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终于又又对Linux感兴趣了。之所以说又又,之前曾有无数次的半途而废,这次不知道又会持续多久。(似乎我每次开博第一句话都是这样。。。-_-!!)
Linux确实高深莫测,涉及的范围也太广了,没有长期坚持的决心和浓厚的兴趣维持,很难坚持到最后,更加难成为高手。
昨天安装了一把Fedora 7,说说大概经过吧。
提到安装系统,总免不了要涉及这几个问题:安装盘,硬盘/光盘安装,分区,启动。。。光盘安装是最方便的,而且之前也刻过一张盘了,但这次我想试试从硬盘安装。这对我这个曾安装过无数次系统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件难事,只是要找到最方便的安装方法,推荐给大家。
原来我一直有一张Win98的安装盘,这张盘最大的好处是带DOS启动,我以前都是用它来引导安装系统的。但今天恰好不在身边,那我就试试做一张usb的启动盘吧。我只有一个1G的u盘,但我之前用过的制作u盘启动的工具usboot不能用于制作大容量u盘启动盘。还好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持大容量的,叫做FlashBoot,还附带详细的安装说明,按照截图的说明一步一步来,很顺利就完成了。这里注意的是制作usb启动盘要选择两种模式:usb-hdd和usb-zip。关于这两种模式的区别,我在网上找到了解释:“ZIP模式是指把U盘模拟成ZIP驱动器模式,启动后U盘的盘符是A: HDD模式是指把U盘模拟成硬盘模式;特别注意:如果选择了HDD模式,那么这个启动U盘启动后的盘符是C:,在对启动分区进行操作时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装系统时安装程序会把启动文件写到U盘而不是你硬盘的启动分区!导致系统安装失败。”
制作完启动盘,还有个麻烦的问题,就是分区。不看不知道,原来我在硬盘上堆了那么多东西,几乎把整个硬盘都占满了,想腾出一个区的空间还真难。折腾了大半天,把有用的dd搬到其他分区,剩下该删的删,终于把一个区弄干净了。去网上下载了pqmagic的dos版,放在u盘里,重启进到dos下。Linux需要至少两个分区,格式分别为ext.3和swap分区。swap分区为虚拟内存的交换区,其大小差不多为内存的两倍。在pqmagic中,如果要从一个分区中划分出一个以上的分区,首先要先将该分区“删除”。这个删除相当于将磁盘中划分给这个分区的物理存储空间腾出来,然后再从这些空间中重新申请新的分区需要的容量。pqmagic的每一次操作并不会立刻生效。比如选择删除一个分区,这个分区的内容并不会马上消失,新建的分区也不会立刻初始化,系统只是把这些操作记录下来。直到选择确认之后,之前记录的操作才会一个接一个的执行。用户随时可以取消操作,这样磁盘的状态就跟之前完全一样。
分好区就只剩下安装fedora系统了。之前已经将grub for dos,fedora安装iso文件及其包含的vmlinuz和initrd.img拷贝到一个fat分区的根目录了。这里要了解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对于磁盘号和分区号的表示有所不同。Windows如大家知道的:C,D,E...;而Linux下对盘号有两种表示。一种形如(hd*,*),第一个*表示第几个硬盘,序号从0开始,第二个*表示在该硬盘上的第几个分区,主分区从0开始,逻辑分区从4开始。第二种形如hd**,两个*也都分别表示硬盘号和分区号,只是第一个*为a,b。。。第二个从1开始。举几个例子,(hd0,0)表示第一个硬盘的第一个主分区,一般即Windows的C盘;(hd1,5)表示第二个硬盘的第二个逻辑分区,如果只有一个主分区的话,这个分区就相当与Windows的E盘(当然,这个前提是Windows下也按默认设置分区)。用第二种表达方法表示上述两个分区分别为hda1和hdb6。了解了这些才不会在安装是找错分区了。一切准备好之后,安装很简单。进入grub目录执行grub命令,提示符变为“grub>”。按顺序执行以下命令即可:(操作过几次之后我自己都记住了)
grub> kernel (hd0,4)/vmlinuz
grub> initrd (hd0,4)/initrd.img
grub> boot
本文来自ChinaUnix博客,如果查看原文请点:http://blog.chinaunix.net/u2/66894/showart_55788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