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徽章:
- 0
|
黄花城长城位于怀柔县城关镇西北29公里,距北京60公里。元朝,这里已是交通繁忙的村落,明朝,成为京都的军事重镇,称“本镇关”。黄花城又称金汤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南。始建于北齐年间,隋、唐以后曾多次修缮。明嘉靖年间将原长城加宽,并增设敌台。自南冶口以西大长峪口起,至西水峪口止,全长12.94千米,设空心敌台40座、实心敌台9座,墙台5座。长城东端城墙随峰而筑,两边垛口墙修筑为18个锯齿形,每层高约2米,当地人称此处为十八蹬。怀柔城区西北筑有城关,即黄花城(古称黄花镇),有“京师北门”之称。长城东邻山海关,西邻居庸关,北邻四海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此段修筑十分精细。修有三道关卡,即头道关、二道关、三道关。关以二道关为中心,南边有西起旺泉峪山顶,向东经西水峪、石湖峪、撞道口、本镇口(头道关)、小长峪口,然后过十八蹬直达断边的第一道大长城。头道关外西侧山崖上刻有金汤二字,每字2尺见方。第二道长城西端在桃洼楼与大长城相接,向北经鹞子峪口折而向东,过二道关至镇河台,然后过河向东南至东口楼南山与大长城相合,内设二道关堡,鹞子峪堡与大长城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在二道关以北3 500米处(大门口村)设有第三道关卡。长城由黄花城关向西北为撞道口,留有关门券拱门洞,为过往通道。南侧有一石匾,题曰“撞道口”,建于万历五年(1577)。鹞子峪城为沿线城堡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门额书“鹞子峪堡”,为万历二十年遗物。长城修复后辟为旅游区,有金汤池、半壁山等景观。2004年黄花城长城修缮工作作为该年度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项目之一,修缮三道关卡中的头道关,其范围西起撞道口,向东至关口,由大坝穿过水库向东至小城屿,总长约4 000米,包括空心敌台敌楼13座,城门(关门)2处,附墙台2处,实心敌台、东西堡城各1处,边墙约3 300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同年修缮工程启动。
“黄花城”的名字一直认为来自自然的景观。仲夏时节,漫山黄花,屋宇村舍会被淹没在黄花之中由此得名黄花城。其实并不尽然。在黄花城的自然村落中,居高临下,你可以看到大多民居都排列的错落有致,和兵营似的。这是因为古代时这里一直是屯兵之地,所居民众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整齐划一的村落形式。而修建此处长城的时候,因为地势和环境的艰苦,不知有多少人长久地埋在这里了。修长城是苦役,导至多少人家破人亡。那些长年在外修城人的妻子家人,也会不远万里来此寻夫觅子,但到这里后才发现早已经天人永隔。来寻人的家属也再没有回去的路费和心情,于是被官府集中安排住在此地。来寻人的亲人中,以妻子儿女为多,此地遂被称为“黄花城”。。。。
黄花城从明代开始修建。传说朝廷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修造,但经历多年才修好,朝廷几多不满,朝中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竟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到镇中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极险峻、坚固,用米汤固定的砖石竟敲击不出一丝裂纹。于是终于明白这城墙决非偷工减料之作,后来重新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之上,刻上颜鲁公体“金汤”二字,每字有2米见方。所以黄花城又称“金汤”长城。“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略称,形容坚不可摧的城池。
可见,这里的长城之牢靠在历史上早已著名。当年日寇侵入华北,想尽办法,最后用炸药才炸毁一段长城。于是,一侧城墙从此落入湖中,形成今天的“二龙戏珠”之势,湖也由此得名“金汤湖”,湖水深达30米,有几十口泉眼从湖底涌水,冰冷彻骨,水质清冽,是天然的“矿泉湖”。解放后,修建了水闸,几十米的落差在夏季形成了小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