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9
|
Linux(下文所用的Linux的REDHAT,其它发行版本可能会不到致)和启动相关的重要目录为/etc/rc.d。
rc.d的内容如下:
init.d/ :各种服务器和程序的二进制文件存放目录。
rcx.d/: 各个启动级别的执行程序连接目录。里头的东西都是指向init.d/的一些软连接。具体的后边叙述。
还有三个脚本:rc.sysinit, rc, rc.local
redhat的启动方式和执行次序是:
加载内核
执行init程序
/etc/rc.d/rc.sysinit # 由init执行的第一个脚本
/etc/rc.d/rc $RUNLEVEL # $RUNLEVEL为缺省的运行模式
/etc/rc.d/rc.local
/sbin/mingetty # 等待用户登录
在Redhat中,/etc/rc.d/rc.sysinit主要做在各个运行模式中相同的初始化工作,包括:
调入keymap以及系统字体
启动swapping
设置主机名
设置NIS域名
检查(fsck)并mount文件系统
打开quota
装载声卡模块
设置系统时钟
等等。
/etc/rc.d/rc则根据其参数指定的运行模式(运行级别,你在inittab文件中可以设置)来执行相应目录下的脚本。凡是以Kxx开头的
,都以stop为参数来调用;凡是以Sxx开头的,都以start为参数来调用。调用的顺序按xx
从小到大来执行。例如,假设缺省的运行模式是3,/etc/rc.d/rc就会按上述方式调用
/etc/rc.d/rc3.d/下的脚本。
值得一提的是,Redhat中的运行模式2、3、5都把/etc/rc.d/rc.local做为初始化脚本中
的最后一个,所以用户可以自己在这个文件中添加一些需要在其他初始化工作之后,登录之前执行的命令。
init在等待/etc/rc.d/rc执行完毕之后(因为在/etc/inittab中/etc/rc.d/rc的
action是wait),将在指定的各个虚拟终端上运行/sbin/mingetty,等待用户的登录。
至此,LINUX的启动结束。
实现方式1(高大上方式):通过在/etc/init.d下添加启动/停止脚步,并在相应运行级别的/etc/rc.d/rcX.d目录下建立相应软连接的方式。这是LInux标准服务的启动方式,同时也支持采用service XXX start的方式启动和关闭。
1. 在/etc/init.d下放置相应启动程序的脚本,脚本必须实现start, stop, restart三和操作。可以参考该目录已有的脚本,改写一下就行。
2. 在/etc/rc.d/rcX.d(如rc3.d)目录下用ln建立命令建立相应的link文件,K开头为关机时调用的,S开头为开机时使用的,后面接的数字表明这个服务相对于其它服务的启动优先级。可以参考该目录已有的连接文件名,ln一下就行。
实现方式2(菜鸟方式): 修改/etc/rc.d/rc.local。这个文件一般会放一些用户个性化的命令。
有点像早期 DOS 年代的 autoexec.bat 与 config.sys, 它就是一个脚本,在里头添上你的应用就行了。
后注:
高版本的Fedora和Ubuntu已经不采用sysvinit而采用systemd了,systemd的服务配置方式不一样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baidu一下。
后后注:
这个答复估计够拿你这5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