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下一页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6985 | 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olaris8管理员小结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2: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38小结
Solaris安装方式:
交互式安装:本地光盘安装:OK boot cdrom
           网络安装:OK boot net
           Web start安装:OK boot cdrom (Solaris 8 Install光盘)
Jump start无人职守安装:系统网络中有一个Jump start安装server,用OK boot net -install安装

Sun OS        1.x        4.x        5.x        (BCD)
Solaris                1.x        2.x(2.5.1        2.6        7        8        9)        (SVR4 IBM/HP也用的)
                                <-----        32位 |        64位  ----->
SUN Solaris环境:(由内至外) Sun OS --> ONC+(网络相关) --> CDE(常用)  --> Openwin(由open look发展而来)
                其中:CDE和Openwin都属于GUI
SUN OS: 硬件 --> Kernol(管理硬件/管理进程/管理文件系统) --> Shell --> Application

在/bin/*sh对应的shell:
        B shell --> sh                C shell --> csh                K shell --> ksh                bash --> bash                tcsh --> tcsh                zsh --> zsh
#hostname和uname -n        看主机名
#more /etc/release        看系统操作系统的主版本
#uname -a                看系统OS版本和系统核心patch的名字和版本
#ps -f                        看本窗口启动的进程                               
#find / -user 用户名        在/中查找属于指定用户名的文件
#echo $HOME        看HOME环境变量的值
#which 文件名        从path中查找文件
环境变量PATH中在最后加.表示可以cd到对应目录中执行有执行权限的文件(存在系统安全隐患)
#/usr/platform/sun4u/sbin/prtdiag        看系统所有硬件
环境变量TERM中指定终端类型,一般设置TERM=sun
在B shell和K shell中用PS1环境变量设定命令行提示符
在C shell中用prompt改命令行提示符
用env、set或printenv命令看所有的环境变量
在/etc/skel/目录下的local.profile和local.cshrc和local.login是.profile(B K shell)与.cshrc .login(C shell)的模板


第15章 package(一组文件和目录的集合)
pkginfo | more                看系统中package的情况
pkginfo -l pkg名        看此pkg的详细信息
pkginfo | wc -l                统计pkg一共多少行(多少pkg被安装)
pkginfo -d /光盘路径/ | more        看光盘上指定目录下的pkg (当前路径用.)
pkginfo -d /光盘路径/ -l pkg名        看光盘上指定目录下的pkg的详细信息
pkgrm        pkg名                删除pkg
pkgadd        -d /光盘路径/ pkg名        添加pkg (如果大量的pkg要安一般有installer安装脚本)
pkgchk        pkg名                检查包的安装(正确的话无显示结果)
pkgchk        -v  pkg名        检查包的安装,有详细信息
pkgchk -p 文件                检查该文件安装完此包后和当前文件做对比,查看是否被改动过
pkgchk -l -p 文件        检查该文件安装完此包后和当前文件做对比,查看是否被改动过,有详细信息
more /var/sadm/install/contents        从此文件中可以查看每个文件由那个pkg安装进去的,安装权限等日志信息.pkgadd会追加,pkgrm会删除相对记录
grep admintool contents        grep用于在文本文件contents中查找指定字符串admintool
/var/sadm/pkg/...        此目录下列出所有安装的pkg名字(以目录存在)
pkgadd -d /光盘目录/ -s spool pkg名        从光盘把pkg拷贝到默认系统路径下(/var/sadm/pkg/),先不安装
pkgadd -d /光盘目录/ -s 拷贝路径 pkg名        从光盘把pkg拷贝到指定路径下,先不安装
pkgrm -s spool pkg名        把默认路径下的指定pkg的安装程序删除
pkgrm -s 指定路径 pkg名        把指定路径下的指定pkg的安装程序删除

第16章        patch(一组文件和目录的集合,用于修复系统存在的不足)
http://sunsolve.sun.com可以web下载,或从sunsolve.sun.com中匿名ftp下载,sun也发布patch光盘或eis光盘(sun目录下)中有patch
/var/sadm/patch/...        此目录下列出所有安装的patch名字(以目录存在)
.zip文件用(#/usr/bin/unzip 文件名 )解压缩;(#zip 文件名 /目录名/*)将指定目录下的文件压缩为指定文件名
.tar.Z文件用(#/usr/bin/zcat 名字.tar.Z | tar xvf - )解包并解压缩;(#tar cvf 文件名 /目录名)用tar打包;(#compress 文件名.tar)将tar文件压缩为.tar.Z文件
.tar.gz文件用(#/usr/bin/gzcat 名字.tar.gz | tar xvf - )解包并解压缩;(#gzip 文件名.tar)压缩.tar文件为.tar.gz文件
推荐patch安装一般用解开目录下的install.cluster脚本
安装单个patch:#/patch的上层目录/patchadd patch号
删除单个patch:#patchrm patch号
查看已经安装的patch:#showrev -p 或 #patchadd -p 其中Obsoletes后表示装完此patch后淘汰的patch;Requires后表示安装此patch要先安装的patch号;Incompatibles表示与此patch不兼容的patch号;Packages表示此patch修复的是哪一个包

第3章 系统安全
安全:        1用户帐户、口令,及限制;
        2系统使用的用户(当前和历史的);
        3对文件、数据做限制;
        4对root用户登陆进行跟踪(配系统的审计功能);
        5有setuid权限的用户的跟踪(在执行setuid程序时权限可能会增加);
        6控制从其他系统中登陆本主机。
EUID:有效的uid (用su切换用户后改变),执行命令的用户
RUID:真实的uid (用su切换用户后不变),登陆的用户
   ***        看二进制文件:用strings命令可以看一部分二进制文件内容
1:用pwconv命令同步系统passwd文件和shadow文件,同步以passwd文件为准
2:用#touch /var/adm/loginlog创建loginlog文件会记录连续五次登陆失败的登陆信息(包含尝试的登陆名/登陆窗口/登陆时间)
3:用#who(来源是/var/adm/utmpx)看当前登陆的用户/登陆的窗口设备(省略路径/dev/,在窗口中用#tty可以看本窗口名,如是串口则显示term/a或term/b)/登陆时间/登陆的来源主机(小括号中的值,0表示本机)
4:用#finger -m 用户名 看本地用户信息;用#finger -m 用户名@远程主机 看远程主机中的用户信息;加-m只在用户名字段查找,不加则还在注释字段找
5:用#last(来源是/var/adm/wtmpx)看从系统装好后所有的历史登陆/退出/重启等信息;#last 用户名 看此用户登陆的相关信息;#last reboot 看系统reboot的历史信息
6:用#rusers [-l] 看本网段中主机的登陆的信息(加-l是一个用户名占一行,不加是一台主机占一行);在系统文件/etc/inetd.conf文件中的rpc.rusersd行注释调,再用#pkill -HUP inetd使之生效,可以屏蔽本主机在网络中被显示
7:用#su [-] [用户名] 切换用户;不加"-"是不改变当前工作路径,只启切换用户的shell;加"-"要切换到切换用户的家目录并执行相应的shell初始化文件
8:用#whoami (#/usr/ucb/whoami) 查看用户的EUID;用#who am i 查看用户的RUID
9:sysadmin组(14)的用户可以使用admintool命令(默认只有root用户属于此组)
10:/etc/default/目录下的su,login,passwd保存对应命令的缺省配置:
        /etc/default/su文件中的SULOG=/var/adm/sulog是指记录用su切换的日志文件在sulog文件中(其中+切换成功;-切换失败)
        /etc/default/login文件中的CONSOLE=/dev/console表示不能直接用root登陆,注释后保持表示可以用root直接登陆,如CONSOLE=  (空)表示root不能从任何地方直接登陆
                SLEEPTIME=4第一次输入错误隔多少秒输入第2次;RETRIES=5最多试5次;SYSLOG_FAILED_LOGINS=5表示5次失败记录到/var/adm/sulog里
        /etc/default/passwd中MAXWEEKS和MINWEEKS是系统用户口令的失效日期缺省值
   ***        /etc/default/kbd中的有一项"#KEYBOARD_ABORT=alternate",此项注释掉则系统运行过程中拔下键盘系统会自动宕机,去掉注释重启则系统运行过程中拔下键盘系统不自动宕机
   ***        #ls -ld 目录名 以长格式显示此目录的信息 (小写的s表示有setuid或setgid权限,大写S表示有setuid权限但没有执行权限,大写L表示有setgid权限但没有执行权限,后两种不合逻辑)
11:用#group 用户名 看用户所属组的信息;用#id [options] [username] 看用户id的信息(加-a可以看到次要组)
12:用#chown [option(s)] 用户名或uid 文件名 修改用户的属主(-R 改目录及下属所有文件和目录的属主) (只有root用户可以使用)
13:用#chgrp 组名或gid 文件名 修改用户文件所属的组(root用户和文件属主可以使用)
   ***        用#chmod可以修改操作文件的权限 (目录缺省755,文件缺省644)(u:属主,g:组,o:其他用户,a:所有,r:读,w:写,x:执行,+:加,-:减) 例如:#chmod g+x 文件名
   ***        目录的执行权限表示可以cd到此目录
   ***        目录如所有用户有写的权限则出现用户在此目录下可以删除其他用户的文件(可能此用户不能修改该文件)
14:有setuid权限后,用户在执行此命令时可以暂时获得该程序文件属主用户的权限,例如:passwd命令
    有setgid权限后,用户在执行此命令时把执行用户暂时看成文件所属组内的成员;此目录下所有创建的文件和目录的组都是该目录的组
        (用#find / -perm -4000 找具有setuid权限的文件;用#find / -perm -2000 找具有setgid权限的目录或文件)
        (用#chmod 4555 文件名 修改setuid权限;用#chmod g+s 目录名 修改setgid的权限)
        (用#ls -l看属主属性中有s权限,表示有执行和setuid权限;看组属性中有s权限,表示组有执行和setgid权限)
15:如目录具有sticky权限,则此目录的权限为原777时,该目录下的文件只允许该目录属主、该文件属主、root用户、对此文件有写权限的用户,这四类用户可以删此文件
        (用#chmod 1777 目录名 给此目录加sticky权限;用#find / -type d -perm -1000 查找具有sticky权限的目录)
   ***        目录如所有用户有写的权限则出现用户在此目录下可以删除其他用户的文件(可能此用户不能修改该文件)
   ***        用setuid,setgid,sticky组成新的一组3位2进制数,可在添加权限时使用
16:访问控制列表:a.#getfacl 文件名 查看文件的访问控制列表;或者用#ls -l 看的时候权限后面有+
                  b.#setfacl -?        权限 文件名  其中:m:创建 s:替换(u,g,o,m必须设) d:删除 f:从文件中导入 r:重新计算权限
                  c.权限中: u[ser]::perm (本用户权限) g[roup]::perm (本组用户权限) o[ther]::perm (其他用户权限) m[ask]:perm (定义除了属主外其他用户的最高权限)
                              u[ser]:用户名(或uid):perm (此用户权限) g[roup]:组名(或gid):perm (此组用户权限)
17:/etc/hosts.equiv和$HOME/.rhosts对rcp,rsh(#rsh 目的主机ip 目的命令 对目的主机操作目的命令显示在本端)的影响是是否能对本机执行,对rlogin的影响是用rlogin登陆时是否需要输入口令
        编辑方法:        a.文件中加 主机名 对此主机中所有用户开放权限
                        b.文件中加 主机名 用户名 对此主机中指定用户开放权限
                        c.文件中加 + 对所有主机的所有用户开放权限
   ***        两边主机要有同名用户
   ***        此功能尽量不要开放此项功能
18:ftp权限:a.用户如果没有口令则不能用此用户进行ftp连入
            b./etc/ftpusers文件中加入的用户不能用ftp连入
            c./etc/shells文件(默认没有此文件)中写的是shell,用户如果ftp必须用用户shell写在此文件的用户连入

第4章        目录和文件
四类:普通目录d/普通文件-/符号链接文件l/设备文件(b:块设备 c:字符设备,在/devices下存放物理设备名,在/dev下有符号链接)
        最小单位:做过格式化的分区每个data block是8k;没做过格式化的分区每个block=sector=512 bytes
        文件的i节点号:用#ls -i 可以看到 (i节点中包含访问指针)
目录文件的data block中存放目录中文件的文件名和i节点号 (注:根目录/的i节点号是2)
普通文件的data block中存放实际的内容
符号链接文件(用#ln -s /目录/原文件或目录 符号链接文件名)的data block中存放的是链接文件的路径
        硬链接文件(用#ln 原文件 链接文件名),的i节点号一样
   ***        用#ls -l 看执行权限后的数字表示文件硬链接的个数或目录中子目录的个数
   ***        用#ls -lL可以以长显示方式显示链接文件所指向的文件
   ***        查找硬链接文件先用#ls -li 看i节点号;再用#find / -inum i节点号 -exec ls -li {} \; 查看       
设备文件用#devfsadm,#drvconfig,#mknod可以创建不占用data block,用#ls -l 看文件大小的位置是设备的设备号 c:按照第一个分区开始顺序访问 b:按照文件系统查找表去访问
主要目录:/根目录,必须有;
        /bin(链接/usr/bin);
        /dev(放逻辑设备名,/devices放物理设备名);
        /etc下放配置文件;
   ***        /dev/ecpp0下放并口;/dev/disk下放软驱;/dev/dsk下放块设备;......
        /export放共享内容;
        /home是autofs的自动挂接点;
        /kernel和/platform是系统引导过程中从此目录中加载数据形成系统核心;
        /mnt是普通的空目录,一般用户用户mount;
        /opt用户安装第三方软件的缺省路径;
        /sbin下存放系统启动,关机时要执行的命令;
        /tmp时系统临时目录,重启清空;
        /usr存放执行命令文件和库文件,帮助文件;
        /var下是系统运行中会变化的文件,如log文件,状态文件等
   ***        /usr/bin可执行的命令(一般用户也可用);/usr/sbin存放系统管理员常用的备份等文件;/usr/shane/man放man手册;
   ***        /usr/dt和/usr/openwin放GUI的相关文件(GUI相关命令在此两个目录的bin子目录下);/usr/include放库文件;......

第五章        硬件配置
磁盘的最小读写单元是扇区Sector,512bytes --> 磁道 --> 柱面
分区:硬盘划分的部分 可用号0--7 2分区代表全部硬盘,分区是通过柱面来界定的,硬盘、光驱等设备都在在/dev/dsk下和/dev/rdsk下(分区建立文件系统必然格式化)
逻辑设备名:c?                t?                d?                                s?
           控制器号        target号        disk号(用于区别阵列中的不同盘)        分区号
物理设备名:用#ls -l可以看到../../devices/总线/插槽/控制器设备名/物理分区名(物理分区名中sd@2,0:c对应c?t2d0s3)
   ***        设备名中带.raw的是指设备是以字符方式(显示文件类型为c)访问的裸设备;不带.raw的是指设备是以块方式(显示文件类型为b)访问的(一般是建立了文件系统的设备)
instance names:一般是系统使用,用户不用 例如:sd? dad?
   ***        在/etc/path_to_inst文件中记录物理设备名与instance name之间的对应关系
用#prtconf可以显示系统中的设备(其中带not的表示可以接但还没有接的或者没有安装好驱动程序,可以用#prtconf | grep -v not 屏蔽含有not的行)
硬件连接改变应重新引导配置:a.#touch reconfigure
                           b.#init 5
                           c.断电,改变硬件
                           d.开电
                           e.用prtconf或者format看设备
        或者在OK boot -r ;或者#reboot -- -r
   ***        此时系统会自动更新/dev,/devices目录中的设备文件和/etc/path_to_inst文件
   ***        如系统不能重新启动,联机时接入硬件用#devfsadm 命令重新生成相应设备文件等(#devfsadm -c 类别名称 重新识别指定设备;#devfsadm -i 类别名称 重新识别驱动;#devfsadm -v 重新识别并显示改变)

第六章        硬盘分区
用#format命令分区,注:修改完分区要用partition>label写入
        用format>verify可以看硬盘实际的分区表;也可以用#prtvtoc /dev/rdsk/c?t?d?s? 命令看
   ***        分区表放在硬盘分区的0号扇区
用#fmthard -s 文件名 /dev/rdsk/c?t?d?s2 可以从文件(用#prtvtoc /dev/rdsk/c?t?d?s2 >文件名 生成)中恢复分区表

第七章        ufs文件系统
基于盘的文件系统
真实文件系统:ufs:用户文件系统
        hsfs:普通光盘的文件系统
        pcfs:软盘/u盘文件系统
        udfs:dvd光盘文件系统
        nfs:局域网共享文件系统
虚拟文件系统:swapfs:交换分区用的(交换区)
        tmpfs:临时文件系统(重启清空/temp下)
        fdfs:描述系统当前打开文件的文件系统(/dev/fd/1,/dev/fd/2下)
        procfs:描述系统当前启动的进程的文件系统(/proc下)
用#newfs /dev/rdsk/c?t?d?s? 可以创建ufs文件系统
ufs文件系统结构: 0:存放分区;1-15;16-31:主超级块;32-后:备份主超级块/柱面组块/i节点表/data blocks (32-后 可以重复)
用#tunefs -m 1 /dev/rdsk/c?t?d?s?  调整预留空间的百分比(此时是调整为1%)
用#fstyp -v /dev/dsk/c?t?d?s? 看此分区的文件系统信息

第八章        文件系统的mount
看文件系统mount情况:a.#df -k
                b.#mount
                c.#cat /etc/mnttab
挂接命令:#mount [-o 选项] /dev/dsk/c?t?d?s? mount点  
        选项:rw:读写;ro只读;
             suid:允许有suid的程序执行suid程序;nosuid:不允许有suid的程序执行suid程序;
             nologging:不启用ufs的日志功能;logging:启用ufs的日志功能(可以缩短系统启动时间,减少系统启动不一致的情况);
             largefiles:允许文件系统存放大于2g的大文件;nolargefiles:不允许文件系统存放大于2g的大文件;
             atime:记录文件系统中各个文件上次被访问的时间;noatime:不记录文件系统中各个文件上次被访问的时间;
             onerror=panic 文件系统出现严重不一致时系统宕机;=lock 文件系统出现严重不一致时文件系统锁定;=umount文件系统出现严重不一致时文件系统umount;
在/etc/vfstab文件中存放系统启动时自动mount的文件系统(其中fsck pass中-表示不进行fsck;1表示顺序进行fsck;2表示并行进行fsck)
        (其中mount at boot中no为boot时不自动mount;yes为boot时自动mount;注/,swap,/usr等特殊文件必须为no)
用#mountall [-l] 从/etc/vfstab文件中mount上所有mount at boot为yes的项;加-l表示只挂接其中本地的文件系统
用#umount 挂接点或/dev/dsk/c?t?d?s?  可以去掉某个挂接
用#umountall [-l] 可以umount所有/etc/mnttab中所有的mount设备;加-l表示只umount本地文件系统
用#fuser -cu mount点 可以查看哪些进程及其属主在访问此文件系统
用#fuser -ck mount点 可以杀掉所有访问此文件系统的进程
用#umount -f 可以强制umount某个分区(轻易不要使用)
光盘自动mount的进程是vold进程,取光盘用#eject命令(此时vold有umount光盘的动作)
使用软盘时要用#volcheck命令(通知vold进程软驱中有软盘),系统自动mount软盘到/floppy/floppy0下,退出时用#eject再取软盘
   ***        光盘或软盘不能mount时检查vold进程(#ps -ef|grep vold),用#/etc/init.d/volmgt stop 停vold进程;用#/etc/init.d/volmgt start 启动vold进程
手动mount光盘:#mount -F hsfs -o ro /dev/dsk/c?t?d?s0 /cdrom
手动mount软盘:#mount -F pcfs /dev/diskette /pcfs

第九章        文件系统的维护
用fsck修复文件系统中存在的不一致的现象,用#fsck /dev/rdsk/c?t?d?s? 进行fsck(尽量在umont后进行fsck)
用#fsck -o f,p /dev/rdsk/c?t?d?s? 是用非交互方式进行fsck
   ***        用fsck检查到的无人认领的文件都放到分区的lost+found下,用#file 现在文件名 (此文件名一般是i节点号)可以看此文件的类型,可以再根据情况处理
   ***        如果主超级块损坏可以用#fsck -o b=32 /dev/rdsk/c?t?d?s? 命令用32号备份超级块修复,也可以用别的备份超级块(用#newfs -N /dev/rdsk/c?t?d?s? 命令看系统备份超级块,不真的对分区进行新建文件系统)
df命令:#df [选项] [目录]  常用#df -k
du命令:查看目录的的大小
        #du -k [目录] 以k位单位显示本目录及子目录的大小
        #du -ak  [目录] 以k位单位显示本目录及子目录及文件的大小
        #du -sk  [目录] 以k位单位显示本目录及子目录及文件的统计后合计的大小
ff命令:#ff /dev/dsk/c?t?d?s? 列出i节点号和目录
quot命令:#quot -af 以用户为单位统计各分区中各用户占用(拥有文件的大小/个数a)情况;#quot -f /dev/dsk/c?t?d/s? 看某个分区的用户使用统计
   ***        系统在cde中用#init 0 或#halt 可以进入OK状态
   ***        系统用光盘修复:        a.插入引导光盘;b.到OK状态执行boot cdrom -s ;c.执行#fsck /dev/rdsk/c0t0d0s0 ;d.执行#mount /dev/rdsk/c0t0d0s0 /a ;
                           e.改变终端类型#TERM=sun;export TERM; ;f.修复vfstab或改/etc/shadow等 ;g.执行umount ;h.执行#reboot;

[ 本帖最后由 race 于 2007-1-13 15:18 编辑 ]

论坛徽章:
0
2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2:40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进程
查看进程:#ps 查看本窗口进程;#ps -f 查看本进程的详细信息;#ps -ef|more 查看系统中所有运行中的进程(系统进程代称daemon)
管理进程:kill命令通过给进程发送信号来管理进程(#kill -l 可以看到kill发送的信号;#kill -信号号 进程pid 给进程发信号在不写信号号时默认是15;#kill -9 进程pid  强制杀进程)
   ***        在用#kill -1 进程pid  如果进程没有配置文件时挂起此进程,有配置文件(其中写进程的运行方式)的话是让此进程重新读配置文件重新执行(此时进程号不变)
           #pkill -信号号(或简称) 进程名 作用等同于#kill -l 进程pid
           在cde中有进程管理启动图形方式,或#/usr/dt/bin/sdtprocess & 启动图形,每隔30s扫描一次
           #prstat 也是30s扫描一次查看进程情况
定时管理:crontab命令(实际执行的脚本在/var/spool/cron/crontabs/用户名 不同用户名表示不同用户的crontab文件)
        用户在/etc/cron.d/cron.allow中写入则可以用crontab;在/etc/cron.d/cron.deny中写入则不能用crontab
        可以用#crontab -l  查看crontab文件;root用户用#crontab -l 用户名 可以看此用户的crontab;用#crontab -r 用户名  删除此用户的crontab文件
        #EDITOR=vi;export EDITOR; #crontab -e  用vi编辑器打开crontab文件
   ***        #/usr/bin/banner "Time to go" > /dev/console        用#号向/dev/console窗口发送拼出的"Time to go"
           #at 时间 进入at模式,写命令或脚本后Ctrl_d退出,表示在指定时间执行此命令或脚本;#at -l 和#atq 查看用at等待运行的任务;#at -r 任务 杀掉此任务;
           用户在/etc/cron.d/at.allow中写入则可以用at;在/etc/cron.d/at.deny中写入则不能用at
       
第十二章 OK状态(The Boot PROM)
Boot PROM包含:加电自检程序(POST);设备驱动程序(系统引导过程中要用的驱动程序);用户接口的命令;缺省的参数
NVRAM包含:eeprom记录系统当前的参数配置;时间;以太网地址;host id;电池;
从操作系统切换到OK: a.用stop-a (此时用go可以返回到操作系统) (用串口登陆到系统中可以用~_#_ 可以代替stop_a);
                b.用#init 0 ;
                c.用#shutdown -y -g0 -i0 ;
                d.用#halt;
在OK状态可以执行:a.banner 显示系统启动时的信息;
                 b.help 显示OK下的部分帮助信息;
                 c.printenv 查看OK下所有的参数(参数名,当前值,缺省值;参数名中带?的值都是true或者false);
                   auto-boot? (True) --> diag-switch? (True) (运行在诊断模式) ---> diag-device (net)
                                                         (False) ---> boot-device (disk net) (修改时可以改变启动设备.例如:disk2 或 disk:h)
                 d.setenv 参数名 参数值  修改参数;
                 e.reset 重启
                 f.set-defaults 恢复所有参数为default;
                 g.set-default 参数名  恢复此参数为default值
                 h.show-devs  看设备树
                 i.devalias  查看OK中别名和物理设备名之间的对应关系
                 j.nvalias 别名 设备路径  自定义别名
                 k.nvunalias 别名  去掉自定义的别名
                 l.probe-ide 检测ide控制器中的设备
                 m.probe-sisi 检测主板上集成的scsi控制器中的设备
                 n.probe-sisi-all 检测所有的的scsi控制器中的设备和控制器的物理设备
                 o.boot [设备名] [选项]  常用设备名:disk,cdrom,net;
                                          选项:(-s,-a一般系统故障时使用) -s 到单用户模式; -a 交互方式引导;-r 重新配置引导;-v 显示详细信息(一般和-s或者-a合用);
                 p.STOP键:系统加电时按stop,跳过POST
                           加电时按stop-d,使系统运行到诊断模式(显示器不亮时),要等到键盘灯闪两次才松手
                           加电时按stop-n,使系统运行缺省值(显示器不亮时),要等到键盘灯闪两次才松手
                           stop-a,从操作系统到OK
操作系统下用#eeprom命令可以列OK的参数;#eeprom 参数 查看OK下的本参数;#eeprom 参数=值 修改OK下的本参数
异常系统不动时的处理:   a.尝试远程telnet,成功后看进程,kill部分系统资源占用率高的进程或者reboot
                        b.stop_a切换到OK,运行sync
                        c.实在不行,关电源
                       
第十三章 系统boot的过程
系统的核心配置文件时/etc/system文件
用#who -r命令可以查看系统当前运行级别
init进程的配置文件:/etc/inittab  行号:运行级别:action字段:运行脚本 (action字段中initdefault定义系统缺省运行的级别;sysinit是系统启动必须要执行的命令;powerfail是系统掉电时执行;wait表示本行执行完才执行下一行;respawn表示系统守护进程(如果被杀则系统自动启动))
                运行init n时以init S为例系统会执行/etc/rcS.d目录下以大写K(kill服务的)和S(start服务的)开头的脚本;同理init n会执行/etc/rcn.d下所有以大写K和S开头的脚本
                所有的控制脚本都放到/etc/init.d目录下
系统运行级别:        0:OK状态(boot -s 进单用户)
                s,S,1:系统运行在单用户状态(系统维护状态#init S),只能用root,只能用命令行方式,只启动少量服务,很多服务没有启动,只mount根/,/usr,/var几个系统分区,
                2:多用户模式,系统没有启动nfs服务
                3:(系统缺省),多用户模式,系统没有启动nfs服务,在/etc/inittab文件中写明
                4:未用
                5:关机
                6:重新启动
shutdown命令: #shutdown [-y](全yes) [-g n秒](等几秒,缺省60s) [-i 级别](切换到init ?,缺省是S) [optional message](每30s给各用户发的消息)
                此命令会执行rc0脚本(停服务进程-->杀掉其他系统进程-->拆卸所有的文件系统,此方式又叫clean shutdown)
命令:#halt;#poweroff;#reboot都是不执行rc0脚本,可能对系统有影响
        (#reboot可以用#reboot -- -r或-s或-a或-v ,实际是把-的参数传给OK时的boot命令)
系统启动过程中的目录:32位核心:/platform/'uname -m'/kernel/genunix;/platform/'uname -m'/kernel/unix
                     64位核心:/platform/'uname -m'/kernel/sparcv9/genunix;/platform/'uname -m'/kernel/sparcv9/unix
                     模块:/kernel,/usr/kernel,/platform/'uname -m'/kernel,/platform/'uname -i'/kernel

第十七章  备份和恢复
磁带机:/dev/rmt/n(数字)n(l,m,h,c,u是指磁带密度)
   ***        常用/dev/rmt/0n指磁带机以不倒带的方式工作;/dev/rmt/0指磁带机以倒带的方式工作
用ufsdump备份:#ufsdump 选项 文件系统或目录  选项:0-9备份级别,0是全备份,1-9是增量备份(备份上一次低级备份后的增量部分)
                                                 v,备份结束后进行备份数据和原数据检查
                                                 S(大写),估算备份所需的大概空间
                                                 u,更新/etc/dumpdates以供下次备份参考(如果备份方案中有增量备份的化一定要加此选项)
                                                 f,加备份介质指备份的目的地(不写的化是指备份到磁带机)
                                                 file system_to_backup,指备份的设备(裸设备或mount点)
把本地的文件备份到远程:#ufsdump 0uf host2:/dev/rmt/0 /export/home 前提host2主机的/.rhosts文件中要写本主机(开放权限)
用ufsrestore恢复:#ufsrestore options [arguments] [文件系统或者文件名]
                 选项i:交互式
                 常用#ufsrestore tvf 文件名 看备份的文件(tvf部分改为rvf --> 全恢复)
                 #ufsrestore xvf 备份的文件名 带目录的要恢复的文件名  恢复备份中的某个文件
        系统根损坏:a.OK cdrom -s
                   b.#newfs /dev/rdsk/c0t0d0s0
                   c.#mount /dev/dskc0t0d0s0 /a  ;#cd /a
                   d.#ufsrestore rf /dev/rmt/0
                   e.#rm storesymtable
                   f.#cd /usr/platform/'uname -m'/lib/fs/ufs ;#installboot bootblk /dev/rdsk/c0t0d0s0
                   g.#cd / ;#umount /a
                   h.#fsck /dev/rdsk/c0t0d0s0
                   i.#init 6
                   j.#ufsdump 0uf /dev/rmt/0 /dev/rdsk/c0t0d0s0
        系统的/usr和/var损坏恢复类似根区损坏
用#mt命令可以控制磁带机:#mt [-f 磁带设备名](缺省rmt0) 命令 [count]
                        命令:status 显示磁带机的状态;rewind 倒带;offline offline;fsf 向后跳几个文件;dsf 向前跳几个文件       
                       
添加打印机:用#admintool可以添加;用#/usr/sadm/admin/bin/printmgr &


288小结

第一章        c/s
server:提供服务(通过服务进程提供服务)给其他主机使用;
client:使用了其他主机提供的服务;
常用服务:        服务名                server端进程名
                telnet                in.telnetd (23)
                ftp                in.ftpd (20,21)
JumpStart Client 在安装OS时只需输入OK boot net - install

第二章        网络
常用的应用层服务:NFS,NIS,NIS+,DNS,SMTP,DHCP,SNMP,HTTP,RPC,RIP(系统中in.routed进程提供服务),rlogin,telnet,FTP
相关文件/命令:查看以太网mac地址:#ifconfig -a 或 OK banner 以太网地址放在nvram中
                (hme0:hme是集成在主板上的网卡的instance name是10M/100M;0是顺序号)
                (eri#:新一代机器主板集成的网卡)
                (le#:老一代10M网卡)
                (qfe0-3;是100M四口网卡)
                (系统中每一个设备都有logical name(/dev)/physical name(/devices)/instance name(系统核心调用时使用)三种名字)
系统启动配置网口:a./etc/rcS.d/S30network.sh读/etc/hostname.???中的hostname再从/etc/hosts文件中读ip和hostname名
   ***        系统中永久增加网卡配置:先#vi /etc/hostname.??? 加入名字;再#vi /etc/hosts (也可以在hostname.???中直接写ip则不用配hosts文件)
   ***        系统中配虚拟地址:例如hme0:#(从1开始的数字) 先#vi /etc/hostname.hme0:1 加入名字;再#vi /etc/hosts ;
   ***        如果要永久修改主机名则要修改/etc/hostname.???文件;/etc/hosts文件;/etc/nodename文件;
                    b.在/etc/nodename中设定主机主机名;系统中用#hostname命令可以看;修改此文件可以修改主机名
                    c. #ifconfig hme0 down 将本网卡宕下;#ifconfig hme0 xxx.xxx.xxx.xxx up 将本网卡接口启动
   ***        临时增加网络地址:先用#ifconfig hme0:1 plumb 使核心认到此网卡;再用#ifconfig hme0:1 ip地址 netmask 掩码 up ;
   ***        用#ifconfig 网卡 unplumb 可以从操作系统中删除网卡
   ***        查看网段中sun的主机:用#rup 可以看到与此主机存在同一网段的sun的其他主机
   ***        配置default route:编写/etc/defaultrouter文件可以配置缺省网关;用#netstat -rn命令查看;
                             或者用命令#route add default xxx.xxx.xxx.xxx 手工添加;用#route delete default xxx.xxx.xxx.xxx 手工删除
           配置dns:dns的客户端配置两个文件:/etc/nsswitch.conf文件(dns的开关文件),将hosts: files这一行的后面键入dns保存;
                   和/etc/resolv.conf文件(一般没有,需要新建)键入nameserver xxx.xxx.xxx.xxx 后保存;
   ***        用#rusers命令可以看本网段的其他主机上有哪些用户登陆
        用ping命令查看网络通断
        用#snoop host1 host2 查看host1和host2的网络通讯情况;
        用#snoop 命令查看所有流过的数据包;
        用#snoop -a dhcp 查看dhcp的数据包,并且发声(-a);
        用#snoop -V 显示总结性的信息,每一层;
        用#snoop -v 显示详细的每一层的信息;
        用#snoop -o 文件名 将信息放到指定文件中;
        用#snoop -i 文件名 [-V] | more 从-o命令存放的文件中查看信息;
inetd网络服务:此服务的配置文件是/etc/inet/inetd.conf(/etc/inetd.conf是其符合链接)(可以进行修改/注释)和/etc/inet/services(/etc/services是其符合链接)(著明服务,著明服务和端口,可以修改,必须重启后生效)文件
        用#pkill -HUP inetd 可以重新启动inetd进程,使修改后的配置文件立即生效
RPC服务:非著名服务,由著名服务rpcbind(缺省端口号111)进程启动,系统中的服务端口不固定.客户端要访问服务器端的RPC服务时,要先访问服务端的rpcbind进程得到要访问的端口号,再进行服务访问.
        配置文件为/etc/rpc文件,写明系统中提供的非著名服务(三列:服务名 程序号 说明);
        用#rpcinfo -p [主机名] 查看某主机(不写为本主机)中的rpc服务,显示: 程序号,版本,传输层协议,端口号,服务
        用#rpcinfo -d 服务名 版本号 将系统提供的某个rpc服务停止
   ***        (#spray 主机 查看本机与指定主机的网络连接情况,表示到应用层是否正常,工作在应用层)
           用#pkill -HUP inetd 可以重新启动inetd进程,此时同时注册了所有rpc服务
   ***        用#pgrep -lf 进程名 可以查看进程信息

[ 本帖最后由 race 于 2007-1-13 15:18 编辑 ]

论坛徽章:
0
3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2:40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syslog进程
应用程序通过syslog()函数,发消息给syslogd进程,默认系统将信息写到/var/adm/messages文件中,并且发给console,发给本机的其他用户,发给其他主机的syslogd进程(syslog的消息四个去处)
        如果系统不关机,每隔一个星期系统将messages文件-->messages0文件-->messages1文件-->messages2文件-->messages3文件
产生消息:kernel;Daemons(系统中自动启动的与系统相关的进程);User processes;logger命令
syslogd进程配置文件:/etc/syslog.conf 此文件不同列中要用tab键分隔,左边是消息的来源(selector field 由多个facility.leverl构成),右边是消息的去处(action field)
                facility包括:kern,user,mail,daemon,syslog,lpr,news,uucp,cron,local0-7,mark,*
                level包括:emerg(0),alert(1),crit(2),err(3),warning(4),notice(5),info(6),debug(7),none(8) warning以上一定要处理,none表示不发送消息
                action field中:/filename发送到文件或者设备,/dev/sysmsg和/dev/console都是发送到console;@host 发送到指定主机的syslog进程;user名,user名 发给指定用户;* 发给所有的用户
                如果有ifdef('LOGHOST',目的1,目的2),则看LOGHOST变量的值,为"T"发给目的1,为"F"发给目的2;
用#/etc/init.d/syslog start 启动syslogd进程;用#/etc/init.d/syslog stop 停止syslogd进程;修改syslog.conf进程生效可以先停后启,也可以用#pkill -HUP syslogd 重新启动进程;
   ***        在/etc/hosts 文件中的列中为"ip地址 主机名 别名"(别名如loghost)
   ***        如果在hosts文件中的loghost对应的ip和hostname对应的ip一致则LOGHOST变量的值为"true",不一致则LOGHOST变量的值为"false"
   ***        用#inetd -s -t & 启动inetd进程则系统会记录通过TCP服务连接本主机的进程
   ***        系统是在启动/etc/init.d/inetsvc脚本时启动inetd进程
用logger命令可以传消息:#logger [-i] [-f 文件] [-p 消息发送类型](缺省为user.notice) [-t tag] [消息]
                例如:#logger -p local0.notice "This is test." (在syslog.conf文件中要有对应local0.notice的输出位置)
               
第四章        磁盘管理
安装DiskSuite:在/cdrom/cdrom0/Solaris_8/EA/products/DiskSuite_4.2.1/下运行./install脚本;安装结束重新启动后用#metatool命令查看安装是否成功;
DiskSuite:可以对硬盘/分区做raid0/1/5(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目的:a.为了提供单个文件系统的容量;b.提高可靠性;c.提高i/o
   *****     系统中第一次安装完DiskSuite后启动,有个报错,提示要做mateDB,用于存放系统中做raid的信息(选中要在mateDB分区的分区拖入metaDB模板中并提交)
        raid0分类:stripe(条带化,数据分块写到多个磁盘/分区上),例如原/dev/dsk/c0t0d0s3和/dev/rdsk/c0t0d0s4操作后为/dev/md/dsk/d# (在mount时候用)和/dev/md/rdsk/d# (在newfs和fsck时候使用)
                        coneat(串接,数据上一块盘写完后写下一个盘)
        raid1(镜像):至少两个盘,一个工作盘,一个镜像盘,写的时候同时写,读的时候有控制,提高可靠性
   *****     在DiskSuite做raid1时默认是做raid0+1(要分别先做raid0)
        raid5:至少三个盘,数据分块写到多个盘上,例如:块1写在1,块2写在2,则在3上写块1和块2的校验信息,校验信息和数据块都分散在不同的盘上(raid3是将校验信息写到固定的一块盘上)
   *****     如写操作小于25%适合于用raid3或者raid5
        用DiskSuite做好的分区还要用#newfs /dev/md/rdsk/d# 和#mount /dev/md/dsk/d# /mnt 建立文件系统并mount到文件系统
   *****用DiskSuite做好的分区可以用#metainit d10(新) -p d0(旧) 100mb() 拆成新的小分区(和版本有关,有些版本没有-p参数)
对应Volume Manager软件,对应每一个盘只认s3和s4分区,其中s3用于建立raid和卷等,s4分区用于保存vm的信息

第五章        虚拟文件系统和swap
文件系统分类:1.基于盘的文件系统:硬盘 ufs;软盘 pcfs;光盘 hsfs;
             2.网络文件系统: nfs 等;
             3.虚拟文件系统:又称为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 如procfs ;tmpfs ;fdfs ;swapfs ;等
                     procfs:(/proc)描述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的信息;
                     fdfs:文件描述器文件系统,描述系统当前打开的文件的信息;
                     swapfs和tmpfs:都和交换区有关,交换区大小应该至少是一倍的内存并且满足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要求(一般内存1-3倍内存)
swap命令:#swap [选项] [文件] 选项: -s 和 -l 都是查看swap; -a 添加文件为交换区; -d 从交换区中删文件;
   ***        增加交换区:#mkfile 50m /export/data/swapfile ;#swap -a /export/data/swapfile 添加;如果要永久使用再在/etc/vfstab中加 "文件名 - - swap - no - "
   ***        删除添加到交换区的文件:#swap -d /目录/文件名 ;如果文件不用可以用rm删除  
dumpadm命令:缺省:系统有问题时系统将内存中的信息写到交互区;系统启动时查看是否有savecore,如果有就将信息写到/var/crash/'uname -n'/vmcore.X文件和unix.X中;
        用#dumpadm 可以看系统如果当前产生panic时系统要dump的信息和系统如果再启动的savecore的配置;配置文件为/etc/dumpadm.conf;
        全命令#dumpadm [-nuy] [-c content-type] [-d dump-device] [-m min k | min m |min%] [-r root-dir] [-s savecore-dir]
coreadm:管理系统进程异常结束时候(默认会在当前目录产生core文件)的命令,配置文件为/etc/coreadm.conf
   ***        %%:当前有效shell的进程号;%p pid;%f 文件名;%n 系统uname -n结果;%m 系统uname -m结果;%u uid;%g group id;%t 时间;
   ***        常用#find / -name core -exec rm {} \; 删除系统中的所有core文件
   
第六章        nfs
nfs server:提供nfs服务; nfs client:使用nfs服务; (nfs服务只能限制主机的连接,不能限制用户的连接)
nfs server启动mountd(必须,响应c的mount),nfsd(必须,响应c的数据访问),statd(client端进程),lockd(client端进程,与statd一起提供锁服务)和nfslogd(8才有,记录log)进程
例:        server                                                                        client
        #share [-F 文件系统类型] [-o 选项] [-d 描述] /export/home(目录)                #mount server:/export/home /mnt
        选项: ro 只读;rw 读写;root=client 访问资源还是以root用户身份(缺省root用户是用nobody用户身份访问资源);ro=客户端1:客户端2 客户端1,2只读;
              rw=客户端1:客户端2 客户端1,2读写;anon=0 所有访问的用户都是以root用户身份访问资源;
              log=标签 将日志记录到/etc/nfs/nfslog.conf定义的标签对应的目录,文件等定义的目的地;
    ***        单独用#share 看当前share的目录
    ***        修改/etc/dfs/dfstab文件,在其中加入对应share命令,则系统重新启动后自动执行share命令,或者用#/etc/init.d/nfs.server start 启动使之生效
    *** share时用#ps -ef|grep ufs看系统是否有mountd和nfsd进程,如果没有用/usr/lib/nfs/mountd和/usr/lib/nfs/nfsd启动进程
    *** 在client端:用#dfshares 主机名[或者ip] 查看主机上共享了哪些目录 ;不带主机名看的是本地共享的目录
    *** 在server端:用#dfmounts 可以查看本主机共享出去哪些目录被mount;#dfmounts 主机名[ip] 看主机重共享目录被mount的情况
    *** 在server端:用#unshare [-F nfs] 目录名 可以取消共享目录,#unshareall 全部取消共享
    ***        在server端:用#shareall [-F nfs] 可以将配置文件/etc/dfs/dfstab中的share命令执行一遍;用#unshareall [-F nfs] 可以取消所有的share
    ***        在client端:用#mount [-F nfs] [-o 选项] 主机:共享目录 mount点    可以mount起来主机共享的目录
                      例如:#mount -o ro host1,host2,host3:/usr/share/man /usr/share/man  其中 -o ro 表示只读;并且从host1->host2->host3的顺序查找主机上共享的目录
    ***        在client端:用#mountall -r mount所有vfstab中的远程share;对应#umountall -r 拆卸所有远程share;       
    ***        在/etc/vfstab中如果有nfs的挂接在mount options中应该写"soft,bg",soft表示尝试一段时间未成功则跳过(hard一直尝试),bg表示后台挂接(fg前台);time=n,retry=m,retrans=i n*m*i是soft尝试的时间
    ***        用share命令共享的目录在共享的时候是带着uid和gid到客户端,客户端如果passwd文件中有此uid和gid则mount后显示客户端的用户名和组名(客户端的用户和组具有对应权限),如果没有就显示uid和gid
    ***        NFS方式在vfstab文件中一些目录的推荐选项:(intr:可以用Ctrl_c停止,nointr不可以;suid:允许suid,nosuid不允许)
                    /usr                ro        fg        hard        nointr        suid
                    /export/home        rw        bg        hard        intr        nosuid
                    /opt/frame        ro        bg        soft        -        nosuid
nfs的日志:要配置/etc/nfs/nfslog.conf文件,进程为nfslogd进程(手动启动为#/usr/lib/nfs/nfslogd)

第七章        AutoFS
进程automountd在发现用户访问autofs文件系统mount的nfs的目录时自动mount,一段时间不用自动umount(缺省10分钟);
        配置文件为/etc/auto_master文件和/etc/auto_home文件(在auto_master文件中也可以定义自己的配置文件"/-        文件名"(用绝对路径,用相对路径将"/-"改为"/目录名");再编写自己定义的文件加入"mount点        -ro,soft(挂接选项)        主机:/share目录");
        修改配置后生效要用#automount 命令启动automountd进程(如果已经启动则最好也执行使进程重新启动)
   ***        #automount [-t 时间] [-v]   -t表示定义超时时间;-v表示详细查看automount的情况;
   ***        用#/etc/init.d/autofs stop(或者start) 停止或者开始automountd进程
   ***        任何局域网中主机共享的数据都可以在/net目录中访问到(可以用#rup 和#dfshares 主机 命令先看看;或者修改/etc/auto_master文件中的/net 中的nobrowse为browse)
   
第八章        CacheFS
访问nfs和hsfs时为了解决访问慢速设备时用到CacheFS,用户访问过的数据系统放到CacheFS中,下次系统再次访问时系统从CacheFS中读出.
创建CacheFS:a.#mkdir /cache ;
            b.#cfsadmin -c /cache/cache0 ;
            c.#mkdir /data
            d.#mount -F cachefs -o backfstype=nfs(光驱写hsfs),cachedir=/cache/cache0,cacheid=data_cache(cacheid) 主机:/共享目录 /data
            e.用#df -k 或者#mount 查看
用#cfsadmin -d data_cache(cache id) /cache/cache0 删除此cache id的cache
用#cfsadmin创建cachefs;用#cachefsstat /目录 查看命中率;用#cachefsstat -z 将所有统计清零;用#cfsadmin -l /cache/cache0 查看chache的一些情况;
用#cachefslog -f /目录/文件.log /目录 给cachefs建立日志文件;用#cachefslog /目录 查看对此目录的cachefs日志文件信息 (加-h参数是强制拆除此日志文件)

第十章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两种分组:autherization(又称Right每个是一个分组,用户不能去改);profile(用户可以修改)
特殊用户:role,特殊方法创建,也会出现在passwd和shadow等文件中,要和autherization或者profile帮定.
        特点:不能直接登陆,用户要执行命令时用su role切换到role用户;
             有自己的三种shell: pfcsh/pfksh/pfsh (普通shell不能用)
四个相关配置文件:/etc/user_attr 用户管理的补充文件,存放与RBAC相关的用户的信息(role用户和已经有特权或者和role用户帮定的用户)
                 /etc/security/auth_attr 用来定义autherization,不能修改
                 /etc/security/prof_attr(包含的auth在auths=后定义)和/etc/security/exec_attr(补充定义profile,定义一些命令) 用来定义profile,不能修改
   ***        在配置文件auth_attr中如权限为solaris.* 表示赋予所有solaris特权;solaris.grant 表示可以向其他用户授本用户具有的特权
   ***        帮助文在/usr/lib/help/auths/locale/C目录下
           auth --> profile --> user_attr
相关命令:#roleadd [-u uid] [-g gid] -d 目录 [-m] [-s shell] [-c "注释"] [-A authorization名] [-P profile名] role用户名 添加role用户
         #rolemod [-u uid] [-g gid] [-d 目录] [-m] [-s shell] [-c "注释"] [-A authorization名] [-P profile名] role用户名 修改role用户
   ***        profile:来自于exec和auth,服务于role;
   ***        role:来自于profile和auth,服务于user;

第十一章 名字服务
四种: DNS(分层,用于INTERNET/LAN) ; NIS(平面结构,只用于LAN) ; NIS+ (分层结构,扩展NIS,基本不再用) ; LDAP(Solaris8后) ;
        对应配置文件:/etc下的nsswitch.files/nsswitch.dns/nsswitch.nis/nsswitch.nisplus/nsswitch.ldap
DNS:server存放名称和ip的对应关系;client配置/etc/nsswitch.conf
   ***        最初是用/etc/hosts文件进行本主机的解析
   ***        /etc/nsswitch.conf中配置名字服务的访问方式等配置,是dns/nis/ldap/nis+的开关文件(缺省各项服务都是files,从本地的/etc下的对应files中找)
                             可能取值: files/nisplus/nis/user(只在printers中可用)/dns(只在hosts中可用)/ldap/compat

第十二章 nis
正常情况下一台master,一台slave;配置时先将/etc下的ASCII文件(nis能够管理的文件)make为Maps(在/var/yp/域名 的目录下)供server使用,slave server中的Maps是从master server中push来的
各个机器上的进程:master server :ypserv(响应客户端ypbind和响应数据查询请求);ypbind(发帮定请求和发数据查询请求,主server找不到自动到slave);
                                rpc.yppasswdd响应nis中修改passwd的请求的;ypxfrd 为了响应maps的传递请求(slave server上运行#/usr/lib/netsvc/yp/ypxfr maps名 启动ypxfr进程更新maps时);
                                rpc.ypupdated响应用户修改publickey的请求;
                 slave server: ypserv ; ypbind;
                 client: ypbind;
用#ypcat [-k] maps名字 查看某个名字maps的内容
用#ypmatch [-k] 值 maps名 从某个maps中的某个值
在slave server中可以用#ypinit -s 主nis服务器名 全部更新maps
在/usr/lib/netsvc/yp目录中有ypxfr_1perday,ypxfr_1perhour,ypxfr_2perday三个推荐脚本,建议在slave server中的crontab中加入
用#sys-unconfig命令可以取消所有nis


配置网络安装:(只能在lan中)
1.把光盘放入,光驱共享
2.修改/etc/ethers文件,加入"8:0:20:b0:ae:d0         client1"(mac地址和主机名,中间用tab键),修改hosts文件中ip和主机名
3.到/cdrom/sol_8_hw1202_sparc/s0/Solaris_8/Tools中运行#./add_install_client -s 本机主机名:/cdrom/cdrom0 client1 sun4u (将客户端加入,sun4u是主机核心结构)
4.对于client1主机到OK状态下,用boot net即可找到此主机进行安装

第十三章 JumpStart安装
见JumpStart安装文档

[ 本帖最后由 race 于 2007-1-13 15:18 编辑 ]

论坛徽章:
0
4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4:46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

论坛徽章:
0
5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6:52 |只看该作者
哥们可以把文件发给我吗 ?
huanglao2002@163.com

论坛徽章:
0
6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7:16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辛苦了,收下

论坛徽章:
0
7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2 19:52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

论坛徽章:
0
8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3 15:17 |只看该作者
经常学习,好事情。

文中出现的那些表情符号,俺给你编辑一下,以后自己注意这些细节。

论坛徽章:
0
9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5 09:1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ace 于 2007-1-13 15:17 发表
经常学习,好事情。

文中出现的那些表情符号,俺给你编辑一下,以后自己注意这些细节。

谢谢,老大.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论坛徽章:
0
10 [报告]
发表于 2007-01-15 09:38 |只看该作者
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