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燕下都之谜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召公奭留王室辅政,以其元子就国,都于妟都,后迁于蓟,后世称之为燕上都。后又营建燕下都。下都的营建时间,争论不一,从历年来出土的铜兵器铭文和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它的繁荣时期当在燕昭王前后,公元前227年,秦在统一战争中攻陷燕下都,燕下都自此废弃。以后历史上均未在此建都。因而遗址保存较完整,年代较集中,是反映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有代表性的城址。
相关链接:至少到北魏时期,燕下都的遗迹仍保存的较为完好。如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易水》中载:“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遗址范围:燕下都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6公里,是战国都城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城址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略呈东西向的凸字形,东西约4.5公里,南北约4~6公里。四周城墙,现今地面上仍留有部分残垣。墙基宽约40米,东西两侧有古河道及城壕与中易水、北易水相通,四周河水环绕,自成一个完整的城堡,其东、北两面各发现城门一座。东城布局有一定区划,北部有东西向的隔墙一道,其中部偏东处有城门一座。隔墙、北垣的东段和东垣北段上各有突出于城垣的建筑基址一座,当属保护宫殿区的防护设施。东城北部还有与西垣外古河道相通的南、北两支古河道。古河道南支以北包括隔墙外的东部大片地区是宫殿区,有众多的大型和成组的建筑基址。
西城平面略呈刀形,北垣中部偏东向外突出部分,习称斗城,是东城的附属建筑,年代当晚于东城。东西1~3.8公里,南北3.7~6公里。城墙墙基宽40米左右,部分城垣保存较好,有的高达6.8米。城垣系分段用夹板夯筑而成,夯层一般厚8~12厘米,最厚达17~23厘米。
宫殿遗迹:主要建筑以紧贴在隔墙中段南侧的武阳台为中心,以北1600米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四大夯土台基。其中以武阳台为最大,东西140米,南北约110米,高约11米。外形分上、下两层,原来的建筑物可能是分两层修建的。
老姆台在北垣外,南北约110米,东西约90米,高出地面约12米。外形作四层阶梯状,但上面两层高约5米是汉以后的建筑遗存。
阳台东北、东南和西南,分别是以小平台、路家台、老爷庙台三座夯土台基为主体建筑的宫殿建筑组群。城内有制作铁器、兵器、骨器、陶器、钱范、钱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皆靠近古河道的南支和北支。
相关链接:荆轲刺秦王之前传即发生在这里。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坷。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纇慨羽声,士皆繸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墓葬遗迹:东城的西北隅有两个公室墓区。隔墙以北的俗称虚粮冢墓区, 有13个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4排。虚粮冢墓区的8号墓已发掘,但此墓曾遭到严重盗掘,从出土文物看,虚粮冢墓区应是战国晚期燕国的王陵区。
墙和古河道以南的俗称九女台墓区,有10个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3排,最南一排仅一座,在墓区的西南角。九女台墓区的16号墓已发掘,此墓曾被盗,但仍残存有仿铜的陶镬鼎2、大牢九鼎1套大牢七鼎2套、羞鼎4;陶簋2套,八、四为组。鼎、簋之数合乎王制。九女台墓区可能是战国晚期以前的燕国王陵。1965年在东城的武阳台西南宫殿建筑组群的(5)号地下夯土遗迹内发掘了战国晚期的第44号墓,埋有22具人骨,并随葬有较多的铁制武器和布币、刀币。西城发现墓葬区一处,分布在辛庄头村的东、南、西三面,共7座。其中第30号墓已发掘,曾被盗,但仍残存有大牢七鼎2套、羞鼎3;?1套。另出土有金柄铁剑及大量金、银饰件,金饰多有记重铭文。鼎、簋数合乎卿、上大夫礼制。辛庄头墓区可能是燕国卿、上大夫一级的墓区。1973年发掘了燕下都南垣外约1.5公里处的12个人头骨遗迹中的1个(5号),共清理出人头骨1446个。这12处人头骨遗迹可能是封积战场上阵亡士卒尸骨的“京观”遗迹。
相关链接:千古之谜“人头坑” 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为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通过对部分墩台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这些人头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也莫衷一是。为了慎重起见,目前已开掘的两个墩台已经回填,仅有一个不大的探方供保护性研究使用。
据专家估算,地下大约埋葬着3万到4万个人头骨,伴随着他们的是一个千古之谜。
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坑里,通过钻探,测出该坑埋葬人头面积为300平方米,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被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经过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都属于20岁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当时战败者的首级。
燕下都距易县县城东南6公里左右,是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燕国都城之一,相传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燕太子送荆轲去刺秦王,都发生在此。遗址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一处比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多年来,这14个高大的夯土墩台一直非常引人注目,但这究竟是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两个土墩台被挖开,才发现里面均是人头骨,各有千余个,当时未做深入研究。
1996年,又有一个土墩台夯土脱落,显露出一颗颗头骨。据文物部门勘察,土墩台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应为战国时燕国所遗。人头骨上插着的青铜箭头,据考证也是先秦之物。如此众多的人头骨堆积在一起,上下迭压,千奇百怪,却没有四肢身躯骨架,在全国也是仅此一处。
对其成因人们迷惑不解
对其成因人们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的“战果”,当时燕昭王委任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燕、赵、魏、韩、楚、秦六国联军征伐齐国,攻下齐国70余座城市。从战场运回大批敌军首级,堆在京城郊外炫耀武功,然后土封夯实。
也有专家说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的受害者,其时燕王哙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国内大乱,大将市被与太子平(后来的燕昭王)密谋攻打子之,并与齐国联合攻打子之,哙和子之被杀。当时政局动乱,人心涣散,燕国实力大减,齐国和中山国乘机攻打燕国,燕国大败。这次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的头颅埋在一起,因而成为今天发现的“人头墩”。
据史书《战国策》记载,当年确有“论耳行赏”和“论头行赏”之说,这样的方式也有可能是用敌人的首级来显示燕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可能是别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像这样大规模的带战争创伤的骷髅成批出土,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其成因究竟为何却还有待研究。遗物: 遗址中出土的铁器较其他都城为多。主要有铧、二齿镐、三齿镐、五齿耙、铲、锄、镰等铁农具和斧、锛、凿、锯、削、锤、钻、锥等铁工具。车马器、刑具和铁制的剑、矛、戟、刀、盔甲也有相当的数量。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是兵器,有剑、戈、矛、镞等,礼器较少。
相关链接:1973年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铜戈108件,其中铭文清晰的有郾王职戈30件、郾王戎人戈35件、郾王亣戈19件、郾王喜戈9件,总计93件。
出土陶器早期的以夹砂灰陶为主,晚期的以泥质灰陶为主。以云母片为羼和料的粗红陶,则是燕国最富特征的陶器。陶器常见的有鬲、红陶鬴、豆、罐、壶、盆、盂、尊及燕式鬲等。陶器上多有刻记符号、压印符号和印记陶文。
相关链接:燕国印记陶文计有5种:一种为单字,可能是陶某的省略;一种为陶某,可能是陶工某的省略;一种为陶攻(工)某;一种为左宫某或右宫某;一种记某年某月,左(或右)陶尹、左(或右)陶倕某,敀某。左(或右)陶攻(工)某。这些都是官府手工业制品的标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