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3下一页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18479 | 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 [证券]浅显的谈谈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半月谈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6 11: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直想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证券IT)做一个全面的描述,却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今天比较空闲,放松心情,争取写个开篇。这一系列的文章的题目早就想好了:叫做“证券公司信息化全景图”。希望给大学刚毕业、或者职场徘徊、或者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做一个基础性的、启发性的、通俗易懂的描述。如果看了以后你能说出一句:哦,原来这一行是这样的,那么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首先,证券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最简单的问题,却又最难以回答。当新闻里报道上海股指又上涨多少多少,当某个报道说某个大公司收购了另外一个大公司,当你的邻居告诉你他去年开始投资基金赚了多少钱,当你身边的人说他的股票4年下跌了100%亏死了,当影视剧里描述华尔街的金融家如何的尔虞我诈,当你看到香港市民凌晨排队领取工商银行上市认购申请表的时候,其实这些都于证券行业相关。

对于证券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其实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概念,但是真要你抓住它的核心特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我来试图做到这一点:

首先,证券行业的主体是证券公司,在美国证券公司叫投资银行。相对于商业银行主要经营货币,投资银行主要经营债券和股票。货币流通于货币市场,债券和股票流通于资本市场。注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概念,从根本说界定了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不同功能,下边详细分析。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你有钱需要存放,把现金留在手上不大安全,于是你一般放在商业银行,这就形成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银行需要支付你少的可怜的利息;相反,如果你(自然人或法人)需要钱,一般你也可以找银行,银行会给你一笔贷款,你要支付银行一定利息;与此同时,银行和银行之间可能也有互通有无的时候,互相借贷一些钱,同样要支付利息。注意,这些金钱的借入和借出的行为往往是短期融资,都以货币为标的物,学者称之为货币市场,这个市场的主体是银行。我们国家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交易中心”这都是货币市场,主要是银行在里边巨额资金在里边借来借去,获取所谓的“隔夜拆借利息”。利息都以天算,注意:到了资本市场里受益的周期可就长得多了

有些企业(所谓法人)有时候需要长期融资,期限往往高于5年,他们往往就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这时候他们就不能找银行了,而是找投资银行(就是证券公司)。于是证券公司替他们设计一个证券方案,可能是一只5年期的企业债券,或者就是股票。然后证券公司还要去找一批人(可能是法人也可能是自然人)来买这些证券。于是证券公司就在中间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企业发行股票,投资者来买股票。跟这些证券相关的市场就叫资本市场。

让我们记住: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是区别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功能的最本质的区别!

从理论上对证券行业的核心特质做了描述以后,让我们从更为微观的视角(通过两个故事)来讲讲证券公司的业务核心。(注意:业务术语我会贯穿在我讲的故事当中,大家自己去体会这些术语的意思。)

1、美特斯邦威是一家民营企业,在经过10年的高速扩张以后,现金流出现一些困难,希望得到大量的资金(长期融资)以在全国扩建更多的生产基地和专卖店。它现在有5个股东,都是温州人,总股本是2000万股,他们想再发行3000万股,每股5块,一共可以从新股东那里拿到1.5亿元,有了这些钱就能做很多扩大业务规模的事情。
华欧国际是一家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获得美特斯邦威的委托后,帮它制作了详细的IPO(首次公开募股IPO)方案,在获得证监会(证券行业的监管机构)批准后,华欧国际先在几十家基金公司(美特斯邦威是证券的卖家、这些基金是买家、华欧国际是中介)中询问有多少公司愿意以多少价格买多少数量的美特斯邦威的股票,在心里有底以后,华欧国际再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向全国的个人投资者询问:“你们这几千万的股民中有谁对美特斯邦威的股票感兴趣呀,5块左右一股哦,认购从速,过期不候。对了,你们申购的时候要把钱先打过来哦,多退少补!”。
在认购期结束以后,华欧国际忙着算多少股给基金,多少股分给那些个人投资者,如果认购的人太多远远超过这次发行的股票总额,那么就抽签决定哪些人买多少股。忙了几天好的。终于结束了发行,一共帮美特斯邦威拿到1.6亿元,留下3%的500万辛苦费(承销费,够多的吧,所以说投行赚钱嘛)。(注意:证券发行市场(又叫一级市场)是投资银行的最核心的业务,这一点一般人往往体会不到,在证券公司内部,工资拿的最高的,最光鲜亮丽的一群人就是做企业IPO的那批人。)
2、老王是上海卫生局的退休职工,96年开始听说股市特别赚钱,就也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开设了户头(股东帐户和资金帐户)开始炒股。于是他天天往证券营业部的大厅里跑。开始几年赚了很多钱,笑得乐呵呵的,从2001年开始笑不起来了。跌了5年,01年买的深发展从15块跌到5块。一辈子的积蓄都赔进去了,才知道股市的巨大风险。前不久申购了新股美特斯邦威可是没中签。唉,这一级市场的0.5%的中签率太低了,还是在二级市场了做做吧。(注意:一级市场指股票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指股票交易市场。一般人接触到的主要是二级市场,所谓炒股。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证券公司的二级市场上的业务而忽视其股票发行业务。)

总之,今天要弄清两点:
1、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证券公司(又叫投资银行,指广义的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主体;
2、 资本市场中又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就是一级市场业务(证券发行市场),人民大众更多的接触到的是二级市场的业务,所谓炒股。

OK。今天就讲到这里,人有点倦,思路也不清楚了。更多的东西以后再说。200607251710

详见:
http://maltig.itpub.net/category/12165/36254

论坛徽章:
0
2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6 11:21 |只看该作者
证券公司信息化2续-在证券发行过程中为什么可能会需要有一个“认购管理统计系统”?
前天晚上写投行业务IT应用的时候,开始还记得所谓的“证券销售认购管理统计系统”,不知怎么给遗漏了,这里单独描述一下。(后边的业务描述有点太细和太专业,大家完全可以先不看这一章,有一些感性认识以后再看。)

这个小系统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
在2003年以前的中国股票(或者债券)发行(或者增发、配售等等)往往业务模式十分呆板,发行价格确定、发行规模确定、发行对象类型单一。例如:某公司以4.5元的价格发行5000万股,全额交给交易所网上向以开设股东帐户的股民发行。这种业务模式下,证券公司投行ECM部门做的工作几乎没有,几乎都由交易所和登记公司完成。
注意:通过交易所完成的发行叫“网上认购、发行”,不通过交易所直接由证券公司ECM部门联系的大资金量的买家叫“网下认购、发行”,我们国家的发行方式正在经历一个由网上发行为主向网下发行为主的过渡期。
到了2003年后,我国的发行方式政策得到空前的放宽。体现在,发行价格不固定、发行规模不固定、发行对象不固定,一切都由ECM部门在发行过程中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灵活决定。于是ECM部强烈需求一个电脑系统灵活管理这个发行过程。

举例说明ECM部要做的工作(为了增加真实感,在这个例子中我全使用了真实名称,但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1、2003年10月10日,中信(中国第2大证券公司)的投行部的金融组经过2年地努力拿到了长江电力的IPO批文(意思是已经获得证监会发审会的审批),整个长江电力的IPO项目进入了最后的股票发行阶段,由中信投行部的ECM组(资本市场组)继续负责;ECM经过设计和市场分析决定:a、发行价格暂不确定,但最低2.5元、最高2.9元;b、发行规模不确定,最低发20亿股、最高发25亿股;c、发行对象可以是网下的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是网上的现有股民,这两部分投资者暂时按网下发10到15亿,网上发10到15亿,根据认购情况灵活调配两部分的股份额度。
2、2003年10月15日开始,中信ECM部开始给跟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50家机构投资人(基金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等)打电话,发传真,发EMAIL,告诉他们长江电力已经进入发行期,如果想购买长江电力的股票,这些机构投资人必须在10月30日以前,把想以多少价格买多少股告知中信ECM部,可以分5次认购,每次可以不同价格买不同的股份,并把钱打过来。例如:申万巴黎基金可以以2.5元买500万股、2.6元买500万股、2.8元买500万股、2.9元买1000万股。
3、到了10月30日,一共有40个机构投资者,一共打过来2000亿人民币,分别以从2.5元到2.9元的34个不同的价格都有资金认购。OK,这些数据都一笔一笔的输入我们这个“股票销售发行管理系统”,先发在一边,等网上发行的数据再说。
4、11月1日到11月7日,所有股民(注意包括那些机构股民)可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网络,通过证券营业部系统以2.5元至2.9元,分别用资金来申购长江电力这只股票。到认购期结束,一共有1000万帐户做了申购,冻结了2600亿人民币,在40个价位上都有资金申购。11月7日下午5点,上交所把这些申购的统计资料(什么价位上有多少资金认购)以DBF文件的形式EMAIL到中信ECM部的工作人员信箱,“中信证券股票销售发行管理系统”的操作员,把这个DBF文件导入到这个系统中。
5、11月7日晚,ECM部门绝对要加班到深夜,因为所有客观输入条件都已经获得,现在是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发行规模、网上网下分别分配所少股数、网下申购的每个客户的中签率、网上资金的中签率的时候了。这里涉及一个复杂的业务逻辑,涉及3个要素:1、客观条件,就是有多少客户分别以多少价格认购了多少;2、主观条件,就是发行价格、不同类型的客户间的股份额度划分(有一个术语叫:回拨);3、输出结果:某个客户分别中了多少股。客观条件是不会再变了,要得到输出结果,必须由ECM确定主观条件,而ECM确定主观条件时一定要看到这个主观条件会带来怎样的输出结果,如果输出结果不满意,就要再修改主观条件,再看输出结果。这就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人工来做这个工作的话难就难在根据主观条件算输出结果需要人力成本,也许一个轮回要3个小时,如果反复5次,人都已经算得头晕眼花疲惫不堪但结果还是不满意那该怎么办呢?这就是这套“证券销售发行计算管理系统”的最原始最直接的需求来源。有了一个“计算器”,我可以不断的输入那些个主观条件,马上就能看到各种类型投资者的中签率情况,不满意再换条件再试。中信证券ECM部就利用这个计算器不断考察不同的输出结果,当天晚上在得到投行老总和确认后,确定了最终的主观条件(价格和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的股份额度分配)和输出结果(各种投资者的中签率)。
6、11月9日开始,ECM部将最终价格和网上客户的中签率通知上交所,11月10日再由上交所摇号确定哪些客户的哪几笔申购编号的申购中签申购成功,其余的原款退回。同时,ECM部也开始通知网下大客户,你们谁谁谁有多少资金买中了,其余资金退回。整个发行进入尾声。
7、11月12日,30亿网上销售掉的长江电力的股票的资金被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划到中信的专用银行帐户下,连同25亿网下卖掉的股票的现金,一共55亿,中信要留下1.5亿的佣金,剩下的53.5亿于11月13日划到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银行帐户下,用于收购三峡大坝的4台发电机组的发电受益。

考察这个过程,“证券销售发行管理统计系统”起的作用,我想最核心的就是那个“计算器”的作用,极大的解放了ECM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是必须要有这么一个系统的理由。其次,这个系统可以起到网下客户证券销售过程管理的作用,例如,银行凭证的录入,回单的打印,最后中签率通知单的打印,等等。
据我所知,还没有商业化的产品出现,很多证券公司都没有这个系统,但随着中国证券发行市场化程度的加大,ECM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加强,在公司预算制定的话语权也在加强,对这个系统的需求绝对是很旺盛的。但考虑到这个领域的业务模式变化实在太快,专业公司暂时也不会去做这个系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证券公司IT部Inhouse开发(自行开发的意思,相对外包Outsource而言),而且往往只有这个开发人员自己做系统维护,他的离职一般都会导致系统的瘫痪。
总之,这个系统在投行业务中相对而言比较核心。值得大家关注。200607291419

详见:
http://maltig.itpub.net/category/12165/36254

论坛徽章:
0
3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6 11:23 |只看该作者
证券公司信息化3-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大概是个什么水平?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开户过程是怎样的,涉及哪些重?
证券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一般占到一个综合类证券公司总收入的40-60%比例。相对投行业务主要从一级市场上收取企业销售证券的中介佣金,经纪业务是从二级市场上获取客户买卖证券的佣金。投行业务的佣金比例一般是3%,而经纪业务一般比例是0.2%。也就是说,我通过证券营业部买入1万元股票,那么20块将被证券营业部提取。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天300亿的成交量,由于买卖均要收费,所以是600亿产生佣金,就是1.2亿人民币被2000家左右的营业部收取,平均每家每天收取6万。

做这些粗略的计算无非是想给大家一个直观感性的概念,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的作用就是支撑这些佣金收入的获取,同时也决定了证券公司将要给支持经纪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年度预算。(请注意价值链的概念:你的价值是帮助你的上家完成它的价值,而你的下家的价值是能否帮你完成你的价值。我们的任何经济活动就是在千丝万缕的价值链条中完成的。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链条上的位置,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进入搞纯技术的误区。)

扯远了,还是先举例说明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活动的基本要素吧。

一般而言,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活动都是通过证券公司的下属证券营业部来完成的。如果某个个人或法人想要买卖证券,那么他就可以到某一家证券营业部(过去的4年时间里,也可以到银行,但最近这种不符合分业经营原则的业务行为已经被禁止了),在业务受理柜台上,你可以出示身份证等证件后要求柜台小姐为你开设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和深圳证券登记公司的股东帐户,有了这两个帐户,你就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注册了,股东帐户卡是在交易所做股票交易的必要条件。(注意:为什么我开登记公司的帐户,却给我交易所的交易权力,登记公司和交易所到底是什么关系呀?)
在2000年以前,开设股东帐户一定要到各个省的证券登记分公司办理,现在还清晰的记得97年我办理股东帐户卡时候遇到的拥挤和混乱。托新意公司(一家证券行业领域的核心IT公司)的福,现在的投资人都可以直接在证券营业部办理股东卡,新意的证券公司远程开户代理程序打通了营业部柜台到登记公司主机的链路,你办的这两个帐户实时的被记录进了上海登记公司和深圳登记公司的主机数据库。

然后,你要再开立一个这个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这个帐户将来要存放你用来买卖股票的钱(术语:交易结算保证金),同时你要告诉柜台小姐,你这个资金帐户是否要开设美元和港币的功能(人民币功能是默认开设的)。根据你的要求,小姐在柜台交易系统中为你开设了一个资金帐户,并且把刚才开立的两个股东帐户关联到这个资金帐户上。如果你开立的是上海B股股东帐户,她会给你的资金帐户的美元关联,深圳B股与港币关联,深沪A股股东户与人民币关联。

然后,你要与营业部签署电话、Internet委托的协议。小姐会告诉你电话委托的方法和网上委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你就可以买卖股票了。营业部给你的资金帐户卡是能够直接在营业部大堂里的自助委托机器上使用的,但一般大家都会办电话或网上委托,以方便在家(更多的时候是在办公室)炒股。

柜台小姐还会让你提供一个银行卡,她把这个银行卡与你的资金帐户关联,这样你就能把钱在银行户头和这个营业部的资金帐户之间划转了。以前,一些银行会在证券营业部柜台旁设一个资金专柜,负责管理资金帐户的现金存入或取出活动,但现在基本已经禁止这种行为了。与禁止银证通业务一样,这种行为违反了银行业(货币市场)和证券业(资本市场)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规定(这种规定是由于1927年的美国股灾引发的全球通行的风险防范基本规格)。

好了,万事具备了。也许你几分钟后就通过电话委托,将10万块打进了这家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马上还是通过电话委托,买入了5万份代码为500015的封闭式基金,因为昨天晚上你听说你的邻居去年下半年买的这只基金,到现在已经涨了60%。

以上这个业务过程中,涉及一些经纪业务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让我再在这里强调一下,它们是构成证券柜台交易系统的核心业务元素:
1、股东帐户。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上海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登记公司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公司,但仅仅是风险防范和业务规范上区隔使然,在IT系统这个级别是完全浑然一体互相不能分隔的。例如,上海交易所的股民意味着在上海登记公司拥有一个股东帐户,上海交易所的每一笔的买卖交易都是已这个股东帐号来标注买家和卖家,上海登记公司的股东帐户上有某个股票的股份余额,它们来自于交易所的股票买卖行为。具体到每笔买卖,交易所每笔卖出交易都要看看这个股东帐户下的股份是否足额,每笔买入交易以后都会把股份添加到股东帐户上去。所以对于证券行业的初学者不妨将上海登记公司当成上海交易所的一个部门,它们共用一台股东帐户簿记数据库,每个股东帐户对应上边的一条记录。对于交易所和登记公司,为什么要分成两个不同的公司,曾经给我带来过困惑,后来发现把它们当成同一套IT系统的两个用户部门更能让人理解,一个管用户,一个管交易。
2、资金帐户。我曾经有这样的疑惑,证券公司里的资金帐户与银行的存款帐户有什么区别?太相似了,股民可以查到余额,资金要记利息,原来还可以存现金取现金。证券公司这不是跟银行一样可以经营活期存款业务吗?我的这个最原始的困惑,其实蕴涵了中国证券行业保证金制度最根本的制度困惑。关于这里边的思索,我以后再详细描述。反正目前,你就可以把证券公司的资金帐户当成银行活期户头,只是这些钱放在证券公司的。而证券公司把这些钱汇集到一个它自己的在银行开设的法人户头,这个法人户头只准存放客户的证券交易保证金,而且证券公司不得挪用。关于客户保证金的封闭管理,后边有详细描述。反正因为这方面的制度缺陷和管理缺陷,导致2005年以前证券公司挪用这部分资金成为一种潜规则,直接导致了05年监管风暴,和10几家证券公司的倒闭。这里不详述。

如果对股东帐户和资金帐户还是不大清楚,呵呵,没关系,搞不懂就先放在一边,本来这两个东西就是证券经纪业务中最核心最难搞清楚的东西,也是IT系统打交道最多的业务要素,以后还会更多的谈到它们。

接下来,将讲一下我国证券交易柜台系统的历史沿革,再已一个股民的买入证券的操作为例子,深入到一个完整业务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讲讲证券环路中有些什么IT系统,是如何实现的。200607291858

详见:
http://maltig.itpub.net/category/12165/36254

论坛徽章:
0
4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6 11:24 |只看该作者
证券公司信息化5-我国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演化过程和主要阶段是怎样的?什么是卫星报盘系统?

我们常听到IBM(所谓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的广告词:随需而变。简简单单的理念,却蕴含了最朴素最本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核心价值。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同样应验了这个最原始的核心价值,它的发展变革直接来源于证券公司业务上不断更新的业务需求。

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演化了数十年的“旧”资本主义证券交易市场嘎然中止。一直到1988年,新资本主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交易市场,又重新在中国大陆出现。
早期的交易市场(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交易行为都以“场内报盘”的形式出现。即:各地证券营业部接受最早吃螃蟹的那些股民的买卖股票的委托(填写一张叫“证券委托单”的小纸片),通过长途电话的形式,通知各营业部在上海、深圳交易所内的红马夹(所谓“场内交易员”,他们由证券营业部派驻交易所),由这些交易员输入交易所的电脑终端,根据成交结果,再长途电话通知各自营业部柜台,再通知股民。
这种纯手工的处理方式,和当时少得可怜的交易量和股票品种,使得各个证券营业部几乎没有电脑系统可言,有的话,也只是一台单独的PC,运行dBase程序,用来记帐。
(这时候效率主要慢在两个环节:1、股民的委托必须以填写委托书的形式与营业部的柜台进行数据交换;2、营业部以长途电话的形式与交易所进行数据交换。)

到了1993年,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交易所除了场内“有形席位”(就是那个穿红马夹的坐在一个“席位”上接受公司指令替客户买卖股票)的交易模式以外,提供了“无形席位”的交易模式。所谓“无形席位”就是指证券公司通过一个卫星报盘系统,用电脑自动交换业务数据,往交易所主机里发买卖股票的指令,或者接受交易所的成交确认数据。
(自动化的卫星报盘系统的出现,解决了上述第一个环节的数据交换瓶颈;于是极大的刺激了解决第二个环节数据交换瓶颈的营业部内部交易系统的发展。)

先花一点时间,讲讲这个卫星报盘过程。(一直到现在很多营业部还在沿用这种报盘模式。)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证券营业部所在大楼的楼顶都会有四个直径1.2到1.5米不等的锅型卫星天线,对准东南方向的亚洲一号通讯卫星,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样有很多很多的卫星天线也对着这颗卫星。这样通过无线信号,把两个交易所和2000家证券营业部联系在一起。(某邪教疯狂作乱的时候就试图干扰那颗卫星的工作而扰乱中国的金融秩序。)
每个营业部的4口大锅分别起到如下4个作用:
1、营业部向上交所发送股票买卖的申请,上交所往营业部的信息反馈,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双向交换数据,故称知为“上海双向小站”;
2、上交所往营业部实时发送交易所股票交易行情数据,这个过程营业部只需要被动接受就可以,称知为“上海单项小站”,(这种类似卫星电视接受的机制,确实给营业部接受亚洲一号卫星上的电视节目提供了完备的物理基础,以至于很多营业部购买的卫星电视解码设备,为大户提供了外国电视欣赏服务。);
3、与“上海双向小站”类似的“深圳双向小站”,负责双向传送到深交所的股票交易申请和交易所的回报;
4、与“上海单向小站”类似的“深圳单向小站”。
这四个卫星天线通过几十米的电缆,联入了营业部的机房,分别接在4台类似卧式台式电脑主机大小叫做“卫星室内单元”的铁盒子的后部。这四个盒子的背部还分别有4个网口,通过4根网线连在4台PC机上。这4台PC机,分别运行交易所提供的4套软件,分别是“上海双向小站”报盘程序、“上海单向小站”数据接收程序、“深圳双向小站”报盘程序、“深圳单向小站”数据接受程序。
以“上海双向报盘程序”为例:它是一个DOS程序,负责不断的读取磁盘(早期都是本地硬盘,后边都是网络共享硬盘盘)上的两个DBF文件(Orders.dbf,Withdrw.dbf),这两个DBF文件是营业部根据客户的交易委托生成的数据,Orders.dbf文件里边一条一条的记录记载了哪个客户(还记得上次讲到的股东帐号吗?这里填写的就是这个股东帐号)以多少价格买入或卖出多少数量的哪只股票。报盘程序每隔几毫秒就读一次这两个DBF文件,把新内容通过网线连接的“卫星室内单元”,报到上交所。交易所成交以后,又通过这个路线原路返回,交给那个“上海双向报盘程序”,再由这个程序把数据写入到另两个DBF文件(Orders2.dbf,Withdrw2.dbf)。在交易时间内(9:15-11:30、13:00-15:00)这个程序数百万次的读取和写入这些DBF文件,完成营业部与交易所的数据实时交换。
“深圳双向报盘程序”与“上海双向报盘程序”一样,通过几个DBF文件,实时与深交所交换数据。
同样,“上海单向行情接收程序”和“深圳单向行情接收程序”也不断的接受卫星行情数据,写入另几个DBF文件。为营业部提供行情数据。(可以到上交所、深交所网站上下载所谓的交易所数据接口文档得到最详细的说明。)
从93年开始,证券营业部电脑部的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一定要保证这些卫星通讯程序的正确运行,99年行情火爆的时候,这些程序的数分钟的中断都可能使电脑人员遭受数千元的高额处罚(当然,当时电脑人员的奖金也是极其丰厚的)。

好了,有了这套卫星报盘系统,营业部与交易所的数据交换瓶颈得到完全的解决,这时候急需一套营业部内部的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的交易系统,解决营业部与股民的数据交换瓶颈问题。
当时要解决几个基本业务需求问题:
1、如何让股民看到实时交易行情?
2、如何让股民通过电脑自己下单,电脑系统自动往卫星报盘系统发数据,再把反馈结果让股民自己查看到?
3、如何解决内部PC的联网的问题?

1993年的时候,数百套解决以上问题的证券营业部网络交易系统在全国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但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1、行情揭示系统。其实这10几年没有多大的变化,钱龙行情系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就是通过数秒一个轮回的扫描前边提到的那几个行情dbf文件,把最新的股票行情数据转换为自己的格式并保留历史数据(注意,那几个dbf行情接口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没有保留历史数据),再通过客户端程序展现在股民面前。(就是我们俗称的K线图。)
2、在97年以前,大部分的交易系统都使用dbf文件做为数据库,一般包含股民的资金帐号数据(每个人有多少保证金),股民的股东帐户数据(某个股民在交易所里的帐号),股民资金帐号与股东帐号的对应关系。这些表提供了一个类似帐簿功能。(注意:帐簿功能是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一项基本的功能。)另外,一般营业部都提供股民自助刷卡电脑,一个营业大厅里放上几十台这样的自助刷卡机,行情火爆的时候几个人因为抢这么一台自助委托终端而挤得满头大汗。而有十几万资金的大户们,往往使用一台独立的PC运行行情系统,同时通过这台PC上的一个内存驻留程序(呵呵,好象很多年都没听到过“内存驻留程序”这个DOS时代的术语了)来下单。例如,大户在看行情的时候想下单,就敲一个组合键,一个小窗口软件就能跳出来,提供多个以什么价格买入什么股票多少股数的输入框,完成委托。无论是散户用的自助刷卡电脑里的DOS程序还是大户用的电脑的里边的DOS程序,都负责收集客户数据的委托要素,并往交易系统的叫委托流水表的dbf文件里边添加委托记录,另外有一个不停扫描这个dbf文件的DOS程序把委托流水表里的记录转换到交易所的接口dbf文件中去。这个过程就好象数据处理流水线,每个DOS程序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不停的从上手把数据拿过来处理一下在放到下手去。除了簿记功能,这种对委托数据的一步一步的处理是交易系统的另一个基本功能,甚至这个功能才具备“交易”概念。“簿记功能”和“交易功能”被合在同一套交易系统中给交易自动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便利性和安全性始终是跷跷板的两头,个人认为,恰恰是中国证券行业交易的高度自动化,给风险防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97年以前的网络环境完全是Novell的Netware的天下,Netware服务器就象是一个大的网络硬盘,行情数据、dbf文件、DOS程序、配置文件,通通放在网络目录下,所有的网络电脑都是无盘工作站,通过网卡上的一块启动芯片激发网络硬盘上存放的DOS系统程序来完成系统引导,再通过一系列的Netware用户登录脚本来完成不同的无盘工作站运行不同的DOS应用程序(例如自助刷卡电脑会自动运行自助刷卡DOS应用程序)。当时吃Netware网络系统集成的计算机公司没少挣钱。注意:直到2000年互联网(TCP/IP)浪潮以前,证券营业部一直使用IPX/SPX网络协议。

然后,中国股市经历了94、95年的低潮,直到96年真正进入全民炒股的阶段,到1997年急剧增长的业务活动给IT系统带来严重的负荷,从各个方面都必须对交易系统进行重大革新。同时,利润丰厚的证券营业部在IT方面的投入空前提高,也促进了交易系统供应商在软件系统上的升级。
首先,dbf文件的数据库模式被RDBM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取代,主要是MSSQL(在金融行业有优势的Sybase由于母公司的失败后来基本淡出了证券交易系统数据库平台),由于MSSQL的采用,WindowsNT系统被引入了证券营业部的机房。这是典型的C/S模式,DOS程序运行在无盘工作站上,而客户信息簿记数据全放在SQL服务器上。
其次,电话委托系统的大规模引入极大扩展了股民的参与空间。如果说93年的技术革命把证券交易自动化引入营业部,那么97年的技术革命,把交易自动化引入了无数的家庭和办公室。全民炒股是从电话委托系统的普及开始的。到2000年的时候,很多营业部的电话委托交易笔数占到50%以上,营业部的电话委托系统的电话接入线数从十几线扩展到上百线。
第三,银证转帐系统的引入。98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银行们纷纷挤进证券营业大厅,一来代理现金出纳业务,二来抢银证转帐客户。证券第一次开始跟银行挂上勾了。当时证券是香馍馍,银行往往把证券营业部当成白金客户捧着。
97年以后,证券交易软件供应商进行了极大的整合,从dbf到SQL,正轨的软件公司挤走了所有个体户和证券公司自行开发的交易软件的市场,形成了十几家大的专业IT公司。深圳的金证公司、杭州的恒生公司是其中的领先者。(这两家公司都在2003年上市,成为最终的幸存者。)

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烈火烧到了中国,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进入最亢奋的阶段。交易系统在面对极大的交易负荷的同时,表现的愈发成熟,表现在:
1、在这个阶段,向赶时髦一样,三层结构风靡证券交易系统架构。其实质需求在于,客户委托手段的进一步扩张,特别是网上委托的出现,做网上委托软件的公司(核新软件是领跑者)往往不是做交易系统的公司(例如金证公司),这就需要有一个交易数据的数据结构描述规范,使得SQL数据库前边要有一个应用程序(层)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围委托系统(例如:网上委托、电话委托、银行委托、刷卡自助委托等等)。
2、网上委托的出现。2000年的时候还有炒作的成分在里边,到2003年简直成了办公室职员炒股的标准配置。更何况我们的网上交易软件往往与网上行情系统捆绑在一起,唾手可得的免费实时行情信息谁不要呀。(我们的交易所是没有追究这种粗暴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旦追究起来,就没这份免费午餐吃了。关于行情系统、中外行情系统的区别,以及行情知识产权的盲区,以后会进一步描述。)
3、Cisco网络交换机的引入,以及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给网络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到2001年,网络稳定性已经强过1997年数倍。2000年证券行业向Cisco转向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Cisco公司大吃一惊,以至于2001年开始,证券行业成为Cisco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4、广域网的引入,记得广域网的真正投入业务运行的最重要的业务需求是2001年的B股市场象国内个人开放,当时每个证券公司只有一个(或两个)B股席位,这样一个公司几十家营业部的B股业务必须先集中到一个地方,再通过那个席位的卫星报盘系统往交易所报数据,所以必须要有广域网。刚开始还有公司用电话线拨号的方式做网络连接手段,但由于涉及到当时火爆的B股业务,所以绝大多数公司都在这没多久上了广域网。
5、集中交易的尝试。证券公司数据大集中的概念在2002年曾经火过一段时间,但遇到大熊市,都暂停了,一直到2005年。

2001年开始,中国股市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2005年7月创下8年最低,所有IT系统基本都进入一个休眠期,证券行业的IT供应商死了一大批。2006年4月初步完全股改,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个人觉得与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交易系统有脱胎换骨的可能。
这一阶段主要变化有:
1、集中交易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和停滞之后,在2005年得到迅猛的大面积实施;营业部电脑部大幅度裁员,营业部向纯营销角色的转变。集中交易的变革在平台上第一次把Unix、Oracle、等专业平台引入了证券行业。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同时,集中交易这次洗牌,给复旦金仕达和根网这两个公司带来机会,一举突破恒生、金证的垄断,形成非对称优势。
2、广域网的稳定性和带宽得到质的飞跃;给整个公司大后台的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与交易所的数据接口线路基本转向高速地面专线。
3、银证通业务的曲折发展,2002年开始银行不积极,2005年银行很积极,到2006年被禁止;银证通业务的大发展给传统的证券IT供应商提供了很好的进入银行领域的机会。但是,混业经营可能是一个挡不住的趋势。
4、所谓存管系统的出现。前边有提到目前的“交易系统”包含“簿记功能”和“交易功能”。簿记功能就是所谓的存管功能,就是股民的资金、证券的数据登记在“交易系统”中。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交易、清算不分的现象,出现业务部门功能划分不清的现象。南方证券倒闭以后,证监会提出把客户的资金数据交给银行来管理,也就是说,客户有多少交易保证金由银行的系统说了算,这是所谓“银行存管”的概念。还有一种提法,就是在证券公司内部,做一个独立的客户保证金(可能还要加上客户的证券资产)的存管系统,把“交易系统”里的“簿记功能”剥离出来,这样做到“交易”和“结算”的完全隔离,以降低风险。呵呵,这都是很新,且业务定义模糊的东西,所以我还没见到有一个真正的独立“存管系统”的出现。关键是,我们的证券公司内部业务分工就不明确,哪些业务行为该哪些业务部门负责都不确定,即使这一块业务该你负责,业务人员也不一定搞得清楚,都严重依赖电脑系统,把我们的恒生公司当作业务咨询公司在搞。

结束语:
2006年9月份,上交所新一代交易平台数据接口就要实时,这是93年卫星报盘接口发布以来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突破就突破在对业务模式的完全放开。中国这种高度自动化,高度散户化,高度投机性,高度同质化的交易模式,在迅速全盘西化,高度客户化,高度市场细分,高度个性化,高度层次化,和以理性价值投资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发生继续深刻的变革。这对为其服务的IT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和选择。200608160030

下边将粗略的讲讲现在一个中型证券公司为经纪业务作业务支持的IT系统都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8月27日发布。)

详见:http://maltig.itpub.net/category/12165/36254

论坛徽章:
0
5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6 11:26 |只看该作者
证券公司信息化7-资产管理业务的沿革。为什么要有资产管理系统?
“投行”、“经纪”和“资产管理”号称是证券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在大家对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的基本情况略微有所了解以后,让我们来浏览一下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这部分业务里边的IT系统的核心应用。

先讲讲资产管理业务的历史吧。(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十分重要,它不仅能让你知其然,而且能让你知其所以然。)

早期,资产管理业务就叫“自营业务”,意思是说证券公司用自己的钱(就是股东的钱)在二级市场上炒股,赚差价。这个业务部门叫“投资部”或者“自营部”,领导叫投资总监。

.在牛市情况下,特别是96年那种疯狂的全民炒股的投机意识主导的环境下,做为大机构的证券公司很容易从信息闭塞的中小户那里赚到大钱。甚至通过“坐庄”的方式赚钱。

什么是坐庄呢?就是由某个大资金,做为某只股票背后的控制力量,通过来回自买自迈,操纵股价。建仓完毕后,逐渐拉高股价,迷惑中小散户。然后,串通这只股票的发行公司,或者一些黑嘴股评家,散布有关于这只票的好消息,让大家都认为股价还会上涨,纷纷买进,这个庄家趁机大规模抛售股票,从而实现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套利。(电视剧《坐庄》对这种行为有细致深刻的描述。)

在96~01年的大牛市里,“坐庄”给证券公司带来的利润远远高于前两项业务的受益。

一些刚刚上市的国营企业手上有钱,没地方花,看到证券市场这么红火,都纷纷希望利益均沾。证券公司瞄准这一需求,提供一个保底利率收益,与这些资金提供方签署“委托理财”协议,用这些钱在二级市场上“坐庄”,赚的钱再与客户分成。这个业务叫做“资产委托”业务。一般也交给自营部门去做。

99年证券公司有一批大的增资扩股运动,其实很多新增的股东就是证券公司原有的“资产委托客户”(那些刚圈到钱的上市公司)。这些大公司一旦成了股东后,反而可以突破“委托理财协议”里一些限制,直接从证券公司那高的吓人的利润中获得分红收益,所以都很踊跃。

这样,“资产管理客户”并成了“股东”,客户的资金变成了自己的资本金。同时又有新的资产管理客户(上市公司、年金管理单位等等),往往都是长期资产管理协议,而且都是自营部来运作这些资金。于是,“自营”和“受托”变得模糊起来,干脆就叫“资产管理”业务了。

一直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做多机制,没有做空机制。意思就是,坐庄只能在牛市赚钱,熊市只有亏的份。果然到02年,庄股大崩盘。

03年证券公司又一轮的增资扩股运动中,很多“委托理财”客户又成了证券公司的股东,不过这一次更多的是无奈。由于股市下跌,很多证券公司管理的委托理财客户资金已经被套牢,拿不出钱来还客户,这些客户不得已作了股东。
所以,在当时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下,“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与“受托资金”的委托理财业务,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之后,股市越发的不好,存款利率低得不能再低。这时,债券市场火爆起来。那些企业财务部门、政府住房公基金、社保基金(所谓年金)觉得买国债合算,于是证券公司积极的把钱揽过来,替他们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里买入国债。(债券是介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种类型,所以在“银行间”这个典型的货币市场和“交易所”这个典型的资本市场都可以买卖。)

然后,悄悄的,先是一些金融诈骗狂人控制的证券公司(德龙的恒信证券、周正毅的富国证券等)后来扩散到所有证券公司,利用国债登记结算上的空子,证券公司们一方面告诉客户,“嘿,你的钱我都用来买了国债了”,另一方面把这些客户的国债作为抵押物,向别人借钱(所谓“回购”业务)。向毒品贩子洗钱一样,借来的钱经过这么一倒手,我就可以自由支配了。拿到钱来干什么?继续坐庄呀。指望市场好转能弥补由于大熊市导致的资产管理业务上的亏空。

可是,到了04年上半年,不光股市在跌,债券市场也有一个下跌的过程,那些委托证券公司买债券的客户纷纷要求把债券卖掉。可是,怎么卖得掉呀,人家已经把你得债券抵押出去了。于是产生了恐慌,大家纷纷要求把钱拿出来。这叫“资金链断掉”,叫“挤兑”。政府一查,发现整个证券市场已经被所谓的资产管理业务搞得完全的资不抵债。

正赶上胡温新政,胡总偏偏是个不怕出问题的人,问题暴露出来更好,正好借机还原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高层(高到温总理那一层),一方面强压发改委送出丰厚的私有化馅饼,另一方面对市场违规行为痛下杀手。一举扭转资本市场的欺诈风气(以往的欺诈风气说到底是上边造成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资产管理业务”在这3、4年里得到极大的分化:

1、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与基金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如何把资金在二级市场上增值。只是原来坐庄的行为不透明,是私募基金;现在的基金管理公司,高度透明,搞得是阳光投资。一批原来做资产管理的投资专家到基金公司做了基金经理。

2、彻底不允许“保底资产委托”业务行为,不允许挪用客户的债券做回购。受托业务必须接受国家专门规章流程(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细则)。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的证券公司可以发行所谓“集合理财”产品(就是小型的开放式基金),原来不透明的业务也暴露在阳光下了。

3、自营和受托业务彻底分离,交易席位,结算帐户,银行帐户,财务科目一律分开管理。

到现在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觉得“坐庄是低专业水准的投资行为”的业界潜规则,搞得很多坐庄高手去了越南(那可是一块资本市场的处女地呐)。

好了,回到最没趣味的IT系统吧。

1、资产管理部都有一套“资产管理系统”。

早期,坐庄的时候,为了规避监管部门的检查和掩中小股民的耳目,巨量的买卖行为都是通过几个(几十个)证券营业部来完成的。自营部门在操盘室里放了很多看行情的电脑和很多电话,每个营业部也都有专门为自营业务服务的操盘手,他们在交易时间里必须守在电脑和电话机旁边,一旦总部的买卖指令下达以后,他们必须准确、迅速的输入本营业部的交易系统,并把成交结果通知总部控制中心。

一家深圳的软件公司创源世纪(名字里带“世纪”两个字的十有八九都是99年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诞生的,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上海的“世纪大道”,美国的“二十世纪FOX电影公司”等等,扯远了!),推出一套能够通过电子手段连通自营总部和各个营业部交易系统的系统。

这个系统,把分散在数十个营业部的数百个虚拟的帐户的信息记录在系统中,总部的操盘手直接能够选择这笔数百万的大单如何分拆为数十笔小单,分散到几个营业部的几十个不同的虚拟个人帐户上,通过电话线(后来就是广域网)自动把指令发到不同的营业部的交易系统,同时自动获得成交回报。

这种交易自动化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这个系统提供一些项目管理的功能,例如:我这一批客户的钱放在A项目,一共多少钱,打算买卖哪些股票(所谓股票池),已经买了多少股票,盈利多少,这个项目由谁负责,每做一笔大的委托是否要给领导授权,等等。(听上去象管理基金一样,前边说过,资产管理业务就是一种特殊的私募基金的业务。)

这个系统是资产管理部最核心的系统。

2、TA系统。(怎么听上去还是跟基金公司那么类似呀?)

的确,TA系统(所谓TransactionAccount系统、交易帐户系统,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猜不出TA的意思,笨!)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系统。但在“集合理财”管理办法下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就是一只小型基金,有TA系统的不奇怪了。

关于TA,再罗嗦几句。在法律上,TA帐户是拥有某个股份属于谁的最后的决定权的帐户。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就是一个大的TA公司,它管理的就是股票交易帐户。一个股民有多少600001流通股票,最终由上海证券登记公司的股东帐户上记载的为准;同样,一个基金户有多少基金,最终由这个基金公司的TA系统里的这个人的TA帐户上记载为准;依次类推到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的TA帐户。(有关谁的东西到底属于谁的问题,是金融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业务最难搞清楚,法律关系最让人困惑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国家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困惑面前,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200609140055

过两周写下一篇(以后叫“半月谈”好了)。可能是:定息收益业务、研究发展业务、IT基础设施。等等。

(系列全文参见http://maltig.itpub.net/category/12165/36254)

论坛徽章:
0
6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6 11:27 |只看该作者
证券公司信息化8-什么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定息收益部主要做什么的?债券是跨市场品种吗?
在证券公司,有时候你会听到公司获得一年一度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优秀交易会员”的称号。总部办公室会下发一个文件,拿这个称号作为一件荣耀的事情,广而告之。刚开始,对这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充满了神秘感,它到底是什么,证券公司在这个市场里做了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来到首都北京,接受了一周“中国国债中央登记公司”的培训,才对这里边的机理有了操作层面的认识。下边先讲讲“银行间”市场是怎么来的,证券公司为什么搀和到这个原本只有银行参与的市场中去的,再讲讲什么是“定息收益”业务,什么是回购和现货交易,债券是如何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起到桥梁作用的。


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国家建设,后来成立了4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银行的贷款来进行国家的建设,有时候银行对外放的资金太大,造成国家的经济过热(88年是典型),那么人民银行就通过要求各银行多往自己这存钱(所谓调高上存保证金比例)来控制银行往市面上投钱(所谓紧缩银根)。(《货币银行学》讲的就是这些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关联性之类的东西。)
这种行政命令式的金融调控手段,不是长久之计,于是90年代初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人民银行往这个市场投送短期债券和回收短期债券来达到货币供给量调控(所谓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个市场,银行之间可以以国债为抵押物,互相之间调配资金(所谓调配头寸)。
管理这个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国债中央登记公司”(注意:“银行间债券市场”几乎就等价于“中央债券登记公司”,你听到其中一个名字时,脑子里一定要想到另一个名字),每个银行(总行或者分行)在国债登记公司都有一个帐号,上边保留有某某银行有多少某个品种的国债。国债的交易,或者以国债为抵押物的资金借贷行为(所谓:回购业务,在上一篇里已经有所描述)都必须通过一个电脑系统操作,体现在这些帐户余额(头寸)的变动上。
这些都是典型的货币市场的概念,与证券公司(资本市场)一点关系也没有,直到大约10年前企业债券的出现。

在第一篇就提到过,投资银行业务是解决企业长期融资的需求(短期融资需求由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可以选择发行股票,或者发行债券来获得长期融资。发行企业债就是投资银行的一项核心业务。
在90年代后期,政府(主要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在的国家发改委)开始允许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例如一些大型铁路、水电、火电、核电等企业的债券,每只债券都是50亿人民币以上的规模。证券公司就挤迫头抢这些企业债券的发行项目(跟IPO一样)。拿到这些项目以后,就到银行、企业财务那里去推销(其实不是推销,而是别人求着你来买这些债券)这些债券,或者自己吃下这些债券。一级市场的买卖,或者二级市场的买卖双方都必须在“中央债券登记公司”开设帐户,通过这个公司的电脑系统完成债券的交割。于是,证券公司搀和进了原来只有国债和银行之间的所谓“银行间债券市场”。(注意:这时候,这个“银行间”名词已经名不副实,但沿用了下来。)负责企业债券发行或者交易的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叫“定息收益部”,意思是:相对股票没有固定的分红而言,债券是有固定利息的。这个部门可能独立设立,也可能划归投资银行部来管。

中央债券登记公司(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为每个债券交易参与人提供了一个帐号。帐号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帐户一般都是大银行,可以做为批发商,下挂二级客户,二级客户不用直接在中央债券登记公司开户,由甲类帐户管理人汇总管理,管理这些二级客户的电脑系统叫“债券柜台销售系统”,它通过一些TXT文件,与中央债券登记公司交换汇总帐户余额信息;
2、乙类帐户是绝大部分的参与人的帐户,乙类帐户可以互相之间买卖债券,或者做回购。乙类帐户可以通过拨号或者专线方式进入中央债券登记公司网络,登录一个WEB网站,通过上边的业务操作行为完成债券交割。(几乎所有乙类帐户的公司每年都派人参加中央债券登记公司组织的一年两度的为期一周的培训,这个培训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教你怎么用这个WEB系统完成业务操作。)乙类帐户构成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绝对主力。
3、丙类帐户很少,好象不能交易,只能用来存放买入的债券,或者转托管到交易所。一般某个企业的财务想买债券,并托管在中央债券登记公司,就可以开一个丙类帐户。当然它也可以开户在甲类帐户的债券柜台系统里,通过甲类批发商来买债券,或者在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开户通过证券公司在上交所买。(怎么回事?债券既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也能在交易所买吗?)
下边讲讲一些大家容易困惑的问题(FAQ):
1、银行间债券市场有没有买卖双方自动撮合的交易系统?
没有。这个市场的参与者都是金融企业,金额都巨大,每天交易笔数不多。买方卖方的供求信息可以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电子系统来发布和获取。更多的供求信息来源于各公司的交易员的个人关系,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电话谈好价钱,再通过中央债券登记公司提供的WEB债券交割系统完成交割,再通过银行转帐完成资金的交收。相比之下,证券市场有完善的自动买卖撮合系统(由交易所负责),也有完备的交割清算系统(由证券登记公司负责)。
2、债券(国债和企业债券)可以在上交所买卖吗?
可以。你拥有的债券可以托管在中央债券登记公司,也可以托管在中国证券登记公司(下辖上海、深圳两个分公司),分别在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和交易所交易。两个登记公司都提供转托管服务,债券所有人可以任意在不同的登记公司之间转来转去。银行间市场是典型的货币市场,而证券交易所是典型的资本市场,所以债券成了跨越两个市场的交叉产品。所以,我今天讲了这么多同样属于银行IT关注的东西。
3、什么是现货(现券)、什么是标准券?
直接买卖债券,那么这个债券就叫现货。但是很多时候,两个金融机构直接只是想互相借钱(调拨头寸),债券只是一种抵押物,那么你借多少钱要多少抵押物呢?每周登记公司会根据历史价格通过一个固定的复杂公式(你完全可以自己算)算出每只债券的“折算率”(例如:0.95,越是信用高的债券,折算率就越高)。这只债券的交易价乘以这个折算率,就是所谓“标准券”。你有多少标准券,就能借出多少钱。一般你手头有多少现货,相应可以算出你有多少标准券(就是现货的价值再通过折算率打个折扣,抵押物嘛,都要打折的),那么你就能借多少钱进来。标准券是虚的,只是一种计算方法。

总之,债券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边缘产品,拥有浓厚的货币市场特征(利息、复利、净价、回购收益等等的计算上容易胡涂)。
涉及的IT系统有3个:那个中央债券登记公司提供的WEB网站,他们会提供详细的培训,并发给你几个读卡器和IC卡做为你的身份认证手段;甲类帐户给二级客户卖债券的柜台销售系统;外汇交易中心的专用系统(不是很了解)。
总之,IT用得不多,证券公司内部与股票那一块关系不大,大家了解了解就行了。

另外,上一篇自营和受托业务,以及今天的债券业务,跟一个叫做“风险管理”的IT系统关系极大。这里稍微讲一下。
由于证券市场变动极大,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可能的市场风险都希望作出一个量化的指标(所谓VAR值)。其实每个证券公司都有一个风险管理部,专门就是监控这些投资风险的。外国有一个垄断地位的风险管理软件,好象叫Sohpis,法国人的。自动存储所有行情数据,一大堆VAR计算模型,根据你的投资组合能算出风险值,供你做投资决策参考。金仕达之类的也有所谓的风险管理平台,搞一些博士做金融工程的分析。这些东西跟求菩萨拜佛(或者去教堂做忏悔)一样,信其就有,不信则无。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市场上。

详见:http://maltig.itpub.net/post/12165/214283

下一篇:证券业务研发信息化

论坛徽章:
0
7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7 15:37 |只看该作者
看过后才省悟,原来自己在证券公司干的不算it呀?

论坛徽章:
0
8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7 22:2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ealy 于 2007-3-7 15:37 发表
看过后才省悟,原来自己在证券公司干的不算it呀?


目前完成的这11篇远远不是证券IT的全部。

这11篇主要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做了粗浅的描述(也描述了一些支持这些业务的应用系统),而这些IT应用系统又由庞大的IT基础设施来支持,关于这些描述将在接下来的若干篇里完成。

IT部的岗位设置有一大半属于基础设施方面(机房、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采购、Windows支持、邮件等等),而ChinaUnix的会员大多从事IT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所以上边这些篇觉得离自己的工作距离遥远是完全正常的。

只要持续关注,会找到很多大家熟悉的内容的。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主页http://maltig.itpub.net

[ 本帖最后由 maltig 于 2007-3-7 22:29 编辑 ]

论坛徽章:
0
9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8 15:01 |只看该作者
哦,你也来CU了,早知道,你自己贴

你的文章只是表面讲了下大部分的IT系统,以及他们是干什么的,其实券商和交易相关的很多系统你还没有说到,例如CallCenter、网上交易、网站、CRM、SRP、财务、集中交易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金山独霸 于 2007-3-8 15:04 编辑 ]

论坛徽章:
0
10 [报告]
发表于 2007-03-09 00:02 |只看该作者
这一系列主要是扫盲性质、给初学者看、也想通过简单的问题讲深层的道理。
第5篇讲了一些交易方面的东西,本来想展开写,后来发现太多了,写10万字也讲不完跟交易相关的各种系统,所以还是站得高一些,从IT治理的高度讲讲一个证券企业信息化的内在价值。
会慢慢的补充的各个方面的。

[ 本帖最后由 maltig 于 2007-3-9 00:0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