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1482 | 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inux USB kconfig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9-04-15 13: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按照上文所述的配置完内核后,使用fdisk -l命令后发现了U盘:
[email=root@WK:fdisk]root@WK:fdisk[/email]
-l
Disk /dev/sda: 131 MB, 13107200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6      128504   b Win95 FAT32
但在此处直接挂载不成功:
[email=root@WK:mount]root@WK:mount[/email]
/dev/sda1 /tmp
FAT: codepage cp437 not found
FAT: codepage cp437 not found
yaffs: dev is 8388609 name is "sda1"
yaffs: passed flags ""
yaffs: Attempting MTD mount on 8.1, "sda1"
yaffs: dev is 8388609 name is "sda1"
yaffs: passed flags ""
yaffs: Attempting MTD mount on 8.1, "sda1"
mount: mounting /dev/sda1 on /tmp failed: Invalid argument
[email=root@WK]root@WK[/email]
:
echi_hcd usbcore mass-storage scsi scsi-disk
重新配置内核:
1、让内核支持热插拔
│ General setup --->
│ │
Support for hot-pluggable devices
2、USB驱动设置,可参考
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usb/index1.html

│ │ Device Drivers --->
│ │ Generic Driver Options --->
│ Hotplug firmware loading support
│ │ Block devices --->
│ │  Low Performance USB Block driver
│ │ SCSI device support --->    //此处必选
│ │  SCSI generic support  //此处必选
│ │
Probe all LUNs on each SCSI device
│ │ USB support --->
│ │ Support for Host-side USB  //此目录下所有必选,目录还有好几个懒得写了
│ │
USB device filesystem
│ │ OHCI HCD support
│ │ USB Mass Storage support  //此目录下所有必选,目录还有好几个懒得写了
│ │
USB Monitor
3、加入了MSDOS fs和VFAT fs的支持。 //必选,否则将看不到windows下的文件
│ │ File systems --->
│ │ DOS/FAT/NT Filesystems --->
  │ ┌──────────────────────────────────────────────────────────────────────────────────────────────────────────────────┐ │  
  │ │                       MSDOS fs support                                                                        │ │  
  │ │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t                                                            │ │  
  │ │                      (437) Default codepage for FAT                                                              │ │  
  │ │                      (iso8859-1) Default iocharset for FAT                                                       │ │  
  │ │                       NTFS file system support                                                                │ │  
  │ │                     
  •    NTFS debugging support                                                                │ │  
      │ │                     
  •    NTFS write support                                                                    │ │  
      │ │                        
    4 、加入分区支持
    │ │ File systems --->
    │ │ Partition Types --->
    │ │
        Advance Partition Selection //选择它将自动出现若干选项,默认即可
    5、加入中文语言支持
    File Systems->Native Language Support->
      │ │                      --- Native language support                                                                 │ │  
      │ │                      (iso8859-1) Default NLS Option                                                              │ │  
      │ │                         Codepage 437 (United States, Canada)                                                  │ │  
      │ │                         Codepage 737 (Greek)                                                                  │ │  
      │ │                         Codepage 775 (Baltic Rim)                                                             │ │  
      │ │                         Codepage 850 (Europe)                                                                 │ │  
      │ │                         Codepage 852 (Central/Eastern Europe)                                                 │ │  
      │ │                         Codepage 855 (Cyrillic)                                                               │ │  
      │ │                         Codepage 857 (Turkish)                                                                │ │  
      │ │                         Codepage 860 (Portuguese)                                                             │ │  
      │ │                         Codepage 861 (Icelandic)                                                              │ │  
      │ │                         Codepage 862 (Hebrew)                                                                 │ │  
      │ │                         Codepage 863 (Canadian French)                                                        │ │  
      │ │                         Codepage 864 (Arabic)                                                                 │ │  
      │ │                         Codepage 865 (Norwegian, Danish)                                                      │ │  
      │ │                         Codepage 866 (Cyrillic/Russian)                                                       │ │  
      │ │                         Codepage 869 (Greek)                                                                  │ │  
      │ │                         Simplified Chinese charset (CP936, GB2312)                                            │ │  
      │ │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set (Big5)                                                    │ │  
      │ │                         Japanese charsets (Shift-JIS, EUC-JP)                                                 │ │  
      │ │                         Korean charset (CP949, EUC-KR)  
    6、重新make zImage,并使用u-boot的mkImage工具压缩之,放到JFFS2文件系统中,可以使用如下脚本重新生成内核的JFFS2文件系统,并将生成文件搬运到了所mount的远方电脑目录下面:
    mkfs.jffs2 -r kernel -o kernel.jffs2 -e 0x20000 -s 0x800 -n
    cp kernel.jffs2 /home/wfg/rmt
    7、烧写到NAND FLASH的0分区中。重新启动,挂载:
    [email=root@WK:fdisk]root@WK:fdisk[/email]
    -l
    Disk /dev/sda: 131 MB, 13107200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6      128504   b Win95 FAT32
    [email=root@WK:mount]root@WK:mount[/email]
    -t vfat -o iocharset=cp936 /dev/sda1 /tmp
    [email=root@WK:cd]root@WK:cd[/email]
    tmp
    [email=root@WK:ls]root@WK:ls[/email]
    20080511SS5000系列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列产品介绍.ppt
    20080511SS5000系列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列产品介绍.rar
    Makefile
    Recycled
    System Volume Information
    Windows下通过XWindow远程登陆Linux.doc
    Xmanager-v3.0Build0082
    dram_driver.c
    dram_test.c
    makexample
    tftpd32j.zip
    u-boot-1.3.4
    wxWaveRecord-wxwidgets-2.8.7.rar
    崖羊山安稳装置本地实验结果.doc

    退出usb挂载的tmp目录,然后卸载U盘
    [email=root@WK:cd]root@WK:cd[/email]
    ..
    [email=root@WK:ls]root@WK:ls[/email]
    aImage_old  dev         hello.ko    mnt         sbin        usr
    bin         dram_test   home        proc        sys         var
    boot        etc         lib         root        tmp
    [email=root@WK:umount]root@WK:umount[/email]
    /tmp

    OK,至此在AT91RM9200下挂载U盘成功!

                               
    可参考此篇文章:
    基于AT91RM9200的USB主机端Linux驱动
    夏传凯,吴乃陵
    (东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通用串行总线(USB)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外围串行通信接口标准,它克服传统计算机串/并口的缺陷,具有热插拔、即插即用、数据传输可靠、扩展方便、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必备的接口之一,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与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本文着重介绍嵌入式Linux中的USB主机端驱动。其硬件平台是AT91RM9200处理器系统,软件平台是Linux-2.6.19.2内核。
    1 AT91RM9200 USB主机端接口硬件构成
    AT91RM9200处理器是Atmel公司一款比较流行的微型处理器,它具有ARM920T内核(带有MMU),主时钟频率可达240 MHz,很适合嵌入式系统应用,它同时具有USB主机端和设备端,其中主机端处理开HCI协议(OHCI)及USB v2.0全速与低速协议,还给ASB提供简单的读/写协议,USB主机端口还集成1个根集线器,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2 Linux USB主机端驱动
    Linux在1999年就在其核心内嵌入了USB驱动程序。理解Linux的USB主机端驱动结构和原理,对在Linux系统上开发USB设备端驱动程序,以及进一步理解USB协议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下面基于内核版本2.6.19.2分析Linux USB的主机端驱动。

    Linux USB主机端驱动主要分为:主机控制器驱动、USB核心驱动和USB设备端驱动3个部分,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2所示。
    在Linux内核中关于USB的代码主要由2个部分构成:板级支持代码和USB驱动代码。其中板极支持代码主要分布在与处理器有关的目录里,如:/arch/arm/mach-at91rm9200目录。USB驱动代码主要集中在/drivers/usb目录里,主要包括USB核心驱动,主机控制器驱动,从机端驱动,各类设备端驱动程序。其中在Atmel的板极支持代码/arch/arm/mach-at91rm9200/devices.c中包括USB主机端和从机端资源的数据结构at91_usbh_re-sources,at91_udc_resources,平台设备数据结构at91rm9200_usbh_device,at91rm9200_udc_device,以及设备注册函数at91_add_device_usbh(),at91_add_device_udc(),这2个函数在板极初始化函数中被调用,向内核添加USB主机设备和从机设备。USB驱动的核心代码是在/drivers/usb/core目录里,主要的作用是管理设备端驱动程序、控制协议命令集、管理数据传输、配置和管理USB设备、管理主机控制器。USB核心启动代码在目录/drivers/usb/core/usb.c中,具体的步骤如图3所示。

    USB核心启动以后的结果是:注册1条总线“usb”,1个文件系统“usbfs”,创建2个设备类“usb_host”,“usb_device”,创建了许多的字符设备节点,分别是主设备号为180,从设备号是0~255,主设备号为189,从设备号为0~64×128,注册3个驱动程序:“usbfs”,“hub”,“usb”。创建一个内核线程“khubd”,PID=40,一旦有USB设备接入,这个内核线程就能捕捉到,并调用相应的驱动探测函数。这些内容在系统启动以后根文件系统的/sys或/proc相关目录下可以找到。Linux USB主机端驱动涉及的主要数据结构有:
    usb_driver:USB接口驱动程序结构体;
    usb_device_driver:USB设备驱动程序结构体;
    usb_bus:USB总线结构体;
    usb_device:USB设备结构体;
    urb:USB请求结构体。
    在每个USB设备驱动程序里都有1个设备表usb_device_id,用来保存此设备驱动程序所支持的USB设备,如U盘驱动程序的ID表名为usb_storage_ids,如果有些USB设备的驱动Linux内核并不支持,就可以把这些USB设备的数据(包括设备供应商编号、产品编号、供应商名称、产品名称、USB协议、初始化函数、标记等,这些信息的获取不依赖于特定的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接入后可以从根文件系统的目录/proc中查看到)添加到相关设备驱动程序的usb_device_ids中去,如U盘的驱动程序设备表id_storage_ids在内核头文件/drivers/usb/storage/unusual_devs.h中。每当有USB设备接入系统,USB内核的执行步骤如图4所示:

    在device-add()函数中内核将该USB设备添加到USB总线上,并调用USB总线的匹配函数usb_device_match()寻找这个设备的驱动程序,最终将该设备与匹配的驱动程序绑定。
    3 U盘设备驱动示例
    U盘是USB存储器的通称,在内核中被定义为USBMass Storage,除了默认配置以外,要在Linux中使用U盘还必须完成以下步骤:
    (1)SCSl支持
    U盘属于海量存储设备,Linux将它定义为SCSI块设备,所以必须要配置这个选项。内核配置选项如下:

    (2)Windows文件系统支持
    U盘可能大都是Windows下的文件格式,所以这里有必要选上对Windows下文件格式和语言的支持。内核配置选项如下:

    (3)USB驱动支持
    USB驱动主要包括对USB主机端的支持、USB文件系统、OHCI协议、USB Mass Storage的支持。内核配置选项如下:

    (4)在/dev目录下新建sda设备节点
    为了能够顺利地访问USB设备,必须在/dev目录下建立相应的设备节点。由于U盘被定义为块设备,所以必须建立SCSI块设备节点,命令如下:
    mknod-m 600 sda*b8*
    这里的“*”根据不同的系统而不同。假如有很多的SCSI设备则需要建立许多的sda*设备节点,至于U盘具体是哪一个设备节点,则需要根据fdisk命令来查询。
    (5)安装U盘
    将U盘插入后,首先我们可以通过fdisk-1命令看到U盘的信息(包括该U盘是第几个SCSI块设备节点,容量是多少等等),然后通过命令mount-t vfat/dev/sda*/mnt/usb(前提是已经在/mnt目录下建立了usb目录,并且U盘的格式为Windows下的vfat)安装U盘到指定的目录下。这里的“*”由fdisk命令显示的内容来定。
    (6)运行结果
    先将U盘插入主机端接口,再启动系统,就会打印出以下相关的信息:


    根文件系统启动以后,可以通过cat命令显示该U盘的相关信息,如:/cat/proc/bus/usb/devices。
    4 结语
    随着USB接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USB-IF在2000年推出了USB 2.0规范。USB 2.0规范在兼容USB 1.X规范的基础上支持480 Mb/s的高速数据传输。同时随着Linux内核的不断扩充,内核将支持越来越多的USB设备和USB主机控制器,这对于USB的普及和应用有很重要的意义。

    ----------------------------------------------------------------------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意为"通用串行总线"。是由Compaq(康柏)、DEC、IBM、Intel、NEC、微软以及Northern Telecom(北方电讯)等公司于1994年11月共同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接口标准太多的弊端。USB使用一个4针插头作为标准插头,并通过这个标准接头,采用菊花瓣形式把所有外设连接起来,它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目前最大数据传输率为12Mbps, 支持多数据流和多个设备并行操作,允许外设热插拔。
    目前USB接口虽然只发展了2代(USB1.0/1.1,USB2.0),但是USB综合了一个多平台标准的所有优点 -- 包括降低成本,增加兼容性,可连接大量的外部设备,融合先进的功能和品质。使其逐步成为PC接口标准,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那么对于使用Linux系统,正确支持和配置常见的USB设备,就是其使用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




    回页首
    相关技术基础
    模块(驱动程序)
    模块(module)是在内核空间运行的程序,实际上是一种目标对象文件,没有链接,不能独立运行,但是可以装载到系统中作为内核的一部分运行,从而可以动态扩充内核的功能。模块最主要的用处就是用来实现设备驱动程序。
    Linux下对于一个硬件的驱动,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加载到内核代码中,启动内核时就会驱动此硬件设备。另一种就是以模块方式,编译生成一个.o文件。当应用程序需要时再加载进内核空间运行。所以我们所说的一个硬件的驱动程序,通常指的就是一个驱动模块。
    设备文件
    对于一个设备,它可以在/dev下面存在一个对应的逻辑设备节点,这个节点以文件的形式存在,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件,它是设备文件,更确切的说,它是设备节点。这个节点是通过mknod命令建立的,其中指定了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主设备号表明了某一类设备,一般对应着确定的驱动程序;次设备号一般是区分不同属性,例如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操作。这个设备号是从/proc/devices文件中获得的,所以一般是先有驱动程序在内核中,才有设备节点在目录中。这个设备号(特指主设备号)的主要作用,就是声明设备所使用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和设备号是一一对应的,当你打开一个设备文件时,操作系统就已经知道这个设备所对应的驱动程序。
    SCSI 设备
    SCSI是有别于IDE的一个计算机标准接口。现在大部分平板式扫描仪、CD-R刻录机、MO光磁盘机等渐渐趋向使用SCSI接口,加之SCSI又能提供一个高速传送通道,所以,接触到SCSI设备的用户会越来越多。Linux支持很多种的SCSI设备,例如:SCSI硬盘、SCSI光驱、SCSI磁带机。更重要的是,Linux提供了IDE设备对SCSI的模拟(ide-scsi.o模块),我们通常会就把IDE光驱模拟为SCSI光驱进行访问。因为在Linux中很多软件都只能操作SCSI光驱。例如大多数刻录软件、一些媒体播放软件。通常我们的USB存储设备,也模拟为SCSI硬盘而进行访问。
    Linux硬件驱动架构
    对于一个硬件,Linux是这样来进行驱动的:首先,我们必须提供一个.o的驱动模块文件(这里我们只说明模块方式,其实内核方式是类似的)。我们要使用这个驱动程序,首先要加载运行它(insmod *.o)。这样驱动就会根据自己的类型(字符设备类型或块设备类型,例如鼠标就是字符设备而硬盘就是块设备)向系统注册,注册成功系统会反馈一个主设备号,这个主设备号就是系统对它的唯一标识(例如硬盘块设备在/proc/devices中显示的主设备号为3 ,我们用ls -l /dev/had看到的主设备就肯定是3)。驱动就是根据此主设备号来创建一个一般放置在/dev目录下的设备文件(mknod命令用来创建它,它必须用主设备号这个参数)。在我们要访问此硬件时,就可以对设备文件通过open、read、write等命令进行。而驱动就会接收到相应的read、write操作而根据自己的模块中的相应函数进行了。
    其中还有几个比较有关系的东西:一个是/lib/modules/2.4.XX目录,它下面就是针对当前内核版本的模块。只要你的模块依赖关系正确(可以通过depmod设置),你就可以通过modprobe 命令加载而不需要知道具体模块文件位置。 另一个是/etc/modules.conf文件,它定义了一些常用设备的别名。系统就可以在需要此设备支持时,正确寻找驱动模块。例如alias eth0 e100,就代表第一块网卡的驱动模块为e100.o。他们的关系图如下:






    回页首
    配置USB设备
    内核中配置.
    要启用 Linux USB 支持,首先进入"USB support"节并启用"Support for USB"选项(对应模块为usbcore.o)。尽管这个步骤相当直观明了,但接下来的 Linux USB 设置步骤则会让人感到糊涂。特别地,现在需要选择用于系统的正确 USB 主控制器驱动程序。选项是"EHCI" (对应模块为ehci-hcd.o)、"UHCI" (对应模块为usb-uhci.o)、"UHCI (alternate driver)"和"OHCI" (对应模块为usb-ohci.o)。这是许多人对 Linux 的 USB 开始感到困惑的地方。
    要理解"EHCI"及其同类是什么,首先要知道每块支持插入 USB 设备的主板或 PCI 卡都需要有 USB 主控制器芯片组。这个特别的芯片组与插入系统的 USB 设备进行相互操作,并负责处理允许 USB 设备与系统其它部分通信所必需的所有低层次细节。
    Linux USB 驱动程序有三种不同的 USB 主控制器选项是因为在主板和 PCI 卡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 USB 芯片。"EHCI"驱动程序设计成为实现新的高速 USB 2.0 协议的芯片提供支持。"OHCI"驱动程序用来为非 PC 系统上的(以及带有 SiS 和 ALi 芯片组的 PC 主板上的)USB 芯片提供支持。"UHCI"驱动程序用来为大多数其它 PC 主板(包括 Intel 和 Via)上的 USB 实现提供支持。只需选择与希望启用的 USB 支持的类型对应的"?HCI"驱动程序即可。如有疑惑,为保险起见,可以启用"EHCI"、"UHCI" (两者中任选一种,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和"OHCI"。( 赵明注:根据文档,EHCI已经包含了UHCI和OHCI,但目前就我个人的测试,单独加EHCI是不行的,通常我的做法是根据主板类型加载UHCI或OHCI后,再加载EHCI这样才可以支持USB2.0设备)。
    启用了"USB support"和适当的"?HCI"USB 主控制器驱动程序后,使 USB 启动并运行只需再进行几个步骤。应该启用"Preliminary USB device filesystem",然后确保启用所有特定于将与 Linux 一起使用的实际 USB 外围设备的驱动程序。例如,为了启用对 USB 游戏控制器的支持,我启用了"USB Human Interface Device (full HID) support"。我还启用了主"Input core support" 节下的"Input core support"和"Joystick support"。
    一旦用新的已启用 USB 的内核重新引导后,若/proc/bus/usb下没有相应USB设备信息,应输入以下命令将 USB 设备文件系统手动挂装到 /proc/bus/usb:
    # mount -t usbdevfs none /proc/bus/usb
    为了在系统引导时自动挂装 USB 设备文件系统,请将下面一行添加到 /etc/fstab 中的 /proc 挂装行之后:
    none /proc/bus/usb usbdevfs defaults 0 0
    模块的配置方法.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USB设备驱动并不包含在内核中。其实我们只要根据它所需要使用的模块,逐一加载。就可以使它启作用。
    首先要确保在内核编译时以模块方式选择了相应支持。这样我们就应该可以在/lib/modules/2.4.XX目录看到相应.o文件。在加载模块时,我们只需要运行modprobe xxx.o就可以了(modprobe主要加载系统已经通过depmod登记过的模块,insmod一般是针对具体.o文件进行加载)
    对应USB设备下面一些模块是关键的。
    usbcore.o
    要支持usb所需要的最基础模块
    usb-uhci.o
    (已经提过)
    usb-ohci.o
    (已经提过)
    uhci.o
    另一个uhci驱动程序,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一般不要加载,会死机的
    ehci-hcd.o
    (已经提过 usb2.0)
    hid.o
    USB人机界面设备,像鼠标呀、键盘呀都需要
    usb-storage.o
    USB存储设备,U盘等用到
    相关模块
    ide-disk.o
    IDE硬盘
    ide-scsi.o
    把IDE设备模拟SCSI接口
    scsi_mod.o
    SCSI支持
    注意kernel config其中一项:
            Probe all LUNs on each SCSI device
    最好选上,要不某些同时支持多个口的读卡器只能显示一个。若模块方式就要带参数安装或提前在/etc/modules.conf中加入以下项,来支持多个LUN。
            add options scsi_mod max_scsi_luns=9  
    sd_mod.o
    SCSI硬盘
    sr_mod.o
    SCSI光盘
    sg.o
    SCSI通用支持(在某些探测U盘、SCSI探测中会用到)
    常见USB设备及其配置
    在Linux 2.4的内核中已经支持不下20种设备。它支持几乎所有的通用设备如键盘、鼠标、modem、打印机等,并不断地添加厂商新的设备象数码相机、MP3、网卡等。下面就是几个最常见设备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USB鼠标:
    键盘和鼠标属于低速的输入设备,对于已经为用户认可的PS/2接口,USB键盘和USB鼠标似乎并没有太多更优越的地方。现在的大部分鼠标采用了PS/2接口,不过USB接口的鼠标也越来越多,两者相比,各有优势:一般来说,USB的鼠标接口的带宽大于PS/2鼠标,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时间内,USB鼠标扫描次数就要多于PS/2鼠标,这样在定位上USB鼠标就更为精确;同时USB接口鼠标的默认采样率也比较高,达到125HZ,而PS/2接口的鼠标仅有40HZ(Windows 9x/Me)或是60HZ(Windows NT/2000)。
    对于USB设备你当然必须先插入相应的USB控制器模块:usb-uhci.o或usb-ohci.o
            modprobe usb-uhci
    USB鼠标为了使其正常工作,您必须先插入模块usbmouse.o和mousedev.o
            modprobe usbmouse
            modprobe mousedev
    若你把HID input layer支持和input core 支持也作为模块方式安装,那么启动hid模块和input模块也是必要的。
            modprobe hid
            modprobe input
    USB键盘:
    一般的,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大多是PS/2的,USB键盘还比较少见,但是下来的发展,键盘将向USB接口靠拢。使用USB键盘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只需在主板的BIOS设定对USB键盘的支持,就可以在各系统中完全无障碍的使用,而且更可以真正做到在即插即用和热插拔使用,并能提供两个USB连接埠:让您可以轻易地直接将具有USB接头的装置接在您的键盘上,而非计算机的后面。
    同样你当然必须先插入相应的USB控制器模块:usb-uhci.o或usb-ohci.o
            modprobe usb-uhci
    然后您还必须插入键盘模块usbkbd.o,以及keybdev.o,这样usb键盘才能够正常工作。此时,运行的系统命令:
    modprobe usbkbd
    modprobe keybdev
    同样若你把HID input layer支持和input core 支持也作为模块方式安装,那么启动hid模块和input模块也是必要的。
    U盘和USB读卡器:
    数码存储设备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了。CF卡、SD卡、Memory Stick等存储卡已经遍及我们的身边,通常,他们的读卡器都是USB接口的。另外,很多MP3、数码相机也都是USB接口和计算机进行数据传递。更我们的U盘、USB硬盘,作为移动存储设备,已经成为我们的必须装备。
    在Linux下这些设备通常都是以一种叫做usb-storage的方式进行驱动。要使用他们必须加载此模块
            modprobe usb-storage
    当然,usbcore.o 和usb-uhci.o或usb-ohci也肯定是不可缺少的。另外,若你系统中SCSI支持也是模块方式,那么下面的模块也要加载
            modprobe scsi_mod
            modprobe sd_mod
    在加载完这些模块后,我们插入U盘或存储卡,就会发现系统中多了一个SCSI硬盘,通过正确地mount它,就可以使用了(SCSI硬盘一般为/dev/sd?,可参照文章后面的常见问题解答)。
            mount /dev/sda1 /mnt
    Linux支持的其他USB设备。
    MODEM--(比较常见)
    网络设备
    摄像头--(比较常见)例如ov511.o
    联机线--可以让你的两台电脑用USB线实现网络功能。usbnet.o
    显示器--(我没见过)
    游戏杆
    电视盒--(比较常见)
    手写板--(比较常见)
    扫描仪--(比较常见)
    刻录机--(比较常见)
    打印机--(比较常见)
    注意:上面所说的每个驱动模块,并不是都要手动加载,有很多系统会在启动或你的应用需要时自动加载的,写明这些模块,是便于你在不能够使用USB设备时,可以自行检查。只要用lsmod确保以上模块已经被系统加载,你的设备就应该可以正常工作了。当然注意有些模块已经以内核方式在kernel启动时存在了(这些模块文件在/lib/modules/2.4.XX中是找不到的)。




    回页首
    最常遇见的USB问题
  • 有USB设备的系统安装完redhat 7.3启动死机问题
    有USB设备,当你刚装完redhat 7.3第一次启动时,总会死掉。主要原因是Linux在安装时探测到有usb-uhci和ehci-hcd两个控制器,但在启动时,加载完usb-uhci再加载ehci-hcd就会有冲突。分析认为redhat7.3系统内核在支持USB2.0标准上存在问题。在其他版本的Linux中均不存在此问题。
    解决办法:在lilo或grub启动时用命令行传递参数init=/sbin/init。这样在启动后就不运行其他服务而直接启动shell。然后运行
    mount -o remount,rw / 使/ 可写,init直接启动的系统默认只mount /为只读
    然后vi /etc/modules.config文件
    删除alias usb-controller1 ehci-hcd一行。或前面加#注释掉
    然后mount -o remount,ro / 使/ 只读,避免直接关机破坏文件系统
    然后就可以按Ctrl-Alt-Delete直接重启了
    或许,你有更简单的办法:换USB键盘和鼠标为PS2接口,启动后修改/etc/modules.config文件。
  • 我们已经知道U盘在Linux中会模拟为SCSI设备去访问,可怎么知道它对应那个SCSI设备呢?
    方法1:推测。通常你第一次插入一个SCSI设备,它就是sda,第二个就是sdb以此类推。你启动Linux插入一个U盘,就试试sda,换了一个就可能是sdb。这里注意两个特例:1) 你用的是联想U盘,它可能存在两个设备区(一个用于加密或启动电脑),这样就可能一次用掉两个sda、sdb,换个U盘就是sdc、sdd。2) 联想数码电脑中,可能已经有了六合一读卡器。它同样也是USB存储设备。它会占掉一个或两个SCSI设备号。
    方法2:看信息。其实,只要你提前把usb-storage.o、scsi_mod.o、sd_mod.o模块加载(直接在kernel中也可以)了,在你插入和拔出U盘时,系统会自动打出信息如下:
    SCSI device sda: 60928 512-byte hdwr sectors ( 31 MB )
    sda: Write Protect is on
    根据此信息,你就知道它在sda上了。当然,可能你的系统信息级别比较高,上述信息可能没有打出,这时候你只要tail /var/log/messages就可以看到了。
    方法3:同样,cat /proc/partitions也可以看到分区信息,其中sd?就是U盘所对应的了。若根本没有sd设备,就要检查你的SCSI模块和usb-storage模块是否正确加载了。
  • 在使用U盘或存储卡时,我该mount /dev/sda还是/dev/sda1呢?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存储卡最初尺寸很小,很多厂商在使用时,就直接使用存储,不含有分区表信息。而随着存储卡尺寸的不断扩大,它也就引入了类似硬盘分区的概念。例如/dev/hda你可以分成主分区hda1、hda2扩展分区hda3,然后把扩展分区hda3又分为逻辑分区hda5、hda6、hda7等。这样,通常的U盘就被分成一个分区sda1,类似把硬盘整个分区分成一个主分区hda1。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fdisk /dev/sda对存储卡进行完全类似硬盘的分区方式分成sda1、sda2甚至逻辑分区sda5、sda6。实际上,对USB硬盘目前你的确需要这样,因为它通常都是多少G的容量。而且通常,它里面就是笔记本硬盘。
    一个好玩的问题。你在Linux下用fdisk /dev/sda 对U盘进行了多分区,这时候到windows下,你会发现怎么找,怎么格式化,U盘都只能找到第一个分区大小尺寸,而且使用看不出任何问题。这主要是windows驱动对U盘都只支持一个分区的缘故。你是不是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一些文件的隐藏和保护?你是不是可以和某些人没玩过Linux的人开些玩笑:你的U盘容量变小了J。
    现在较多的数码设备也和windows一样,是把所有U盘容量分为一个,所以在对待U盘的时候,通常你mount的是sda1。但对于某些特殊的数码设备格式化的U盘或存储卡(目前我发现的是一款联想的支持模拟USB软盘的U盘和我的一个数码相机),你就要mount /dev/sda。因为它根本就没分区表(若mount /dev/sda1通常的效果是死掉)。其实,这些信息,只要你注意了/proc/partitions文件,都应该注意到的。
  • 每次插入U盘,都要寻找对应设备文件名,都要手动mount,我能不能做到象windows那样插入就可以使用呢。
    当然可以,不过你需要做一些工作。我这里只提供一些信息帮助你去尝试完成设置:Linux内核提供了一种叫hotplug支持的东西,它可以让你系统在PCI设备、USB等设备插拔时做一些事情。而automount 功能可以使你的软驱、光盘等设备的分区自动挂载和自动卸载。你甚至可以在KDE桌面中创建相应的图标,方便你操作。具体设置方法就要你自己去尝试了。反正我使用Linux已经麻木了,不就是敲一行命令嘛。
    参考资料
  •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ALESSANDRO RUBINI著
    LISOLEG 译
  • 《Linux系统分析与高级编程技术》
    周巍松 编著
  • Linux Kernel-2.4.20源码和文档说明
    关于作者


    赵明,联想软件设计中心嵌入式研发处系统设计工程师,一直致力于WinCE、WinXPE、Linux等嵌入式系统研究。您可以通过
    [email=carl__zhao@163.com?cc=]carl__zhao@163.com[/email]
    与他联系。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19273/showart_1900739.html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