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不成熟,欢迎讨论。\r\n观点来自本人在某中央部门信息化过程中的体会,该项目已列入国务院政务信息化方案,一期投资两亿。项目尚在建设过程中,本人有幸部分参与,对前景持绝对悲观态度。\r\n\r\n一,项目组织结构缺陷\r\n项目的立项,审批,需求,方案,构建,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都走行政路线,政府官员在项目建设中扮演角色。领导权力过大,对项目方向有绝对控制权,缺乏制衡.官员的天性是最求权力和政绩,即使在信息化这样对他们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们也不肯放弃控制,并努力将这一领域做为他们上升的筹码和阶梯。于是盲目追求先进性,追求亮点,追求超前,于是,预算超标,投资浪费。\r\n\r\n二,人员素质\r\n一切工作都是人的工作,政府工务员素质偏低,尤其在中层领导层,对项目实施起具体领导和协调作用。他们的专业经验,水平,敬业精神和专业操守直接决定项目的质量。可悲的是,我看到的这些领导一般没有专业经验和知识。领导的尊严和控制欲使他们不会放弃领导地位,于是外行领导内行。\r\n\r\n三,缺乏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实施经验,仓促上马必然会走弯路\r\n就工作接触,我认为银行和中国海关的信息化是比较成功的,且不论中间多少曲折。海关的第一套全国性计算机系统88年开始建设,央行的会计系统是93年开始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目前比较成熟。个人认为信息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不断学习,试验,失败和总结的过程。可是,目前政府信息化,各个部门纷纷制定计划,要建设大规模全国性的信息系统,没有考虑本部门的信息化基础,业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特点,盲目全面投资,铺摊子,存在极大风险。\r\n\r\n四,过分重视技术,忽视技术对流程和对组织的影响\r\n目前,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会看到购置服务器,网络带宽多少,开发,购置多少软件等“硬”指标。这些配置一般可以直接从第三方获得。但是,这些设施在本部门业务中的具体应用要复杂的多,不可避免会带来工作方式的改变。而且可能是深刻的改变,信息化可能带来信息的重新分配,导致权力结构的改变,以及人的能力,位置的相对改变。于是不可避免有些人会用户信息化,另外一些人地址信息化。我所看到的信息化,这一点都被忽略。所以,常见的场面是,一边是先进的设备,一边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典型的例子是,政府上网工程?政府的服务器强否?网络快否?技术新否?另一方面,内容稀缺否?管理混乱否?投资失败否?为什么这样?政府的所有消息都上网了,大家都知道,怎么能保证政府的神秘和权威?政府的失误如何掩盖?幕后操作如何进行。等等。所以,impact of IT 是个极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研究,信息化,呵呵,没戏。就像同样的SAP R/3,在有的单位成功,有的就失败。\r\n\r\n以上几点,午休时间仓促小结,有空再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