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下一页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6931 | 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12月3-4日贝壳海岸的传说召集贴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归鸟 于 2011-11-29 16:07 编辑

历经3年时间,中国海洋地质专家在位于渤海湾西南岸的山东省无棣县沿海,探明并发现一条保护完好,尚在生长发育的原始贝壳堤岛海岸。这条长22公里,宽100米至480米,由40多个贝壳岛连接而成的裸露型贝壳堤岛,其贝壳质含量达90%以上,由完整贝壳、贝壳碎屑和贝壳砂组成的砂层厚度2.5米至5米,经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距今已有2500年至1100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海洋自然遗迹。无棣县的这条贝壳堤与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古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专家介绍说,这里的贝壳堤比起国内外同等类型,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100%,绝少有杂质;而且这里的贝壳堤是新老贝壳堤并存的,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贝壳堤,而且尚有发育中的新贝壳堤。当地官员说,无棣县的贝壳堤和附近滩涂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地非常完整,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鸟类越冬、栖息、繁衍的乐园,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次活动将在滨州市无棣、沧州市海兴、黄骅周边进行,活动安排为访古、人文、风光并举,报名既代表您服从活动安排。活动形式为包车出行,每人预交费用多退少补,只收本组织成员不收临时加入者,只接摄影师不接纳随行旅游者。领队有权选择队员,且不做任何解释。车辆为考斯特23座,参加人数限19人。请大家看好集合时间和地点,发起人同普通报名者等同分摊活动费用。回京可能有盘查,参加者必须携带身份证件。为减轻发起人的负担和您的个人利益着想,参加者必须携带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单,没有将被拒绝登车。保险可以将身份证号、姓名发给我,由我统一代办。报名即代表您的承诺,报名截止前24小时内起不接受临阵退出,所有退出人员无论情况与否下次活动一律停止接纳一次。

活动发起人:归鸟
活动说明:2011年12月3-4日贝壳海岸的传说
活动时间:2011年12月3-4日
(周六、周日)
集合地点:刘家窑桥南榴乡路西侧
集合时间:2011年12月3日上午7:30
活动安排:
北京—碣石山—岔尖渔村—大口河—汪子岛—海兴风电场—黄骅港—南排河--南大港湿地—郛堤城—黄骅市回京
活动人数:19人,以跟帖次序作为依据。
活动费用:车辆、门票、餐饮、住宿费用分摊。登车后每人预收300元多退少补,意外伤害险请自行购买,作为登车凭据
报名方式:跟贴报名便于联系,不认可预定、疑似等报名方式
报名格式举例:
“我报名,电话 ”   
  
  免责声明:
  本次活动为非营利自助户外活动。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领队组除接受大家监督、有责任控制费用和公开帐目外,不对任何由户外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以及往返路途中发生的危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本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组责任及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组织者、总领队。
  ★不另设电话通知,最后分组和报名情况请随时关注报名帖和专题页面;
  ★请摄友们注意保持自身形象,不要随便与人争执,喧哗。注意礼让,多多交流。还请注意他人的隐私权,不要随意偷拍他人;
  ★拍摄过程中,请摄友们配合组织方,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干扰同行摄友的创作,在友好的拍摄氛围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在此页面报名成功之后,即代表您已经仔细阅读以上文字并表示同意,此报名可作为法律依据。参与者均视同接受本计划全部条款。
  报名截止日期:2011年12月2日(周五)17:00
  注:本次活动如遇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可能通知推迟或取消。
  联系方式:归鸟(13051019917)
活动由快乐数码摄影与爱心摄影两个组织构成,大家可以参考爱心摄影的报名贴了解人数,以示公允
http://zone.it.sohu.com/forums/v ... p;page=1&extra=
保险尽量自己上,实在上不了再找我

集合地点见下图
可乘坐地铁5号线刘家窑站,或者公交车刘家窑站下车

4292740.jpg (197.11 KB, 下载次数: 34)

4292740.jpg

刘家窑集合点.jpg (213.81 KB, 下载次数: 40)

刘家窑集合点.jpg

论坛徽章:
0
2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26 |只看该作者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城北60公里处,渤海西南岸,西至漳卫新河,东至套儿河,北至浅海-3米等深线,本区地势低平,发育了山东省最宽广的滨海湿地带。在地貌上自南向北可分为第一贝壳堤岛及潮上沼泽湿地带、第二贝壳堤岛以及潮间滩涂和潮下湿地带。贝壳堤岛全长76公里,贝壳总储量达3.6亿吨,为世界三大贝壳堤岛之一,是一处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贝壳滩脊海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是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共有鸟类45种。保护区内野生珍稀动物达459种,是一个典型的“天然生物博物馆”。有文蛤、四角蛤、扁玉螺等贝类和鱼、虾、蟹、海豹等海洋生物50余种。有落叶盐生灌丛、盐生草甸、浅水沼泽湿地植被等各种植物共350种,其中仅酸枣、麻黄、黄芪、五加皮等特产中药材就有40多种;湿地里有豹猫、狐狸等6种野生动物,有东方铃蛙、黑眉锦蛇等两栖爬行动物8种,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白头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在内的鸟类45种。
    区内有大口河、汪子岛、秦套岛、百万公亩盐田等旅游景点,“汪子岛”是最大的一座贝壳岛,也是滨州境内惟一能观大海全貌的地方,汪子岛是保护区里的一个组成部分。汪子岛濒临渤海,是一座由贝砂堆积而成的小岛,原始面积约3平方公里, 有海上“仙境”之称,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岛上风光秀丽,植物繁多,生长茂盛。附近海域盛产对虾、梭子蟹、文蛤等,是来无棣不能不前去一游的“圣地”。汪子岛又名“望子岛”,相传徐福奉旨求仙药,率1000名童男童女渡海求取仙药,即从此处起程。童男、童女的父母们,天天盼子归来,遂奔波于此,翘首东望,望眼欲穿,故曰“望子岛”。后沧桑变迁,“望子岛”几度兴衰,成为渔民躲避海潮,寄存货物的渔家海堡,又见四周水洼成片,芦苇连天,渐渐叫起“汪子堡”、“汪子岛”来。踏上汪子岛,仿佛置身人间仙境,在细软的海滩上,人们可观浪听涛、戏水游泳、品尝海鲜,或干脆轻轻松松的躺着,静望蓝天白云,或微闭双目,任海风轻拂,忘情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中。
    岛上碧草叠翠,凤凰头、海马黄、沙参等名贵中草药遍布全岛。每至秋季,有银色的海鸟栖在矮矮的荆树丛中,荆树上挂着一串串紫红色的灯笼,那就是酸枣,一种迎着海风长成的野果。摘一棵含在嘴里,酸甜交织,令人满口生津,回味良久。荆树丛中偶尔有一只野兔窜出,瞬间跑得无影无踪,惊得海鸟雪片似的满岛飞舞,煞是好看。最使人流连忘返的是那漫长的金沙滩。被海潮推上岸来的贝壳,经上百上千年的风蚀造化,成为今日一片金黄。沙滩长约5华里,却极为狭窄,最宽处不足200米。

IMG_5331.jpg (68.93 KB, 下载次数: 29)

IMG_5331.jpg

1_06154834.jpg (196.92 KB, 下载次数: 37)

1_06154834.jpg

88f8dc2c937202c48b139966.jpg (93.49 KB, 下载次数: 29)

88f8dc2c937202c48b139966.jpg

4292739.jpg (190.15 KB, 下载次数: 32)

4292739.jpg

4292741.jpg (372.5 KB, 下载次数: 35)

4292741.jpg

5275727.jpg (214.32 KB, 下载次数: 36)

5275727.jpg

5275738.jpg (205.82 KB, 下载次数: 34)

5275738.jpg

论坛徽章:
0
3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28 |只看该作者
大口河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北部。大济路的终点站。距滨州市约110余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大口河即漳卫新河(古鬲津河)入海口,因河入海,水面渐宽而得名。大口河堡原是一个人口密集的渔村。据县志记载,当时九条大街纵横全岛,买卖铺户林立,一片繁华景象。北海渔歌为无棣旧八大景之一。

  大口河从岛上至北6公里才到达深海区,平日潮水涨满,水深也不过腰际,游客可嬉水,观海潮;落潮时,可海滩拾贝,捉螃蟹。海边有一条天然的贝砂带,是被海潮推上岸的贝壳,经上百上千年的风蚀造化而成的一条金色砂带,每天还有大量的贝壳被推上岸。踏在细软的贝壳砂滩上,可观浪听涛,尝海鲜。大口河位于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北靠跨世纪工程黄骅大港,正规划建设贝砂滩海水浴场及大型服务娱乐配套设施。主要景观有金波涌日、金线碧水、北海渔歌及车辋城、城坨台、汉车道、灶膛和烽火台遗址等。也可乘船出海打渔,乘快艇游览大海,观万吨大港。

IMGP2268.jpg (52.22 KB, 下载次数: 32)

IMGP2268.jpg

大口河1.jpg (196.45 KB, 下载次数: 38)

大口河1.jpg

大口河3.jpg (195.37 KB, 下载次数: 38)

大口河3.jpg

12_8731_e2e1e68c54fcd16.jpg (124.34 KB, 下载次数: 36)

12_8731_e2e1e68c54fcd16.jpg

12_8731_ef8bcef512476e8.jpg (113.05 KB, 下载次数: 37)

12_8731_ef8bcef512476e8.jpg

IMGP2250.jpg (43.76 KB, 下载次数: 36)

IMGP2250.jpg

IMGP2252.jpg (37.68 KB, 下载次数: 35)

IMGP2252.jpg

论坛徽章:
0
4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29 |只看该作者
碣石山为一山川名,在我国山东无棣县、河北昌黎县均有此山。由于地理位置及年代不同,两座山川的特点有明显的差异。三国曹操留下《观沧海》的宏伟诗篇,诗作中的“碣石山”当前所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山东无棣碣石山
位于无棣县域北部,方圆0.39平方公里。碣石山是鲁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汉武、曹操都曾登临此山。

  碣石山还是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年轻的山体,对于揭示鲁北平原、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早期人类活动踪迹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碣石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科学、地理价值,因而1998年确定为省级地 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碣石山,又名无棣山、盐山、马谷山、大山。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系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历史文化  古时近河傍海,唐尧时称碣石山,春秋时称无棣山,魏晋时称盐山,唐初称马谷山,相传有龙马自山洞中出没,故称。"马谷朝云"列入无棣八大景之一,元朝俗称大山。古时山上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阁、吕祖祠、关帝庙、盐神庙、天爷庙、奶奶殿、魁星阁、二廊庙、阎罗殿、清凉庵,山下寺院为观音堂。这些庙宇供奉玉皇大帝、关圣帝君等诸神,另外还有疯和尚像、王灵官、赵灵官等塑像。清凉庵的住寺心怡和尚于1950年圆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都曾到过竭石山。留下了许多美丽而又古老的传说,为后人所传颂。

  旧时,碣石山设香火盛会。每年四月有两次约会,农历十七为小会,二十七为大会,赶会期间正是山中香火极盛之时。特别是四月十七,乃以香火庙会为主,此日,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求神拜佛,上香烧纸,祈求增年增寿,升官发财,人丁兴旺,祛病免灾。二十七又是大会之日,因时将麦收 ,农民需购置农具,所以规模大人员多。
火山遗迹  根据科学考古,碣石山形成于距今73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是一中心式喷发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年轻的山体,也是华北平原唯一露头的火山。其结构为火山弹、火山灰、火山砾、火山熔岩组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意义,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保护区。

  黄河古道的活化石:碣石山地处黄河古道,属于历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碣石山无愧为黄河故道的"化石"。几千年来,它沉淀了、粘附了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

  2001年九月,举行了竭石山复命仪式,增添了"一碑、一路、一亭"。坐落在山顶观海亭中的汉白玉碑石,正面镌刻"魏武帝曹操登临处"八字,背面刻有毛体曹操《观沧海》。若登临此山,南望唐塔,东眺秦台,俯瞰山下,气象万千。

1_06154159.jpg (307.13 KB, 下载次数: 39)

1_06154159.jpg

201001211443116823.jpg (184.54 KB, 下载次数: 31)

201001211443116823.jpg

201001211444318873.jpg (165.33 KB, 下载次数: 29)

201001211444318873.jpg

论坛徽章:
0
5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30 |只看该作者
海兴风电场
在沧州沿海地区的海兴县,33台巨型“大风车”矗立在海防公路和漳卫新河两侧,它们在将海风变成绿色电力能源的同时,也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位于沿海地区的海兴县风能资源丰富,有效风速小时数较多且没有破坏性风速,非常适合风电项目的开发和风能利用。2006年,河北建投中兴风能有限公司与海兴县正式签订了《风电开发项目协议书》,预计总投资15亿元,建设99台风力发电机。如今,投资5.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33台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完毕并进入调试阶段,截至昨日,已有26台风电机组调试完毕,并开始并网发电,预计到6月底将实现全部并网发电。     海兴风电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对优化华北电网结构,保障沧州市工业用电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河北建投中兴风能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朱雨英还算了一笔环保账,“海兴风电场一期工程建成后,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3.34万吨,节水7.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9吨,烟尘21吨,氮氧化物206吨,减少灰渣约为0.5万吨。”

IMG_5367.jpg (169.67 KB, 下载次数: 36)

IMG_5367.jpg

IMG_5349.jpg (197.25 KB, 下载次数: 39)

IMG_5349.jpg

IMG_5357.jpg (195.88 KB, 下载次数: 33)

IMG_5357.jpg

论坛徽章:
0
6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31 |只看该作者
南排河镇于1996年并乡扩镇,由原歧口、赵家堡、南排河三个渔业乡镇合并而成,是一个纯渔业镇。辖21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78万,渔业人口 4.4万。
  全镇地域南北狭长,海岸线全长55公里,全镇海岸线占河北省的七分之一。陆地平均宽度不足2公里,面积105.7平方公里。域内滩涂浅海广阔,滩涂面积21.8万亩,浅海面积100万亩;近岸海域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水温适中,海底地形缓变,宜于鱼虾蟹贝索饵、繁衍。盛产的中国东方对虾、三疣梭子蟹、鲳鱼、同罗、梭鱼、海蜇、魁蚶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味海产珍品

e46d1e512bf5bb32377abeea.jpg (198.09 KB, 下载次数: 40)

e46d1e512bf5bb32377abeea.jpg

论坛徽章:
0
7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32 |只看该作者
南大港湿地  黄骅市地处滨海平原,河流众多,多条河流汇聚入海,河道、库淀、坑塘、主干支渠总蓄水能力为2.8亿立方米,多处洼淀湿,其中南大港湿地就是最突出的一处。南大港湿地位于渤海湾顶端,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是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也是河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研究基地。湿地海拔最高处5.4米,最低处2.9米,分为泻湖洼地、浅槽型洼地、岗地和高平地等,90%的植被为芦苇。环港林木10米宽、30公里长,计6万多株。这里是候鸟南北迁徙带与东西迁徙带的交汇点,据观察统计,已发现有168种鸟类,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鸨、大鸨等,这里每年都会看到大批白天鹅到这里栖息。为了保护水库内芦苇植被,鱼类、鸟类和港坡动物,沿港内还开挖了一条6米宽、4米深的环港水渠,以保证季节性蓄水和调节区域内水容量。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视野辽阔,盛夏时节,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U62P18T5D14662F88DT20090505105805.jpg (177.66 KB, 下载次数: 39)

U62P18T5D14662F88DT20090505105805.jpg

56323156.jpg (59.05 KB, 下载次数: 38)

56323156.jpg

56979369.jpg (114.06 KB, 下载次数: 37)

56979369.jpg

20090407092237924.jpg (41.78 KB, 下载次数: 41)

20090407092237924.jpg

c9369fd86fffa41732fa1c44.jpg (292.97 KB, 下载次数: 28)

c9369fd86fffa41732fa1c44.jpg

论坛徽章:
0
8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33 |只看该作者
沿着205国道,出黄骅市区北一公里左右,漫洼里一座“土城”,默默地踞守在国道边。郛堤城遗址,就像是一位从秦砖汉瓦里走来、历尽世事沧桑的老人,俯视着自己身边的孩子。在充满慈爱的俯视里,当年的一片退海之地,一天天变绿,一年年变化了模样,那入云的高楼,便是老人眼里那渐渐强壮的孩子的臂膀。千年的沉积与转眼的变迁,共同见证、延续着同一片土地上的浩然长歌。
     郛堤城遗址呈方形,东南西北各约一华里,古城总面积为186813平方米,现已风化残存,城内已辟为农田,仅四面城墙残存。关于郛堤城的记载不一。有谓建于汉代以前;有谓西汉合骑侯公孙敖御匈奴屯兵之所及其封地;《长芦盐法志》则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当地讹称武帝城,今称郛堤城;《盐山新志》亦称郛堤“似即伏猗之讹音”,按此说,此城当建于西晋;而当地民间又衍生出穆桂英在此大破天门阵的版本。根据城内所采的绿釉残陶钵、夹砂红陶、三棱铜箭镞、古盔等标本及综合其他文献记载,初步定为汉至战国。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赏郛堤城遗址,冬天要好过夏天,初冬要好过深冬,最好是在冬日午后的斜阳里。在繁花落尽的寂然中,带着对先贤勇士们的追忆,站在四五米高的“土墙”上,遥望一马平川,静静聆听着身后河水的倾诉,任天马行空的思绪在阳光里蔓延。
     缓缓东流的河水,终归汇入苍茫无际的大海;脚下黑黄色的陈土,依然重复着野草的枯荣。也想在高高低低的“土墙”上寻找到秦皇汉武的痕迹,体验一番“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情境,每次俯下身去,在枯黄的败草落叶之间,却顶多只能找到类似小石头子、却又不像石头那般冰冷坚硬棱角分明的硬土块,黄骅本地人称它们为“礓圪儿”( jiāng   gē)。这些海边土地上特有的小土坷垃,虽然不能直接记录这块土地上曾有过的战火与荣辱,但却在另一个历史切入点上,证明了这块土地上一个个布衣躬耕的身影,那些远去的身影,在如我一样普通人眼里的轮廓,很多时候要比叱咤风云的汉武大帝更清晰。在寒风中萧瑟、在春雨中破土的无名野草,就像曾经来过这片荒瘠、改造这片碱滩的从旧朝走到今天的人们,在它们一年又一年重复生长的身体里,其实是流淌着从“礓圪儿”中汲取的营养——坚强而不坚硬,虽然它们在多少年的风化、埋藏中,依然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固定姿态,可是你如果将它们砸碎,它们其实与普通的土壤没有任何区别;就像一条河流入海洋,很快便分辨不出河水与海水各自的模样。
     夕阳西下,土坡上掠过几只倦归的飞影。现在看来,这方圆几里的小小城池,在城市规模上,与飞速崛起的现代新城相去甚远,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皇权更迭的多事之秋里,它也在诉说着曾有过的辉煌一瞬。细究它的“伏狄”之名,就必然会想到一个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而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名垂青史的,就是平民英雄拓跋珪。一千多年前,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他积极扩张疆土,戎马一生:高柳城败窟咄,弥泽湖大破刘显,千里袭柔然,渡河灭匈奴,北攻高车,饮马北海,虎步中原,大破后燕。在他的努力下,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
     一想到北方少数民族生存的苦寒之地,视线便不自觉地转向更远处、从郛堤城土墙向渤海湾岸边延伸的那一丛丛的碱蓬。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猜出它生长的环境,在被苦咸海水浸泡过的泥滩上,到处可见它们迎风傲立的身影,虽高不盈尺,却生命力极强,在别的植物无法触及的咸滩里吸收水分,在鲜嫩花朵无法忍受的炙烤里享受阳光,从不低头,又从不张扬。也只有这样的生长姿态,才能适应海边艰难的生存环境;也只有这样的坚韧与韬晦,才让寂寥的海滩有了无尽的生气与豪情。

郛堤城1.jpg (79.88 KB, 下载次数: 37)

郛堤城1.jpg

郛堤城3.jpg (34.74 KB, 下载次数: 35)

郛堤城3.jpg

郛堤城2.jpg (55.39 KB, 下载次数: 36)

郛堤城2.jpg

论坛徽章:
0
9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33 |只看该作者
海兴县小山,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8.7公里,距黄骅港区24公里,是沧州市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丘。山体由2-3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小山原名马骝山,元代改称小山呈东南西北走向,复折向西,延伸3.5公里,占地1.1万亩,海拔36.18米,为沧州市最高点。小山人文资源丰富,山南端,由盘山子汉墓,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地下,有长约5公里的古地道,纵横交错,如同迷宫,工程壮观;山上有望海寺、青龙寺、药王庙、碧霞元宫祠、娘娘庙、菩萨庙、龙王庙等遗址;历史悠久的八角井、官井,井壁沁出的水连绵不断,清脆悦耳如音乐之声,有听井赏月之说;北部有神话传说中的七龙破山入海的七龙口。诸多名胜古迹,美不胜收,令人神往。距小山东3.5公里的杨埕水库,是渤海岸边人工淡水湖泊,总面积4万亩,属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已发现的鸟类有175种,其中属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II级保护鸟类15种。夏天,杨埕水库水波荡漾,芦苇茂盛,鸟鸣鱼跳,风光优美。规划建设鸟类观望台、湿地生态区、野生动物园以及人工垂钓亭,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海兴小山1.jpg (87.59 KB, 下载次数: 33)

海兴小山1.jpg

海兴小山2.jpg (558.21 KB, 下载次数: 33)

海兴小山2.jpg

论坛徽章:
0
10 [报告]
发表于 2011-11-29 15:34 |只看该作者
在黄骅市齐家务镇聚馆村,有一片千亩方圆的古冬枣林,这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冬枣林。林内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067株,其中树龄在600年以上的198株,最古老的一棵“嫡祖树”已有740多年的历史。这些古树虽饱经风霜,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已被列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冬枣因其成熟较晚,采摘于秋末冬初而得名。聚馆冬枣晶圆剔透,皮薄核小,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落地即碎,入口即酥,凡尝过之人,无不为其独特品质所倾倒。据专家考证,聚馆村位于华北平原东端,地处北纬38°38和东经117°24’,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00—700毫米。这里热量资源、太阳辐射总量和光合有效辐射都很丰富,气温昼夜温差大,土壤氯离子含量高,这些自然条件最适宜冬枣的生长。聚馆冬枣平均单重18克,最大单重52克,其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A、B、C、E等多种维生素,并含有钾、钠、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含可溶性固形物38%—42%,总酸含量0.367%,果胶0.286%,纤维素1.747%,铁0.2mg/100g,锌2.83mg/kg,特别是维生素C 含量尤其丰富,达370mg/100g,是苹果的70倍,梨的100倍,金丝小枣的20倍,营养价值堪称“百果之王”,被誉为“活的维生素丸”。因此,食聚馆冬枣能“内润六和肝肠,外通八极清气”,“日啖一粒,红颜常驻”。  
聚馆冬枣不仅品质独特,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它是与一段段历史相连的,是齐家务岁月沧桑、历史变迁的见证。据载,秦始皇为求长生,命方士徐福往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在今黄骅一带逗留两年有余,遍寻仙丹,偶得土人奉上异枣,采于初冬,落地即酥,入口甘甜,食之神清气爽,众人以为“神果”。然而咸阳距此千里之遥,无法送达。后徐福东渡扶桑,一去不返。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亲自带队,来寻神果,未果即驾崩于途中,始皇帝终无口福。一代英雄汉武帝也是迷信拜神求仙,乞求长生不老。受方士李少君“有仙人食仙枣逾500年而不衰”的盅惑,于公元前110年东巡观海、筑台求仙,在齐家务东20公里处(今天津市沙井子)修建武帝台北台,可惜因年久现已不复存。这里距原始冬枣林仅10公里,武帝终于得食冬枣,当即封为“仙枣”。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历经三国、两晋、隋唐、宋、元,冬枣在这片荒寂、辽阔的大洼里繁衍,史话流传。直至明代,一场令读史人心折骨惊的历史惨剧后,冬枣得以走进宫闱皇室,这便是“靖难之役”。当年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在冀鲁豫皖同政府军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饱经战乱、灾荒,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发帮助政府军抵抗燕军。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使得燕京以南“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这便是民间所说的“燕王扫北”。然而在这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中,却有一个村庄幸免于难,因为燕军临近之时,突降大雾,笼罩村庄,燕军擦边而过,村民庆幸,遂将村名改为“起家雾”,后演称“齐家务”。这便是如今齐家务的由来,也说明齐家务的居民是原住居民,不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下走来的移民,这里也是华北平原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而过去那种愚忠的思想沿袭至今,便形成了现在淳朴敦厚的民风。乡人都说,齐家务是一片福地。改革开放富起来后,齐家务有了一片别墅区,于是有人做了一副对联“起家雾雾起家雾散家更兴;红楼梦梦红楼梦醒楼崛起”,横批是“天恩浩荡”。以此感怀这段历史,歌颂当今盛世。  
虽然齐家务在战争中幸运的保留下来,但周边地区却已是廖无人烟了。为了发展生产,明朝政府实施了一次旷古铄今的大移民。公元1404年,也就是燕王朱棣即帝位后的第二年,刘姓迁沧始祖洪公率四子二侄及其眷属多人从原籍山东省即墨县移民北上,行至沧州东北部,饥渴难耐,忽见一片枣林,其枣大如苹果,众人分食,入口即酥,甘甜可口,顿觉神清气爽,众人认为是天降神赐的仙枣,遂在此立村,村名定为“聚馆”。在洪公的带领下,全家对冬枣树细心管理,使冬枣林面积进一步扩大。相传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吏部天官王翱由京返乡,途中吃到聚馆冬枣,称赞“美不可言”。回到老家王帽圈(今海兴县,距聚馆四十公里),命乡民必种冬枣树,以享人间美味,后逐步传入山东等地。明孝宗皇后张氏,弘治帝原配(公元1470—1505年),沧县兴济人。弘治三年,为治水患,张皇后诏谕胞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疏浚减河,时人称为“娘娘河”。“娘娘河”横穿齐家务,途经乾符、隆庄、聚馆、桃园等村,全长96公里。两国舅督办开挖兴济减河时,发现聚馆冬枣,便令人采摘进献皇帝皇后,冬枣一进宫便备受宫庭青睐,被弘治皇帝称为“枣中极品”、“百果之王”,当即钦定为“贡品”,年年来朝。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冬枣也由此成为“贡枣”。

聚馆冬枣林3.jpg (82.42 KB, 下载次数: 0)

聚馆冬枣林3.jpg

聚馆冬枣林1.jpg (108.82 KB, 下载次数: 0)

聚馆冬枣林1.jpg

聚馆冬枣林2.jpg (132.53 KB, 下载次数: 0)

聚馆冬枣林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