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

Chinaunix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
1234下一页
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
查看: 8948 | 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五行是什么?(应shan_ghost的邀请,开此贴!)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收藏(0)]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19: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参考1:
写给支持中医者:给大家看看中医的理论(反中医者勿进)
http://bbs2.chinaunix.net/thread-1453147-1-1.html

参考2: <四圣心源>批判: 究竟是谁不懂中医?(这个帖子还在CU创造了生命出来,神吧^_^)
http://bbs2.chinaunix.net/thread-1458950-1-2.html

参考3:一句话秒杀中医理论系列之一
http://bbs2.chinaunix.net/viewth ... 55691&extra=&page=5
第40~42楼附近。

=================
其它的不找了, shan_ghost邀请了很多次。
我想,都在坛上混,面子要给的。
=================

不才斗胆了,弄斧之处请海涵。

原帖由 shan_ghost 于 2009-5-27 16:58 发表
论点就是四圣心源在放屁,详见我的帖子;规则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让大家都遛遛”——我说过无数次了,有人要选择性失明我也没办法。




=====================
正方:
   shan_ghost  大虾;
正方观点:
《四圣心源》在放屁。
=====================
反方:
FlyInSunShine 小鸟;
反方观点:
《四圣心源》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有可取之处。
=====================


[ 本帖最后由 FlyInSunShine 于 2009-5-31 10:27 编辑 ]

论坛徽章:
0
2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19:09 |只看该作者
==========
原文
==========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
shan_ghost 翻译
==========
这段大意是说:大巫黄帝、岐伯作《内经》,以揭开天地人体的奥秘。其中说到:善于总结天地规律的,必然可以让人看到证据(有“验”于人);那么要谈论人体之奥秘,就必须能用自然规律来验证。自然和人体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如果连自然规律都不懂,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知道人体机理!

(ghost注:看看,说的多有道理。可惜现在这套理论到了连初中知识都掌握不了的家伙手里,会发生什么就不用多说了吧)

继续翻译: 慨叹自从越人、仲景之后,上古秘典都不知去向了——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悲天悯人之言,没什么营养,就懒得译了。

==========
FlyInSunShine翻译
==========
曾经,黄帝向天师歧伯问道,得《黄帝内经》以讲述自然与人的道理。
“内经”说:
能够恰当的解释自然规律的,必然能够在人身现象上找到相应的规律;
能够恰当的解释人身规律的,必然能够在自然现象上找到相应的规律。
自然和人身遵照的是同样的运行规律,不了解自然规律,怎么可能把握好人身规律呢?

感慨从越人、仲景之后的各个医家,掌握人身规律却不肯著书立说,使得治病救人的方法不能传承。
(然后也确实是一番感叹。略)

几点注:
歧伯~天师:参见黄帝内经
天~自然:传统上天地指代自然万物,天象动;地象静。独言天,隐含地。可参阅古文知识手册。
弗~不,不肯。
著~写作。
至教~治病救人的方法。参看《伤寒论序》“贵之重器”来理解。

==========
原文
==========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
shan_ghost 翻译
==========
这段可结合盘古开天传说理解。总之就是断言“清”的东西会上升,那就是天;“浊”的东西会沉降,那就是地。空气和大地性质是不一样的,这是自然规律——然后在清和浊的交界处的,就是所谓的中气,也就是土。

枢轴,也就是中气或者土,转动起来,清气左旋,上升就变成了火;浊气右转,降下来就成了水;清气升一半还没成火的时候就叫木,木是温的,继续升高、积累起来就成了热,然后转化为火。浊气降一半还没有成水的,就叫做金。金是凉性,越降越凉,积累起来就成了寒性,就成了水。

ghost注:这里很明显有远古神话传说的影子,然后是根据现实经验的一些附会。比如草木往上生长,它们都可以点燃,所以就附会说“木”是清气半升的产物,完全上升就成了火——这里面大概也有空中太阳灼热,古人以为天上是热的的缘故。当然现在我们有了飞机、火箭,知道高空温度其实是非常低的,宇宙空间温度更是接近绝对零度。
同样,古人看到降雨,水滴从天上下来且是凉的,就觉得那是寒性的浊气下降的结果。既然清气半升是木,那么浊气半降又是什么?他们发现地上的金属物品也是凉的,但又不像雨水那样冰凉,所以就认为金就是浊气半降的结果。
现在城市里的人大多没有见过山泉,不知道地下水有多凉,俺小时候淘气,对那汪清澈的、夏天能把你手脚冻痛的水记忆深刻。古人所居不像现在,他们更熟悉地下水。这就是为何古人认为水至寒的原因。

当然,古人不会知道地下有岩浆,其实反而是热的;偶尔见到温泉,就以为那里地下有什么神秘“元气”经过,以至于“阴极阳生”。

再往后的,就是基于如上不正确的认识在我们祖先所仅见的、北半球温带内陆的四季特点上的肆意发挥。
只要稍微回想下初中地理知识,或者上网看看异域风情——现在互联网发达,地球村的一切都不是秘密——就知道如上在中国黄河流域是对的,稍微远一点就是胡说八道,更不用说到南半球了。

==========
FlyInSunShine翻译
==========
当阴阳不能区分的状态,就是一片混沌。这片混沌中一旦产生“阴”“阳”的差别,那么相应的“清”与“浊”也就能够定义了。
“清”具备“浮升”的属性,“浊”具备“沉降”的属性。这是自然的道理。
凡是“升”,我们称为“阳”,凡是“降”的,我们称为“阴”。
阴阳的明显差异,我们用“两仪”来描述。
在清浊之间的,我们称其为“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基准所在,我们用“土”这个符号描述。
现代语言帮助理解一下:
一张纸,就是混沌。
有了“浮沉”的定义,也就同时有了上下的含义。
那么我们规定,在描述的对象中,具有向上的性质的对应到“阳”,反之就是“阴”。
那么阴阳中间那模糊的交界怎么办?
我们用“中气”描述。
这样“上中下”的概念定义好了。
这样的情况用“两仪”描述不错。

在以“中气”为基准的运动中,我们定义“清气”的运动在“左”,定义“浊气”的运动在“右”。
那么“左升”的这种特征就是“火”,“右降”这种特征就是“水”。
相应的,在“中”以下没有成“火”的特征就是“木”,没有成“水”的特征就是“金”。
现代语言帮助理解一下:
前面有了“上中下”的定义,这里再定义“左右”。
那么一张纸上就有了四个象限。
我们怎么描述呢?
“左上象限”以及“上轴”称为“火”。
“右下象限”以及“下轴”称为“水”。
“左下象限”以及“左轴”称为“木”。
“右上象限”以及“右轴”称为“金”。

金木水火我们称为“四象”,他们说的就是阴阳对立的运动状态,阴阳对立就是“中气”浮沉属性的描述。分分合合,说来说去,讲的无非就是“中气”这个系统的运动而已。

{在自然规律来看),四象的轮回,上半年对应“阳升”运动,下半年对应“阴降”运动。
于是,春夏秋冬四季就这样与上面的理论对应。
而“土”呢?
由于“中气”枢纽一直存在,所以他不占据单独的季节,我们把它“映射”在“四季之月”(注:“季”~末。“四季”~每个季节的末尾。)
系统不是完美的,这样对应后,每年六月的时候,还是有类似“中气”的运行显现。
我们把这段时间也标记一个“土”的属性。(但是这个属性相对弱一些。)


几点说明:
这里我们看到,五行的符号意义。
借助五行,我们定义了系统的五种状态,四种运动。
然后尝试用我们的理论描述一下(地日系统)的运行。
结果发现虽然粗糙,但还是可用。
这说明这个系统可以进一步推演完善,用以解释系统的运行规律。

======================

所以反方认为:
《四圣心源》虽然有历史局限,但决不是放屁,其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 本帖最后由 FlyInSunShine 于 2009-5-27 19:12 编辑 ]

论坛徽章:
0
3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19:26 |只看该作者
顶楼主!!!!!!!!!!!!!!!!!!!

论坛徽章:
0
4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19:3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gqw 于 2009-5-27 19:26 发表
顶楼主!!!!!!!!!!!!!!!!!!!


顶有啥用?
有空帮我翻译两段~~~

论坛徽章:
0
5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19:43 |只看该作者
==========
原文
==========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
shan_ghost 翻译
==========
ghost注: 这段浅显,不译了。
很明显,作者现在开始胡说五行了。

五行太过牵强,相生相克之说便是在黄河流域都说不通。说不通怎么办?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相生相克的都是虚无缥缈看不到的“灵气”,一旦成为有形有质的东西,它们就不相生克了。

为什么一旦拿出实物它们就不相生相克了呢?靠,你问我我问谁去?(画外音:要让你看到了,我忽悠过头不就露馅了!)

——注意黄帝内经说过,天地规律必然能被人验证,人体规律也可以拿出来被天地验证。现在把实实在在的实物割除,只讨论便是在天地间都无法验证的、虚无缥缈的灵气,于是就埋下了禁止验证的伏笔。这样今后胡说人体,不管出什么岔子就都有办法忽悠过去了。

再看这句: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这不正是我国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写照么?
东温是因为东边有大海——这与水性寒矛盾;西凉是因为西边都是戈壁沙漠不能储热;南热北寒只是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注意古人一直以为我们处于大地中央来着^_^

再往后基于如上错误认识的自由发挥没什么营养,文字也浅显,俺继续偷懒。

==========
FlyInSunShine翻译
==========
五行的规律,有“生”有“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所谓“生”,就是说这种作用有利于另一种作用。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依照“相生”,就是一个顺时针的大循环运动。
(什么?中土?--呵呵,理论为了符合实际作了修正。看起来不太好看。)
而相克,就是说这种作用对另一种作用具有阻碍。
关键的是: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借用金木水火土的名词是描述整体运动的,是抽象的,是“气”。
不能理解成具体的五种东西。
理解成具体的东西,符号意义就没啦,怎么谈生克的关系?
(五“行”~~这个“行”啊!品味品味??)

下面是讲述理论的应用。
东南西北四方的说明这段,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对应的是“立冬立夏春分秋分”。实际上是大系统。
从描述中紧紧结合季节很容易看出来。
明白这一点,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

所以反方认为:
《四圣心源》虽然有历史局限,但决不是放屁,其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 本帖最后由 FlyInSunShine 于 2009-5-27 20:00 编辑 ]

论坛徽章:
0
6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20:2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lyInSunShine 于 2009-5-27 19:31 发表


顶有啥用?
有空帮我翻译两段~~~


   俺高考语文不及格 ,那些东西看着头晕,别翻错了让那些斗士们抓住把柄。

论坛徽章:
0
7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20:23 |只看该作者
你们兴致真好阿

论坛徽章:
0
8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20:3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gqw 于 2009-5-27 20:21 发表
俺高考语文不及格 ,那些东西看着头晕,别翻错了让那些斗士们抓住把柄。


俺高考作文也不到15分呢。
  
不帮就不帮呗,用的上找借口么?

俺是正好今天无事,人家点名了,不响应一下不够意思。
  
欢迎捧场~~~

论坛徽章:
0
9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20:3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eiase 于 2009-5-27 20:23 发表
你们兴致真好阿


您打算搀和哪一方啊?
  
小心乱起来误伤!

论坛徽章:
0
10 [报告]
发表于 2009-05-27 20:45 |只看该作者
试翻一段,到处找资料怕翻出笑话:

腑脏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已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人和天地自然界密切相关。人的生生之气,以阴阳为基础,祖气就是人身体的本源生生之气。祖气初凝时好坏不分,清浊混杂,各种各样。人的聪明与否寿命长短都跟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诸如体弱多病/身强体壮等特性都于人初生之时的祖气密切相关。
    祖气包含着阴阳二气,在阴阳二气之间有中气。中气就是五行之中的土。土又分为戊土和己土,戊土代表胃,己土代表脾脏……………………后面都是说人的五脏六腑的属性。
    最后一段还是说的五脏六腑的属性。


翻译得又慢又滥,基础不过关,别抓我的小辫子,毛毛躁躁翻译完成,漏洞百出………………

[ 本帖最后由 mgqw 于 2009-5-27 21: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pcpop.com 17352615567
未成年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联系我们:huangweiwei@itpub.net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

清除 Cookies - ChinaUnix - Archiver - WAP - TOP