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顺序有点乱大家,大家对付看吧,转载bbs.chinaunix.com
[故事之一]三类线仿冒5类线,加上网卡出错,升级后比升级前阿速度反而慢
[症状]今天是我第一次巡诊,病人抱怨他的大多数站点上网连接速度比系统升级前还慢,有的站点时断时续,有的则根本不能上网。原来用的是10M以太网,工作非常稳定,性能优良。升级后全部更换为100M系统,出现上述症状。用户总数未有增加,也没有启用大型软件或多媒体应用软件。重装系统软件、应用软件,重新设置服务器和网站,查杀病毒,Reset所有联网设备均不奏效。其中,有两台机器换到另一地点后能基本正常工作。用笔记本连接到这两个不正常链路的集线器端口上网,也能正常工作。更换这两根网线后现象依旧。将机器还原到原位置,更换网卡(原卡商标为3COM卡)后恢复正常,不知何故。由于以太网大多数用户不能工作,只好暂时退回到10M以太网系统。
[诊断过程]从10M系统的网管上观察,网络的平均流量为3%,低于40%,由于未运行大型软件和多媒体软件,应该不会感到任何速度上的“折扣”。将FLUKE的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Hub端口,测试网络流量为35%。碰撞率为23%,远远高于5%的健康标准。报告的错误类型有:延迟碰撞、FCS帧错误、少量本地错误。基本可以断定是布线系统的严重问题。遂对线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除了测试点的两根电缆线外,其余所有布线链路的衰减和近端串扰均不合格,用3类标准测试这些电缆则显示全部合格。查看线缆外包装上印有Lucent Cat5的字样,可以断定是仿冒产品。测试
两台工作站的链路长度分别为78米和86米,测试其网卡端口,显示网卡发射能力(信号幅度)不足,并且仪器上没有内置的3COM厂商标记显示。
[诊断点评]用3类线外覆5类线产品标记在假冒伪劣产品中为数不少。用户在10M以太网环境中不会出现应用上的问题,一旦升级到100M环境在只有少数短链路能勉强使用。对于两台更换地点后能正常工作的网站,查明链路长度只有3米,且为标准的5类线(平时此站点用于临时测试)。原地点测试长度为45米和37米,由于网卡发射能力弱,信号在100M系统衰减大,造成上网困难。改在3米链路连接时,衰减的影响小,故可以正常上网。网卡测试显示为仿冒卡。
[故事之二]UPS电源滤波质量下降,接地通路故障,谐波大量涌入系统,导致网络变慢、数据出错
[症状]今天的病人是一家著名的证券公司。上午9:45,用户来电请求紧急救援,说大户室中的一群声称遭受巨额无端损失的愤怒的股民们正聚集在营业部计算中心的机房门前,质问为什么实时交易的动态信息显示屏幕出现大片空白,数据刷新和交易的速度都极慢,且经常中断,根本无法进行交易。扬言如果不立即恢复交易,将砸掉证券交易所的计算机。交易大厅的散户门也开始向机房云集,如果不及时处理,情绪激动的股民们很可能真的会将营业部计算中心的网络设备砸个希巴烂。放下电话直立即直奔该营业部,途中继续用移动电话了解得知,该网络为10M以太网,用户数为230个。从卫星接收广播的行情数据,并回传交易信息。由于从卫星接收机监测口观察接收数据完全正常,故网管人员初步判定是网络系统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有传输数据错误的现象出现,有时数据更新出现空白,数据更新速度偶尔变慢,有时出现断续。虽用网管和协议分析仪检查过,但因这种“症状”并不连续出现,且对网络的速度和股民的交易基本没有影响,故一直心存侥幸,没有彻底查找真正的故障根源。前天参加“第二轮证券系统Y2K统一认证测试”,顺利通过。利用剩余时间对硬件设备进行了检测和维护,之后进行联网检查,网络表现正常。不料今天开市就出现严重问题。
[诊断过程]用F683网络测试仪监测网络30秒,观察网络流量为81%(但网管报告为0.2%),错误帧97.6%。错误类型为Ghosts(占93%)、FCS错误(又称CRC错误)和Jabber,即幻象干扰、帧校验错误和超长帧,这表明网络中有大量的非法数据包存在。此类症状一般以电磁干扰和接地回路方面的问题居多。为了确定干扰源的准确位置,将大部分与工作站相连的集线器组电源关断,服务器继续工作,观察错误率降为87%,仍然很高。重新打开集线器组电源,用F43电源谐波测试仪观察,发现谐波含量严重超标(最高970mV)。该网络用一台大型UPS电源给所有网络设备供电,测试UPS输入电源谐波,约为输出电源谐波含量的30%,明显低于输出端的指标,断定为内谐波含量超标。启动小型备用UPS后,网络恢复正常工作(为减少负荷,网络设备分批轮换接入),但网络测试仪显示仍有错误存在,错误率(幻象干扰)下降为1.3%。再次关断集线器组的电源,类型为Ghosts的幻象干扰错误率下降为0.8%,证实仍存在由接地回路串入的幻象干扰,且应该是从主通道进入。摇动卫星接收机的数据输出电缆,幻象干扰时有时无,拔下电缆则干扰消失。网管人员回忆前日维护机器时曾动过该电缆。由此造成连接不良。为使股民能继续交易,稳定情绪,在更换电缆后又将原UPS启动继续工作提供服务。收市后再更换大型UPS,故障彻底排除。
[诊断点评]故障原因有二,一是UPS对电源的净化能力下降,网络外谐波容易从电源系统串入网络系统,为重大故障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但只是累积的内谐波超标还不足以引发致命问题。二是接地回路问题,给大量的内谐波串入网络提供了通道。内谐波是指从电源净化设备的输出端比如UPS的输出端测得的谐波功率,由各种用电设备产生(网络设备绝大多数都采用开关电源,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谐波源)。本案中,大量的内谐波功率叠加后从卫星接收机数据输出电缆串入交易网络,一方面以幻象干扰的形式侵蚀网络带宽(此时网络测试仪监测到的错误类型即为Ghosts),当以太网的网络总流量高于80%时,会导致绝大多数的网络瘫痪;另一方面,串入的内谐波将干扰正常数据传输(与正常的卫星广播数据叠加,表现为FCS帧错误和少量长帧),使卫星接收机接收到的数据出错,显示屏出现大片空白或不能实时更新数据。本故障为累积故障,两个月前因UPS性能下降就开始出现少量干扰超标,不过这没有引起网管人员的足够重视。前天维护设备后又增加了电缆接地回路的干扰问题。但因当时未将卫星接收机连入网络,网管人员仅检查了网络部分的工作状况,所以此时的网络表现肯定是正常的。直到今天临近股市开市,当接通卫星广播数据的输入通道时,问题才爆发出来。此时内谐波干扰信号大举入侵网络,几乎造成网络瘫痪。
关断集线器组电源,内谐波总功率下降,干扰信号强度减弱,错误率自然有所下降。更换UPS电源后,错误率大幅下降(理论上应降为零)。但因接地回路问题使50Hz电源及其高次谐波感应信号仍能进入网络形成较小数量的错误帧。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般人在更换UPS后看到网络恢复正常工作即认为故障已经排除,因此很容易忽视仪器监测指示仍存在的少量错误(1.3%),这可能使“接地回路问题”这一重大故障隐患得以长期存在下去。
此故障的诊断网管系统基本上无能为力。
[建议]电源谐波功率含量和网络错误率要定期测试,当发现错误帧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另外,一路电源能带动的工作站建议不要超过30台,否则应象划分网段那样重新划定供电区域。以免内谐波功率累积过大,超过设备的容许范围。如果您的网络可靠性要求很高,或者您的网络对您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建议您将主要的网络设备如服务器、路由器等,在网络规划设计时就选择由单独的UPS供电。
[故事之三]光纤接头因雨水侵蚀和污染,导致网络瘫痪
[症状]周末,要下班了,我正在计划如何安排假期,接某银行来电,报告该行某支行下辖的西区营业部网络瘫痪,营业部所管理的33台ATM取款机也全部不能提供取款服务,用户反响强烈。已经两天了,解决都没有问题,要求网络医院立即派人帮助排除。
西区营业部和支行在同一个大院的两幢大楼内,之间用一对90米的光纤将营业部的网络与支行的网络连接起来,路由器、服务器等都设在支行计算中心(100BaseT以太网)。营业部的网络结构为10BaseT以太网,五天前发现网络速度变慢,用户抱怨ATM取款机等待时间太长。由于营业部没有配备任何网络测试和维护的工具,为了定位故障,请支行计算中心的网管人员协助检查。从支行一端的网络监测显示,一切正常。从计算中心打开营业部交换器的Mib,观察流量正常,为5%,发现只有很少量CRC/FCS错误,没有发现严重异常,用协议分析仪捕捉数据包观察,也未发现严重的问题,遂怀疑是病毒侵害营业部子网。昨日夜间进行了查杀病毒,重装系统,恢复数据等工作,症状大大减轻。但未能经受住昨夜暴风雨的考验(本周天气除昨天下午间晴外,连续降雨),最终于今晨“死网”。为便于观察,支行网管人员在计算中心将连接营业部的交换机用集线器暂时取代,结果导致支行网络速度也变慢。检查营业部内的交换数据无障碍,断定是传输通道的问题。拔下光纤,支行速度恢复正常,插上光纤则上述现象重新出现。进一部测试光纤链路,连接和衰减均符合要求。故障排除工作陷于停顿。
[诊断过程]据网管人员介绍的上述情况,光纤和交换机已经过了网管人员初步检测,基本正常。可以初步判定问题出在链路通道上。将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营业部交换机,观察网络基本正常。进行通道测试,检测营业部到支行的ICMP Ping测试结果,成功率约0.8%,路由追踪支行服务器,成功率约0.5%。从支行集线器上观察,流量18%,属正常范围,但发现大量“幻象干扰”错误“Gosts”(16%),拔除光纤,则错误为0%,至此可以肯定错误与营业部网络及其通道有关。将营业部与支行连接的交换机接口串入一个4端口的集线器,用F683网络测试仪观察网络,流量5%,发现大量幻象干扰(97%),拔除光纤,错误消失。寻找光纤接线箱,发现支行一侧的接线箱外包装已被撞击变形、破损(据说是半年前安装空调时被吊车臂碰坏),雨水已将3号接头完全浸蚀(3号接头用于连接营业部)。清洁接线箱内的所有光纤接头,用电吹风加热干燥光纤的插头插座,重新更换并密封接线箱,故障彻底消失。
[诊断评点]光纤链路经常被忽视。本故障中,光纤接头因雨水侵蚀和污染,从营业部送来的信号被大量反射,此时若只测试光纤链路的物理性能是合格的。但由于此段光纤只有90米,强反射信号经过较少的衰减后与正常信号叠加,破坏了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帧帧头信号格式),网络测试仪即认为这是幻象干扰信号而不是正常的数据信号。此时只有少数信号可能侥幸通过。由于集线器和交换器不具备前期碰撞的识别能力,所以从网管上只能观察到数据帧后半部分被破坏后所表现出来的少量FCS/CRC类型的错误,此错误往往被人忽视。
昨天重装系统后因天气转晴,光纤接头性能有所好转,症状减轻。昨夜暴雨又使网络陷入灾难境地。加上今天测试光纤链路显示正常,致使故障排除陷于停顿,束手无策。
[建议]交换器对均衡网络负荷、隔离故障网段对网络的影响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因此经常成为网管系统监测中的“黑洞”。用网络测试仪定期监测网络可以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定期测试分很多种,我们将在以后的连载中陆续介绍。本故障如不及时处理,其它光纤接头连接的网络也会陆续出现严重问题。
[故事之四]3类插头代替5类插头,数据帧被反射和串绕破坏,导致网络中产生大量的碰撞帧和少量的FCS帧
[症状]某大公司IT经理黄先生是我的朋友,新年将近,喜事却不多。今天来电要求帮忙查找“元凶”。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规模发展很快,两周前对网络实施了一次比较大的扩容工程,新增加了200台工作站(为新员工配备),网络规模由2000个站点增加到2200个站点,全部在一个网段中。该公司采用100BaseT以太网结构,用两个路由器实现与生产基地和开发基地的连接(新换2个155ATM骨干),以前我曾建议他们将网段划分小一些,以便管理和隔离故障,但因网络未出现什么大的故障,加上黄先生本人的丰富经验和自信以及维护经费未落实等原因,网络一直保持了这种大型网段的“危险结构”。这次扩容同时将两条广域网骨干链路升级到155ATM,但网段结构仍然未作根本调整,计划留待下期工程时再作打算。本周内网络已多次出现阻塞现象,每天至少两次,每次阻塞时间10~30分钟不等。逐个仔细检查了新安装的200台工作站,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由于故障不是持续存在,Boss催得又紧,故令黄先生颇有些“精疲力尽”的感觉。
[诊断过程]上午10:00,打开路由器的MIB库,记录的参数基本正常,网络平均流量13%。其中有约1.5%左右的碰撞,表明网络结构的绝大部分构件是好的。给新增加的200台工作站Share一个软件,然后每40台一组同时下载并操作该软件,结果证明200台工作站工作基本正常。将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网络,同时将F693网络流量分析仪也接入网络进行监测。下午14:21分,网络阻塞现象出现,持续时间15分钟,F693流量分析仪监测的流量正常,平均流量从9%上升到13%,一分钟后下降为8%,但F683网络测试仪的流量报告为84%左右,其中碰撞帧占82%~87%,少量FCS损坏帧(约2%~4%左右)。记录该时间前后的Protocol Matrix协议对话图谱,发现在15分钟阻塞时间内共有137个工作站曾发送或接收过数据,其中4个工作站一直在持续收发数据,有一个工作站发送的数据包流量一直占其它工作站流量总和的15倍左右。幸好黄先生以前对站点的Mac地址做过文档备案,依据仪器显示的Mac地址我们立即确定了这4个工作站的使用者(流量最大者是财务科陈小姐的地址)。随即询问他们最近有无更动过硬件和网线,有无增删或调整过软件,回答均是“没有”。询问陈小姐刚才在使用何种软件与生产基地的小张联络 (Protocol Matrix协议矩阵指示为小张的工作站)。回答是“机器一直就连在网上,但刚才没有使用计算机”。将网络测试仪连接到陈小姐的台式机网卡接口上,模拟发送流量,结果碰撞随流量的增加而大幅增加。测试该链路的网卡和网线,显示插头为3类插头,链路近端串扰超差比较多。重新更换5类插头后,网络恢复正常。经过私下再三询问原因,陈小姐才道出了实情。
[诊断评点]本故障是由更换不适当的3类插头引起的。新员工小张是陈小姐的多年不见的同学,也是个网虫。此次与陈小姐在新公司相遇,自然倍感亲切。一周前小张在帮陈小姐安装新声卡时不慎将插头损坏,随意用一个3类插头更换之。临近新年,陈小姐在小张的指点下从网上陆续下载了不少大容量的贺年卡,均为动态电影格式,可以在网络上实时传送播放并加上双方对话,非常有趣。该站点平时使用的财务软件无论是传输速度和数据量都很小(3k左右),对整个网络系统影响不大。但在向小张放送解压后的动态电影贺年卡时数据流量约在3~4Mbps左右。由于网线问题,事后推算传输的数据帧约有13%是有效的,其余均被反射和串绕所破坏须重新发送,表现为网络上大量的碰撞帧和少量的FCS帧。
[建议]大型网络不划分网段既不便于管理又很难隔离网络故障,此种结构是非常少见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该公司网络大部分采用的是集线器,只有很少几台交换机,这对故障隔离也是不利的。另外,一定要对员工进行上机前教育,不能随意增删、更改软件和网络设置。所幸的是黄先生本人经验非常丰富,平时已将文档备案工作做得很细致(国内多数网络在文档备案时不将网卡的Mac地址备案),否则是不可能在半小时内查出本故障,一般来讲,可能会耗费1~3天左右的时间才行。
[后记]黄先生经过此次“洗礼”,也悟出一点当好IT经理经理的绝招。至少他已不再认为仅凭经验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网络维护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或工程,没有适用的工具和科学的方法是达不到这最高的“艺术境界”的。至于陈小姐,我们还是愿意善意地再为她,也为小张保守一段时间的“秘密”。
[故事之五] 雏菊链效应导致网络速度变慢
[症状]下午某市工商局信息中心来电,其下辖的某县工商局今晨与市局的联网出现问题,速度与往常相比速度慢了许多。其中与该县工商大厦七楼的计算机基本上不能进行数据交换。而与其它楼层的计算机通信虽然速度较慢但还基本上能维持正常的数据交流。由于该市在规划计算机网络广域联网方案时没有考虑将来自身维护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在工程合同中将维护工作交给工程承包商负责,自己没有配备专门的工具和培训专门的人员来维护网络。该工程承包商当时负责此项工程的人员早已离开这家公司,故对今日的故障只能表示爱莫能助。经人介绍找到了网络医院。
[诊断过程]我们当晚即乘火车抵达该市并连夜开始查找故障。该市网络规模挺大,下辖7县6区87个工商所,市县局之间用64K的DDN链路连接,工商所与县区局之间用电话线连接。从市局向故障的县局用F683网测试仪作通道测试,速度4K时就上不去了,响应时间804ms,ICMP Ping显示县局路由器连接成功率在1/7左右。将县局网下挂的所有网络设备断电并拔下所有与路由器相连的联线插头,只留下路由器和一台集线器、一台笔记本电脑与之相连,再作通道测试速度为54k,响应时间46ms,ICMP Ping成功率100%。由此证明故障不在DDN链路,而在县局网络本身。
驱车前往县局工商大楼,恢复大楼网络设备的供电,插上全部线缆插头,然后将Fluke公司的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网络进行网段扫描,30秒后显示双路由器IP地址错误,伴随少量FCS类型帧错误。显然,故障与地址设重的这台路由器有直接关系,但网管人员不知道这另一台路由器来自何方,查机器文档备案资料也无此路由器的资料。经再三询问网络管理人员,才想起原来有一个废弃的备份路由器,半年前就早已经不工作了。虽未从早期不用机架上拆下来,但一直未让其上电工作(电缆联线也未摘下)。我们检查该路由器时却发现它正在上电工作!!,系何人所为暂且不查,立即将电源插头拔下另路由器断电,一分钟后市局来电网络速度恢复正常。此时F683网络测试仪虽然显示双重地址消失,但仍然有少量FCS类型帧错误,这说明网络还存在问题,而且主要是布线及链路设备的问题。联系七楼数据交换比其它楼层困难的故障现象,用F683向各楼层的计算机定点发送流量,结果发现与一楼、二楼和市局的定点数据发送FCS帧错误明显增高,其它楼层正常。基本可以断定是由于雏菊链效应造成的典型故障。据网络管理人员介绍,本网络平时就感觉七楼与市局和一楼、二楼的网络连接速度有时变慢,偶尔会有中断现象。查工程图纸,上面只标有一到五楼的布线及网络设备的分布图。六楼七楼的设备由于是半年前该局自己增加的,所以没有标示。无赖我们只得沿集线器布线方向查找网络连接结构。简单的计数就可以知道,七楼的设备与一楼、二楼的设备(路由器在二楼)集线器总数为5个,这很容易引起数据包的延迟碰撞(在10Base-T网络中则表现为FCS类型错误帧)。
[诊断评点]雏菊链效应是指局域网(10M网)内任何两个站点之间的集线器数量超过4个后引起的数据传输时间超长而引发的网络错误现象。本案中七楼、六楼为后来增加的网络,网络管理人员没有规划网络就想当然地将集线器按级连方式连接起来,结果出现雏菊链效应。如果不是有人昨天将备份路由器偶然接入网络造成广域网故障,雏菊链效应还将作为一隐患长期潜伏下来。
一般来讲,路由地址竞争将引发严重的路由瓶颈问题,另外路由与服务器、交换器等地址竞争也同样会引起严重的带宽平衡问题。路由与工作站地址竞争情况会好一点。
该市工商局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可以说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是国内许多网络维护管理的典型现状。如果说前几年主要精力放在了网络的建设上,那么现在该是将网络的健康维护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否则随着网络规模、速度和复杂性的增加将会后患无穷。
[诊断建议]改变六楼、七楼的集线器连接方式,或者重新做正规布线;指定专人妥善管理备份路由器;培训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配备适当的维护工具,对网络的工作状态做一些必要的定期测试和登记。另外,网络的文档备案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仔细做好这项日常工作,硬件备案时一定要将机器的Mac地址一一对应备案。
[故事之六]服务器网卡物理功能的失效,导致网络瘫痪,仅在小数据量时能够维持网络活性
[症状]某银行向医院求助,其西城区整个网络瘫痪,与电脑中心的联络基本中断,只偶尔有部分交易能达成,但速度很慢,不知何故。由于电脑中心的网管系统也陷于瘫痪状态,无法观察任何网上设备的情况。
[诊断过程]系统故障是凌晨4:30左右出现的(约4小时前),值班员当时发现网管系统有报警信号,20秒钟后网管机就基本上处于死机状态了,想进一步了解故障,遂将系统重新启动过三次,每次网管机都在20秒钟左右失效,而主服务器和网管机脱机自检均正常。
询问各营业所网络内部工作情况,回答正常,只是交易动作无法实现。可以基本断定故障就在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中心除了配置有HP公司的网管软件OpenView外,没有再配备其它任何网络维护工具。所以一旦网管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运行维护人员也就无从下手。东城区和西城区的网络主服务器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网段中,之间用交换器连接起来。全城结算主机与东城区主服务器在同一网段。用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东城区正常工作的网段观察,发现Cisco5500交换机的Plot3Port4(第3插槽的第4端口)有异常流量,而该端口连接的正是西城区主服务器和网管系统所在的网段。为更仔细地观察此网段的工作情况,将F683网络测试仪和协议诊断器PI接入该网段,测得网络持续流量为97%,其中错误帧占98%。错误类型为短帧40%,帧常50~60字节不等,长帧58%,帧长3000~5200字节不等,并报告了出错机器的Mac地址。依此地址查找对应的机器,遗憾的是该电脑中心没有Mac地址备份表(只有IP地址和符号名对应表)。试着用ICMP的Ping查找网管机和服务器,显示Mac地址对应的是服务器的IP地址。重装服务器网卡驱动程序,无效,用F683测试服务器端口,协议显示Unknown,更换服务器网卡,重装驱动程序并设置响应参数,重启系统即恢复正常。
[诊断评点]服务器网卡已经损坏,发出的数据帧错误率为98%,只有不足1%的数据正常。所以网络偶尔还有交易可以达成。我们知道,超长帧有封闭网络的作用,主要是引起网络速度变慢或网络瘫痪,而短帧达到一定流量则会对网络设备的工作协议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引起设备死机(实际测试中发现工作站对此更敏感些)。网管机上网时在收到高错误流量帧后约20秒钟即被破坏死机,无法观测参数。许多设备在自检时只检查部分参数(有些参数尤其是某些物理参数无法仅靠自检来测试),此案例中网管机和主服务器自检表现正常,而实际上主服务器的网卡物理功能已经失效,但在自检时与操作系统的通信协议能正常工作,靠1%左右的正常帧可以维持极低的网络活性。其它网站会在高流量错误帧的“轰炸”中陆续丧生。
[诊断建议]交换机用来隔离网段和网络故障有较好的作用,主服务器、网管机等重要网络设备应以独享交换机端口为佳,不宜再用共享式集线器连接上其它设备,这样可以迅速孤立出故障设备,减少因网络停运造成的损失。如果恰好遇到交换器故障,那么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图就可以迅速定位交换机的问题,提高维护工作的时效性。另外,Mac地址是文档备案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用于排除网络设备故障有极大方便外,对于迅速查找我们称之为“恶意用户”的非合法上网成员也有很大帮助。
[故事之七]布线环境不符合标准,导致网络性能急剧下降
[症状]某证券公司求诊,要求查找错误源。近日股市火爆,新增不少用户,但一周内已经三次出现交易数据错误,数据恢复也进行了三次。虽然涉及的金额不大,与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核对不上,昨晚对历史记录和当日交易记录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同一时刻往往有几个用户的交易数据出错。怀疑存在病毒或恶意用户捣乱的可能,用多套软件查杀病毒,并重新安装系统,恢复备份的数据。不料今日故障现象依旧出现。
[诊断过程]该网络99年2月进行了改扩建,全部采用NT平台。最近又新增家50个站点。根据一般经验,先对新增加的工作站极其联网系统的状况进行常规检查。由于现在已经休市,网上错误无法观察。用流量发生器模拟网上流量进行体能检查,结果如下:正常数据帧下限帧长64Byte各类型帧体能检查,网络致瘫流量为99%,上限帧长1518Byte的致瘫流量为99.5%,错误帧50Byte短帧致瘫流量为90%,错误帧4000Byte超长帧致瘫流量为97%,碰撞最高时为6.4%,略偏高。无新的错误类型出现。从交换机处测试只发现少数传输延迟数据包,以上数据说明,被检查的网络是一个“身体素质”相当好的证券网络。仔细研究发生错误的工作站,发现是在同一个新增用户的集线器组当中,该网段通过一交换机接口与服务器相连。除了对交易服务器和行情服务器分别进行体能检查外,对该网段内的工作站也进行体能检查,各站表现正常。各工作站模拟流量和交易也都正常。可以基本判定,该网络是一个承受能力很强的优秀网络。由此我们怀疑可能存在“恶意用户”(注:恶意用户是指在工作站上安装自备软硬件或将工作站网卡插头拔下并将自带笔记本电脑私自接入的用户,其目的叵测)。为了跟踪数据出错的情况,将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该网段作长期监测。第二天故障现象没有出现。第三天下午开始后10分钟,即13:10分,网络测试仪监测到该网段大量错误出现,其中FCS帧错误占15%,幻象干扰占85%,约持续了1分钟。FCS帧涉及本网段的3个用户。该证券系统装备有CCTV闭路视频监控系统,从长时录像机中可以发现故障对应时刻13:10有一个用户使用了手机,仔细辨别图像画面发现其使用的是对讲机。
无风不起浪,对讲机的功率比微蜂窝手机的功率要大得多,使用频率也更接近网络基带传输的频带,容易对网络造成近距离辐射干扰。但是,一个合格的、完整的UTP电缆系统在5米外还完全能抵抗不超过5W的辐射功率。从故障现象推断,本网络的电缆或接地系统可能有一些问题。随即决定查找本网段50个站点的布线系统(扩容时没有经过认证测试),用Fluke的DSP2000电缆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全部通过。只在中心集线器与交换机端口的插头发现接头线做得很差,外包皮与接头之间有15厘米的缺失,线缆散开排列,双绞关系被破坏。交换机的物理位置离用户仅隔一面玻璃幕墙,直线距离1.5米左右。可以基本断定,对讲机发出的较大功率的辐射信号就是由此处串入系统的。重新按TIA568B标准的要求打线,连接好系统。
[诊断评点]出问题的网线接头是扩容施工时的最后一根遗漏的网线,为本部工作人员自己临时增补上的。他们不了解TIA568B所要求的打线标准,乃随意为之。系统中串入干扰的途径有多种,比如大动力线与网线并行距离太近或干脆就在同一个走线槽内;与某些辐射源(包括日光灯、电焊机、对讲机、移动电台等)距离太近;系统设备的接地回路不良等等。本案是由散列的网线接头引入近距离的辐射干扰造成。由于对讲机用户比较特殊,他们的干扰是短时的,查找时有时需要“守株待兔”。当然,如果网线全部经过严格的测试,应该不会出现本例故障。
[诊断建议]建议按标准化的布线环境来设计布线系统,更改系统结构后一定要测试电缆。合格的UTP电缆系统抵抗辐射干扰的能力是很强的,但要求电缆系统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事实上多数布线系统只测试过物理连通性,未做严格认证测试,存在着大量的隐患)。大量的问题都出在不起眼的接头上。建议年检时将布线系统作为年检内容全部检查一遍(也可以以一年或两年为周期平时进行轮测,测试标准可选用北美标准TIA568A/568B或ISO11801等)。营业室内最好禁止使用大功率对讲机,部分大功率模拟手机也要列入禁用清单。故障检测中,应重点检查最近动过的或变更过的设备,此为经验之谈。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你向某个事后证明他确实更改过设置的用户询问时,经常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动过任何东西。
[故事之八]插头故障
[症状]某电信移动计费中心,用户反映,近三个月移动用户总数增加了近30%,但移动计费的营业收入却只增加了5%,怀疑计费系统是不是有问题。从计费服务器查看收费记录,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检查计费服务器软件,工作正常。从路由器另一侧的财务服务器检查,内部的财务服务器显示的计费数据与计费服务器的数据没有差错。查找电话局局端记录,发现记录次数超出移动计费的记录次数。最后作实地测试,用移动电话拨打50次,记录次数45次,记录时间与实际通话时间一致的次数为30次。历时一周,还不能确定故障位置。
[诊断过程]计费服务器连接到一台16端口交换机Bay28115的第一插槽5号端口。第6号端口下挂一个100Mbps的以太网,网管机HP Open View也设置在此。打开网管系统,准备观察5号端口的工作情况,这时才发现无法打开5号端口的工作表数据记录。询问网络管理人员,告知3个月前因交换机故障自行更换过备用的Bay28115交换机,更换后系统工作很正常。查看维护工作记录登记和日志,没有任何关于Bay18115的维护说明,也没有关于网络工作参数的记录(记录上显示的还是系统开通时的原始数据)。询问网管人员为何不设置并打开交换机工作表的Mib。答曰网管系统是一年前安装的,平时只用来看看系统设备是否连接以及是否有报警信号,更多的功能也不会用。前任网络管理员已调任工作岗位,实际上现在已没有人会使用和设置网管系统。由于系统开通是有系统承包商负责的,自行更换交换机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也没再仔细检查。用网络测试仪的协议对话分析功能从网管机所在网段观察计费服务器的工作情况,发现服务器对约有1/3的数据包没有回应。为了不影响系统工作,于凌晨3:00在移动用户使用率底的时候用F683网络测试仪模拟服务器测试5号端口,显示链路工作于10Mbps速率(原始记录显示此端口的速度应该是100Mbps)。由于交换机没有启动SNMP支持功能,故临时在5号端口安装了一只10Mbps的集线器与服务器连接,用网络测试仪从这个集线器的任意端口对计费服务器发送数据并观察服务器数据流工作情况。发现大量碰撞和错误的FCS帧,当流量为30%时,碰撞及错误流量占21%。用电缆测试仪检查服务器电缆,发现靠交换器一端的插头处近端串扰NEXT严重超差。重新更换插头并正确打线,碰撞率下降为0.5%,错误率为0%。去掉临时集线器,重新启动交换器的SNMP功能,从交换器某空闲端口向服务器发送流量,用网管系统观察5号计费服务器端口,当流量为40Mbps时,碰撞率、错误率、广播率等参数均表现优良。服务器自适应恢复为100Mbps链路速度。
重新进行两组各50次实际拨打测试,计费数据完全正确。可以基本肯定计费功能已全部恢复正常。
[诊断评点]本次故障的原因非常简单(一个插头问题),但表现出来的现象则稍微复杂一些。该服务器使用的是一个10/100Mbps的自适应以太网卡,设计链路速度为100Mbps。网管人员在更换交换器时曾不小心将插头拉坏,随即更换了接头,但确留下隐患,不过,维护人员并未及时发现速度方面异常。服务器链路此时的实际工作速度已经下降为10Mbps。新交换器没有启动SNMP支持功能,网管系统也就不能观察计费服务器的端口工作状态。在平时的维护工作中,该计费中心的维护人员基本上不用网管系统定期观测并记录网络的工作参数,当故障出现时就不能觉察到服务器工作速度的变化。有趣的是,如果电缆没有问题,即使将链路速度设置为10Mbps,计费服务器应该还是能正常工作的(计费信息的网络流量一般不高)。在本故障中,计费服务器繁忙时由于碰撞率和错误率太高,服务器无法处理一部分数据包,其中已经被“挂号”的部分数据包将被丢弃,造成计费数据不准确。
[诊断建议]布线系统平时要定期轮测(一至两年轮测意义遍)。更换链路元件后一定要对链路进行测试(尤其是100Mbps链路,必须用电缆测试仪测试)。网管系统要指定专人进行维护使用,一般来讲,网管系统可以覆盖约35%左右的网络故障,因此强烈建议重要的网络要安装支持SNMP或RMON协议(多数网络设备都支持SNMP协议,部分支持RMON),启动已有SNMP、RMON等功能的网络设备,否则网管系统将形同虚设。维护工作要求有及时完整的记录,这对提高处理故障的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故事之九]交换机软故障:电路板接触不良
[症状]今天的“病人”是某大型证券公司,在全市有近11个营业网络。以下是该公司信息中心工程师对故障现象的描述:
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网络交易时常中断,有时一天内会出现2~3次。起初每次持续的时间很短,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做过简单的测试,约几秒钟至十几秒钟不等,规律性不太明显,一般开市时都正常。随后一段时间“病情”不断加重,发病频率不断增加。好几个“资深”用户曾向老总抱怨,近来碰到几次原本估计十拿九稳的网上交易不能及时成交:“当我按下交易确认键时,计算机对此却没有任何响应,也不知道成交了没有,只好再等上一会儿。我给伙伴们介绍的绝招是,过半分钟再试,计算机就会显示成交。不是每次都这样灵光,但以前极少遇到这种事,而最近一周已经遇到好几次了,好象一天比一天厉害,搞得我们的神经紧张兮兮的。”
昨天15:26,临近下午闭市时,故障现象再次出现:行情数据的显示和更新都正常,就是普遍不响应交易命令(但不是绝对不响应,其中仍有少数交易能成交),11个子交易网络均反映受阻。网管人员初步判断是中心网络的问题,立即在电脑科计算中心检查交易服务器,CPU利用率、协议交换及包交换等指示正常,试验重新登录服务器和Ping测试也正常。时间到,转为休市状态。休市后保持交易网络继续运行,启动模拟交易功能模块,进入故障诊断作业程序。在计算中心LAN内连续作了40笔模拟交易均成功。同时在3个子交易网处作对内和对外的模拟交易,对内100%,对外成功率约15%左右。基本上可以肯定故障在网络本身。保持模拟交易连续工作状态,启用计算中心的网管系统查看网络,服务器工作状况指示正常。检查与其它11个营业网络的联系的交换器端口,有流量指示,但时有停顿。对其作Ping测试,偶尔会有中断(约有3%Ping测试不响应)。用DSP-100电
缆分析仪检查与交换机连接的端口电缆链路(服务器、网管机均在此网段内),没有问题。这说明服务器所在网段是正常的,怀疑是交换机端口损坏。将与服务器网段的电缆改插在别的交换器端口并作相应设置,网络恢复正常工作,故障消失,确认为交换机端口损坏,心想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不料,今日开市后不久故障依旧如期“光临”。
[诊断过程]晚上19:50我们赶到该证券公司所在地,立即启动系统,自检显示正常。然后启动模拟交易系统,观察与子交易网络的通信情况,表现正常。网络拓扑图上显示各子交易网络是用DDN专线通过路由器与计算中心本地网段的交换器联系起来。打开各Router的工作表Mib检查,无异常和错误记录。逐个检查交换机各端口工作表Mib,亦无异常和错误记录。交易服务器和网管机同在一个网段,通过一个智能型集线器连接到交换机端口。打开集线器工作表,记录数据正常。将F683网络测试仪接入集线器端口进行连续监测。同时启动测试仪流量发送功能,抽查3个子网的通道性能,并做体能测试,持续流量承受能力为98%,说明网络很正常且表现相当优秀。
本故障属于软故障。可以由网络设备、应用软件、供电设备、外来干扰等故障引起。由于故障时检查过本地网络,登录服务器和进行Ping测试也是正常的,所以可基本判定集线器下挂网段是正常的。为了定位网络故障,在某个选定的远端子交易网络处和网管中心同时用F683网络测试仪双向发送流量作通道性能测试和故障监测,并作ICMP Ping连续测试和ICMP监测。为便于观察和比较,流量发送的帧长都设定为100字节,流量总和约30%(各占15%约10K左右)。在21:30故障如期出现。ICMP Ping测试出现断层,立即打开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表,记录的流量等数据出现停顿或断续,并显示出现FCS帧错误。从远端打开相应工作表的结果是:路由器接转流量为17%,交换机接转流量为2%,ICMP Ping断层损失90%。ICMP监测显示不可达97%左右。从中心打开路由器和交换机工作表Mibs,接转流量均为0.5%~0.9%。这表明远端数据可以顺利到达路由器但不能在交换机端口顺利进行交换。最后用F43电源谐波测试仪测试UPS电源参数,验证UPS电源合格。可以判定确实是交换机的问题。由于网管中心没有备用的交换机,已知原交换机供应商已经停产该型号产品,所以只能考虑更换新型交换机。为了应付明天开市,试着确定一个好的代用端口,这样可以将服务器网段临时连接入网,防止明日开市遇到不测事件发生。
查看交换机与路由器一侧的连接端口,发现工作表是正常的。因此只需要代换与服务器连接的端口即可,询问网管工程师上次故障时曾经更换过的是那个端口,答曰第4插槽上的空闲端口都试过。改用第5插槽上仅剩下的一个端口试验连接,网络恢复正常。由于故障时隐时现,故怀疑第4插槽存在软故障。重新将端口还原为第4插槽,故障已经消失。为重复故障现象,试着用改锥木柄敲击第4插槽,故障出现,再次连续敲击,则故障时隐时现。取下第4插槽的电路板观察,发现插针有较厚的氧化层(黑色氧化物)。用0000#细砂纸打磨插针并用酒精清洗,重新安装好电路板,故障彻底消除,并且不再随着敲击电路板而时隐时现。为保险起见,顺便检查其它7个插槽的电路板,插针均没有黑色氧化痕迹,证明只有4号插槽的插针在生产时使用了一组不合格的接插元件。交换机应属于不合格产品。暂时确定用第5号插槽的空余端口作代用端口,并要求网络不停机持续运行直到第二天休市为止,进行连续观察。
[诊断评点]网络故障分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有时是软硬件相结合的故障。某些情况下从网络表现出的故障现象不能立即确定是那一类故障。本故障是由硬件设备接触不良引起的故障,原因是计算中心用作分隔网段的交换机其第4插槽的插针接触不良,使得与交换机第4插槽有关的接口工作都不太正常,出现断续和停顿。设备在刚启动的一段时间内,机器的元器件温度较低,工作正常,随着元器件温度的升高,器件受热膨胀,出现接触不良的故障,所以每天开市后的一段时间网络一般都不出问题。多次重复这一过程故障现象就会由较低频率的时隐时现转为较高频率的时隐时现,故障每此持续时间也会延长,最终可能会演变为持续的硬故障现象(硬故障在故障诊断时反而容易些!)。当网络维护人员作停机检查并更换端口后由于元器件温度降低的关系,网络也会正常工作一段时间。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故障排除了,但第二天开市一段时间后故障又会重新出现。
由于本故障的故障点在交换机向中心网络的一侧,所以从计算中心不能准确地观察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工作情况,这样要从网管系统一侧判断故障是很有困难的。若改由从路由器的另一侧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就会发现流量不均衡的故障现象,加上ICMP Ping测试的损失率为90%以及ICMP监测结果,定位故障就很容易了。由此确定是交换机的问题。
时隐时现的故障我们称作软故障(注意,不是软件故障的含义),可以由软件故障引起,也可以是硬件故障引起,是难度比较高的一类故障。这除了需要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故障诊断知识外,对诊断经验的积累也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多数的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是由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担任,对硬件设备的诊断还比较地不熟悉。
[诊断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工具对故障监测点进行测试是很有讲究的。许多故障需要进行多点测试才能定位,这时非常需要的是便携式的测试工具。网络故障的诊断发展方向是测试工具的网络化和故障诊断的网络化。一般的网络设备和网上设备只支持有限的网管功能,所以监测网络性能和快速定位网络故障需要一些必要的固定测试工具(如固定探头、网管系统等)和移动测试工具(如网络测试仪、流量分析仪等)。对重要的网络设备要准备适当的备用设备,至少要留足备用通道。网络关键设备不一定要选用最昂贵和功能最齐全的设备,但一定要选用应用比较成熟,可靠性高、用户数量大的设备,这样技术支持的难度就会降低。如果将关键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交给集成商或厂商来做,那用户就得准备将网络的命运完全交给集成商或厂商来控制,而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对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并配备合适的、易懂易用的工具是做好网络维护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对占维护队伍总数90%以上的初级和中级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这一点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操作复杂、参数难懂难记、培训时间长、价格昂贵的工具对他们来说是豪无实际意义的。
[故事之十]5类线Cat5勉强运行千兆以太网
[症状]某期货交易所,网络改造为千兆以太网后只有1个网段能正常工作,其它12个网段工作均不正常,数据时有出错,连接经常会莫名其妙地中断。每个网段用千兆以太网连接起来,下挂的网段均是100Mbps用户端口。起初怀疑是系统运行的平台或者软件有问题,经过多次重新安装和设置仍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同样的系统在其它地方的交易网络中应用是正常的。因而转向怀疑是否是布线系统的问题,比如电缆不合格或是有干扰信号串入以及接地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每个网段均利用升级前铺设的电缆系统连接起来,未作大的更改。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布线系统采用的是标准的5类线方案,根据千兆网的设计标准,采用4对线全双工工作,5电平编码,占用的信号物理带宽正好是100MHz,故5类线应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况且一般情况下期货交易网络现有的流量水平远不能达到满载运行的程度,流量很低。重新用专业电缆测试仪作过严格的认证测试,显示参数合格并且不存在脉冲噪声干扰或接地方面的问题。
所谓能工作的那一个网段是因为行情和交易服务器都安装在该网段中,本网段内的工作站与服务器除了个别站点外都可以上网连接工作,进行行情浏览和交易割接。其它网段内的服务器对内连接时除了个别工作站外也基本正常,共同特点都是不能与行情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所在网段实现良好连接。系统升级时原布线电缆全部保留不动,经过测试也全部合格,不知原因何在?
[诊断过程]不能连接的因素很多,象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设置问题、布线系统的问题、操作平台的安装设置问题、应用软件的安装设置和软件冲突方面的问题等等。从用户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各个网段内的站点基本上全部能工作,网段之间的连接比较困难,可以初步确定故障出现在网络设备设置和布线系统性能等方面的可能性大一些。
将网络测试仪F68X接入能连接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的网段(100Mbps),观察网络流量5分钟平均为12%,FCS帧校验错误帧约11%,碰撞率1.7%(正常范围)。显然FCS帧校验错误比例偏高,查看错误源,显示为其它网段站点产生FCS帧错误的比例占错误帧总量的97%。各网段的错误帧比例差别不大。由于有大量的FCS帧普遍存在,所以各网段内的各站点同时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小,用F683向各网段内的服务器或站点发送流量,FCS帧错误随流量增高而迅速增加,各站点或服务器反映基本一致。启动网络测试仪的ICMP Ping功能,统计对各网段内选定的站点和交换机、路由器等的测试结果,表现基本一致,即:ICMP Ping断层约96%,ICMP Monitor显示目标不可达占91%。改在其它网段内作同样内容的测试,对行情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所在网段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结果基本与前项测试相同。所不同的一点是,对其它网段内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测试结果显示是正常的,数值为:ICMP Ping断层为0%,全部可以通达,ICMP Monitor目标不可达为0%。基本可以肯定,故障出在行情服务器网段与其它网段的连接链路上。用FLUKE公司的DSP-4000电缆认证测试仪选用TIA Cat5n Channel UTP100标准测试,显示长度为25米,链路测试不合格。其中,回波损耗RL和衰减串扰比ACR等参数超差。改用同样长度的一根超5类线Cat5e代用之,启动系统,除了各网段内个别站点外,整个网络恢复正常。监测高峰时的流量,服务器所在网段最高时平均流量为3%,可见故障时12%的流量主要都来自大量的重发帧流量。
[诊断评点]千兆以太网可以满足网络用户对大带宽应用的“贪婪”胃口,无疑是网络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千兆以太网的设计者在选用电缆类型时对5类线Cat5已经存在的应用规模考虑比较多,所以选择的物理带宽为100MHz。这样,原则上5类线是可以运行千兆以太网的。但实际的统计结果表明,仍有1%~5%的用户不能上网或连接出现断续和困难。也就是说,千兆以太网对5类线的参数要求更严格一些。只要用户对5类线布线系统进行过严格的认证测试,可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站点是可以联网工作的。少数站点因为某些参数余量小可能有上网困难的现象。影响比较大的参数有综合近端串扰PS NEXT、综合远端串扰PS FEXT、等效远端串扰ELFEXT、综合等效远端串扰PS ELFEXT、回波损耗RL、衰减串扰比ACR等。此时需要对5类线进行Cat5n标准测试,该标准是专为用5类线运行千兆以太网的用户准备的,如果依循该标准测试都合格,则可以放心地用5类线系统运行千兆以太网。新的Cat5n标准中,回波损耗对系统的影响比较大,并且,由于电缆匹配方面的阻抗不连续问题,越短的电缆链路反而越容易出问题。本例中,由于电缆长度为25米,虽然衰减串扰比ACR参数也不合格,但,回波损耗引起本故障的可能性要大些。
[诊断建议]对5类线的认证测试可以适当考虑选用Cat5n标准进行测试,这样可保运行千兆以太网网时不出问题。如果选用超5类线Cat5e进行布线,则一般不会有不能运行千兆以太网之虞。对用Cat5n标准诊断出来有问题的5类线链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换来网络性能的提高,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超5类线Cat5e代换参数不良的个别链路。注意,联结模块最好一并更换,以保证链路的安装质量。
故事之十]防火墙设置错误,合法用户进入受限
[症状]今天的“病人”是某市社会保险局,昨天下午全局工作人员加班,配合网络管理部门于18:30安装好了一套新的防火墙系统,重新启动整个保险网络系统,反应良好,防火墙工作也很正常。但好景不长,今天上班时,许多Intranet内部有权用户就打电话反映在查询和操作保险资料时出现无法进行数据调用和修改的故障现象,此时屏幕提示登录者为“非法用户”;系统管理员同时还发现只有从防火墙处可以访问网络并修改数据。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是,Internet外部普通用户在查询各种用户资料时却没有问题,他们无论从何处都可以顺利地访问Web服务器。他们投诉的对象主要是“业务部门”:“为何都一天了,还在借口计算机网络故障不受理业务,到底能不能弄好,什么时候能弄好”。
由于Intranet主要是供内部系统业务机构的各级有权网络用户使用,所以系统的许多正常功能无法正常启用,致使员工和业务对象反响都很强烈。
该社会保险局的网络结构比较复杂,含业务专用网,OA网,Intranet网和Internet网等。其中,Intranet设计为内部业务网,主要进行业务服务。Internet主要是为电话接入访问的用户提供服务, OA网通过LAN内的以太网交换机同Web服务器实现联结。无论是Intranet用户还是Internet用户
均可以在网上申报和查询资料。业务数据的安全设计为双Web服务器,Internet用户和Intranet用户各用一个。Intranet的Web服务器兼有备份数据的功能,两个Web服务器互联,之间的业务数据同时更新。Internet用户只能浏览、查询数据并可以进行网上申报等各种服务,不能更改数据。对Intranet内部用户实行有权访问和申报、数据修改特权限制等体制。局内的OA网用户可以象Internet用户那样随时访问和查询Internet的Web数据服务器,其中设置了部分有权用户,他们可以访问Intranet业务网的Web服务器。安装的防火墙对IP包进行过滤,只允许合法IP用户进入。从“病人”传真过来的网络结构图看,Intranet的用户用PSTN公用电话系统、DDN数据专线将各地、县、区的业务网络节点联结起来,使用者都是地点固定的内部用户(员工)。
[诊断过程]显然,故障现象与昨天新安装的防火墙系统有很大关系。将网络测试仪F683接入服务器所在网段,启动网段搜索功能,可以发现Internet用户的Web服务器,但不能发现Intranet的Web服务器。去掉防火墙,则可以搜索到该服务器。说明确实是防火墙的问题。但昨天安装防火墙时整个系统是正常的,所以查找故障的焦点要放在安装防火墙以后有无更改过防火墙参数。此即故障排除经验中的所谓“动则有过”故障查找原则。如果能弄清网管人员都动过哪些参数和设置,查找故障的工作会便捷得多。经常让人感到遗憾且奇怪的是,多数维护管理人员都不会承认更动过网络的任何设置,这次也同以往一样。
用网络测试仪连续作ICMP类型PING测试发现,Web服务器是存在的,且反应率为百分之百。说明Web服务器在网络上且可以正常工作。同时用网络一点通One Touch选择Web服务器的IP地址为目标地址发送流量,启动网络测试仪的协议分析功能,发现数据帧指向防火墙以后就没有任何反应了:任何回应数据帧都未出现。将网络助理One Touch的IP地址设置成任何一个已经存在的有权用户的IP地址,然后对Web服务器发送流量,这时网络测试仪可以观察到防火墙有回应数据帧出现。这说明防火墙对合法IP地址的有权用户是有反应的,但一般返回的数据帧是非法用户的提示信息。注意到前述现象中提到过只有防火墙能访问Web服务器,我们就将网络测试仪的MAC地址改为与防火墙相同的MAC地址,用网络测试仪假冒防火墙进入网络,启动网段搜索时则可以看到久别了的Web服务器。
以上现象说明,该防火墙的功能比较强,除了能过滤IP地址外,还能对各站点的MAC地址进行过滤,以防止“拥有合法IP地址的非法用户”进入系统,是一个比较好的“看门人”。但让人疑惑的是昨天安装防火墙时,网络管理人员只启动了IP包过滤功能,并未启动MAC地址鉴别功能,那么,MAC地址滤波功能是谁启动的呢?答案是:不得而知。查看防火墙帮助文件,按提示揿下Format下拉式中的MAC地址过滤菜单,关闭MAC地址过滤功能,系统随即恢复正常。
[诊断评点]不少防火墙是靠对IP地址进行过滤和用户密码识别等方法来鉴别有权用户及其合法性等级的,一般不对网卡的MAC地址进行识别。安全性要求高的用户则需要对用户的MAC地址进行鉴别,以便阻止获悉了密码的非法用户模仿IP地址(用户可以在2分钟内随意更改工作站的IP地址)访问网络,部分防火墙和网管系统具有类似功能。我们知道,一般网卡的MAC地址是按制造商的编码设置的,从原理上讲世界上没有两块具有完全相同MAC地址的网卡,而多数网卡地址在制造时就永久地固定在ROM中,用户是不能更改的。对于具有固定用户的Intranet网络,具有MAC地址过滤功能的防火墙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阻止对网络的各种试探性进攻。对于Internet用户,这一功能不能启用,所以需要采用两台Web服务器,一个用于查询和申报,另一个作备份,并可以按有权体系修改相应数据。可以肯定,系统管理人员昨天在防火墙安装完成以后可能出于好奇或是其它原因擅自将防火墙的MAC识别功能按钮有意无意地按下了,从而启动了MAC识别功能,致使今天整个系统工作不畅。
[诊断建议]对Intranet网络固定有权用户和部分OA网络固定有权用户设置MAC地址鉴别功能对于系统安全和阻止非法用户、恶意用户的进攻是有效的。这类用户多数来自于网络内部的成员,对加权识别设置和安全口令有一定了解,容易钻空子。设置MAC识别功能后,除非是在对应的那台唯一的机器上进行操作,否则是无法进入网络的。我们向该社会保险局建议将防火墙安装分两步走:先将系统内的网络成员的所有网卡的MAC地址备份,在备份工作完成以前,暂时不启动MAC地址鉴别功能;第二步,启动MAC地址识别功能,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稍微麻烦的是,有权用户在更换网卡时必须向防火墙管理员申请重新设置合法的MAC地址档案才能进网工作。这样,网络固定有权用户的任何成员在需要更改机器的IP地址以及更换网卡或新机器时都必须向系统管理原申报备案后才能进行。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50608/showart_39932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