的上网设备是台式计算机,主要的上网方式是宽带。但是网民上网的场所正不断扩展,新的上网设备和上网方式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和使用。可以预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网民的上网途径将不断扩展,人们将在多种场所、利用多种设备、通过多种方式,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

各个时间段内网民上网比例均有所增加,网民上网时间日趋集中,上网高峰日趋凸显;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等。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如图5.57所示)。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中国和印度由于人口结构相似,发展道路也相似,“中国龙”和“印度象”一向被当作相互比较的对象。从2006年第一季度来看,和去年同期相比,中国GDP增长率是10.2%
[1]
,印度GDP增长率是9.3%,两国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从互联网渗透率的角度来比较,印度则比中国稍逊一筹,只有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一半。

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渗透率都在增加,但城市互联网渗透率增加更快一些。2006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城镇互联网渗透率是农村的6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可能会继续加大。

对网民的上网地点分析发现,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中,玩游戏的比例明显比只在家中和单位上网的人高。网吧已经成为网络游戏发展的重地。



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1.域名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总数为 2,592,410个。域名总数在2004年增加了66.5万个,在2005年增加了74万个。但由于基数的增大,其增长率有所下降。

2.CN域名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CN域名总数为 1,096,924个,年增长率达到154%。CN域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在全球所有国家顶级域名中的排名从年初的第13位上升到第6位。这也说明CN域名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域名的绝对主流,并成为用户注册域名时的首选域名。

3.网站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网站总数约为694,200个,一年内净增加25,300个。  

4.网页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约有24.0亿个。一年内增长17.5亿个,年增长率高达269%,其中动态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主要内容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
(一) 网民人数:
*1.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11650万人,12950万人】。
*2.按上网方式划分,如表4.1所示:
表4.1              不同方式上网网民人数
专线上网网民人数
拨号上网网民人数
宽带上网网民人数
2860万人
4750万人
7700万人
注1: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网民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网民人数之和大于上网网民总数;
注2:专线上网网民指通过以太网方式接入局域网,然后再通过专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注3:拨号上网网民包括ISDN上网网民;
注4:宽带上网网民指使用xDSL、Cable Modem等方式上网的网民。
*3.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约为1300万人。

(二)上网计算机数:
*1.上网计算机总数约为5450万台。
*2.按上网方式划分,如表4.2所示:
表4.2                    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
专线上网计算机数
拨号上网计算机数
宽带上网计算机数
625万台
2010万台
2815万台

(三)域名数:
1.域名总数约为2,950,500个,包括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如
COM
域名)两部分,其中CN域名为1,190,617个。

(四)网站数(包括CN
COM
、NET、ORG下的网站):
1.中国网站总数约为788,400个。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214,175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2.按运营商划分:
n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22,587M
n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宽带中国CHINA169网)60,888M
n       中国科技网(CSTNET)17,465M
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4,796M
n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4,785M
n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3,652M
n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M
n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
n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

(六)IP地址数:
1. 中国大陆IPv4地址总数为:84,786,688个,合5A+13B+190C
台湾地区IPv4地址总数为:16,517,632个,合252B+10C
香港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6,375,936个,合97B+74C
澳门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144,640个,合2B+53C

APNIC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简称,负责亚太地区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拥有成员单位,网址是:
http://www.apnic.net/
;CNNIC作为经APNIC认定并由信息产业部认可的中国国家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集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ISP,组成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CNNIC分配联盟共有175家成员,IP地址持有量为187,09,504个,合285.4844B。上表中大部分都是CNNIC分配联盟成员单位;

4. 中国大陆IPv6地址总数为:/29+20/32s+2/48s
台湾地区IPv6地址总数为:/21+2/26s+/27+/28+19/32s+/48
香港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4/32s+/64
澳门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2/32s
注: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32)=296个,同样,/48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48)=280个。



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
(一)网民个人信息
*1.网民的性别分布:男性占58.8%,女性占41.2%
*3.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5.1%,已婚占44.9%,
(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2.除免费上网网民外的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102.0元
*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6.5小时
6.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多选题):
n         浏览新闻                                                                           66.3%
n         搜索引擎                                                                           66.3%
n         收发邮件                                                                           64.2%
n         论坛/BBS/讨论组等                                                            43.2%
n         即时通讯                                                                           42.7%
n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                                                                                             39.5%
n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37.3%
n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35.1%
n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33.9%
n         网上游戏                                                                           31.8%
n         网上校友录                                                                     26.0%
n         网上购物                                                                           26.0%
n         个人主页空间                                                                    24.3%
n         博客(Blog,网络日志)                                                   23.7%
n         网上招聘                                                                           20.6%
n         网络聊天室                                                                     19.9%
n         网上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                                  16.5%
n         电子杂志                                                                           16.5%
n         网上教育                                                                           12.4%
n         网上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                                 11.3%
n         短信息/彩信服务                                                              9.7%
n         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 to Phone)                   7.9%
n         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                                5.4%
n         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              5.4%
n         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                                          4.6%
其他      

第五部分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在整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网民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宏观方面,中国互联网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其中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2300万人、545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9.4%和19.5%;中国域名总数为2,950,50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1,190,61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1.3%;中国网站总数达到了788,4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14,175M;中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84,786,688个。
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男性、未婚、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网民的比例依然在网民各特征数据中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8.8%、55.1%、82.3%、72.4%、78.0%,其中,男性、未婚、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网民比例同比有所上升;在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6.2%,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8.9%,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7.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5.6%。
在网民的上网途径方面,家里和工作场所仍然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分别为72.2%和35.1%,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网民上网的设备仍然主要采用台式计算机,比例达96.9%,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17.9%,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达到1300万人;拨号上网网民、专线上网网民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有13.6%和3.7%的下降,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宽带(xDSL、Cable Modem等)上网网民人数7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3%,在所有网民中比例已经达到62.6%。
网民上网行为方面,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差异较大,凌晨5点达到最低点,上网的网民比例为4.1%;一天中上网时间出现三个峰值:第一个峰值时间为10点,网民上网比例为31.6%,第二个峰值时间为15点,网民上网比例为42.3%,21点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网民上网比例为60.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时间段是9~17点,均增加4个百分点以上;其余时间段上网的网民比例的增幅都在3个百分点以内。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小时,增幅为17.9%;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2.0元。
“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影响非网民不上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选择比例为31.8%。4.9%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59.1%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不会上网,预期近半年内可能上网和可能不上网的非网民比例分别是15.2%和8.2%,其余12.6%的非网民对近半年内是否上网没有明确的预期。
从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来看,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互联网渗透率。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互联网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仍旧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此外,青少年学生的上网情况值得特别关注。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好帮手。目前大约有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同时分别有大约900万人和600万人在享受网络电话和网上预订带来的好处。而在线影视音乐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在线广播)的规模已经超过了4000万。
网上问卷同时对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有接近1/3的用户是在2000年首次接触到网络游戏,平均每个玩家每周花费时间是11个小时,即每年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是23.8天,即每年有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上。问及学生玩游戏的目的时,“为了结交朋友”的回答相当高。在网络购物方面,中国经常网上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有1/4的网民有过购物经历。在支付方式上,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网上支付的实现、安全与否势必会成为影响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

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
目前中国的网民仍然以男性、未婚者、3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女性网民的比例、已婚者网民的比例、35岁以下网民的比例都有所上升;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仍然占据网民的大多数,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比例略有上升;从网民个人月收入来看,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较低。学生仍然比其他职业的人要多,并且在网民总体中所占比例在上升。

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是家中,主要的上网设备是台式计算机,主要的上网方式是宽带。但是网民上网的场所正不断扩展,新的上网设备和上网方式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和使用。可以预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网民的上网途径将不断扩展,人们将在多种场所、利用多种设备、通过多种方式,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

各个时间段内网民上网比例均有所增加,网民上网时间日趋集中,上网高峰日趋凸显;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等。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如图5.57所示)。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中国和印度由于人口结构相似,发展道路也相似,“中国龙”和“印度象”一向被当作相互比较的对象。从2006年第一季度来看,和去年同期相比,中国GDP增长率是10.2%
[1]
,印度GDP增长率是9.3%,两国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从互联网渗透率的角度来比较,印度则比中国稍逊一筹,只有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一半。

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渗透率都在增加,但城市互联网渗透率增加更快一些。2006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城镇互联网渗透率是农村的6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可能会继续加大。

对网民的上网地点分析发现,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中,玩游戏的比例明显比只在家中和单位上网的人高。网吧已经成为网络游戏发展的重地。



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1.域名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总数为 2,592,410个。域名总数在2004年增加了66.5万个,在2005年增加了74万个。但由于基数的增大,其增长率有所下降。

2.CN域名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CN域名总数为 1,096,924个,年增长率达到154%。CN域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在全球所有国家顶级域名中的排名从年初的第13位上升到第6位。这也说明CN域名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域名的绝对主流,并成为用户注册域名时的首选域名。

3.网站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网站总数约为694,200个,一年内净增加25,300个。  

4.网页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约有24.0亿个。一年内增长17.5亿个,年增长率高达269%,其中动态网页的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71.6%。对于此次网页数量的大幅增加,百度方面认为,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2005年中国互联网的实际发展情况。网页增加可能与网民的增加、Web2.0的发展使得由网民产生的内容大量产生、互联网得到更广泛的重视等因素有关。

5. 网页字节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字节总数约为67,300GB。随着网页总数的急剧增长,网页字节数也同样出现剧增,一年内增长46,763GB,年增长率达到227.7%。这充分说明2005年我国网上信息量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
[/url]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340291
网页的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71.6%。对于此次网页数量的大幅增加,百度方面认为,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2005年中国互联网的实际发展情况。网页增加可能与网民的增加、Web2.0的发展使得由网民产生的内容大量产生、互联网得到更广泛的重视等因素有关。

5. 网页字节数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字节总数约为67,300GB。随着网页总数的急剧增长,网页字节数也同样出现剧增,一年内增长46,763GB,年增长率达到227.7%。这充分说明2005年我国网上信息量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
[url=http://writeblog.csdn.net/fckeditor/editor/fckeditor.html?InstanceName=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EntryEditor1_FCKEditor&Toolbar=Default#_ftnref1]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340291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7508/showart_18814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