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楼主: xintao8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集群与高可用] 看双机双柜是怎么解决的······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21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16:3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ntao800 于 2008-5-23 15:51 发表
是存储在线的专家:http://www.dostor.com/a/p/2007-09-13/0002635068.shtml
英特尔公司日前透露,公司将于本周推出10千兆的网络接口卡(NIC),其传输性能将超过铜质电缆,这使公司在不新安装造价昂贵的光纤电 ...

40Gb是iSCSI的标准?楼主请看清楚,这是infiniband。我假定你知道什么是infiniband。
原帖由 xintao800 于 2008-5-23 14:52 发表
具体传输速度方案里有,10GB是目前已经存在的,介绍10GB的目的是要大家对ISCSI有个充分的了解,同是SCSI卡,传输速度还有320MB/160MB/80MB之分呢

我们都很了解,是楼主你偏执了。
原帖由 xintao800 于 2008-5-23 11:01 发表
我们假设DELL就是用千兆网卡,它的传输速率理论也应该是多少?SAS理论是多少?FC的理论又多少?硬盘极限是多少?服务器ip/tcp传输是多少?
一个方案的设计不能只看其中的一部分,要综合一下,虽然我这个方案不 ...

这些问号你有答案吗?没有的话请虚心学习。
千兆网卡传输最高就是1Gb/s,SAS 12Gb/s,FC 4Gb/s(这个不确切)。
硬盘极限有什么关系?你的阵列里只有一块硬盘吗?
tcp/ip又有什么关系?你见过tcp/ip协议中有速度一说吗?
原帖由 xintao800 于 2008-5-23 10:52 发表
那么我问一下,iscsi很烂?为什么好多公司还推广它?
还有,你速度再高,请问你硬盘最高传输速率是多少?15000转的硬盘,能有多高的传输速率?

这个帖子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有 ...

我认为你没有看明白我们说的,至少我说的明白,千兆网卡上iscsi很烂。我也说过iscsi有优势,在构架上,你将我们说的“烂”理解为性能之外的内容吗?
好多公司推广iscsi不假,但请你不要断章取义,看看人家搭配什么硬件。我觉得我们说的内容也从没把iscsi从硬件上剥离来讨论。我假定你知道什么叫万兆网卡,什么叫toe。

最后,被人说了几句就开始急了?这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 本帖最后由 Magicloud 于 2008-5-23 16:45 编辑 ]

论坛徽章:
0
22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17:14 |只看该作者
好像brocade的交换机和HBA有FC 8Gb/s了啊

论坛徽章:
0
23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17:1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tornewer 于 2008-5-23 17:14 发表
好像brocade的交换机和HBA有FC 8Gb/s了啊

我一直不清楚fc设备设备间的链路带宽是多少……

论坛徽章:
0
24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17:32 |只看该作者
其历史顺序应该SCSI->FC(用于SCSI)->ISCSI;
  
    最初是从SCSI开始的,它也是存储领域最为广泛的协议;SCSI的命令和数据,可以直接在SCSI接口中传输,也可以通过封装进行传输,比如用USB,1394,FC,以及iSCSI等方式。
   
    由于在传统的SCSI接口中,其传输的距离有限;因此用FC来扩大传输距离就应运而生,从而封装SCSI的FC接口流行起来,物理上它只是加上的FC的电路,其核心的SCSI部分基本不做修改,因此软件上移植SCSI HBA到FC的HBA实现难度并不大。
   
    同样,由于FC的成本和传输距离问题,iSCSI横空出世,它用TCP/IP协议来封装和传输,物理上加上TOE电路(或者用软件来实现这部分),同样其核心仍然是SCSI的处理,方式和FC查不错。至于iSCSI的流行,这和软硬件厂商的推广(需要在存储的各个应用环境中都加入iSCSI的支持),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相关。
  
    从物理上来讲,对于FC和iSCSI需要特殊的IC来完成处理;而软件上,改变会比较小,在windows下面,PCI RAID卡、FC卡、iSCSI卡的驱动,都是采用Port/MiniPort驱动架构,其中Port driver(是硬件无关的)由微软提供(在2003以前叫SCSIPORT,现在叫StorPort,在windows的系统目录下可以看见这该驱动),而Miniport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三种卡,其架构都一样,只是要针对各种卡做对应的处理而已。对于其他的操作系统,这3种卡的软件处理方面也是类似的。因为最主要的差别都在物理传输上,所以基本在硬件上完成;而软件上,都是以处理SCSI命令和数据为核心,然后围绕传输接口做相关的处理。
  
    存储介质厂商基本都没有加入iSCSI接口,而存储的其他部分host, network,以及阵列厂商都强烈支持
  iSCSI。应该成本是个大问题,如果说硬盘要支持iSCSI接口,那么硬盘上应该加入个TOC的IC,同时要在硬盘的Firmware里面加入TCP/IP协议栈,在Firmware中实现这个,一是Firmware的大小限制(Firmware增加容量,成本增加还是比较高的),还有就是硬盘的整体性能会因为处理TCP/IP协议而受到影响。
  
    PATA/FATA/SCSI/FC/SAS这些是硬盘的连接技术。比如PC级硬盘连接常用PATA,但有被SATA取代的趋势;而阵列应该说,这些硬盘通信协议接口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后端设计中,通常低端的设备会用到PATA、FATA、或者SATA;但是通常中高端通常都是FC接口,至于SAS它只是SCSI的串行连接协议而已,相对于传统的并行SCSI接口实现高速传输,主要是物理层上和Media层的改变。而且存储介质的在性能上的提高,主要还是其机械性能,其他除了接口技术外,还有一些专用的加速IC chip,以及Firmware中的技术(比如采用Queue的硬盘就会好些,当然要全部实现queue,必须要Adapter配合才行)。
  
    总的来说,应该是在SAN环境下,乱谈FC和 iSCSI;特别是Host, SAN network, 以及Array之间的连接技术。

论坛徽章:
0
25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17:3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stornewer 的帖子

不是单通道2GB,双通道4GB吗?现在8GB的双通道还没发布吧!
我认为还是受硬盘转速的影响以及采用Intel架构的处理器的输入/输出性能会受到PCI或者PCI-X总线的限制的影响等有关,假设这种8GBHBA出来,谁会用是个问题,价格也应该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论坛徽章:
0
26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18:37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实际上各种介质的传输速率应该是这样的:
iSCSI:125MB/s
SAS :640MB/s
4Gb FC:500MB/s

计算方法:
iSCSI: 最低的速度为网络速度1000Mbps/8=125MB/s;   硬盘为SCSI硬盘,320MB/s
SAS :并联SCSI=2*SCSI=2*320MB/s=640MB/s;       硬盘为SAS硬盘,2*320MB/s=640MB/s
4Gbps FC:速度为4000bps/8=500MB/s;                   硬盘为光纤硬盘,速度≥850MB/s

各方式瓶颈速率分别为:
iSCSI:    125MB/s
SAS :     640MB/s
4Gb FC:  500MB/s

因此,在部署的时候,速率最快的应该是SAS盘阵640MB/s。

论坛徽章:
0
27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20:28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avamud 于 2008-5-23 18:37 发表
SAS :并联SCSI=2*SCSI=2*320MB/s=640MB/s;       硬盘为SAS硬盘,2*320MB/s=640MB/s

这句话啥意思?

论坛徽章:
0
28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20:30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ntao800 于 2008-5-23 17:32 发表
物理上加上TOE电路(或者用软件来实现这部分)  
从物理上来讲,对于FC和iSCSI需要特殊的IC来完成处理

确实,你并不懂你说的东西。

论坛徽章:
0
29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21:47 |只看该作者
FC里面10b才=1B,而不是8:1。LZ基本是来娱乐大家的,别当真就好

论坛徽章:
0
30 [报告]
发表于 2008-05-23 21:5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gicloud 于 2008-5-23 20:28 发表

这句话啥意思?


SAS改变了Ultra SCSI单工的工作方式,so如果盘体性能不是瓶颈,IO吞吐量是3Gb×2=6Gb,当然是总和。但是实际使用中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