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下一页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7979 | 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1月2~3日话说北京(十)--重走召公封燕召集帖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整整2年前作为话说北京这个系列的开篇,我们利用元旦假期的一天行走了燕中都、燕下都、琉璃河西周燕都三座古城遗迹,时间短行走的很匆忙,也留下诸多遗憾。作为新年的第一次活动,我们去完成两年前没有实现的夙愿,完整追溯燕国的历史遗迹。在体味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中,缅怀那些燕赵义士的慷慨悲歌之举。当年的活动花絮http://zone.it.sohu.com/forums/v ... 9%B9%AB%B7%E2%D1%E0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首先在北方建立了诸侯国蓟国,这也是北京有史以来建设的开始。战国时期,燕并蓟后北京地区又成为燕国都城,位于现在北京城西南部房山、窦店、董家村一带。经考证西周燕都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北京广安门桥上纪念碑记中追溯的北京城历史表明,“……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今天,北京行政区16808平方公里,城区1050.33平方公里,比起燕国呑蓟之后建设的都城大了近千倍。
    报名既代表您服从活动安排。活动形式为包车出行,只收本组织成员不收临时加入者,只接摄影师不接纳随行旅游者。领队有权选择队员,且不做任何解释。长途旅行费用分摊,请报名者斟酌自己情况报名,避免临阵退出造成集体损失情况。车辆为考斯特23座,最多接纳19个影友。请大家看好集合时间和地点,组织者和网友等同分摊费用。回京可能有盘查,参加者必须携带身份证件。为减轻发起人的负担和您的个人利益着想,参加者必须携带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单,没有将被拒绝登车。

活动发起人:归鸟
活动说明:2011年1月2~3日话说北京(十)--重走召公封燕
活动时间:2011年1月2~3日(周日、一)
集合地点:公主坟桥西南角肯德基门前
集合时间:2011年1月2日上午7:30
活动安排:
西周燕都蓟城纪念柱、蓟丘遗址、西周燕都博物馆、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乐毅墓、窦店东周燕中都土城、易县东周燕下都遗址、五塔镇燕山、荆轲故里、易水送别处等
活动人数:19人,以跟帖次序作为依据。
活动费用:车辆、门票、住宿、餐饮费用分摊。天气寒冷,参与者酌情考虑添衣。请登山鞋、带手电、手台。请携带身份证件。登车后每人预收300元多退少补,意外伤害险原则上请自行购买,实在不便购买可以联系发起人一并购买
报名方式:跟贴报名便于联系
报名格式举例:
“我报名,电话 ”   
  
  免责声明:
  本次活动为非营利自助户外活动。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领队组除接受大家监督、有责任控制费用和公开帐目外,不对任何由户外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以及往返路途中发生的危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本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组责任及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组织者、总领队。
  ★不另设电话通知,最后分组和报名情况请随时关注报名帖和专题页面;
  ★请摄友们注意保持自身形象,不要随便与人争执,喧哗。注意礼让,多多交流。还请注意他人的隐私权,不要随意偷拍他人;
  ★拍摄过程中,请摄友们配合组织方,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干扰同行摄友的创作,在友好的拍摄氛围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在此页面报名成功之后,即代表您已经仔细阅读以上文字并表示同意,此报名可作为法律依据。参与者均视同接受本计划全部条款。
  报名截止日期:2011年1月1日(周六)17:00
  注:本次活动如遇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可能通知推迟或取消。
  联系方式:归鸟(13051019917)
活动由快乐数码摄影与爱心摄影两个组织构成,大家可以参考快乐数码摄影的报名贴了解人数,以示公允

燕下都.jpg (83.59 KB, 下载次数: 76)

燕下都.jpg

20081231_0754e5829c4c66973c1bSXPv0nSlAte4.jpg (194.83 KB, 下载次数: 72)

20081231_0754e5829c4c66973c1bSXPv0nSlAte4.jpg

论坛徽章:
0
2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46 |只看该作者
建城史逾3000年 北京“西周蓟城纪念柱”重揭幕
纪念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的“西周蓟城纪念柱”,经过重新设计、建设,28日上午在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桥北侧的滨河公园内隆重揭幕。     
北京古城历史悠长。70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点燃了这处文明的薪火。距今3000余年前,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后于蓟,即成为今天的北京城之始。物转星移,及至辽代,又在蓟的位置建设陪都――辽南京。金代时又予以扩建,建成规模雄伟的金中都,从而成为北京建都之始。可是,这处壮丽的都城仅存在了60多年。     
1990年,北京在建设西二环工程中,从滨河公园及道路地下4米处发现一处大型夯土遗址,经考证,这正是金中都皇宫的主体建筑大安殿遗址。湮没已久的金中都终于得到科学而清晰的实证。北京建城之始--蓟城的位置也由此被确立。     
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1995年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宣武区政府在滨河公园绿地上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从此,这座城市雕塑就成为北京建城史的著名标识物。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原先蓟城纪念柱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体量、尺度不相适宜的问题,以至于难以充分展示北京历史的文脉和遗存。”北京宣武区委书记唐大生介绍说。     
在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及北京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等人倡议下,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决定投资近80万元,在原址重立“蓟城纪念柱”。在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基础上,王世仁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对纪念柱进行了重新设计。2002年11月23日,“蓟城纪念柱”重立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8日建成的新“蓟城纪念柱”由25块花岗石砌装而成,柱子顶部正面镏金雕刻“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纪念柱整体造型与1995年初建时相同,只是高度增加到9米,基座改为正方形。柱身雕刻也更加讲究,突出了立体感。另外,纪念柱周围环境被重新进行了修饰,还专门增加了夜景照明工程。
蓟城起源   【读音】:jì chéng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蓟城方位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蓟城考古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
  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
  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
  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93427836.jpg (44 KB, 下载次数: 79)

93427836.jpg

24051Snap15.jpg (65.84 KB, 下载次数: 75)

24051Snap15.jpg

40025.jpg (162.88 KB, 下载次数: 74)

40025.jpg

论坛徽章:
0
3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47 |只看该作者
蓟丘与蓟门烟树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由此可见,“古蓟丘”就在白云西里。而看到许多文章,都把北京蓟门桥附近的土城说成是“古蓟丘”了,那都是乾隆老爷子以讹传讹的结果。
    蓟门烟树(来自百度百科):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但此处并非蓟门。汉代以后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已无非议,那为何又称此处为蓟门呢?《水经注》说:"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指的当是原白云观处之土丘。邹?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把"旧城"误解了,其实应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称金中都为旧城)。明代的《长安客话》索性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显然是错误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此为依据,故把"蓟门烟树"碑立在这里。《八景图》记说:"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生前在客游燕赵期间,曾有题为《秦城》的七绝一首,诗云:“惆怅秦城送独归,
  蓟门烟树远依依。秋空莫射南来雁,纵遗乘风更北飞”。诗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宝坻县南十里,传为“秦始皇所筑”故名。诗中说的“蓟门”,当时指的唐时幽州藩镇城,亦后来辽金故都城之前身。不过在金中都城中,则又真有称为“蓟门”的一处地方。《金史》记: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对臣下说:“朕前诣兴庆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可见当时的蓟门是个繁华所在。据考证,其地约当今宣武门外大街西侧一带。垂直“南行约一里”便进了牛街北口,蓟门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阁。据《析津志》载:“蓟门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尔”。辽圣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阁,因改名圣恩寺,成为“蓟门飞雨”的来源。后来,大悲阁圮废,蓟门地名也不存在了。
  明代,姚广孝曾作《蓟门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不知铜马坊何在?惟有桑干水自流”。李东阳也有《蓟门作》:“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村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暮,隔溪僧寺午时钟。”诗中所叙蓟门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渐由“蓟门飞雨”演变为“蓟门烟树”。明人邹缉所题王绂之《燕台八景图》上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误指元大都德胜门)门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寻访古迹,指元大都西墙残门为蓟门。写诗:“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于此,并在碑后赋诗:“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它确切地描述了蓟门当时盛况。其实,历史上的蓟门不在元大都西城墙北部(今学院路西侧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区界内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蓟门烟树”不过是借题发挥。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49年后,据史料和乾隆的诗,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雄伟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修造古朴典雅的楼、馆、廊、青砖灰瓦,别具风采,种植了花木草坪,再现“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景色。

蓟丘3.jpg (182.22 KB, 下载次数: 74)

蓟丘3.jpg

蓟丘1.jpg (237.5 KB, 下载次数: 74)

蓟丘1.jpg

蓟丘2.jpg (188.7 KB, 下载次数: 78)

蓟丘2.jpg

论坛徽章:
0
4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48 |只看该作者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北京城的发源地真的在此吗?其实,长久以来对北京城究竟源自何处,期间又如何演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故城遗址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车马坑等已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故城所在。二是北京城发端于今天的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三是北京城肇始于今宣武区广安门。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后来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燕国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下图为琉璃河燕国故城遗址现状

normal.jpg (82.02 KB, 下载次数: 75)

normal.jpg

论坛徽章:
0
5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0 |只看该作者
琉璃河西周遗址:改写北京建城史

1945年,银行工作人员吴良材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它使一座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并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周灭商之后,同时封周代同宗、亲戚、功臣到商的领地上建立诸侯国,形成拱卫周朝王室和周天子的屏障,当时的燕国就是周王朝封召公于东北部的屏障。
  燕国到底在哪里?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刘李店村、董家林村、立教村发现的西周遗址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45年,中国境内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发展经济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位于琉璃河的当时华北最大的水泥厂为恢复生产,决定向中国银行贷款。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吴良材先生为贷款到水泥厂洽谈有关事宜。去水泥厂的途中要经过一大片田地,吴先生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吴先生是业余考古爱好者,捡到陶片之后,他意识到这是一处遗址,就把捡到的陶片交给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先生,苏先生也意识到其价值,但当时没有条件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20世纪60年代,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苏先生没有忘记当年琉璃河之事,在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就将他们安排到房山区调查,距今3000多年的燕国都城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在琉璃河镇以北一片高地上,该遗址由城址和墓地两部分组成,面积广大,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
  琉璃河西周城址位于董家林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城墙有些地段还高出地面1米多,高大的城墙,虽经自然界的侵袭,仍旧伫立。然而,这些高大的城墙在后来“学大寨”的浪潮中从地面上彻底消失,只剩下埋在地下的部分。
  1973年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终于再次使这座已经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
  琉璃河燕国故城和燕国墓地的发掘,找到了文献记载的燕侯封地,还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克是事实上第一代燕侯。燕侯管辖六个部族,在燕地建立统治机构,西周燕国建立。近年考古发现,西周燕国都城建立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燕都蓟城春秋战国,大国争霸,许多小国被吞并。战国时,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即所谓战国“七雄”。燕国是最北的一个诸侯国,它东临朝鲜、辽东,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为邻,北与戎狄杂处,即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燕国的都城在蓟,即今日北京城区西南部。除蓟之外,还有“中都”和“下都”。据考证,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为汉代良乡县城。燕下都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蓟城也从燕国国都转变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距京城40公里,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两处墓葬处、两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十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董鼎和矩鬲等国家级文物。商周遗址面积近6平方公里,包括居住遗址、城址、墓葬区、车马坑等。自70年代发现以来,已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进一步证实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商周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进一步发掘研究,博物馆也将随之完善扩大。


  交 通

  前门乘922路到良乡转乘917支线直达商周遗址。

  门 票/开 放 时 间

  10元(假期间学生免费)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

  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 处,二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200853023164855027.jpg (18.3 KB, 下载次数: 75)

200853023164855027.jpg

200853023165449910.jpg (27.82 KB, 下载次数: 77)

200853023165449910.jpg

q9Vy8g2Fh1Fi20i5l.jpg (119.53 KB, 下载次数: 79)

q9Vy8g2Fh1Fi20i5l.jpg

W020080804556555394109.jpg (87.94 KB, 下载次数: 70)

W020080804556555394109.jpg

九女台大墓.jpg (64.33 KB, 下载次数: 75)

九女台大墓.jpg

辛庄头大墓.jpg (64.33 KB, 下载次数: 70)

辛庄头大墓.jpg

论坛徽章:
0
6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0 |只看该作者
乐毅墓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年未出茅庐之时,竟日抱膝危坐,自比管仲、乐毅之才。诸葛亮心仪的这两位都是战国时的风云人物,管仲作为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作为名将辅佐燕昭王伐齐强燕。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临淄区的牛山北麓,乐毅去世后葬于北京房山区的良乡城东。
      唐代诗人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以诚恳的态度对将要去燕地的董邵南说:请“为我吊望诸君墓”。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也写有《吊乐毅文》:“许纵自燕来,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乐生之墓’。余闻而哀之。其返也,与之文使吊焉。”宋代涿州人哲学家邵雍写有《乐毅吟》感叹说:“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刘克庄赞颂乐毅“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清代的诗人顾嗣立一反常人之情,说乐毅成功了,封为昌国君的荣耀,也不如齐闵王失国的教训给人的印象深刻:“七十余城反间亡,报书读罢愧燕王。乐间便得封昌国,不及齐生泣数行。”由此可见,良乡乐毅墓兴建年代久远。据《魏书•卢玄传 》记载,范阳涿人卢玄本来是个隐士,一旦被朝廷任用,便立即“表乐毅、霍原之墓,而为之立祠。”以此推之,乐毅墓祠建于北魏时期,历代皆有修葺。民国四年(1915年)良乡知县王承毂立汉白玉石坊,上题“千秋敬仰”。民国十一年(1922年)良乡知县周志中为石坊补联:“偏师下七十城,旷世奇勋,往迹空嗟昙影幻;崇祠亘三千载,而今遗爱,此邦独系枣花深。”上联回望历史赞颂乐毅的奇勋伟业,下联感叹乐毅将燕地的大枣带入齐国繁殖。现在山东省仍有“乐毅枣”。事可远溯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齎来所种也。’”亦称“乐毅枣”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也说:“乐毅枣,产吾乡,大倍常枣,云是乐毅伐齐所遗种也。”由此亦可知,民国时乐毅墓前多枣树。
      乐毅墓是房山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乐毅墓一带被规划为良乡工业开发区,为保护好乐毅墓,区政府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期间投入资金40万元,对乐毅墓进行修缮。共铺设供水350米、环墓甬道400米、培填土方500立方、栽植银杏树等494株、并设立石凳5处供人休息;同时将“乐毅之墓”墓碑、石联、供桌修复归安,增设香炉一座,设立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座。这次修缮工程使乐毅墓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
      如果你站在乐毅墓前,面对人世沧桑,感怀萧瑟秋风,相信你不会无动于衷。“良乡驻马谒孤坟,俊骨犹空冀北群。自古燕山称士薮,英风独吊望诸君。”清人李莹的《谒乐毅墓》诗,昭示一个千古话题:人才问题是一个维系国家兴亡的问题,“人才兴,百事通”,这就是乐毅墓保留两千多年给我们的启示。

乐毅墓3.jpg (154.55 KB, 下载次数: 79)

乐毅墓3.jpg

乐毅墓1.jpg (117.69 KB, 下载次数: 75)

乐毅墓1.jpg

乐毅墓2.jpg (148.83 KB, 下载次数: 83)

乐毅墓2.jpg

乐毅.jpg (70.13 KB, 下载次数: 78)

乐毅.jpg

论坛徽章:
0
7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2 |只看该作者
窦店古城遗址
      窦店古城遗址: 1959年在今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发现一座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层城垣,内城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00米。发掘者认为,此城为汉代良乡县城。1986年北京市文物工作者又对其进行了试掘和勘探。发现窦店古城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战国早期,战国晚期又曾全面整修城墙。该城曾作为燕之中都,汉代在此基础上设置良乡县。  

长沟古城遗址
      长沟古城遗址: 长沟古城,位于房山区房山镇西南约15公里,距长沟村东约250米,城内自西北而东南有长沟至涿州市公路穿过。城为方形,每面长约500米。城址地势较高,周围地势较低。土城墙大部被毁坏,仅东南角较完整。墙体最高处为5米,最低处仅1米。1957年—1958年调查时,曾在城内采集到豆、瓦当、釜等战国时期遗物。  

      战国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各国争相加强防御工事。当时,燕、秦、楚、赵、魏等国都筑有长城。燕国为了南防齐赵,北防戎狄,也修筑了长城。燕国的长城有南北两条,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南长城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西起今易县西南,东至今文安县。同时,燕国还在国内修筑了大量城堡,用于防御和对外扩张。仅在北京市境内,就发现了北京城西南窦店、长沟、蔡家庄等数处古城。它们均在燕下都(今河北省易县)到蓟(今北京城西南)一线上,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它们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除蓟以外,还有“中都”和“下都”。燕中都之称,见于《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幽州良乡县》下:“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

窦店土城3.jpg (109.19 KB, 下载次数: 76)

窦店土城3.jpg

窦店土城1.jpg (136.97 KB, 下载次数: 76)

窦店土城1.jpg

窦店土城2.jpg (49.82 KB, 下载次数: 79)

窦店土城2.jpg

论坛徽章:
0
8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4 |只看该作者
燕下都
 
      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

  年 代: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6年。

  发掘年代:

  1929年。

  简 介: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意 义: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城市建筑的布局。
[编辑本段]
文物保护  位于保定域内西部、易县城东南5公里的燕下都遗址,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编辑本段]
文化遗迹  燕下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 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现在城内保存着大型主体建筑夯土台基“武阳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显示出当年庞大的建筑体系和战国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城周围筑有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多公里。西城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1964年到1978年对东城墓葬区的发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致、很珍贵的。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由此也可推测宫殿规模之宏伟宽大。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种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刚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yaxiadu.jpg (25.69 KB, 下载次数: 70)

yaxiadu.jpg

200622116330107.jpg (31.74 KB, 下载次数: 76)

200622116330107.jpg

2005127145239911.jpg (37.93 KB, 下载次数: 75)

2005127145239911.jpg

2008468315434073.jpg (73.74 KB, 下载次数: 81)

2008468315434073.jpg

2008468324055042.jpg (58.3 KB, 下载次数: 78)

2008468324055042.jpg

20078321491222617.jpg (289.59 KB, 下载次数: 89)

20078321491222617.jpg

20079161753261791.jpg (93.33 KB, 下载次数: 74)

20079161753261791.jpg

01200000230393117514873308769.jpg (11.88 KB, 下载次数: 74)

01200000230393117514873308769.jpg

01300000171561121310924617427.jpg (49.48 KB, 下载次数: 79)

01300000171561121310924617427.jpg

U8fmEg3bhzR86o9Ml.jpg (46.04 KB, 下载次数: 73)

U8fmEg3bhzR86o9Ml.jpg

论坛徽章:
0
9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4 |只看该作者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国君,周召公三十八代孙。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在很长的时期里默默无闻,未能参与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斗争。至燕王哙时(公元前315年),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这个人原本就“贵重主断”,一朝权在手,更加不可一世,把燕国搞得“大乱”。“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战国策·齐策二》)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失败。齐因起兵攻燕,五十日而举燕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后处醢刑而死。后来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结果“燕人畔”(《孟子·公孙丑下篇》),迫使齐军不得不撤退。
  这时对燕昭王的记载就出现了分歧,一说,太子姬平与将军市被谋攻子之失败之后,市被反攻太子,太子逃逸他国。后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公元前312年),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资治通鉴》)
  另一说是太子平与将军市被一同被之子所杀,燕王哙公子姬职在内乱一起之时就逃往魏国,当齐宣王破燕时,赵武灵王曾听从乐毅的计谋,以赵合楚魏而伐齐存燕(《赵策三》)。后由于形势变化未能实行,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结果“燕人畔”,迫使齐军不得不撤退之后,赵取燕公子职于韩,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入燕,立以为王(公元前311年),即燕昭王。(《史记》、《中国通史》)
  燕昭王在叛乱平息后即位。他发愤图强,招纳人才。筑黄金台,广纳贤士,招来了苏秦,乐毅、秦开等人才先后被燕昭王多重用。使燕国由一个衰败的弱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大约公元前300年,苏秦奉昭王命,到达齐国。这时齐宣王已死,闵王即位。苏秦在齐的活动,似并不怎样顺利。公元前296年,燕曾发动了一次对齐的进攻,结果失败。公元前288年,苏秦第二次由燕赴齐。这时正是秦昭王称“西帝”,并尊齐闵王为“东帝”之时。苏秦极力劝说齐闵王以“伐宋之利”,要“天下爱齐而憎秦”。这时赵国力也很充实,苏秦也怕齐赵联合,对燕不利,因此煽动齐国伐宋。公元前288年,齐第一次攻宋,燕国也派兵助齐,使齐和缓了对燕的进攻。(详细见苏秦考)
  经过数十年生聚蓄养,燕国殷富,士卒乐战。前285年,燕国与秦、楚,赵、魏、韩五国结盟伐齐,以雪前耻。次年,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率五国之兵伐齐,直破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昭王亲到济上慰劳军队,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县东),号昌国君。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继而将大军分兵五路,乘胜追击, 6个月之间下齐70余城,都改设为郡县,并封了20多个拥有燕国封邑的封君,还将100多个燕国爵位赏赐给齐人。此时为燕国全盛之时。
  同时,昭王又向东向北扩展势力。派熟悉东胡情况的将领秦开,率军破东胡,使其向东北退千余里。燕国的疆域一直扩展到辽东。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个郡。为了防止东胡的侵扰,昭下修筑了长城。燕长城位于今长城以北200公里,今内蒙古赤峰市以北存有遗址。
  据《中国通史》记载,燕昭王卒于公元前279年,他的儿子惠王继位。《九州记》云,古渔阳有无终山,山上有昭王墓……《水经》载,“燕昭王葬于无终山中”。而无终山在战国时期及时指蓟县一带的山脉,其中包括府君山。清智朴《盘山志》载,燕昭王墓在盘山千像寺东十里,据此寻找,这个大型封土堆正好符合史料指述,应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的墓葬。

200752111362394047.jpg (71.25 KB, 下载次数: 77)

200752111362394047.jpg

论坛徽章:
0
10 [报告]
发表于 2010-12-28 12:54 |只看该作者
武阳台
百科名片武阳台位于易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武阳台主体建筑由武阳台、望景台、老姆台等建筑基址组成,由南向北形成一条轴线。其中武阳台最大,高十一米,分上下两层,台东西最长处约一百四十米,南北最宽处约一百二十米,它相当于燕下都全城的制高点。




目录
史料记载 现代理论 建造结构 建造背景 古今传说 河道众多 青铜器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武阳台

燕下都营建年代,史载颇多,据《水经注》《易水篇》记:“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昭王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
编辑本段现代理论  傅振伦先生认为,在昭王之前下都司已经创建,时间约在战国初期(公约前475年左右)。历经易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喜王,六王的经营时间百余年。
编辑本段建造结构  武阳台高出地面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0米,圆环套圆环,由下往上由大到小共有三层的回廊式宫殿,是整座都城的制高点。燕国的王就在最高的圆心处处理政务,行使他对这个国家的权力,而下属的官员和侍者在上百米的圆环回廊中穿梭奔跑。南侧部分已经损毁,损毁部位可看到瓦砾,有来自战国汉代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零件(在燕下都之后,汉、明清都曾经在土台搭设自己的建筑,最后的建筑是清代的一座庙宇)。
编辑本段建造背景  燕王营建下都有其背景。正适燕王哙实行禅让制,一切均出于相邦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 子文不义,引起国内大乱,招致齐将五都之兵伐燕。这场内乱导致了燕国政治、经济的衰败,连弱小的中山国也趁火打劫。昭王即位,发愤图治,召贤纳士,营建下都。做为抵御南面的齐赵、中山侵扰的门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屏障。
编辑本段古今传说  燕下都的黄金台、河道及武阳台基址: 燕昭王修建黄金台,自古传为佳话。燕下都东南有金台陈村,传说以燕昭王筑黄金台而得名。金台陈村旧有重修黄金台石碑,记载着明万历重修黄金台的事迹,村内有昭王庙,供奉燕昭王、乐毅、郭隗等人的塑像。《大清一统志》中说:燕昭王于易水东南筑黄金台宴天下士,后人慕其好贤之名亦筑台于此。李白有诗赞曰:“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区区后世人,尤爱黄金台。”
编辑本段河道众多  燕下都遗址有四条古河道。“运粮河”在城址中部,沟通南北易水;另一支向东折转向南,流出东城,注入城外护城河。城内这两条古河道分别将宫殿区与手工业作坊区,手工业作坊区与墓葬区隔开。还有一条古河道为东城东墙外的护城壕。这些河道当时在城市规划上起到了保护宫殿区和解决城市供水扑排水作用。古河道共四条以运粮河为主全长4700米。
编辑本段青铜器  燕下都出土文物及墓葬区: 1964年出土的战国铜俑,身高25.8厘米,重4.9公斤,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件,前额上发分左右向后梳,头巾垂于脑后,身着右衽尖顶窄袖长袍,方领口,腰带两端有带钩连结,使我对战国时的发式、服装、带钩的配置有了清楚的认识。1965年武阳台出土的铁胄,为我国首次发现淬火钢器的掌握技术,其历史提旱了两个世纪。高陌出土的战国铜俑,为我国独一无二。其它如铭文铜戈,刻铭记重的金饰件,大型宫门铜铺首都是极为珍贵的瑰宝。燕下都出土的历史文物数万计,为研究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为实物资料。燕下都文物在中国科技史上为作用: 铁,在先秦文献中关于楚国为多。不少考古学者也认为南方铁器较北方先进,楚国在锻钢技术方面更为进步。燕下都44号基地出土的铁制兵器剑、矛戟镦,经过分析证明,燕国不但已掌握了锻钢铸技术及其工艺,而且其淬火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是最早的,比欧洲的同类技术早一千多年。    铸铜/战国 1967年武阳台乡高陌村出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