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归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1月2~3日话说北京(十)--重走召公封燕召集帖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11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5 |只看该作者
燕下都之谜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召公奭留王室辅政,以其元子就国,都于妟都,后迁于蓟,后世称之为燕上都。后又营建燕下都。下都的营建时间,争论不一,从历年来出土的铜兵器铭文和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它的繁荣时期当在燕昭王前后,公元前227年,秦在统一战争中攻陷燕下都,燕下都自此废弃。以后历史上均未在此建都。因而遗址保存较完整,年代较集中,是反映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有代表性的城址。
    相关链接:至少到北魏时期,燕下都的遗迹仍保存的较为完好。如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易水》中载:“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遗址范围:燕下都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6公里,是战国都城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城址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略呈东西向的凸字形,东西约4.5公里,南北约4~6公里。四周城墙,现今地面上仍留有部分残垣。墙基宽约40米,东西两侧有古河道及城壕与中易水、北易水相通,四周河水环绕,自成一个完整的城堡,其东、北两面各发现城门一座。东城布局有一定区划,北部有东西向的隔墙一道,其中部偏东处有城门一座。隔墙、北垣的东段和东垣北段上各有突出于城垣的建筑基址一座,当属保护宫殿区的防护设施。东城北部还有与西垣外古河道相通的南、北两支古河道。古河道南支以北包括隔墙外的东部大片地区是宫殿区,有众多的大型和成组的建筑基址。
    西城平面略呈刀形,北垣中部偏东向外突出部分,习称斗城,是东城的附属建筑,年代当晚于东城。东西1~3.8公里,南北3.7~6公里。城墙墙基宽40米左右,部分城垣保存较好,有的高达6.8米。城垣系分段用夹板夯筑而成,夯层一般厚8~12厘米,最厚达17~23厘米。 
宫殿遗迹:主要建筑以紧贴在隔墙中段南侧的武阳台为中心,以北1600米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四大夯土台基。其中以武阳台为最大,东西140米,南北约110米,高约11米。外形分上、下两层,原来的建筑物可能是分两层修建的。
老姆台在北垣外,南北约110米,东西约90米,高出地面约12米。外形作四层阶梯状,但上面两层高约5米是汉以后的建筑遗存。
阳台东北、东南和西南,分别是以小平台、路家台、老爷庙台三座夯土台基为主体建筑的宫殿建筑组群。城内有制作铁器、兵器、骨器、陶器、钱范、钱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皆靠近古河道的南支和北支。
    相关链接:荆轲刺秦王之前传即发生在这里。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坷。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纇慨羽声,士皆繸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墓葬遗迹:东城的西北隅有两个公室墓区。隔墙以北的俗称虚粮冢墓区, 有13个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4排。虚粮冢墓区的8号墓已发掘,但此墓曾遭到严重盗掘,从出土文物看,虚粮冢墓区应是战国晚期燕国的王陵区。
墙和古河道以南的俗称九女台墓区,有10个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3排,最南一排仅一座,在墓区的西南角。九女台墓区的16号墓已发掘,此墓曾被盗,但仍残存有仿铜的陶镬鼎2、大牢九鼎1套大牢七鼎2套、羞鼎4;陶簋2套,八、四为组。鼎、簋之数合乎王制。九女台墓区可能是战国晚期以前的燕国王陵。1965年在东城的武阳台西南宫殿建筑组群的(5)号地下夯土遗迹内发掘了战国晚期的第44号墓,埋有22具人骨,并随葬有较多的铁制武器和布币、刀币。西城发现墓葬区一处,分布在辛庄头村的东、南、西三面,共7座。其中第30号墓已发掘,曾被盗,但仍残存有大牢七鼎2套、羞鼎3;?1套。另出土有金柄铁剑及大量金、银饰件,金饰多有记重铭文。鼎、簋数合乎卿、上大夫礼制。辛庄头墓区可能是燕国卿、上大夫一级的墓区。1973年发掘了燕下都南垣外约1.5公里处的12个人头骨遗迹中的1个(5号),共清理出人头骨1446个。这12处人头骨遗迹可能是封积战场上阵亡士卒尸骨的“京观”遗迹。
    相关链接:千古之谜“人头坑” 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为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通过对部分墩台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这些人头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也莫衷一是。为了慎重起见,目前已开掘的两个墩台已经回填,仅有一个不大的探方供保护性研究使用。
  据专家估算,地下大约埋葬着3万到4万个人头骨,伴随着他们的是一个千古之谜。
  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坑里,通过钻探,测出该坑埋葬人头面积为300平方米,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被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经过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都属于20岁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当时战败者的首级。
  燕下都距易县县城东南6公里左右,是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燕国都城之一,相传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燕太子送荆轲去刺秦王,都发生在此。遗址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一处比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多年来,这14个高大的夯土墩台一直非常引人注目,但这究竟是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两个土墩台被挖开,才发现里面均是人头骨,各有千余个,当时未做深入研究。
  1996年,又有一个土墩台夯土脱落,显露出一颗颗头骨。据文物部门勘察,土墩台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应为战国时燕国所遗。人头骨上插着的青铜箭头,据考证也是先秦之物。如此众多的人头骨堆积在一起,上下迭压,千奇百怪,却没有四肢身躯骨架,在全国也是仅此一处。
  对其成因人们迷惑不解
  对其成因人们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的“战果”,当时燕昭王委任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燕、赵、魏、韩、楚、秦六国联军征伐齐国,攻下齐国70余座城市。从战场运回大批敌军首级,堆在京城郊外炫耀武功,然后土封夯实。
  也有专家说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的受害者,其时燕王哙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国内大乱,大将市被与太子平(后来的燕昭王)密谋攻打子之,并与齐国联合攻打子之,哙和子之被杀。当时政局动乱,人心涣散,燕国实力大减,齐国和中山国乘机攻打燕国,燕国大败。这次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的头颅埋在一起,因而成为今天发现的“人头墩”。
  据史书《战国策》记载,当年确有“论耳行赏”和“论头行赏”之说,这样的方式也有可能是用敌人的首级来显示燕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可能是别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像这样大规模的带战争创伤的骷髅成批出土,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其成因究竟为何却还有待研究。遗物: 遗址中出土的铁器较其他都城为多。主要有铧、二齿镐、三齿镐、五齿耙、铲、锄、镰等铁农具和斧、锛、凿、锯、削、锤、钻、锥等铁工具。车马器、刑具和铁制的剑、矛、戟、刀、盔甲也有相当的数量。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是兵器,有剑、戈、矛、镞等,礼器较少。
    相关链接:1973年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铜戈108件,其中铭文清晰的有郾王职戈30件、郾王戎人戈35件、郾王亣戈19件、郾王喜戈9件,总计93件。
出土陶器早期的以夹砂灰陶为主,晚期的以泥质灰陶为主。以云母片为羼和料的粗红陶,则是燕国最富特征的陶器。陶器常见的有鬲、红陶鬴、豆、罐、壶、盆、盂、尊及燕式鬲等。陶器上多有刻记符号、压印符号和印记陶文。
    相关链接:燕国印记陶文计有5种:一种为单字,可能是陶某的省略;一种为陶某,可能是陶工某的省略;一种为陶攻(工)某;一种为左宫某或右宫某;一种记某年某月,左(或右)陶尹、左(或右)陶倕某,敀某。左(或右)陶攻(工)某。这些都是官府手工业制品的标记。

论坛徽章:
0
12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6 |只看该作者
荆轲塔
 
  在河北易县县城南部,自东南而西南,依次呈弧形排列着五座塔,这就是:燕子塔、镇灵塔、黑塔、白塔和荆轲塔。这五座塔的修建,都和纪念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人物有关。
  战国时期,燕国是“七雄”之一,长期称雄于北方,其都城建在今北京,在今河北易县,建有下都。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燕国积弱,面临被秦国灭掉的危险。为了挽救燕国于危亡,燕太子丹在易县燕下都筹划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活剧。
  这幕历史活剧的结局,可以说尽人皆知。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的田光,为“明不言”之志自刭而死;原秦国将领樊於期,为雪秦王戮殁父母宗族之恨自刎而亡;这幕历史剧的主角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未遂被秦王斩杀;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击筑和歌的高渐离,后为报燕国之仇以筑击秦皇帝,不中而死。时势使然,燕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人们尊奉荆轲为义士,太子丹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到了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因塔建在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称荆轲塔。又因辽代在荆轲山上还建有圣塔院,故又称此塔为圣塔院塔。后寺、塔俱毁,现存之塔,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进行全面维修。有考证说,荆轲塔的修建,实为佛教产物,但在当地广传是为纪念荆轲而建,在清代树立的石碑上,确实刻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据说,古时每逢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
荆轲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通高26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塔身下面是一个八角形砖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须弥座上以砖雕制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极为富丽。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使塔身轻盈挺秀。此塔深受历代名人关注,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作为一名刺客而能名垂千古,是与樊於期的死义分不开的。樊於期死后,在樊馆附近,乡民逐渐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红土,传说那是樊於期的鲜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塔现残高7米,三层方形,砖石结构,造型奇特。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多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以“轻生重义”而予以同情和赞颂。
  后人还在燕子城(今燕子村)观音禅寺内建塔一座,相传是为纪念燕太子丹而造。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结构,通高16.5米,现存塔为明代建筑风格,省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黑塔和白塔,相传是为纪念左伯桃和羊角哀而建。据传,燕国名士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共往投奔。路遇风雪,衣薄粮少,左伯桃并衣粮于羊角哀,自入空树死。羊角哀入楚为上卿,备厚礼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诉说被墓邻滋扰,不得安息,醒后即拔剑自刎,急赴九泉去护故人。后世遂称友谊深厚者为“羊左”、“羊左之交”。黑塔是为纪念羊角哀而建,高约13米,白塔是为纪念左伯桃而建,高约15米,均为砖结构六角三层。两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可惜黑塔于1996年因大雨倒塌,现尚未修复。但羊左友谊,千古传颂。
  这五座塔,建筑风格各异,巍然挺立于易水河畔,被称为“五塔镇燕山”。
寻找荆轲足迹

5.jpg (46.13 KB, 下载次数: 12)

5.jpg

1.jpg (75.54 KB, 下载次数: 17)

1.jpg

2.jpg (79.75 KB, 下载次数: 13)

2.jpg

3.jpg (70.44 KB, 下载次数: 12)

3.jpg

4.jpg (92.8 KB, 下载次数: 13)

4.jpg

论坛徽章:
0
13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6 |只看该作者
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高陌乡燕子村西。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6.5米,八棱13层,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塔基进行了维修,此塔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实际应是一座观音寺中的旧物。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怒而逃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千方百计欲报前仇,但无计可施。前231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同年,秦军兵临易水,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史记》司马迁(汉)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节选)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战国策》刘向(汉)
  燕太子丹质于秦(节选)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
  ● 卷第七(节选)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明)
  第一百七回
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节选)
  燕王闻李信兵至,遣使求救於代王嘉。嘉乃报燕王书,略曰:“秦所以急攻燕者,以怨太子丹故也。王能杀丹以谢於秦,秦怒必解,燕之社稷,幸得血食。”燕王喜犹豫未忍,太子丹惧诛,乃与其宾客,自匿於桃花岛。李信兵屯首山(注:辽阳市西南十五里),使人书数太子丹之罪。燕王喜大惧,佯召太子丹计事,以酒灌醉,缢杀之,然后断其首。
  《



  1979年版1242页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被作为人质送在秦国,后逃归。因患秦军逼境,燕王燕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入秦刺秦王不中。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在二千多年以前,辽宁大地上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在公元前二二七年的时候,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兵锋已经威胁到燕国的安全。这时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见此形势非常焦急,设法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过去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秦王对他很不好,他曾经遭受侮辱。他逃回国后,一直想报此仇。如今看到燕国的这种危险局势为了挽救燕国,他礼贤下士,交结了一位叫荆轲的游侠,并要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荆轲慷慨应允,带领燕国少年勇士,十三岁的秦舞阳去秦都咸阳.因为秦的的制度很严,身带兵器是不能接近秦王的,于是太子丹与荆轲定计,以割地献地图为名,图中暗藏利刃。秦王见燕国派人前来割地与秦,以为是真,很是高兴,就聚集群臣接见荆轲和秦舞阳。在殿上,荆轲展完地图露出匕首,便疾速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不料秦王机警地躲开了。荆轲行刺未中,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便在大殿上展开了。但终因人单势孤,荆轲与秦舞阳刺杀秦王未成,当场身死。“图穷匕首见”(也作“图穷匕见”)的典故。就是由荆轲刺秦王这一出历史悲剧中产生的。秦王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就派大将王翦带兵攻打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感到抵不住强大的秦军,于是就跑到燕国统治稳固的地区—辽东郡的首府襄平(即今天的辽阳市)。燕王喜一行人来到辽东,秦军仍在后面攻打,不肯停止进军。太子丹到襄平后,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暂避锋芒。此时秦军写信给燕王,说秦军如此追赶你们,就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果你能杀了他,献给秦王,秦王一定能谅解你而保住你的国家。愚蠢的燕王听信了这番话,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杀了太子丹。可是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最后把燕国灭掉,燕王喜也成了俘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太子,就把衍水改名为太子河,这就是太子河名称的由来。太子河也正是因此而成为辽宁省内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明代诗人韩承训咏太子河诗云: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今天,太子丹藏匿的地方已无从稽考了。但从辽阳附近的地理环境看,太子丹很可能就栖息于辽阳市东
沙坨子(现改为桃花岛村)一带。因为那里正当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分界线。由此西出不远,便是坦荡圹平的原野,绿茵无际。而由此东去即进入群山之间,峰峦层叠,道路迂回,林木蓊郁,气势萧森。太子河在这样环境中,正是佳绝处,河面宽阔,水深浪静,当中是一个河心岛,岛上有个数百户人家的沙坨子村。这一带,河岸边树木极多,不仅风景幽美,而且足以隐匿藏人。(节选自《辽宁古长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太子丹不是投河殉国,而是被其父燕王喜中秦计派人所杀。
  二、太子丹被杀的确切地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已无从稽考,但在辽阳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本溪。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2_640.jpg (239.7 KB, 下载次数: 16)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2_640.jpg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6_640.jpg (136.06 KB, 下载次数: 20)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6_640.jpg

49445.jpg (39.73 KB, 下载次数: 16)

49445.jpg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0_640.jpg (128.11 KB, 下载次数: 15)

43517967200809140947502171946833182_000_640.jpg

论坛徽章:
0
14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7 |只看该作者
易州血山座灵塔
      距易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涌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约20来米,占地约10来亩,山表面土层很厚,长满荆棘灌木,里面却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山顶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残塔。说它残塔,不只是因为它历经700多年确实残破不堪,还因为它天生就没有顶,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残高7米,三层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门,砖结构,造型非常小巧精致。这座孤山就叫血山,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就叫座灵塔。
      该塔始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应为佛教建筑,但民间以致《县志》记载都认为该塔是为纪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时借给荆轲人头的那个人。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为获罪于秦王嬴政,全家被杀,只身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名为樊馆山。
      当秦国大兵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之时,燕太子丹策划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行动。在荆轲出发之前突然提出,进见秦王不仅要带上督亢地图,还要带上秦王日思夜想的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仁厚又兼爱惜人才,不忍心杀掉困境中前来投奔的樊於期。荆轲就自己去见樊於期。
       这一段《史记 刺客列传》有详细的记载:荆轲对樊於期说:“将军得祸于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户,将军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说“每一思及秦政,痛彻心髓,愿与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荆轲趁机说道“今有一计可解燕国之患、将军之仇,将军可纳否?”樊於期毫不犹豫地说:“苟报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难也?”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于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于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听到这儿,樊於期仿佛看到荆轲刺死秦王的场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报的那一天。于是樊於期脱掉外衣露出右臂,跺着脚大喊:“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
       所以说一同去咸阳担任刺秦任务的应是三个人,除了荆轲、秦舞阳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出了牺牲,或者说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头依然是刺秦的主要道具之一。遗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亲眼看到了荆轲刺秦的失败而无可奈何。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明代陈璟却认为“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鱼祸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此地而改名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纪念,塔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塔南建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牌位。荆轲塔下原来建有三义庙,明清朝时庙里一直供奉着荆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见,樊於期作为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是受人景仰的。
       令人不解的是前几年看过的电影《刺秦》和电视剧《战国》,却无一例外的都对樊於期的形象进行了扭曲。把樊於期刻画成了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尤其是在《战国》中,樊於期是被荆轲追着砍下的头颅,显然有悖于历史真实。

3024401c67bc2e9486d6b6ab.jpg (162.76 KB, 下载次数: 17)

3024401c67bc2e9486d6b6ab.jpg

论坛徽章:
0
15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7 |只看该作者
易水送别

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上,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于是世上有此一首《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随着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这历史书上沉重的一页,再度为人瞩目。
  燕下都,神秘之地
  对于易水别,《战国策·燕策三》记述:“(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为追寻荆轲旧迹,我来到河北易县。城东南不远即著名的燕下都遗址。放眼望去,只见有大段大段的城墙残存于地面之上。在城角村南的一段城墙残高近7米,可使人多少领略一点其昔日的雄姿。城东北部所残存的十余座土台排列有序,位于中心的武阳台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10米,其城墙与台基皆用黄土夯筑而成,战国之世,燕都蓟城(今北京),而另建此城为下都。其北邻北易水,又称濡水;南邻中易水,兼称武水,古以水北为阳,故称武阳城。上一世纪末这里有“齐侯四器”出土,本世纪初又发现“铜龙”,遂引起人们的注意。
  1929年11月,著名学者马衡等曾亲临此地调查。1930年春,马衡又率燕下都考古团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70余年来,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使燕下都武阳城的轮廓得以完整地揭示出来。其东城营建在前,西城扩筑在后,整座城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6000米,为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第一城。与沉埋于丝绸古道上的楼兰、尼雅等城址相比,无论是就建筑规模而言,还是就历时久远而言,燕下都都远超于前者,所缺少的只是那种大漠风沙的背景和被西方探险者“重新发现”而引出的神秘感。
  燕下都遗址有许多兵器出土,已发掘的大小墓葬中也多见有兵器为随葬品。城址南部解村附近有为世所瞩目的14座人头骨丛葬坑,据发掘者测算其所掩埋的人头骨在3万颗以上。葬坑内的头骨有的带有三棱式铁铤铜镞,有的被砍去下颌骨,有的被砍去枕骨。这一切都显示了其所处时代战争频繁和战争的残酷性,或有助于理解太子丹及荆轲等所作所为。当年,太子丹即以此为据点进行谋刺秦王的活动。在武阳城西,古有荆轲馆,为荆轲所居之“上舍”。今易县西荆轲山上立有“古义士荆轲里”石碑;又有圣塔院寺塔,始建于辽,明代重建,八角十三层,因碑文中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故俗称荆轲塔,清代寺中供有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在荆轲馆西北,古有樊於期馆,为其授首于荆轲处;在荆轲馆西南,古有渐离城,为荆轲之友高渐离居所。对于这些遗迹,历代志书多有记载,虽互有异同,亦不能完全指实,然大体上是可信的。
  寻觅祖泽
  另有“送荆陉”在南易水(古又称雹水)之南,相传为太子丹等送别荆轲之处,则使我感到有些困惑。上引《战国策》所记“送之至易水上”后接“既祖,取道”。其“祖”,注家多解为行祭即祭道路之神,实太牵强。又查《墨子·明鬼下》有言“燕之有祖”,而清代大学者王引之、孙诒让等均释为“祖泽”,当指湖泽而言,似符合其本义。然在古书中不见此一带曾存有较大水面的记载;观察其地势,亦无蓄水为池的天然条件。祖泽显然不在这里。
  我又将目光投向白洋淀及其周边的安新、容城、雄县等地。古书中有关荆轲壮别于此一带的记载亦多见。
  在容城与雄县交界地带今残存有数座古城址。对照有关文献记载可知,其雄县古贤村遗址当即晋时易城县之所在;容城晾马台遗址为汉末公孙瓒所筑易京城,后世称“小易城”;而容城南阳村“燕国城”遗址则为周代燕都临易城,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后世称“大易故城”,燕人为召公之后裔,周初召公受封于北土,建都于今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当古称?水)镇北,而称?国(秦汉以后改作燕国)。至燕桓侯(公元前697—691年)在位时徙都临易。其所在“燕国城遗址”现存一台地,北坡高出周围地面2—3米,当地人称“城坡”。从城坡起向南700米,台地终了。南坡高出地面0.5米左右。东坡边沿清晰,高出地面0.3—2米。自台地东北角起向西300米后,地势低缓平展,边沿模糊不清。此台地应即燕都临易城内宫城遗址。
  台地以北约600米有故河道,当地人称“后河”,与台地以西700米的“西河子”相通,当为原临易城外郭城北垣及西垣外护城河遗迹,由此可推知原临易城之大致轮廓(依古制当宫城居中,则其与外郭城东垣、南垣的距离略等于与外郭城西垣、北垣的距离)。在此一带出土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郾王职戈、郾侯载戈等)、陶器、骨角器及货币等,其中一件属春秋时期的铜壶于近左铺首处阴刻“西宫”二字,于近右铺首处刻一“?”字,并在壶口与壶沿上刻“右冶尹”三字,可进一步为此即燕都临易城之所在提供佐证。其“右冶尹”为掌冶铸事之官。
  古秋风台的疑问
  《墨子·明鬼下》载:“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其燕之《春秋》即燕国史书,今已不传。此事亦见于《法苑珠林·君臣篇》,而径作“简公祀于祖泽。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
  依古礼制,诸侯国君需祭祀与国事相关诸神及其封疆内名山大川等。齐之“社稷”即齐都城内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宋之“桑林”即宋都城外祭神求雨之所;楚之“云梦”即云梦泽,为楚国境内大泽,燕之祖泽与其相类。国君行祭礼,臣民男女可聚合在一起随观,为古之遗风。其境内大川,一般是在国都郊外面向其所在方位远望而祭,称望祭。燕简公(公元前504—492年在位,或公元前504—460年在位)时国都临易,其亲临祖泽而行祭,当是由于离祖泽较近之故。由此推知,祖泽应指今白洋淀一带的水面,而“祖涂”即由临易城通向祖泽之路。燕臣庄子仪死而有知,击杀燕简公于“祖涂”之事,或是出于幻觉,然被记于燕之《春秋》,又被《墨子》等书所引,竟成为今日寻觅祖泽所在的线索,颇令人感受到文字符号传递今古信息之功能奥妙无穷。
  战国时期,有赵国兴起,燕都北迁于蓟(今北京),临易城改称易,曾一度为赵所取,后又回归。此一地带为燕与赵之分界,古有“燕南赵北”之说。若以上对“祖泽”的探索无误,则应确信荆轲壮别之地即在此一带。作为历史的见证,这里有古秋风台。
  今安新县安州镇西北1500米立有青石碑1座,上书“古秋风台”四字。据碑文可知,其地原立有“秋风台”碑,记载荆轲事迹,因年久风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安州天宁寺主持源王秀按原尺寸重刻此碑。对此,清康熙十九年刊《安州志》卷七《古迹》亦有记载:“秋风台,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荆轲之处。”再往前追溯,则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在幽州归义县界”。其归义县即沿于原燕都临易,而治所稍北移。此前有北魏学者阚马因在述及故临易城风物时谈到荆轲别地“疑于此也”,而为郦道元《水经注》所征引,并言“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其就当时所见所闻来考辨此事,或偏于信,或偏于疑,均未予以轻率的否定,足见有关证据之过硬。而之所以有所疑,则很可能由于此一带地貌变迁太大,致使古今名物无可比附。

易水送别.jpg (153.07 KB, 下载次数: 21)

易水送别.jpg

论坛徽章:
0
16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8 |只看该作者
高渐(jiān)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行刺失败后,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下面是荆轲还没去行刺之前的记载: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品:咏荆轲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内容: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17631323.jpg (41.17 KB, 下载次数: 20)

117631323.jpg

mmdd10420dd20020416738.jpg (89 KB, 下载次数: 17)

mmdd10420dd20020416738.jpg

论坛徽章:
0
17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8 |只看该作者
战国豪侠田光    节侠田光

田光(?~公元前227),战国时期“邑之东鄙人也”(即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人),燕之处士。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亦称节第二十编侠。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
  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今河北徐水)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他与燕国大臣、太傅鞠武相交甚密,经鞠武引见与太子丹结识。
  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子丹震惧,邀田光谋刺秦王(始皇),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卫国人,时寓居今徐水赤鲁村),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
  翌年,荆轲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
  田光悲壮之举,为后人传颂。
  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说:
  《读田光传 》
  唐代· 李远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今河北徐水)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他与燕国大臣、太傅鞠武相交甚密,经鞠武引见与太子丹结识。
  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子丹震惧,邀田光谋刺秦王(始皇),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卫国人,时寓居今徐水赤鲁村),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
  翌年,荆轲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
  田光悲壮之举,为后人传颂。
  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说
编辑本段《读田光传 》  唐代· 李远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论坛徽章:
0
18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8 |只看该作者
荆轲故里今安在?
易县教研室   李常君
易县城西有一个名叫荆轲山小村庄,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出生地。村西有一个小山丘,距县城大约有五华里,据说是荆轲的衣冠冢。冢上矗立着一座宝塔,在塔的西南脚,有一幢石碑,用石块砸击碑的背面,似有蛤蟆叫声——其实是因塔而产生的回音,所以小时候常到此玩耍。碑的正面书有“古义士荆轲里”五个大字。“里”就是故里的意思,因此许多人想当然的就把这里,当作了荆轲刺秦前的居住之地。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述,“(荆轲)其先乃齐人”是旧贵族庆氏的后裔,后“徙于卫”,卫灭亡后,他就成了“卫之亡民”,并念念不忘复国大业。“(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乃出游赵燕。”并由田光、高渐离引见给了燕国的太子丹。太子丹曾在秦国做过人质,受尽侮辱,后设法逃回燕国,发誓要洗血前仇,遂引荆轲为知己尊为上卿,为其修建了豪华的公馆,并将其妹明仪公主下嫁于彼。太子丹经常到馆驿作客,同荆轲密谋复仇大计。
秦王政20年(公元前227年),秦军逼近燕国,为阻止秦军进攻,保卫燕国,二人制定了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经过缜密筹划,荆轲携同助手秦舞阳,带着秦国亡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督亢(今河北省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作为进见之礼,到达秦国。
秦王接见了荆轲,先对樊於期的人头验明正身,即命其将地图呈上。司马迁在《史记》中生动的再现了这一过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盛怒的秦王为儆戒敢于反秦者,遂将这位“天下第一剑客”的尸体剁成肉,分埋于所辖各地。
荆轲的壮举并没能挽救燕国的灭亡,但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却传颂了千百年。人们为了寄托对他的怀念,将他的衣服帽子埋在了荆轲山上,建了一座衣冠冢。后来又在冢上建了塔,即保存至今的荆轲塔。塔周围原有一座寺庙——圣塔院,故该塔又名“圣塔院塔”。
这座塔实为辽代所建,明代重修的八角十三层寺塔。塔内有碑文“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所以该塔俗名荆轲塔,寺内供奉着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传说自建塔以来,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在这里举行纪念荆轲的活动,届时从塔顶到塔基,会悬挂一道道白布做成的招魂幡,使整个塔身银装素裹,加之香雾缭绕,钟鼓齐鸣,气势非常壮观。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村有一牛姓五保老人,据说就是原来唯一一个攀上塔顶悬挂白幡的人。
正是由于这些活动和碑、塔的存在,才使人误以为这里就是荆轲的馆驿所在。
然则谬矣。荆轲故里的确是在现在的荆轲山村,但不是这里,而是由此往北,大约三华里的“战马台”,山脚下一个称为“石碑儿”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西靠战马台,北临北易水,山上松柏常青,山脚水波涟涟,再辅以雨榭楼台,较之荆轲塔处,更适合做招待贵宾的场所。
据父亲说,这里原有一个洞,叫“荆轲洞”,上世纪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曾发现该洞口,挖出过大量的古砖,洞口不大但很深,因没人敢下去,就用水灌之,结果始终未能灌满。洞旁有一块小地,村民们都叫它“石碑儿”,小时候不知是什么意思,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在这里搞建设,挖出了一块石碑,人们才恍然大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碑上豁然也写着同样的五个大字“古义士荆轲里”(此碑现在收藏在易县文物保管所)。
相比之下,这里从交通方面来讲,也比荆轲塔处方便的多。众所都知,古代生产力低下,陆路交通主要靠人力畜力,运输能力有限,相比之下利用水力就快捷的多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燕下都及古代各重要城市,都要沿河流而建的原因。纵观此处,除陆路交通外,当时的北易水波涛汹涌,直抵燕下都,若乘船顺流而下,十几华里顷刻即可到达。太子丹为其贵宾选择住所,自是要选交通方便的地方了。如太子丹为秦国叛将樊於期所修的公馆,即现在的血山遗址,也在易水古道的旁边,就可作为旁证。
另外,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阴宅是不应建立在自家的阳宅之上的。也就是说人们为自己敬仰的义士荆轲修建衣冠冢,绝不会选在其生前的馆驿之上。
所以,仔细究来,战马台脚下这个被称作“石碑儿”的地方,当属真正的荆轲故里。

论坛徽章:
0
19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9:55 |只看该作者
ZHICHI ZHICHI 支持

论坛徽章:
2
2015年辞旧岁徽章
日期:2015-03-03 16:54:152015年迎新春徽章
日期:2015-03-04 09:57:09
20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21:14 |只看该作者
惨了,这次又不能赶上,我大概在一月中左右才能回去。

上次的这个活动留下的印象很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