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haoj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日成语典故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131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4 |只看该作者
别开生面

      “别开生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格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场作画,并时常给于丰厚的赏赐。

      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宠幸,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画为荣。大家不惜以很高的价钱,来收购他的墨迹。

      长安北面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阁内四壁上绘有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画家阎之本画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现在大部分已经剥落,不仅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过。

      要重画功臣肖像谈何容易。曹霸阅读了大量史,料对照已经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细琢磨,精心构思,然后挥笔绘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崭新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霸既擅长于画人物,又擅长于画马。一次,玄宗传曹霸进宫,当场叫人把他最喜爱的一匹叫玉花骢(cong)的名马牵来,命曹霸为它作画。

      曹霸叫侍从把一幅巨大的白绢裱糊在殿壁上,同时对玉花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然后转过身,飞快地挥舞墨笔。不多久,威武神骏的玉花骢就展现在白绢上。玄宗越看越满意,马上叫侍从取来许多金帛赏赐给曹霸,并且封他为左武卫将军。

      但是好景不长,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后,爱好声色,奢侈荒淫,长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来越少被召进宫去作画。后来他又因一件小事获罪,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只得离开长安。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

      一次,著名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画的《九马图》,得知这位名噪一时的画家也在成都,便马上去寻访。几经打听,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曹霸。

      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和感慨,写了一首诗赠给他。诗中有这样两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凌烟阁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鲜艳夺目的色泽,亏得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论坛徽章:
0
132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5 |只看该作者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小偷的本领非常高明,偷盗从来没有被人发现过。一天,他听见人们议论说,有个叫王翱的人刚正不阿,即使有人给他馈赠厚礼,也不据为已有,还常常拿出钱来资助穷人,至于不义之财,更是一概不接受。小偷心想:“难道真有不爱钱的人吗?”于是决定试探一下王翱。
  第二天一早,他把一包银子放在王翱家门口,不一会儿,王翱出来了,他看见这包银子想,肯定是别人丢的,过会儿一定有人来找的。于是便迈步出门散步去了,小偷见王翱不拿银子,便跑过去捡了起来,王翱回头一看,心想那人一定是失主,转身又走了。小偷赶上前去,对王翱说:“久闻大名,今日一见,名不虚传。”王翱被他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小偷便一五一十地说了。王翱听完后笑着说:“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小偷听后,自己深感惭愧,终于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论坛徽章:
0
133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5 |只看该作者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论坛徽章:
0
134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6 |只看该作者
人心如面

  
  出处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于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释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故事: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 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 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 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 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 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 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 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 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接着,子产诚恳他说 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 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 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 怕把锦缎结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 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 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 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 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 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 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 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 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 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 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 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 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 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 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 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 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论坛徽章:
0
135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7 |只看该作者
董狐之笔

  晋灵公继位后,十分荒淫而骄横,他常站在楼上,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让身边的美人取乐。有一次厨师煮熊掌不合口味,晋灵公便把厨师杀了,并命人分尸八块,用竹篓装了抛尸荒野.相国赵盾(赵国君王的先人)对这些肆无法纪的行为非常愤慨,屡次向晋灵公苦苦进谏.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怀恨在心,要秘密除掉赵盾。赵盾闻讯,逃亡避难.赵盾的侄儿赵穿早已看清了晋灵公的腐败本质,趁他酒醉时将他杀死。之后,赵穿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复任相国。由于赵盾精明强干,得到朝野的普遍赞誉。史官董狐却持有不同意见,他毫不隐瞒地在史简中写道:“赵盾杀其君.”赵盾见后极为震惊,去找董狐解释自己并无杀君之罪。董狐坚持说:“你身居相位,国君被杀时虽然离开了都城,但并未走出国境;国君被杀后,你也没有办凶手,杀君罪名国相不负,当属何人?”后来,孔子听到了这件事,他评论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应受到称赞;赵盾也是“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实属冤枉。从此,后人便把“董狐之笔”作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加以颂扬

论坛徽章:
0
136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8 |只看该作者
废学如断织

    
       汉代乐羊子中途停学,其妻引刀断织以劝戒夫君的故事。意思是学习半途而废,如同断织于机上。《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羊子外出求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费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论坛徽章:
0
137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8 |只看该作者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论坛徽章:
0
138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49 |只看该作者
不稂不莠

      稂:音狼。莠:音友。稂、莠:都是田里的野草。语出《诗经??小雅??大田》。
      原来意思是没有野草。后用作“既不象稂,又不象莠”的意思,比喻一个人不成材,没出息。〔注意〕“稂”不能读作 li á ng 。“莠”不能读作 xi ù 。

论坛徽章:
0
139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50 |只看该作者
赤膊上阵


【释义】:

“赤膊”,不穿衣甲。比喻作战毫无掩护或不讲策略。

【出处】: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却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故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 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用法】:

鲁迅《华盖集续编空谈》:“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论坛徽章:
0
140 [报告]
发表于 2008-05-15 21:50 |只看该作者
步履蹒跚

      “步履蹒跚”这条成语,常为人们写文章时所引用,以形容腿脚不方便,行路艰难。它的产生年代虽是宋朝,而雏形“磐散行汲”一语,早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已有了。这也源出于一则小故事。

  平原君家临街的楼房很高,在楼上可以俯瞰附近居民的房屋,平原君的美人--待妾,就住在楼上。有一天,众美人在楼上闲望,看到一个瘸腿的人到井台打水。美人们见到他行路缓慢,东摇西晃的样子,忍不住哄笑起来,有的还学仿他走路的姿态来取乐。这个瘸腿的人,受到这番侮弄很是恼怒。第二天清早,这个人就来登门拜访平原君,要求说:“我听说你喜欢接纳贤士,而贤士所以会不远千里来投奔你,是因为你能看重贤士,轻贱美女的缘故。我不幸有了腰弯曲,背隆高的病,你的房里人在高处看到了,肆意笑弄我,这是不合礼的。我要得到笑我的人的头!”平原君假笑着答应说:“好啦。”等那个人走了后,平原君冷笑了一声,对左右的人说:“瞧那个小子,倒想以一笑的原故让我杀美人,不也太过份了吗!”到底没有杀。过了一年多,往在平原君家里的宾客,一个接着一个的走了有一多半。平原君很奇怪,对留下未走的门客说:“我对待各位,可以说是诚心诚意的,没有敢失过礼,为什么走了那么多的人呢?”有一个门客上前直率地说:“就因为你不杀那笑瘸腿的人,这说明你喜欢女色而看不起士人,所以宾客就走了”。平原群听了大为后悔,立刻叫人杀了那些嘲笑过瘸腿士人的美人,拿着头亲自到瘸腿人的家去谢罪。不久,离开平原君家的宾客,才又一个接着一个的回来了。

  宋代无名氏在《释常谈》一书中,转述这个故事时,把《史记》原文“磐散行汲”说成是“步履蹒跚”。据近人杨天戈在《汉语成语溯源》中解释:磐散即蹒跚,行汲是步行提水。可见“步履蹒跚”一语,是“磐散行汲”一语的衍化,它的源头远在两千多年前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